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學經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讀后感1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并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仆”,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并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后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國學經典讀后感2
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接觸過弟子規,那時候只是老師讓背一背,而沒有深刻的理解。近些天,我看了傳統教育,對弟子規又有了性的理解與體會。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于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圣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出則悌,是圣賢教導我們,要友愛兄弟姐妹,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泛愛眾,其實就是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了做人的本份。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并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
國學經典讀后感3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說不僅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老子》作為國學的精粹,它像春風細雨絲絲入地,慢慢的滲透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書。無論是其宇宙論還是其人生觀,無不放射著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滿了一種徹察徹悟的大智慧,體現出人類從原始崇拜時代走入理性思考時代的文化提高。并且,正如多數中國古代圣賢一樣,其思維的焦點在于人生。雖然老子對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運動變化規律都作了深刻的追問和解答,創造了獨特并且自洽的形而上體系,但他所最關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問題。他敬畏自然、尊重規律,強調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啟發人們從“天道”體察“人道”,引導人們順從規律而少犯錯誤。
道,這一課告訴我們:能夠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能夠用概念來表達的“名”,不是永恒不變的“名”,“常無”和“常有”同出于道,名稱卻不一樣,同樣叫做微妙。
國學世界的知識是無限的,是永不泯滅今后,今日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當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我感興趣的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我走出迷茫,使自我的人生簡便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以此為驕傲,也期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國學,必將世代相傳!
國學經典讀后感4
今年寒假里,學校里布置了一樣特殊的功課,讓大家背誦《三字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字經》內容十分豐富,而且能瑯瑯上口,象兒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我被《三字經》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經》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經》是一篇有勸學的,有講道德的.,有講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的詩歌,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雖然只有三個字,含意深刻,簡潔明了,能讓我們一讀就懂。我讀《三字經》后,覺得它對我幫助很大,它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時間,講文明懂禮貌,讓我在少年期走正確的成長道路。同時還使我的知識面擴大,特別一些歷史方面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
文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讓我回想起尊老愛幼的好精神。《三字經》中還有激勵我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梁、錐刺股,講述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才能長大成才,為國效力。從《三字經》中,我還明白了,一個國家或一個人,如不上進,則會后退,一個君主不明智,將會成為昏君,最后使國家滅亡……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國學經典讀后感5
最近在班級內掀起了閱讀《國學經典》的高潮,學生們讀得津津樂道,我也是樂此不疲。,每每端起這本書,就會開啟我一天的好心情。打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這里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里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鑒》;這里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國學經典》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但是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隨后,我又讀了于丹教授的精辟講解,她的講解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舍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獲!
國學經典讀后感6
我最愛的經典就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的內容膾炙人口,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東漢末年,漢靈帝昏庸無能,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根本不理國事,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這個時候便有很多的能人志士想要“起反”。其中的“黃巾教”,把當時的朝廷官兵打得狼狽不堪,這時結拜兄弟劉、關、張挺身而出屢力大大小小的戰功。可他們三個人的戰功,漢靈帝卻沒有好的獎勵賜予他們,只給劉備做了個“七品芝麻官”。他們三個和曹操等人看透了朝廷的昏庸和腐敗、宦官的“魚肉百姓”,最后把掌握大權的`董卓給滅了。在此之后,便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這一段歷史中,有許許多多足智多謀、斗智斗勇的故事。比如:劉玄德三顧茅廬、趙子龍單騎救主、諸葛亮草船借箭······。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了。人稱“臥龍先生”的他,非但有高深的學識,而且很通情達理,被劉備請“出山”后,一心一意輔佐他的主公劉備,就連劉備逝世后,還不曾有自己做蜀國主公的念頭,仍兢兢業業輔佐劉禪。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一章節中,諸葛亮雖然知道自己快要不在人世了,為保住先帝的江山用“七星燈”來增壽,寫下來著名的《出師表》。諸葛亮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演義》這本書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懂得在失敗面前要勇于承認,吸取教訓決不氣餒。
國學經典讀后感7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聽故事。后來上了小學識字了,媽媽給我買了許多故事書,其中就有《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
這本《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匯集了《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史記》等多部經典蒙學。其中有好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啟發我們勤動腦筋善于觀察的:“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和“鉆木取火”;教育我們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負荊請罪”、“魏文侯改過”;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積極上進,用功讀書的:“孔子韋編三絕”、“蘇秦刺股勤學”和“路溫舒的'蒲草書”;讓我們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回報的:“木蘭從軍”、“黃香溫席”和“王祥臥冰”……
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木蘭從軍”。一次,朝廷要與鄰國打仗,需要大量人馬,地方官讓木蘭家派人參軍。花木蘭想:父親年老體衰,弟弟還未到參軍的年齡,怎么辦呢?看著父親愁眉不展,花木蘭人偷偷將自己化裝成一個小伙子,代父參軍去了。戰場上,花木蘭巾幗不讓須眉,機智勇敢,驍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還被提升為大將軍,直至帶領大軍勝利歸來。花木蘭衣錦還鄉,卻拒絕了受封。
我認為,花木蘭不僅有著一顆孝心,同時,她還有著一顆愛國心,忠君報國,舍生忘死,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花木蘭的原因,她的精神太令人欽佩與學習!
書中其他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常使我愛不釋手。我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的文明,頌揚了古人們的傳統美德與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人生哲理。
我從《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中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了許多學習與做人的啟發,它指引我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在閱讀中學會了成長!
國學經典讀后感8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書,今天我就來說說禮儀方面的《三字經》吧,禮儀三字經讀后感。《三字經》,這本書雖然不長,但對我來說可是意味深長啊!
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性情就會產生差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芝麻綠粒大的壞習慣,只是這種壞習慣在有些人眼里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比如亂扔垃圾,有些父母看見了并沒有嚴肅地進行批評,而是隨手拿走了,這樣下去這個孩子哪里還有什么衛生意識啊!而有些父母看見孩子隨手亂扔垃圾之后會很嚴厲地進行批評,不僅要他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而且還會進行小小的懲罰,比如我媽媽就會罰我負責一周的垃圾清理,受罰當然不是好事情,但是我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還有兩句話我也挺喜歡的:“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它是講漢代人孔融四歲就能讓梨,這種謙讓尊重他人的禮儀,每個人都該先知道。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千百年來的這種傳統美德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我每一次拿到新玩具都要給弟弟先玩,或者每次有好東西都要讓大人先品嘗。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禮儀。古人說:“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我喜歡《三字經》這本書。
國學經典讀后感9
最近,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中華誦·國學經典》。老師說,這本書很有閱讀價值,特別是我們炎黃子孫都應當精讀的。書中主要收集編排了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燦爛篇章。它飛揚的文采綻放出中華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標志。老師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讀了起來。
這本書上面都有注音我們沒有閱讀障礙,書中有一小部分古詩我們曾經學習過,讀起來很親切也更激發了我的閱讀興趣,雖然很多沒有讀過的古今賢文和古詩我們也能結合注釋和賞析較好的理解內容,更能讓我們在閱讀中體會什么是“經典”。那真是一個蘊含著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這經典是我們民族的印記。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人不通古今,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酒釀成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詩的意思是:積蓄很多黃金不如多買些書留給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種,倉庫就會空虛,有書不去讀,子孫就會愚笨。倉庫空虛生活就沒有了保障。與博學之人暢談一次,受益勝過讀書。一個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誰能稱得上真正的.男子漢呢?釀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錢財是為了購買書筆。
同學們,你們看,這些經典詩句多么深刻啊,讀了這首詩我們誰都明白,留給子孫的最好財富是書,告訴我們最簡單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學習。這一句句經典話語讓我們感受著我們中華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著這我們的未來。我們是未來的主人,讓我們鑒往知來,傳承我們的中華文明!創造文明的新中華!
國學經典讀后感10
聆聽著清脆悠揚的笛聲,伴隨著感人的歷史典故和朗朗上口的《三字經》、《弟子規》,古典文學仿佛從耳朵、眼睛穿越到我們的內心深處,讓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了,享受著文化的熏陶。
《國學動漫城》的時間一到,我就情不自禁打開電視,坐在沙發上靜靜地收看這喜愛的節目。感受國文化如飲清泉般的`甜美、雅靜、動人,一字一句地印在我的心上:膾炙人口的三字一句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歷史典故中了解古人的高尚品德,在古典著作中學習古人遵規守矩的精神;尤其是一些史記故事,制作成電視動畫比起枯燥無味的書籍、磁帶,更能讓人輕松愉快、全身心投入收獲更多的知識。例如應該如何穿衣、走路,怎么孝敬長輩,對待朋友,做人要遵循信、仁、孝、善、德這五點……不由得讓我想一想,做一做。這樣,國文學更像一面鏡子吧!這正是媽媽說過的“以史為鑒,以史為鏡”的道理嗎?
在觀看《國學動漫城》的日子里,我收獲了一則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個人為了能赴兩年前與生死兄弟的(雞黍之約),特地從相距千里之遠的地方日夜兼程的趕路,不幸身患重病,但最終以他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各種困難及時赴約。他的朋友為等約期,竟推辭了去異地的高官厚祿,熱酒佳肴一整天在村口盼友人。一見面,暢敘離別之情,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古人如此的重情守信,真是我們中小學生的榜樣啊!
古典文學有著非凡的魅力,它的奇妙,它的寓意,深深地影響了我,引導我們去爭做一名心胸寬闊、厚德重義、有思想有志向的新時代少年。
國學經典讀后感11
最近學校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叫《國學經典》。我雖然才讀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淺。
《千里送鵝毛》這個故事是《國學經典》里的第二個故事,它說得是在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緬伯高在過沔陽河時,他想給天鵝洗個澡,從籠子放出來時,天鵝展翅飛向天空。緬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幾根鵝毛。禮物飛走了,緬伯高想了一個辦法,將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敬獻給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讓我明白了,做人應該誠實守信,象緬伯高那樣,天鵝飛走了,只剩下鵝毛,就誠實的'將鵝毛敬獻給了唐太宗,送給別人的禮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禮物本身。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的去對待別人。你怎么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如此待你。就如莊子在《莊子。漁父》中寫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國學經典讀后感12
收到《國學常識》一書也有一段時間了,由于放假外出,書評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說實話,《國學常識》一書并沒有看完,里面的東西太多,包含的知識太雜,可以說是中國的一本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書中講到了很多典故,習俗的`來源,每個里面都包含這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職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禮俗、衣食住行、體育娛樂、哲學宗教、語言文學、書畫藝術、戲曲曲藝、建筑園林、中華醫藥等方面,可以說涵蓋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問題可以毫不費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說的卻是,這些文化,現在知道的人又有幾個呢,有幾個人會關注呢,社會是進步了,我們的知識面再不斷擴展,不斷的在接受新的知識,可是對于我們的傳統,我們卻一直在忽視,茶道起源于中國,而現在卻流行于日本,韓國也在申請中秋節,而中國人在干什么,在過圣誕,過2.14,我并不反對洋節,但是在過洋節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難道就要丟掉嗎,你問問現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節,但對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計不多了吧。當然這好像與本書無關,但至少從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出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知識是很缺乏的,是該補補的時候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現在圖書市場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了,題目吸引,而知識點也很多,每篇都很短,茶余飯后看上幾篇,很是愜意,非常感謝《好書搶搶看》欄目!
國學經典讀后感13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國學經典讀后感14
《論語》讓我們明白了做人《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部文學著作。《論語》是儒家的精學。在書中,他用最簡潔的話語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奧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用短短的9個字便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它的主要意思是:在三個人行走的過程中,就肯定會有一個能當我老師的人。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不同尋常的'人。
其中,有擅長的跳舞的舞蹈天才,有喜歡繪畫的畫畫大師,有愛好運動的體育健將,還有能言善辯的口語天才。在我們的周圍肯定有許多能但我們老師的人。我們要虛心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以長補短,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虛心要他人請教,而且對待他人要仁慈,要寬容。《論語》中有句話說得好: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大致意思是:子貢問曰“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說:“也許就是仁愛待人!自己所不需要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正如《論語》中所說,這句話使我們一生都可以受用遵循的,對待身邊的人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樣,別人才能更好的和你交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能強加到別人身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你不能代表他們任何人接受或拒絕你不想要的東西。他們有說“不”的權利,不能剝奪他人權利。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要求自己,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論語》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確實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瑰寶,我們有必要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
國學經典讀后感15
今天是傳統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地來到奶奶家。奶奶家里聚集了很多親戚,大人們都在幫忙準備飯菜,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爺爺奶奶在一邊看著笑得更是合不攏嘴。
吃完晚飯我和表姐就迫不及待地把月餅和飲料搬到了陽臺的桌子上,打算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然后再到天府廣場上去觀花燈。這時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圓,越來越亮,就像一塊圓潤的寶玉掛在了天上,皎潔的月光如清水般灑向大地。我們凝神望著月亮,這時,我的腦海里突然涌現出蘇軾的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月亮里面真的有宮殿住著仙人嗎?正想著,媽媽就走過來給我們講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我邊聽邊想:嫦娥一直住在月宮里多孤單啊!人間就是她的.故鄉,她會思念親人嗎?月宮里也有月亮嗎?她會不會像李白一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呢?不知她那里有沒有電腦呢?我多想發QQ信息邀請她到我家來玩呀。聽說嫦娥的舞姿很美,我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我還可以帶她去看咱們四川可愛的大熊貓;我們還可以暢游美麗的府南河,參觀壯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在想得開心的時候,就聽到表弟在大喊:“姐姐,廣場上好熱鬧啊!我們趕快去玩吧!”
果然,天府廣場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廣場上到處都掛著一排排色彩絢麗的紙燈籠,裝扮得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燈謎令人大開眼界,大伙兒都猜得興趣盎然。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樣團聚的日子里,看著身邊的親人,看著身邊與親人共歡笑的人群,我感到幸福的月光溫柔地擁抱著我,還有什么能和親人相依更幸福的呢?真心祝愿所有思念故鄉的游子們和親人早日團聚,長伴此時。
【國學經典讀后感】相關文章:
國學經典的句子01-29
國學的作文02-27
兒童國學格言09-20
國學經典作文12-23
國學活動策劃05-29
國學教學總結07-26
關于國學作文12-28
國學的經典作文01-19
國學經典作文01-19
國學經典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