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傳讀后感1
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薦閱讀《曾國藩傳》。歷史上有兩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陽明,一位曾國藩,之前我就在搜索關于他們的好書。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購買下載。
這本書是剛出版的,作者張宏杰老師,歷史博士,他之前已寫過幾本關于曾國藩的書,都得到了好評。這本書讀起來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經過考據,并標注出處,所以人物還原的真實性很強。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氣在兩天內讀完。看后我認識到這幾點,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國藩天資平平,甚至可以說笨拙,有個細節,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書,最后小偷背熟了,他還在背。他的不尋常在于不退縮不放棄,相信勤能補挫、滴水穿石,以勤奮和時間補充短板,最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與堅持。曾國藩入翰林后,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歸納后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曾國藩剛入官場,發現自己靜不下來,每天都耗在交際往來中,沒有時間讀書。后來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這十二條軍規。他寫日記主要是自省,這些日記也流傳至今,被今人推崇。讀書不二,我也有感觸,如果難懂或不感興趣的書,我就會放下,久之,始終難以看完。這些立誓曾日日踐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斷,周而復始,逐漸將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剛入官場,曾國藩就像一位憤青,鄙夷官場陋習,不屑為伍,所以做事說話又剛又直,導致與官場不相容,結果讓他處處受挫。后來他悟到,水至清則無魚,在不忘原則的基礎上,以柔克剛,順勢而為,這些改變讓他逐漸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關于曾的品格有段記載,左宗棠是曾提攜的,按理應該感恩,但后來左與他交惡,處處相對,但曾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以德報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對陣太平天國的戰役中,采取了“結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穩打穩扎,以時間和空間贏得了最后勝利。
5、有遠見。他在當時的環境能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在于先進的科技,并將認識轉化為行動,推動洋務運動,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傳讀后感2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壓革命的劊子手,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里擺的那么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于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后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曾國藩本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后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于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如果沒有京官以后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后的戰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后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并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于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修養嚴厲酷冷,一絲不茍;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但是,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么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悶抑郁。
曾國藩傳讀后感3
曾國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資質較差,無論是智商還是身體狀況,與常人相比都處于弱勢,這估計是和基因與環境有關,曾國藩的家鄉至今還是個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地帶,那個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聰慧,曾國藩的父親在家教十分嚴厲的條件下,仍然連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敗而告終,曾國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讀,六次考試均落榜,還受到了考官的當眾諷刺,然而也正是這次恥辱,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曾國藩竟咬牙發奮,第七次終于成功,從此開啟了自己飛黃騰達之路。
曾國藩一生經歷過五次恥辱,分別是:剛才所說的參加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金鑾殿中向皇帝奏折,為解釋清楚畫了一張圖表,但“畫圖甚丑”遭同事譏笑;因不滿官場的惡俗風氣及皇帝的渾渾噩噩,公開批評皇帝并被“京師權貴唾罵”;由于治軍手段太過強硬,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還有最后的,由于觸及了當地官員的利益而引發的江西之困。
曾國藩為什么會遭受這么多挫折?其實他的心確實是好的,一直想維護大清朝的長久統治,一直想為百姓謀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時卻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也就是咱們今天常說的`“憤青”,而且總感覺,自己是圣人那么別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質,自己是忠誠的,那么反對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這個邏輯就很危險,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這很可能會觸犯到很多人,或損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國藩后來也到了自己的這些問題,并開始轉變,其實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經歷過官場的磨煉,由正直變得圓滑了,由潔身自好變得阿諛奉承了,其實并不然,雖然他的行為方式轉變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絲毫沒變,他的這些轉變只是為了能在官場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忍辱負重的大心臟,這么多屈辱和艱難險阻,放在人身上估計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國藩硬是挺了下來,因為通過早期讀書受過經典的熏陶,曾國藩始終以“圣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是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偉人,而這種精神,絕不容許他遇難而退!
曾國藩傳讀后感4
以史為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關鍵是學到領悟了什么,而不要為了一個死人而去計較,陷入我執和法執。一個人本來就是毀譽參半的,除非他成佛了,但即使是佛祖也被人陷害詆毀過,耶穌也被人背叛過。而且孔子說了“一個人如果所有人都說他好,那這個人有問題,是個鄉黨。”
所以,有人罵曾國藩是鷹犬,有人說曾國藩是完人,是正常的現象。前者可能從階級立場的角度出發理性分析所得,后者可能因為情感,比如我傾向于佩服曾國藩的志向“不為圣人,便為禽獸”,而卻被后人指為鷹犬,因此心里好不難受。由此看來說到底我還是個凡人。
我個人還比較傾向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歷史為現在服務,所以現在沒必要噴孔老二,而是要建立很多孔子學院為榮;也沒必要噴曾國藩為鷹犬,因為滿漢一家親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學歷史人物的優點,比如馬丁路德金有與美國開國領袖華盛頓一樣的待遇——作為美國節日,但私生活實在不堪,但這不影響他《我有一個夢想》的偉大。
即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華盛頓小時候砍櫻桃樹的故事都是假的,但還是不影響其偉大。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人對其苛刻咬文嚼字,有的人對其寬厚不求甚解,但都有所得。
古希臘神話是揭示人性惡的,中國神話是崇尚人性善的,這是文化傳統。但這個傳統斷了,總的來說對古代先賢,我們的敬畏心不夠,不過我并不排斥故宮賣萌產業鏈的發展,也不排斥“杜甫騎馬漫畫”,但我就是排斥“鷹犬”這樣惡劣的字眼,為什么不能換著用溫和一點的字眼表達觀點呢?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左邊兩點水右邊中,意思是前面說到的`“萬物負陰抱陽”的陰陽二氣,要像水一樣融合在一起。要想完全理解一個人,就是成為他的一部分,像一粒鹽融入海洋,與海水融為一體,它因此全然覺知了海水的咸度。從這角度來講,我們誰也沒資格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而且對一個死人單一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本人是沒有還手之力的。
法律是可以律人,可以律己的,但道德最好只拿來律己,不要站在自己的道德立場上要求別人,康德說“頭頂燦爛星空,心中道德準則”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對別人的錯誤的糾結是對自己的懲罰,何況本來也沒什么真的對錯。——清明節記
曾國藩傳讀后感5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游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對于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著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難得糊涂。我覺得難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涂,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著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后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涂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在如今的物質世界里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涂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傳讀后感6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說,”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介石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云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并沒有表現出多少超于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而且資質平平并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奮鉆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軍對抗中,由于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并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并沒有長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并最終成為一名為后世推崇的大家。
曾國藩傳讀后感7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后,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于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于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于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郁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于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后,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后,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系。
曾國藩傳讀后感8
《曾國藩傳》是我拜讀的第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讀后感受頗深!是什么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屢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門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國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群雄,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圣賢標準要求自己,每日日記以反省,且把日記交付同僚、子女閱讀以監督幾身,道德修養近乎純粹;就立言而言,最為近代中國之大儒,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頗深!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復雜的時事和風云激蕩的朝堂,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跟注重“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于向前、忠君為民的思想體系,把一只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說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為后來保家衛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養,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后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任務,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對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后輩敬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人稱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后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后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挾私報復擔心糧草不及,然實非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實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傳讀后感9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涼的風從小院穿過,滌生平靜地回到書房,拿出紙筆,微微捻了捻胡須,看著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煙壺,寫下了“日課十二條”這個題目。
又是一個漫長的隆冬,八本堂內的國藩在紙上這樣寫道:“吾棋癮太大,雖然棋癮比抽煙要好,但也太耗時間心血,故決心戒棋。”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能抵得上通過自省使內心純凈的高尚了,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宗師,繼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從29歲起每日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檢點自己的過錯,終于從笨小孩兒成長為滿清第一重臣!在我看來也許自省方是曾國藩成功的關鍵,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內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終。
這也讓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為鏡時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國家,終于他開創了兼并包容而開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輝與浮華太過刺眼,因為他擋住了真實,夸張的色彩與線條太過喧鬧,因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隱藏了致命的暗傷。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負一生,致使連他的亞父也被他氣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說:“天亡我,非戰之罪。”毫無自省之意,其執迷不悟,可見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漢高祖”多一個“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會姓劉。
時間轉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統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自己的國家戰無不勝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風云變化,他國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竟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他們能從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中自省,可能歷史將會得以改變。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沒有考好,怪老師沒壓準題,沒有按時到校,怪父母沒叫,沒有擠出時間讀書,怪老師作業太多……我想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問題,回頭自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責任,是不是應該“我的地盤我做主”?
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心寧靜,然后“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歷煉出與眾不同的自己,成就屬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曾國藩傳讀后感10
我們組本月同讀一本書的書籍曾國藩傳的讀后感,有幾個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作為市場部的負責人來說呢,平常因為我周圍有太多的聰明人,他們有機敏的反應能力,總是能舌燦蓮花,鎮定自若,對答如流,面對這些人,有時候總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夠用,內心也有時候會感到沮喪。而曾國藩這本書讓我看到,我們劉總也曾經提出過:只要能夠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每一天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去改進,時間會給你回報的。這本曾國藩傳,講述的就是曾國藩從少年時代開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對于曾國藩,他的人生價值觀就是“做圣人”。
圣賢者,首先為圣,圣者就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曾國藩不斷的追求這種狀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為所欲為的想法的時候,就自我譴責自己。當自己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就自我批評、自我反省,向著自身完美不斷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斷的自我反省,曾國藩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弟兄,也成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境中看曾國藩,說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軍統帥;不虛偽,不足以在腐敗的官場立足。但即使他身處時代洪流,依然嚴于律己,勤學于思,時刻反省,而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他講到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讓我明白若想以禮治人,必須要先自治。
他講到的“執兩用中”,讓我明白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他講到的“持盈保泰”,讓我明白在富貴極盛的時候要小心謹慎,避免災禍,才能夠保持的住。
他講到的“剛柔相濟”,讓我明白剛強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補充,才能讓自己做的恰到好處。
他還講到了“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還有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讓我看了又看,反復的思量。
他讓我明白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謹小慎微,還有“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不忘適可而止!!
曾國藩傳讀后感11
最近讀張宏杰著《曾國藩傳》頗有感觸,此書描繪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國藩由科舉入仕到出將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輩輩平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曾國藩耀眼的個人魅力,筆者將摘錄書中最獲益的幾句話談下觀點。
1、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認為辦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平很平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報批評。但任何時代都不缺聰明人,更不缺自以為聰明的人,這些人往往都很討厭,卻又喜歡苦口婆心的勸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要堅定自己的內心,步步為營,穩扎穩打,不要因干擾而自亂陣腳。
2、曾國藩為什么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于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圣人”,方法論就是寫日記,幾無間斷的一直寫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記裝訂成書請好友傳閱并監督自己。這里有三點,其一是超強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監督并能改過的執行力,三是說話可對一人言就可對萬人言的坦蕩。而今網絡工具很豐富,但是一件事不說堅持一輩子,能堅持一年的我都沒見過。不過平心而論,我在公眾號寫文章,如果沒有催更的聲音,估計我早都放棄了。
3、晚年,曾國藩在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的成熟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
不著急是因為人生很長、不懈怠是因為每天很短。曾國藩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精神豐碑。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如果真的實心實意自我完善,胸襟、見識、氣質將會完全不一樣。
像這樣的語錄以及對于具體問題的方法論還有很多,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讀起來仍然會帶來很多思考,難怪毛主席會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5-06
曾國藩傳讀后感03-09
曾國藩傳讀后感01-03
《曾國藩傳》讀后感08-14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07-25
《曾國藩傳》讀后感4篇09-09
曾國藩傳讀后感4篇01-20
曾國藩的名言07-23
曾國藩語錄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