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大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大學讀后感1
我們只有一年的時間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謂的社會大學告別我們的學生時代,被現實的社會所沖刷、磨練。那么在大學校園里,我們究竟在讀些什么呢?從開學到今日,我讀完了《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頗有感觸。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創業者,同時也是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過來人身結合自己在求學、求職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跟大學生深入、全面地談論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考研、留學、求職、創業等方面要注意的問題觀點。新穎、全面而且實用。書中的很多觀點跟我們目前一些主流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對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來說,作者完全就是一個顛覆傳統的另類。比如說,大家都認為逃課是不思進取的表現,作者卻說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很多人都認為考研是大學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卻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樂死。如果你在看目錄的時候者這些觀點無法接受,請不要因此而擱下這本書。作者寫這本書無非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邊現實生活中的事件。這些事件發生在作者身邊的大學畢業生里,它比任何一個權威的案例都更為生動而真實。
其中有一篇關于我思故我在,大學不是技校說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后,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時候的中醫甚至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并保證藥到病除。所以,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大學生跟技校也就沒有什么兩樣了,頂多也只算是一所規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專業技能而言,大學生肯定還比不過技校生的。因為技校廚師專業的學生第一節課可能就要學切菜,而假如大學開設了廚師專業,肯定要用兩年來研究廚師的社會使命、職業道德、歷史演變、階級屬性和學術分類。
這本書也涉及到了感情這方面。“愛情是永恒的`”這是永久的話題。我認為大學生是可以戀愛的,但是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我想說的是:戀愛不是寂寞的借口。我們寧愿選擇一個正確的,也不要選擇一千個錯誤。錯誤的戀愛觀也許會給你造成不良的后果,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做一個戀愛觀主人。
對于大學生看這樣一本書,是很不錯的選擇,讓我們認清我們在當下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在大學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對于畢業離我們并不遙遠,時間飛逝,每天一晃就過去了。大學生活里不愿做些什么,當我們畢業時拿什么來求職?墒菫槭裁催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來揮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
有很多學生都不愿畢業,如果你不想畢業就是你失業的開始,那么在大學,我們一定有上進心,或許這樣,我們才可以驕傲的說“我是一個大學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問你的同桌現在幾點了,可以去吃飯了嗎?上課下課看電影,玩游戲。你覺得你上了這個大學還有意思嗎?不如在家里,更舒服,何必花這么多錢來你這個你所謂的大學呢?
把時間花在感嘆失敗上,其實是最大的錯誤,還不如把時間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實踐行動來證明一切。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面城墻,推開它就能看見天堂。何必遲遲不愿推開呢?
就我個人認為《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本書是一本能讓你感悟頗深的一本我認為勵志的書,認清大學我們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大學我們應該做哪些事情。要單單想著把課程學好就行了。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一個看似不重要卻是很重要的問題;ㄉ蠒r間去思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吧?
讀大學讀后感2
進入大學,相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然而看書的時間也相對減少了。即使拿起教科書以外的書來翻閱,也很少看到什么有營養的書。對于大學生適合讀什么書,自己也感覺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紹《讀大學讀什么》一書,雖然書中有許多觀點與現在人們的思維背道而馳,讓許多人難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說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這本涉及了許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戀愛,人際交往,兼職等一系列關于大學生的事。
“愛情是永恒的”這一直是文人騷客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此書也涉及到了這一方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花開堪折直須折”,“愛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愛情,花開堪折方需折,莫讓鮮花敗殘枝”這其中一句詩:“花開堪折方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可以說兩者是處于相對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課堂之上,還是課堂之外,往往同學們都對此討論的很激烈。大學戀愛真的是可以“快餐式”形容,他們可以認識幾天就拍拖,也可以相處幾天就結束。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互不了解的人真能想出長久呢。我想說的是:戀愛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書上談到的逃課問題,作者是這樣說的,“什么都不逃,跟什么課都逃掉沒什么兩樣”。讀大學,關鍵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但是不要逃錯課;英語角絕對不是學英語的地方為了英語丟了專業,那就會舍本逐末了。書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觀點;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當我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難道我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不逃課不遲到都是錯誤的嗎?同時,作者將到要注意逃課的策略,要逃課,但是不要逃錯誤。同時,不到要逃課,而且要讓老師給高分。很多大學課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費青春,一定要自主性的學習,不要讓老師牽著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大學要注意學習的方法,也就是思維模式,我們五年經過了十多年的學習,一些東西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過時,但是思維方法,分析能力我們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了,這就是我們要走出一個誤區,不要一直最求成績的高低,讀死書,即使在每年期末都難到獎學金,即使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單位卻平凡至極。
學習過程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系統分析能力,當然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應該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洞察力。社會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是只是爆炸的時代了,我們僅僅學習別人的知識,那樣只會永遠走在別人的會面,永遠沒有自己的事業,換句話說創新很關鍵,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當然應該建立在觀察力的基礎上,平時就要多想問題,一些細微的小事里面也許蘊藏著大的道理與智慧,學會見微知著。
大學中的各種證書到社會后也不近有用過四六級,計算機三級,也許還有更多類似的證書。當然過四六級是當今時代的所需,抑或說是必須,但是其他的東西我們能記住多少呢?或許到了社會都忘記了吧,口語應該比書面的東西更重要,計算機,當今社會,應該把它稱作是第三只手了吧。
大學生里面還有個關注就是兼職,找一個業余的工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但能鍛煉自己,而且可以為家里減輕一定的經濟負擔,也可以積累社會經驗,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矗讀大學就是在讀人生,找準自己的方向,培養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大學,更需要豐富思想,將思想根植于現實,做一個思想深刻的人。
我讀了這本書后很是感觸,將我這個幻想青年拉回了現實,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個幼稚的年代,我們應該感受到壓力還有責任。來自社會的壓力,還有一分家的責任,大學生讀什么究竟讀什么,除了專業技能,還有各個方面就是讓你適應在社會中如何跟快的轉換角色。
讀大學讀后感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按髮W”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暗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爸埂笔情_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并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于一點愛,有些人等著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傊,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鉆營計較于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讀大學讀后感4
剛進入大學時,我感覺到一些的迷惘。因為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已經告一段落了,所以,一時失去航標的我顯得有點手足無措。無意中接觸到《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本書,讓我從迷惘中晃過神來。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本書比較簡要地概括了在大學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個第三者、過來人的角度比較客觀地給了大學生一些忠告,對于其中的一切問題我是有比較深的感觸的。綜觀全書,他讓我明白了:在大學要盡早地給自己做好定位和規劃。
作者開門見山向讀者們概括的說了“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我很贊同作者的一句話“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因為前者的人格才是獨立的,獨立的人格理應比一切都更重要”。在大學里我們多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覺得,我們就沒有資格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大學生。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覺得第一,我們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第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與現實的土壤。按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要在“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的同時,還應該與社會現實為友。我們要博覽群書,充分利用好大學圖書館這個優良的資源。而且我們看書的時候不要只局限與本身自己的專業,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書,盡量地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對于我們將來就業也是有好處的。另外,我們要見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從我們的身邊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邊的這些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小事,你會發現,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人生規劃的問題。作者認為,每個人畢業以后大致有這么三條路可走:仕途,商界,學術。作者讓我明白了,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有及時的定位和深思熟慮的規劃。首先,我們要充分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長短處。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并且結合實際情況為自己選擇一條合適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們就應該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培養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養自己有審時度勢的能力,要能察言觀色、見微知著,否則在官場恐怕很難做出一些不適當的判斷。做學術的就應該有開放的胸懷、容忍的氣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秉持理想的堅持不懈。在商場打拼的就應該有靈活多變的思維和善于抓住機會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夠的勤奮,努力就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
在這本書中,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在當今社會,特別是我們處身的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人際關系真的可以關系到我們的成敗。馬克思都說了“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之中的,正式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才讓人成其為人。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際關系呢?首先,我們當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質,沒有人愿意與一個素質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們要主動跟別人去交往,搞人際關系我們不能長期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際關系的。再次,我們要懂得維護好自己的人際關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聯系是很難維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許我們當時只是覺得少了個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機會。我們在平時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到了我們工作上或者我們需要用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就會變成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難得的資源——人脈資源。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人脈可能是一條讓你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讀大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讀后感01-16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讀后感12-04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讀后感07-17
讀《大學》有感05-31
《大學》的讀后感10-25
大學讀后感02-14
大學的讀后感02-05
讀《我的大學》有感05-12
讀我的大學有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