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經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
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有些原因很簡單。但我只是沒有真正明白真相。所以,學習了《弟子規》,我才真正明白了道理。《弟子規》增加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學了《弟子規》,有三點體會。
第一:感恩。對于一個人來說。應該得到回報的是最仁慈的父母的仁慈。所以《弟子規》第一章是孝道,感恩之心體現在“孝道”二字上,“父母不要拖慢父母的生活,不要偷懶”,“父母要尊重父母的`責任,服從父母”,這是我們做孝道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很多事情我沒有做。經過這次學習,我希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加倍努力,希望能給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尊重,要謙虛,尊重和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心的謙虛很難對別人表示尊重。充分的行動損害適度的利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我從小就讀過很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是我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相反,他們往往很有競爭力。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人的品德,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2
你知道嗎?在我的書包里有三大寶貝。
第一大寶貝——課本,因為它教給我許許多多的知識;第二大寶貝——字典,因為它可以幫助我認識許多字;第三大寶貝——《弟子規》,因為它讓我知道生活中應該怎么做。《弟子規》,我最喜歡它的一句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它的意思是:或者是吃飯、喝水,或者是走路、坐下,應該長輩先做,晚輩后來。之前我什么都好,就是沒禮貌。可是現在不了,自從我讀了弟子規后,我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大家都夸我有禮貌,我真要謝謝《弟子規》。讀《弟子規》吧,它能教你生活中應該怎么做人。就比如這一句吧:“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它的意思是: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就不應該先坐下來;長輩坐定后,允許我們坐下,我們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聲音柔和適中表示尊重,但低到聽不清楚,那就不妥當了。你看,弟子規講的多好啊,它能規范我們的'言行,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讀了《弟子規》,我現在是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了,你呢?你做到了嗎?走進弟子規,就是走進生活,走進文明。
讀《弟子規》吧,聽我的準沒錯!祝愿你讀了它以后,也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乖孩子。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3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就應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理解,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悲哀。看到那里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樣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悲哀,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4
“弟子規、圣人教誨、第一次孝道、第二次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閱讀了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又一次地聆聽了《弟子規》對我的深刻教育,給了我很多收獲和啟示。
弟子們的規則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智者的仁慈教導。讓我來談談最深刻的一個,“父母打電話,不要慢下來,父母命令,不要偷懶,父母教書,你必須恭敬地傾聽,父母責任,你必須接受”的意思是:當父母教你時,你應該及時回答。當父母要求你做某事時,你不能耽誤父母。當你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你父母錯了,你不能責怪他們。但與我的行為相比,情況往往恰恰相反:晚上,我在看電視,媽媽請我吃飯。直到我母親過來我才回答,我不耐煩地同意了。然而,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我就沒有這樣過,因為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尊重老師和父母的道理。
是的!弟子桂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師,總是影響我們,教育我們,默默地啟發我們,使我們健康成長。讀了《弟子守則》,我找到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指引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讓自己沉浸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
除此之外,門徒規則中的許多地方也值得學習、理解和體驗。只要學生認真體驗,他們就必須了解許多“知識”;珍寶!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5
我讀了《弟子規》(節選)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個人說清,如果不問的話,就算是偷他的東西了。借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這樣的話,以后要借就不難了。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聽過的一個小故事。明朝有個叫宋濂的'人,很愛看書,可買不起書,只好借書。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戶借書,他們講明十天之內一定要還。到了第十天,外面下著大雪,可他還是去還書了。主人很感動,告訴他,以后可以隨時來看書,也不限定歸還時間了。我也有這樣的經歷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兒去了,就問王啟周借了一塊。可剛借來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應該都在想:吳凱熠到底是把橡皮還給王啟周呢還是繼續用他的橡皮?誰知他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毫不猶豫地把橡皮還給王啟周了。打這以后,看見這場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給我東西了。
讀了這段話,我覺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幫助,這樣就會越來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幫助,所以就越來越好,現在我們連旅游也經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這里面還有不少道理!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6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么是親情,友情等等……
它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一—“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讀完弟子規后,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7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入則孝》細致而全面的闡述了孝道的各個方面,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仍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要有孝心、懂孝儀、守孝道。
對于父母,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份難以言說的情感,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并將我們養育成人,寸草心難報三春暉啊!我們該做什么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呢?
在我內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讓他們得到安慰。但總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時常給父母臉色,干活回來還得為我們燒飯……他們是我最親近的人啊,為什么要這樣?我不禁自問。在今天的'社會,諸此種種,或許習以為常,但這不應得到發揚。與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確實大為衰弱,還有人叫囂著人人平等、全盤西化,殊不知東西方文化有別,西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陰謀。
學習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如今,求學于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內心多有不忍,但這非我所能改變,我最應該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將自己照顧好,以免父母擔憂,記得多和家人聯系,體諒父母。
對于孝的行為,應由內及外,真正從心里感恩父母,并將行動落實到點滴之中,如和父母說話柔和一點,父母的愿望多滿足一點,對自己的身體多愛護一點……如此才能避免出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
參加了讀書會,感覺蠻好的。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8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所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策而成。具體列舉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后經清朝賈村仁修訂改版,并改名為《弟子規》,它自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防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鄉的最佳讀物
。我們剛剛學完兩篇,雖然這兩篇不足二百字,但卻教授和教育了我很多事物。比如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其次要做事小心、說話誠實、講信用。其中還講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講的意思是:父母有事叫你,應趕快答應去做,不要拖拉懶散,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如果我們如實的'做到了《弟子規》中的“美”與“德”,那么我們這個社會會非常的和平,充滿著禮貌與愛;如果做到了,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將不會有戰爭,不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9
在聽完錢先生對《弟子規》的解讀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強度、高壓力的今天,有人為生計奔波,有人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數家長討論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么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后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著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凈化,需要一片溫馨。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0
《弟子規》不在狹義四書五經之列,但在經典書籍之內,是經典書籍中的一顆珍珠。我被這顆珍珠深深地吸引了,家庭的教育,孩子該這樣教育?該怎么樣對待父母,坐立行走該怎么樣?我們的祖先早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就是《弟子規》。古人謂之曰:童蒙養正,是古人在小兒讀書之前的必修課。用現在的話說,要做事,先做人,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后才讀書,現在很多兒童教育家所提倡的立“家規”應該就是《弟子規》在現代社會的延續吧。
我們沒有具體地去講解《弟子規》,我們背《弟子規》,女兒在背的過程中理解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我對母親有了另一個層面的東西。我對獨居的母親更多了一份關心,看望母親的次數較往常多了,母親來我們家的次數也多了。女兒對我的要求也較以前高了,對母親幫我做部分家務提出強烈抗議,我無條件地接受。女兒對爸爸、媽媽也有了以前沒有的關愛,告訴我們要象剛結婚時一樣親密,在家里主動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讀著《弟子規》,我們也在力行著《弟子規》。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1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續不為,莫以惡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2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提出了許多生活規范。有在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誠實無欺;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好好學習。
讀完《弟子規》我明白了許多以前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時改正;什么事情都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做,會容易出錯,要向父母稟報之后,經過父母同意,才能去做......
弟子規中有一段令我難以忘記的`話: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的呼喚,要及時回答,不要慢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應該借故拖延或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要恭恭敬敬地去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要虛心的接受,不能強詞奪理,頂撞父母。
寫到這里,讓我回想起了一件我做錯了的事情,有一次,媽媽叫我去買東西,我卻沒有及時的回答,而是拖了幾分鐘后答道:不去!當時我并沒有為我的舉動而感到不滿意,但讀完《弟子規》后我才明白我這樣做是很傷媽媽心的,所以我想對媽媽說一句:“對不起。”
《弟子規》里面所蘊含的做人處事的道理淺顯易懂,句子押運順口,是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之一。內分孝悌、謹信、親仁、學文等篇,為便于吟誦,三字成句,朗朗上口,每一句講述的都是令人發醒的道德與規范,使人受用一生。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3
暑假里,我讀《弟子規》這本身書。它讓我懂得了,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信”。“信”中“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令我受益匪淺。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一旦承諾,就一定要守信。孔子曾說過“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讀了《弟子規》后,我也確實是這么做的。記得有一天,我答應陪同學去新華書店看書。盡管那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但是我還是按時到達了新華書店。
可是等了好久,也遲遲不見同學的'影子。于是我只好回家了。回到家里我才得知同學曾打電話到我家,說雨下得太大了,她不去了,可那時我已經出門了。雖然同學沒有來,但是我卻做到了一個守信用的人,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行。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兩句是弟子規的總序,說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其實要做到又談何容易,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好多人長大后都賺錢了,很少有人關心在家的父母。講信用,更是難上加難,好朋友借錢,等到期限時,朋友早已音訊全無。平等仁和,現在我們還不能接受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個事實,我還能看見一些富貴人家在唾棄乞丐。學習他人對一些人來說簡直比登天還難,那些驕傲的`人一點也不會低下頭虛心學習。
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出來的。我現在還屬于這種養習慣的階段,我有許多地方還不足:每天回家,爸爸總要提醒我開窗戶;吃飯時,父母提醒我不要講話;做作業時,媽媽叮囑我不要拖拖拉拉……看來我還得加油啊!
雖然要做到孝敬、講信用、平等仁和、向他人學習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地一一做到,做到了這幾點,可算是“正人君子”了,讓我們一起朝著這個“正人君子”的目標前進吧!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15
本人假期里讀了一本名叫《弟子規》的書。它是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述作為綱領,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寫的。
所謂《弟子規》就是很有意思的三字經,它有意思有兩點:一是它讀起來很朗朗上口。二是:它在快樂閱讀的時候還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其中的幾句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年惜時勝黃金。少年兒童時期時長身體、育品德、學知識最重要的.關鍵階段。光陰易逝,日月如梭,所以必須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早起,做好一天的學習生活準備。放學后抓緊時間完成當天作業,保證睡眠時間。因為健康得身體是未來成才的基礎,是自身幸福快樂的保證。從小要養成兩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我聽同學說,有個公司拍出18萬年薪,卻無一人滿足要求,因為要求的第一條就是熟背《弟子規》。這就說明大家對《弟子規》還不夠重視。讓我們這一代熟背《弟子規》,不再讓這種事發生!
【弟子規經典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作文12-30
《弟子規》讀后感11-16
《弟子規》讀后感12-13
弟子規的讀后感09-30
弟子規讀后感06-14
弟子規讀后感范文10-04
弟子規讀后感【推薦】02-02
弟子規讀后感【精】02-08
【熱門】弟子規讀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