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與黑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紅與黑讀書心得1
司湯達在小說《紅與黑》中,為我們講述1830年一個農民之子——于連——力圖混入上流社會的悲情故事。小說的主題恰是以上所引述的主人公的獨白,展現了拿破侖式的青年在大革命后的被壓迫處境。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法國很多下層青年的生命被壓抑著,他們的前方沒有出路,正如上層的貴族和資產者所希望的,他們最好繼承父輩的溫順,服從下一代貴族與資產者的領導。
然而,受過啟蒙主義熏陶的知識青年們,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們中很多都代表著下層階級的利益,組建了自由黨派反抗這些不公。可是還有另外一些,于連一樣的青年,他們對自己階級的貧窮厭倦了,受了拿破侖精神的鼓舞,幻想著傳奇人生,步入了上流社會。
他們的性格中一直都有虛榮自負的成分。在上流社會中,沒有出身和資本,尊嚴面對著威脅,是他們最脆弱的部分。于連極為重視尊嚴,乃至到了愛慕虛榮的地步。他在當家教之前就特別強調不與仆人一起吃飯;他曾美滋滋地夢想過,有朝一日被介紹給巴黎的美婦人,他會用輝煌的壯舉邀得她們的垂青。他在虛榮之下自視其高,認為憑自己的奮斗,一切無所不能。“他大概無時不對自己說,波拿巴,一個默默無聞又沒有財產的中尉,靠他的劍做了世界的主人。這個想法給自認為極不幸的他帶來安慰,又使他在快樂的時候感到加倍的快樂。”
這種高傲,造成了他與貴族農民自由黨的矛盾,作為下層青年,他鄙視貴族的虛偽;作為上層的做客,他不屑于農民的粗俗。所以,他生活在社會的階級之外,同時也被社會所拋棄。
同時為了維護這份尊嚴,他們對貴族們充滿著猜忌,并沒有真正地融入上流社會。猜忌在于連的愛情歷程中始終存在著,他猜忌德萊納夫人對他的愚弄與瑪蒂爾德對他的嘲笑,所以他與她們的感情十分曲折。
這些虛榮與自負是造成于連悲劇的性格因素,然而,我們不可否認,正是這種性格之下的雄心抱負,征服了兩個上流女士的芳心。瑪蒂爾德與德萊納夫人,滿足著于連的虛榮;而于連,用中庸的上流男士所缺乏的激情與勇敢,給她們那干枯乏味的生活帶來了生機。但從愛情的方面來看,他們之間的感情具有超出世俗阻礙的.勇氣,合情合理;但是從世俗的方面來看,他們的行為缺乏理性的指導。對于當時的上流女士而言,于連適合做一個情人而非丈夫。直到最后的結局,于連由于德萊納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表面看來,是于連因為感情不慎,毀了自己的一生。但深藏的悲劇根源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正如開頭所說的—上層階級通過于連來懲罰另一個階級的年輕人,永遠地讓這個階級的年輕人灰心喪氣。
我們能從《紅與黑》中能得到很多方面的收益。窮人子弟看到了于連的自強不息;富人子弟看到了與下層子弟的相處之道。甚至我們也可以從中體驗到戀愛的全部過程。我讀于連,一方面感覺到了當時的法國處于暴風雨的前夕,革命即將來臨。作者通過于連的死,其實也在表明,下層階級混入上層階級是自取滅亡,那么下層知識分子要么終身做奴隸,要么徹底地革命。事實上,拿破侖第二帝國就在這樣的矛盾中應運而生了。此外,聯想到當今中國的現狀,我覺得,農村非富農子弟和城市平民階級的子弟就有于連的影子。
紅與黑讀書心得2
于連一個底層出生的孩子,智慧聰明,會說拉丁文,《圣經》也倒背如流,但是在那個年代里有好的才華并不意味著就有一個好的前程。于連曾擁有過,但是卻被他的欲望所葬送了前程。
在法律面前,合乎“自然的”只有師子的力量,或者動物饑寒時的需要,更簡單的一個字表示,便是“欲”。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短暫的戀愛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嗎?這個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呢?難道是與德萊納先生不和的婚姻?還是19世紀早期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社會風氣?德萊納夫人不缺錢但是卻缺少了精神的寄托,也許市長與她的婚姻只是逢場作戲,但是誰能夠說這樣的婚姻不是普遍存在呢?
文中有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墳墓,用來埋葬所愛的人”是的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個深愛的但是卻不能一起廝守的人,當所愛的人離去,在心里就有了不能傾訴的秘密就如同墳墓一樣。于連與市長夫人短暫又美好的戀情結束了,因為市長夫人的懦弱,一位小兒子的病是上帝對她的懲罰,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如同煙花般漂亮且短暫,但是卻無法抗拒那股力量帶給我們心靈的快感。
難道才華出眾的人都會高估自己嗎?在做家庭教師時肆無忌憚的愛上了市長夫人,在教堂里他的聰明戰勝了同伴不滿的目光,他的確很優秀,但是在處理感情的問題上卻是那么地不理智。我認為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激情,是于連報復上層統治者對他的鄙視,而德.萊納夫人的`柔情卻使他真正地感受到戀情的美好,相比之下與瑪蒂爾德這位貴族小姐的戀情更像是為了權利和金錢。有人說于連與市長夫人是“心靈的愛情”而與德.拉莫爾小姐是“頭腦的愛情”。盡管她們追求愛情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她們對自己本階級的厭惡和對封建門閥的叛逆。而于連卻是一個出類拔萃的青年,他相信勃勃,不甘于貧賤,一心向往沸騰的生活,希望青云直上,但是在王朝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統治下的法國,他看到從軍建功立業已經行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才能使他躋身名流,在上流社會中,他如同一絲絲柔弱的陽光,想放射光芒卻微不足道。
于連與侯爵夫人偷偷的戀情,也許是一種偶然,但是他的心里一定是想希望這樣來達到飛黃騰達的美夢,但是生活卻不盡人意,市長夫人因為嫉妒寫了一封舉報的信,使他的美夢被打破了。于連也因為刺殺市長夫人而被抓,瑪蒂爾德為了于連最起碼的聲譽也不要了,為了他的獲釋而東奔西走,也許她真的愛于連,但是于連愛的卻是市長夫人,瑪蒂爾德的狂熱,市長夫人的深沉,,兩個不同的女人都深深地愛過他,也為他付出了深深的代價,一個以死來結束了余生,而另一個喪失尊嚴去乞求愛情。有時候愛情真的不是金錢才是萬能的,只有真正的相愛才能超越金錢。
有人說“紅”象征拿破侖的軍服,“黑”代表王政復古年代僧侶的黑衣,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是德萊特夫人的鮮血,但是我卻認為紅是代表于連對自己人生的追求,而黑代表了他人生的遭遇和不幸,代表了各種各樣的誘惑。
紅與黑讀書心得3
昏暗的光線在櫻桃木制的輪盤上跳躍,客人所下的愉快賭注在紅色和黑色間下了定論。犧牲友情抑或愛情,這次賭注該下多少金錢?人生賭場的客人在深思熟慮。是贏得最終貪圖的地位和財富,還是凄慘落魄甚至人頭落地,就在全部押下賭注的輪盤游戲一念之間。在時代框定的賭場背景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這場豪賭,身邊所有的物事便是籌碼。有人心甘情愿地參與在有輸有贏的人生投資中,有人則選擇逃離,更有甚者,在動蕩的浪潮中,直接用自己最后一點微弱的信念和理想,對這賭場的背景時代進行了血與淚的仇視和反抗。
這個人也許就是《紅與黑》中的主人公于連。法國大革命的熱血涂抹了輪盤的鮮紅,教會的僧袍顏色便如那塊塊黑色般暗藏玄機,勢力猖獗。于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拿著自己為數不多的籌碼進行人生的賭博。他地位低下,他受人歧視,他貧窮潦倒——但這些在“賭場”里不成問題,因為他有比天高的野心,這幾乎就夠了。于是作者司湯達便滿意地叫這個英俊的年輕人開始在他筆下“賭博”。
作者躲在于連身后的黑暗角落偷偷觀察,時不時又高談闊論,讓這個年輕人在自己筆下跌宕起伏。于連渴望飛黃騰達,渴望改變自己的一切,好躋身于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他在無數個多夢的漫漫黑夜里策劃著自己美好的未來,他想贏,想成為自己人生的勝利者。但這恰恰是一切的開始——他賭了愛情,德瑞那夫人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瑪特爾小姐則為他換回了他最想要的社會地位。
在他心驚膽戰、顫顫巍巍,連連跨過無人遵守的道德底線,贏得盆滿缽滿的時候,或許也是飄飄然的,但充滿人性光輝的一面又讓他感到痛苦不堪。他想要的太多了,作者搖頭嘆息,將他從人生的頂點往下一推,墜入萬丈深淵,賭注灰飛煙滅,換得滿盤皆輸。他惱羞成怒向曾經的愛人開的那一槍,是注定,也是他身上悲劇的體現。
站在法庭上,他面容平靜。“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他終于掀起了自己的輪盤,讓籌碼滾落在地面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他在抗議,他在拒絕旁人對他精神的污染與扼殺。滿座愕然,隨即是露骨的嘲笑:是啊,誰會像丟棄生命、丟棄財富、丟棄地位去追求所謂的精神解脫?人們大聲地笑了起來,玩弄著手中用無數貧苦人民的鮮血與汗水鍍成的利益。
透過于連的高聲反抗,我們也聽見了作者的憤怒與無奈:他想即是我想。作者力透紙背,細膩傳神的心理描寫在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讓我們完完全全看見了那個時代,那個腐敗的時代。最后對自己精神的負責,也為于連短暫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于連的頭顱落地即是故事最后的尾聲,但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專屬賭場也仍在運轉。我們要堅守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慎重挑選人生的籌碼,淡然面對每一次賭局的輸贏,不甘臣服在黑暗腐敗的時代的鐐銬之下,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笑對挫折,正視自己。輪盤仍在燈光下閃閃發亮,跨越百年的紅與黑至今仍色彩鮮艷。只不過,這一次的客人,就是我們自己。
【紅與黑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紅與黑》讀書筆記01-08
《紅與黑》讀書筆記11-01
紅與黑讀書筆記08-08
《紅與黑》讀書心得01-31
紅與黑優秀讀書心得06-06
紅與黑讀書筆記范文11-14
《紅與黑》讀書心得14篇09-14
《紅與黑》讀書心得13篇02-18
紅與黑讀書心得14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