-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弗蘭克爾說,是追求生命的意義。
人能夠自由嗎?
弗蘭克爾說,人能夠達到內心的自由。
苦難痛苦對人意味什么?
弗蘭克爾說,讓人發現生命的意義。
所以,弗蘭克爾的心理療法叫意義療法。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個意義。我以為,因為人無法創造自己的生命,會終其一生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活著的理由,以求能給自己安全感——有了活著的理由,我就能好好活。弗蘭克爾認為,不同的時期,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是的,活著是一個過程,變化多端。我們會追求很多意義,也得到很多意義。
對于那些,我們不愿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們覺得不好,覺得虛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讓我們眼里心里流淚的部分呢?弗蘭克爾引用圣經的話:上帝會保留你的.眼淚。不要軟弱,但要允許自己流淚。這是那個創造人類生命的人所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痛苦、不快、膽怯、乃至犯錯,是我們在追求人生意義的旅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風景,接受它們,寬恕自己。這樣,才能有力量面對以后的路,好好地走以后的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
逼著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并不是書的內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并應用。“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后,作者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么,而是告訴我們為什么必須那么做。
應經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于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
保持積極的心態,賦予生命以意義。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積極態度有助于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3
我對作者對這本書前半段的描寫十分著迷,讓我切身的了解了集中營的生活,那里充滿了恐懼,屠殺,暴力,不平等,饑餓,扭曲。猶如地獄一般,但是作者利用他的智慧,和上帝恩惠,活下來了,這就是奇跡。記得作者描述的,集中營的人就是用紙一樣皮膚包裹著骨頭的骷顱,嚴重營養不良;每一次調離集中營,他們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死亡還是繼續著苦難的日子;睡覺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抓完身上的虱子,要不睡不好覺;集中營的人要努力表現的能干活才能活下去;看到身邊的人做噩夢不舍得叫醒他,因為害怕他覺得醒來以后發現這里的生活還不如噩夢……活下去,需要強大的`意志,作者做到了。感謝和平的時代,讓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有飯吃,有衣穿,有覺睡。文章的后半段的各種療法可能有效,但是我沒有看進去,文章最后的點評部分有一句話觸動了我:他努力啟發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要明白通過選擇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這個世界的情況不妙,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否則情況只能越來越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5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包含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意義療法,這一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書中介紹意義療法,是著眼于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戒也不是邏輯推理。用一種形象的方法來比喻就是,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專家而不是畫家。畫家試圖向我們表達他自己所見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而眼科醫生試圖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世界實際上是什么樣子。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匯聚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訴我們無論怎樣解釋生命的意義,只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找到生而為人的源動力,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我們的生活。這一世才真的沒有白白來過。
正如詩人尼采所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6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饑餓狀態,隨著饑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饑餓表情。”弗洛伊德沒有親身感受集中營的生活。他的主題都集中在維多利亞風格的松軟沙發上,維克多弗蘭克爾用親身經歷的'奧斯維辛骯臟的集中營里回復個體的差別并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大家誰也不想掩飾什么,不管是豬玀還是圣人。
體會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的悲劇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為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包含著死亡,而每一時刻都不會再重復。那么,生命的這種短暫性難道不是使我們盡量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嗎?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個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最后,面對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即使是處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變自己。
這就是我想踐行的全部意義和支點!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7
很多東西是沒有看懂的,這本書是需要不斷的翻閱吧。不過有兩點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負責任的,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為人父母的責任等等你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擔當的和在各個角色所享受的樂趣,都應該是你活著的`意義。但是,如果是一個智障人士或精神異常(天生或后天的),他們的責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沒有責任,難道他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嗎,還是說討論的僅限于可以正常思維的人呢?
二是經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雙腿發酸時,腦袋里其實想的只有怎么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現大汗淋漓后的舒暢,突然發現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于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滿足。So,活著的意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8
看了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盡管還沒有看完,但仍讓我覺得一個人在極端惡劣情況下堅持生命的意義是多么偉大,同時人的潛能也真的是無限的。
在人變得一無所有,很多人的欲望與動物相同,而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卻一樣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他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堅持生命的意義,會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照顧那些病人,還會為了朋友而放棄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說,他能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義而放棄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這些決定都不是在瞬間決定的。我們對于瞬間的決定可以理解為一種沖動,但經過仔細考慮而做出的穩定決定,不能不讓人佩服。
一個生活優越的人,在瞬間變得身無長物,穿著單薄的衣服面對嚴寒,做著繁重的勞動,而食物匱乏,還要時不時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對各種死亡現象。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人還是本能的尋找著生的出路。也同時認同,人沒有適應不了的環境。并且在如此環境下,仍有偉大的生命能保持著心靈的自由。
作者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集中營的生活,而是要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會無比堅強,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處。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9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星期一本來計劃星期二準備星期三將要進行的班級講課,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開了微信讀書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我用最短的時間讀完的一本書。對于很少讀書,拖沓讀書的自己,讀完這本書已經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生命的意義不知道周圍的人是否會思考,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究竟為什么而活,活著到底要追求些什么。記得自己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具體記不清了,就有過自殺的想法,曾一度覺得生命并沒有什么意義。第一次明確的覺得生命可愛是在高中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記得當時就是走在教學樓外邊都覺得柳樹可愛,微風暖暖。后來當然也就逐漸意識到,豐富著生命的意義。
大學以后不像高中那樣規劃自己的時間。自己大概從初中就有規劃和給自己制定規矩的習慣,雖然絕大多數都形同虛設,哈哈,但是確實還是有作用的',并且到后來,規劃也越來越實際,行動率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學,除非特殊時期,很少再給自己制定段時間短內的規劃了,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虛無狀況。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0
有那么一段時間,也會自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想不起當時給了自己什么答案,但知道沒有找到最佳答案。
今天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讀完弗蘭克爾的解釋和比喻,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和廣泛的理解。對這個問題就自己的認知,談一些想法。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
最近我閱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給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光看題目,很容易以為這本書是一本心靈雞湯。這本書并不厚,講述了作者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生活。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兒醫師。一個20世紀的奇跡。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以意義療法為核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使命。弗蘭克兒醫師從奧斯威辛集中營人間煉獄歸來。寫下了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弗蘭克兒醫師以平淡的語氣描述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描述死亡與毒氣。描述人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以及從苦難里如何借著意義地尋找,將自己超拔岀來,去重新愛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弗蘭克兒醫師能夠撐過這幾年的地獄生活。除了他超強的意志力。是愛讓他活了下來。
本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種譯本,是一部暢銷名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2
人在悲傷的時候總喜歡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如死了吧。
絕望到谷底的人選擇了自殺,我曾經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我問自己,你敢死嗎?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嗎?我想了想說,不能。最后不得不嘆口氣說,那就好好活著吧。
這本書是在看史鐵生先生的《病隙碎筆》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義的時候引用了這本書的觀點,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義。
痛苦也好,歡樂也好,都是意義的體現。作者維克多是一名精神學家,在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中幸存了下來,研究了一套心理學的精神療法他稱為——意義療法。
前幾天奇葩大會上一個得躁郁癥的女孩說,她時常感到生命毫無意義,想自殺,她問很多心理醫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滿意。最后她問了一個哈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教授笑了笑說,意義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是啊,我們在追求意義本身,可是意義的意義又是什么呢?與其陷入哲學的循環命題,不如去感受,去真實的活著,去擁抱,去諒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不如看看這本書,它會讓你有所感悟,對你悲傷甚至絕望的心理有開示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3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于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后,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后迎接著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著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說:“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著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4
維克多。弗蘭克爾:“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努力為有價值的目標和自由選擇的任務奮斗”“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于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希望和積極的'能量能夠化挑戰為勝利”“滋養內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對家庭和朋友的愛”“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郁或疾病”“人對待一切事情——不論是生死攸關的挑戰還是日常瑣事——的積極態度有助于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您生命的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我:“哀大莫過于心死”“心的自由=人的自由”“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
集中營里邊的經歷令人為之震撼,
特別是關與年輕女子去世前與作者交流那段。
這個年輕女子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但在跟她談話時,她卻很快活,她告訴我:“我感謝命運給了我這么沉重的打擊……以前的生命讓我糟踐了,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精神完美的事。”她指著窗外:“這棵樹是我孤獨中唯一的朋友。”透過窗戶,她只能看到栗樹的一條枝椏,上面開著兩朵花。“我常常跟它交談。”她對我說。我感到震驚,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是否在說胡話?她是否有了幻覺?我好奇地問,樹是怎么回答她的。她告訴我:“它對我說,我在這里,我在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它對我說,我在這里,我在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這太美了。
鐵絲網可以囚禁人的身體,卻關不住每一個自由的靈魂。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2-13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2-18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02-20
[通用]《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2-18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精選17篇)10-17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后感(15篇)12-14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8篇10-04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5篇)02-15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