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岳陽樓記》讀后感 1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鑒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系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后感 2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沖沖,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向。這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現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么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照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 3
《岳陽樓記》讀后感《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家在略敘作文原因后,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后,作家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么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后,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系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扎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后感 4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一定知道,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后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子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系。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后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后,于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現在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讀后感 5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景象,留給我們是一些深深遺憾和無盡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是一個積極向上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輝煌,也有著墜落遺憾。于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并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后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一頁而后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于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態度。你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壯語!
《岳陽樓記》讀后感 6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岳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對岳陽樓、洞庭湖的描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寫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通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現在祖國的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后感 7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后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范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盡管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后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嚴于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鑒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
《岳陽樓記》讀后感 8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岳陽樓記》讀后感 9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與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與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于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并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與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后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后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于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記》讀后感 10
岳陽樓故事由北宋著名作家范仲淹所著,是一部古今文本。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敘述、風景書寫和討論。在簡要描述構圖原因后,作者用濃墨重彩的筆墨描述了岳陽樓上的風景。寫完后,環境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芬芳時,人們變得快樂興奮,忘記悲傷,沉醉于風景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綿綿時,人們變得越來越悲傷。最后,作者用“古代仁愛”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覺是,人們的情緒變化僅僅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他們不關心國家的安全。就像“國家興衰,人人有責”一樣,我們應該時刻為國家著想,關注國家大局。只要我們有愛國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敵人,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如果人們忽視這個國家,誰來抵抗入侵?誰會給出建議?誰來扭轉局面?沒有人民,國家就沒有意義。國家危在旦夕,我們要奮發圖強,憂國憂民,為國爭光。當國家和平時,我們可以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那也許更輕松。學習是一樣的。只有全力以赴地學習,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你不認為在學習后放松和玩耍比在恐懼中玩耍更好嗎?
岳陽樓的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一個大臣應該關心國家,這反映了如何學習。我也想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在第二位,這樣才能學得扎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后感 11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古來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觀起來讓我收獲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點比較獨特,我首先看到的是兩位大文豪去看整個世界的視角。首先從題目來說,《岳陽樓記》,自古以來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顯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歐陽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這里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了:范仲淹從一個名勝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見更大,而歐陽修卻從一個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見大雖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我還是比較認同歐陽修的視角,畢竟是為官,就是為了民,所以還是得從民的身上出發,而不是從文人墨客出發,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畢竟人范仲淹都沒到過岳陽樓,所以范仲淹的視角我也不覺得否定。
我從這兩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識,準確的說是不僅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實是道理,它解決了縈繞我心頭很久的疑問——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來說,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卻不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隨便干點什么影響力都比他們大,那么行善到底為了什么,為了積德?為了出名?還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讀了這兩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軌跡,其實驅使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腦子而是他的心,就如兩位文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為了什么,其實是為了他們的心,他們的心所向往的,簡單來說就是隨心,這也是我觀兩篇文章后最大的收獲。
《岳陽樓記》讀后感 12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么,一時的快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于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著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 13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于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仆變為主人,甚至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岳陽樓記》讀后感 14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讀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逐漸神思飄渺。
范仲淹是個苦命的孩子,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他為了讀書甘心到清冷的寺廟中,只與青燈古佛為伴。
你要問怎么吃飯呢?嗨,這對于求學心切的小范同志來說根本不是個問題。煮一鍋糙米粥,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怎么樣,夠簡單吧。
對于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的熱血青年范仲淹來說,吃苦是必須的,享受是錯誤的。以至于把同學搞得很沒面子。
原來啊,范仲淹的.同學早就聽說他學習刻苦,便想來探望一下這位同學。一進門就被感動壞了,估計是沒見過這種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環境。
同學心想:我得幫幫這自強不息的老同學啊。家里有這么多好吃的,我要給小范送過去,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
于是同學熱心地送來了美酒佳肴,本以為范仲淹會像自己上次一樣被感動,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美意直接被拒絕了。
“這是為什么?”同學困惑不解地望著范仲淹,只見小范同學不緊不慢地回答:“我要是吃了你這些好吃的東西,以后吃不下我自家的粗茶淡飯了怎么辦?”這回答一時讓同學無言以對,范仲淹不愧是一代文豪啊,從小就這么有遠見,憂患意識如此之強烈,佩服佩服!
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修煉出一身浩然正氣,寧可得罪權貴,也不彎腰低頭。正因為這樣,他才擁有了濟世之才,文武兼備,成為一代名臣。正因為這樣,他才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岳陽樓記》讀后感 15
《岳陽樓記》由景抒情,重點突出喜與悲這兩個字。喜則萬物俱明,悲則諸景皆黯。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了千古名句。
作為一名中學生更應該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意思是,不因外物而喜,不以自己而悲。人是一個情緒化的動物,能因為周圍的事,環境從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而中學生也不例外,面對學習,我們承受的壓力十分大,這樣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一切的事情都抱有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快樂。但對此人們通常就認為,這樣先憂后樂的觀點只是國家領導的事,與人無尤,但事實并非如此,一個國家是由好多人們組成起來的,而國家領導只是引導我們前進的指明燈,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推開,那么一切將會變得混亂了。每個人都處于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況下,那最后只會損人不利己。我們作為社會的`主人,就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許我們做到的未必如此,但至少,我們可以關心國家的事,萬事從小做起,聚沙成塔一人一件小事,就可以改變整個國家。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也刻不容緩,就才我們從現在開始,承擔起這樣一份責任吧!
《岳陽樓記》讓我成長了,從中我明白到了人是應以大局為重,時刻關心國家。我的確是受益良多。
《岳陽樓記》讀后感 16
人是感情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仰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的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住在外,卻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魅力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行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修身于現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么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益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 17
“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一代文人端起酒杯,站在岳陽樓上向下俯瞰。迎著落日余暉,盡情抒發著自己心中失意的煩惱與苦悶。
一行同病相憐的文人墨客紛紛來到岳陽樓上,提筆賦詩,吟誦著心中無盡的憂愁與煩悶。舉起酒盞,飲上一壺,待到夕陽西下,立于岳陽樓之上,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也隱沒在陰云中,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天色昏暗,此時的文人,離開國都,遠離家鄉,心中無限的思鄉之情與無奈全在此刻爆發,只覺得自己心中的一腔抱負無處得以實現,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但詩人心中裝有人民和國家,“處江湖之遠”卻還憂慮著人民和國君。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而在今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被賦予著新的.含義,新的內容。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以個人的快樂為后。回顧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國主義鐵蹄橫行我國大地,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豪杰為了挽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拋頭顱,灑熱血。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張學良,楊虎城反蔣抗日,深明大義;李宗仁血戰臺兒莊,狠狠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楊靖宇縱橫林海雪原,令敵人聞風喪膽……
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他們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楷模。建國以來,更是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這一博大胸懷和優秀品質的杰出人物。作文從周恩來、焦裕祿到孔繁森,再到牛玉儒、張云泉……一個個名字多么熟悉,一張張面孔多么親切,他們都是共產黨人的典范。
這就是人民的風格,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憂以憂天下,樂以樂天下。”只有與國家命運同在,與大家共樂共享,家才會興旺,人民才能富足。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兒童,從小就應該胸懷國家,著眼未來,努力奮斗,刻苦學習,立志報效祖國。
《岳陽樓記》讀后感 18
不得不說《岳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為是很愛國的`,可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到達!我想當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到達這種境界,今日的中國又會是什么樣貌呢?
有機會我必須要登上《岳陽樓》,去目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歡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岳陽樓記》讀后感 19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是源于宋朝王安石作品《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世人焦慮以前先焦慮,在世人開心以后才開心”。王安石貶官出京,應對萬傾洞庭,把本人“寵辱偕忘”,它是是多少愛國志士無私激吊的感嘆,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的政冶理想的反映,也主要表現出他崇高的熱愛祖國品性。
蘇武牧羊,歷經歷盡艱辛。委曲求全為何?還并不是由于蘇武胸襟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心,才不管不顧本人凄慘的處境。他那類博大胸懷非常值得世世代代弘揚眾多。
社會經濟發展了,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們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價值觀,仍是大家中華民族的基調,也仍是大家青年一代的理想化。
一代偉人周總理在國家大事危殆,外侮日亟的狀況下,自小就塑造了“為中華崛起而念書”的理想,他以天下為己任,甘愿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料理機”,把自己的的發展前途運勢牢牢地聯絡在—起,無私無畏拼搏—生,獲得了老百姓的景仰和擁戴。
今日,中華民族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智能化的幸福生活向大家每一個人揮手,而孔繁森卻決然撇開繁榮都市,趕赴中華民族那塊貧乏的農田,甘心情愿地為這方面農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大家新時期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楷模。以便藏族同胞,他能夠撤銷回家了探親訪友,能夠把自己的薪水贈給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夠不管不顧自身的病苦,以便那一方水土,為那邊的同胞們,他把比較有限的性命化作無盡的精神實質驅動力。生命不息,作戰不僅,大公無私,死而無憾。
今日,大家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性之樂而樂”這句話千載至理名言,便是要以天地為本,以老百姓為本,不以一點考試成績而得意忘形,不以一點挫敗而灰心喪氣,大家僅有英勇地擔負起中華民族轉型發展的重擔,才無愧歷史時間,無愧革命先烈,無愧明日!
《岳陽樓記》讀后感 20
近日,讀范公文《岳陽樓記》,敬古人憂國憂民之天下情懷,今深有感觸,感同身受,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萬千景仰,不及一二,為悼范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忽一日,烏云蔽日,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從地面到房頂,從房頂到天空,伸手只見五指,周圍芳華搖落,落英繽紛,灌木草叢,皆搖旗吶喊,鬼哭狼嚎,呼聲大作,雞飛狗跳。且聽的電線聲,聲聲嗚咽,隨后,鍋碗瓢盆,一起叮叮當當作響,如小雨切切,似大雨嚓嚓,萬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靜而不止。
遇此情景,則心戚戚然,不免生無限嘆息。憂思多慮,愁老煩幼,畏懼人言,感人生之沉重,嘆世道之艱難,想昨日之傷痛,郁郁而行,糾集成結。念去日苦多,路險途惡實難成其業。悔恨該珍惜年少時光,到如今蹉跎歲月苦不堪言顛沛流離早生華發。人生百年,春夏秋冬只一輪回,剎那便是永恒。唯有好好活過,方覺不負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風和暢,天地嫻靜的不拂帶一絲雜音,江河明凈的不招惹一滴塵埃。朵朵白云,緩緩舒展,萬千綠柳,波光粼粼。桃花搖曳,聲聲鳥鳴清脆悅耳,流水傾瀉,陣陣歌聲優美婉轉。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來人往,目光不經意的觸碰,回報以對方淺淺一笑。
遇此情景,則心胸為之一寬,放眼天下之大,躊躇滿志,振臂一呼。思過往之崢嶸,已成電影之一幀幀溫馨畫面。心之優雅坦然,安之若素,寵辱皆望,念有萬千思緒,如不盡長江滾滾而來。豪情壯志,氣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揚波沖天,拔劍吟,云起心潮逐浪。
《岳陽樓記》讀后感 21
5月19日晚風輕拂,華燈初上,在豐順縣潮客匯二樓賓客云集,紅酒飄香、水果滿盤,和著美妙的古箏名曲,人們在此共享文化盛宴。原來今晚是豐順縣第二期悅讀會活動:《美哉!岳陽樓記!》
主講人朱明海先生重點從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語言美、性情美、內涵美三方面進行深入的賞析。其間運用了對比閱讀的方法,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白居易的《琵琶行》進行對比閱讀,拓寬了聽者的視野。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讓聽者更深刻地領悟到面對人生的風雨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為人處世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明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主講人的精彩賞析讓聽者無不產生深深的共鳴。在討論環節,大家紛紛踴躍舉手發言。有對主講人進行點評的;有談對《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印象和句子質疑的;有結合自經歷談體會的…。現場氛圍積極熱烈,高潮不斷。受現場熱烈氛圍影響,來自豐順縣集瑞博物館的館主黃和祥先生主動提出要承辦第二期的悅讀會,來自梅州的文化傳媒的嘉賓則主動提出要當總策劃,還有主動提出要朗誦的……大家暢所欲言,興致勃勃,超出了預期的效果。其間穿插的朗誦環節也是本場活動的`一大亮點。豐良中心小學何望賢校長的《岳陽樓記》、北斗鎮政府的張雙喜先生的《醉翁亭記》、湯坑鎮第一中心小學張玉老師的《琵琶行》、湯坑中學五位初二級同學組成的小組誦讀《岳陽樓記》,一次又一次讓聽者品味到了悅讀帶來的美妙心境。
由湯坑中學三位學生帶來的琵琶與楊琴合奏《金蛇狂舞》讓在場的賓客們被中國的古典樂器帶來的美妙視聽享受所陶醉。湯坑中學黃粉蘭老師演唱的由范仲淹的詞創作的《范仲淹的憂傷》則讓人感受到了他婉約多情的一面。悅讀會負責人羅瓊女士接受了由原縣衛生局副局長謝永波先生贈送的書法作品:“先憂后樂”和梅州日報傳媒書畫院院長精心準備的禮物:長篇書法作品《岳陽樓記》,再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書法與悅讀帶來愉悅氣氛。最后由梅州日期報副刊梅花版編輯朱紅娜女士和縣宣傳部副部長彭漢如先生的壓軸講話更是拔高了在座聽眾們的思想境界和閱讀高度,讓大家深深感受到參與悅讀活動的意義。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大家在意猶未盡中紛紛表示下次有機會的話還要再來陶冶自己,多讀好書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本期悅讀會的參與者從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從企業家、傳媒人、公務員、教師、學生等各個行業,豐富的活動形式和輕松愉悅的氛圍,推進了社會各階層人士對閱讀的喜愛,為精神文明建設書寫了最美的一筆!
《岳陽樓記》讀后感 22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歷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后,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于其上,囑余作文以記之。之后,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經過不一樣的景物和不一樣的思想感情比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夢想對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歡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歡樂之后,我才敢歡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后回報社會,以人民的歡樂為自己的最大歡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岳陽樓記》讀后感 23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為了人類的進步和美好的未來,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獨立與繁榮,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大多出身卑微,但仍然滿腔熱血,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雖生如螻蟻,亦有鴻鵠之志;雖命比紙薄,也有不屈之心。中華五千年,英雄志士,浩如繁星,宋代張載就立下豪言壯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謀泰平;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赴死氣概;明代顧炎武就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宣言;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氣魄、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馬克思的“為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終生”,這些都讓我們久久為之動容和振奮。
在我所閱讀的經典中,給我的思想帶來最大震撼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它的涵義是憂患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這是何等高尚的愛國情操!相比于當今某些公知,出賣國家利益,舔西方人的'腳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1015年,苦讀及第,授司理參軍,后歷任通判、知州等職務,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謫,但矢志不改,一生為民操勞:泰州治堰,執教興學,秉公直言,戍邊西北,后又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功績卓著。其文學成就更為突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縱觀范仲淹一生,出身卑微,但志向高遠,雖命運多艱,然憂國憂民,在政鞠躬盡瘁,恪守職責;執教孜孜不倦;著書立說嚴謹。且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歷史上留下豐富的閃爍光芒的精神財富。
我已是初三學生,是新時代公民,繼往圣之精神財富義不容辭!我雖是女孩,將來也一定要足行千里讀書萬卷,擬定雄心似丈夫!讓范公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刻苦求學,將來報效祖國,讓人生精彩!
【《岳陽樓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岳陽樓記》說課稿09-29
岳陽樓記說課稿07-21
《岳陽樓記》說課稿05-17
岳陽樓記讀后感07-03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12-01
岳陽樓記讀后感8篇09-06
《岳陽樓記》說課稿11篇06-24
岳陽樓記說課稿9篇10-08
讀岳陽樓記有感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