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莊子的讀后感1
“莊子這一班”這本書讓我看了回味一再,書中的寓言故事讓人感覺到莊子的無拘無束,對存亡的價值觀有不同的觀點,真是巨大!
書中有一篇內容說到:“楚威王聽聞莊子博古通今,便要求兩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禮,到宋國把莊子請回來擔任卿相。兩位大夫到了宋國,巧見莊子在河濱樹下釣 魚。他倆恭敬地說:咱們大王請您幫他管理楚國。”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邊問:“傳聞楚國太廟供著神龜,神龜是情愿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愿拖著尾巴在 泥里爬呢?”兩位大夫說:“當然情愿活著啦!”莊子一揮手說:“你們走吧,我就愿意拖著尾巴在泥里自在地爬,才不情愿被裝在錦盒里供在堂上!”莊子甘愿自 由安閑的日子,也不要捆綁在金衣玉食、榮華富貴的日子中。
咱們現在的物資豐厚了,壽數增長了,耐性卻少了,高興也少了。咱們爭奪的事物往往與自在各走各路,其實自在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缺少了自在,就算有再多 的財富那又怎么呢?再多的`財富買的起自在嗎?假如你當了金錢的奴隸,那么你會高興嗎?我想不會!就像一只小鳥被關在富麗堂皇的籠子里和無拘無束的在天空飛 翔,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才會讓小鳥高興呢?一只北極熊孑立的被關在狹小的動物園里和敞徉在雪地里與火伴一同游玩,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對北極熊比較好呢?
從這一本書讓我領會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們更應該愛惜自在的韶光,仔細的過每一天,讓自己活出生命的含義,活出日子的精采。
莊子的讀后感2
如果沒有學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好朋友,或許還會以為只有興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點錯誤。
這幾天,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大體一看,我就感覺只是倆人的對話,似乎沒有什么看點。隨著老師講到莊子與惠子,我的心一下就被吸引了。偷換概念,辨認莊子,談莊子和惠子的為人,這些都很是有趣。我從中了解到莊子是一個快樂有情趣的人,而惠子是一個認真但有點兒死板的.人。當莊子說‘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時,惠子卻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從這可以感覺到惠子有點兒死板,莊子說這句話不就是想表達此刻自己愉快的心情嗎?
如果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鐘子期是令我們所期望的,那么我們不如說莊子與惠子更是一對好朋友。老師說莊子經常黑惠子,從網上查資料,我得知莊子與惠子其實本不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他們倆愛辯論,從而以辯論展開話題,繼而越聊越熟了。
總體來說,知音之間過招有趣,朋友之間常常互懟也是挺有趣的。
莊子的讀后感3
《莊子四講》全書分成四章,每章都以《莊子》原文中的片段作為支撐,主要闡釋了故,命,天,人,忘,游,虛,芒芴。
我覺得作者比較出彩的點在于,很多人把莊子的“忘”、“虛”理解為退回初始狀態、混沌的世界,與萬物合一,僅此而已,而畢來德則更進一步(不知這一步是走對了還是錯了),強調虛空、混沌帶來的變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讓來回往復的主體得以重新定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系。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畢來德不僅強調把已經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為強調揉回了球之后,這團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條蛇、鈴鐺、一只兔子。
作者另一個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提出莊子的虛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體,身體(而非所謂心靈、精神的'自主運作是自主性的保障),這個觀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還沒能徹底理解畢來德的身體指的是什么,不過,確實是意識對于自身的認識以及對獨特性的渴望把自體和他者分割開來,而意識也在這種認識中化為他者(這也是畢來德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莊子的描述,它們卻是在根本上沖突的;也就是說,一方面,人在知覺的時候無法言說,言說的時候不知覺,因此人說的是自己“不知”的東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則可以“游”,也就是畢來德所說的“靜觀”)。
另外,《莊子》原文,尤其是《天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復揣摩了。
莊子的讀后感4
作者是清末大儒王先謙,字益吾,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后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復歷典云南、江西、浙江鄉試,搜羅人才,不遺余力。“長沙閣老,季清巨儒,著書滿家,門庭廣大”,這是長沙近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先生對王先謙的評價。
王先謙一生著力于莊子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許多見解,最終撰成《莊子集解》,流傳百世。
這本書作為讀莊子入門。巧的是,我在網易公開課看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講《莊子精解》,在推薦購買的書目時,陳老師也推薦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與老師不謀而合,非常高興。三民書局以“新善本”為名,推出的一系列仿古叢書。
本書印刷精美,看著愛不釋手。但內容非常難懂,今年計劃讀三遍左右。這是第一遍讀,花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將全書朗讀一遍并注音。
這一遍讀下來收獲不多,只記得王先謙在前言里寫的“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我實在是既沒有記性,也沒有悟性。只能多多下功夫。好好學一學。
莊子的讀后感5
翻開《莊子》一書,第一篇是《逍遙游》,而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故事,則是“鯤化為鵬”的奇談怪論。不過莊子好像非常在意這樣的故事情節,居然在《逍遙游》中反復說了三次。若想了解莊子,似乎不能錯過這個寓言。
首先,莊子說:“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里。鯤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里。它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云朵。這只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這樣的描述讓人過目難忘,“不知其幾千里也”根本是夸張到胡言亂語的程度。莊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們的'想象力,逼我們擺脫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使我們無法意識清醒地詢問:真有這樣的鯤與鵬嗎?它們又在何處?魚真的可以變成鳥嗎?
學習《莊子》,至少已經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奧妙。所謂“不得已”,并無勉強、委屈、無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斷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勢而行,亦即“行其所當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點是:如何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能夠做到這一步則是“轉識成智”的開始。
莊子的讀后感6
生活如詩,可以色彩斑斕,
生活如獄,可以苦悶昏暗,
回眸一探,轉個視線,
又是另外一片天。 ——題記
你認清自己的生活了嗎?我每天捫心自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外界條件,順應自然,就能活得愜意,活得精彩。
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喜歡漫步在溫暖的陽光下,暫時拋卻成長的煩惱,猛然發覺一切都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樸實美好。
曾記得有多少次像聽天書似的上數學課,腦子飛快的轉著,卻總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有雙手在不停的運動,復制下老師的板書;曾記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試卷的一剎那,腦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涼了半截;曾記得有多少個夜晚,面對眼前的作業發呆,不知何以下手的無奈涌上心頭……很多次很多次當真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義: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誠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認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正如那令我厭煩又不能及時消化的筆記成了我最寶貴的學習資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數背后卻隱藏著我必須消滅的.敵人——學習的薄弱環節;那猶如“雪滿太行”的難題,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歡欣鼓舞無可替代……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莊子能把知識分子認為繁重、骯臟、卑賤的宰牛勞作,寫成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奏,那么我為什么不能將學習生活看成一種享受呢?既然無法無法改變學習的艱巨性,就讓自己去適應它。
換一種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該怎么做了!
莊子的讀后感7
開篇首頁原文講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無所歸旨,實則細致入微,全無一點廢話。這段話有八個字就從宏觀的角度闡釋了什么是養生。這八個字分別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在運用我們的智慧,在“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中來回調節,來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們已經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剛從磨刀石磨過的一樣鋒利,這是養生主的`最高境界。像這一把剛剛出爐的刀一樣,不硬砍,不硬剁,不硬來,永遠保持生命的健康,永遠保持自己的青春。
莊子的養生之道用現代的語言總結,就是十六個字:保重身體,關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質量。
莊子的讀后感8
莊子名周,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為道家的經典。
在閱讀《莊子》這本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想象力豐富,文風汪洋恣肆。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奇妙比喻,豐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文《逍遙游》表現尤為突出,“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句中體現了作者那種超然的想象力。也許作者也想成為鯤鵬可以遨游于天際,無拘無束超然物外,擁有絕對自由,不受現實的羈絆。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如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可見影響之大。
探其思想觀點多以老子為依附但有所發展,主張“無為”“無用”“順其自然”,反對人為:又從其相對主義出發,否定客觀事物差別。對儒學多有詆毀,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作出激烈的抨擊,卻又采取逃避現實,逍遙自得的態度。看其根源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戰國時期動蕩,各國階級矛盾尖銳,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莊子無力改變這種現象雖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也只能逃避現實。
《莊子》一書從文學角度來看不失為一部經典,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莊子的讀后感9
莊子的智慧:不摻和,過好自己
在諸子百家之中,最讓諸侯們厭煩的不是嘮嘮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蘇秦與張儀,而是莊子。
莊子喜歡說寓言解決問題,見到楚王的使者時也是這樣打發人家的。
春秋戰國的人才市場是乙方市場,知道莊子有才華,楚王便派人來請他做官。
使者來的時候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得知使者的來意后,莊子便問使者:
“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活了三千歲。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廟的大堂上。你說,這只神龜,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龜殼放在廟堂上得到供奉呢,還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說:“當然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了。”
莊子說:“那你們回去吧!我也是喜歡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
春秋戰國是亂世,亂世也是機會很多的`時代。
面對這個機會很多的時代,莊子抱定的是不摻和主義——你們只管折騰你們的,我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今天有不少朋友選擇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人秉承著和莊子一樣的人生哲學。
在某些情況下,不摻和主義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智慧。
莊子的讀后感10
燈塔狼煙點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一個孤獨的山峰上看著夢中的仙境。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守規矩的。 巨鵬 如果沒有六月的風,它怎么能爬90,000英里呢?塵埃 只是生物的興趣而已。 所以你意識到你生命中最高的狀態。 這意味著你是世界上一個自由的上帝。 但是有幾個人在看你。 后世的學者們無法趕上死去的風,只能拿著卷軸看著溫勝義:你已經成為一個消極的`避難所。 太荒謬了。他無法在你頭上看到天空,但他說他不負責任。 后世的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最聰明的,但他們知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應該受到限制。 那是幾千年前的你。 這不是你要做的事。你怎么能在這個世界上得出結論呢? 但你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你的無所作為是戰爭時期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這與我們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不一樣。 我知道我的解釋是多余的。你就是你。 月亮的守護神怎么能關心他的后代呢? 歷史在東方蜿蜒而逝。你還在風浪中唱歌:沒有自己的神,沒有成功的圣人。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幾個人。 古時候你莊子應該得到它。
莊子的讀后感11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11)。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從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人死后又是一個新的生命體的開始。有時感覺可以做的事其實是不可以做,有時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卻是可以的。
天地也許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萬物也可能就是由馬的各部分組成的。莊子相對的角度考量。
不過莊子對生死的看法值得我們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負。別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計較一些瑣碎的事。也許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業,對于整個地球來說也是不過海中的一滴水。對整個宇宙來說更無所謂了。老莊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論很多人難以理解,中國幾千來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國所以不得不對道家學說加以研究。
莊子的讀后感12
讀完《莊子這一班》,書中的每一則故事趣味盎然,以及傾訴不盡的奇聞妙事。讓我了解莊子是一位心無掛愛、灑脫安閑的人。
故事內容中有說到魯國有一位名叫單豹的人,住溶洞飲泉流,少私寡欲,七十歲了還有嬰兒的容色,卻不幸遇餓虎,被虎吃掉軀身了;還有一位叫張毅的古 人,住在鬧市,日子繁忙熱絡,卻遭病毒腐蝕身體內部而過世了。人無法挑選出世,更無法挑選命運,但是不幸僅僅一個進程,只需咱們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從失 敗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中,對自己充滿信心,人生就是寬廣的`路途。例如:創造大王愛迪生通過無數次失利才創造照亮漆黑的電燈;他們就 像一個不倒翁,推倒了仍是會自己站起來,只需不畏艱難、盡力爬起來的人,最終必定能成功。
咱們日子在實際的社會中,貧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提示人們莫忘照料貧窮的人,多多盡自己的力氣,去協助需求捐助的人,才能夠到達最高的境地。 書中說到海龜有海龜的高興;井蛙也有它的快活,但是把自己拘謹在狹小的日子空間里,就無法了解國際,看看國際是多么之大、多么廣闊呀!
只需咱們踏出胸懷的一大步,多探究這國際,打開胸懷去承受的人、事、物,信任會有更夸姣的未來。
莊子的讀后感13
今天,我讀完了《童話莊子.逍遙游》,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識的書,我很喜歡。
為什么說有趣呢?因為在書中,作者用“抓蝴蝶”作為線索,讓本書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個莊子的童話世界,這本書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許多人物,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臺......
除了這個有趣,還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頭”與小人“阿倍”一起去見黑暗魔王的故事。這個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見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卻像去一個童話世界一樣。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靜的品質。
除此之外我還學到了許多知識,像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周夢蝶等知識,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莊周是一個童話人,從莊周的各各方面來看,他也應該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爺爺。
看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創新,要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時光。
這本書很好看,我要推薦給更多人,讓他們也體會體會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快樂!
莊子的讀后感14
有人說學習老莊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那些積極入仕一路順風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連鮑鵬山都說“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見老莊的思想確實是可以消人憂愁,減人煩惱的。也許因為此,老莊的思想便被賦予了淡淡的消極。不順,心煩乏時,老莊便是良藥;順意之時,又哪管道家是什么呢!
可是事物都是兩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機鋒來解釋,消極就是積極,積極便是消極。老莊也一樣,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順乎自然似乎是一種不追求,無追求,一種消極之心隱于其中;追求逍遙、釋放本性、心隨性至、堅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來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積極的。只不過積極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這便是儒家;消極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回歸自然,這便是道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儒道兩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有追求,只不過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可無論歸隱之人如何說其此行為旨在追求本心,他們歸隱的`根源往往都是因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擁“顏如玉”、住“黃金屋”,又有幾人仍會追求本心而放棄這些呢?所以老莊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無路可走之時,闖入他們的世界,以追求本心來掩飾官場不得志的落魄,這么說來,老莊真的又是消極的了。
說來說去,似乎什么都沒有說,可事物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積極與消極不都源于內心么?內心是怎么看的,事物便怎樣存在。只要內心是積極的,采百家之長,必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了。
莊子的讀后感15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這篇文章,課文主要講述了莊子與惠子的一場辯論,對于莊子知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么一件事,文中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看法,學完課文,我似乎穿越兩千年,了解了他們的不同性格。
從文中的插圖來看,那個身著白綢衣,帶有玉佩的應該是惠子,因為老師之前講過惠子是做過官的,所以還是有點小錢買綢緞衣的`。另一個衣著樸素,頭發只用布纏起的應該就是莊子了。
再從看魚時表情分析,那個表情嚴肅的人是惠子,因為惠子是一個對待事物極為認真的人,始終都有自己嚴謹的看法。那個只是手捋著胡子,像是一個隨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沒那么認真了。
最后,從語言也能看出他們的性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在莊子說完后脫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較在意事物的表面,認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一個偏向于理性思維的人,就像龔老師說的是個“理工男”。而莊子在一見到魚后就說“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可以說明莊子比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文藝男”的風格。
從上面的分析看得出莊子與惠子的不同,莊子像是一個隨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個思考派,對于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觀實際。
【莊子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名言名句08-21
莊子名言名句10-19
莊子讀后感12-29
《莊子》讀后感01-02
《莊子》讀后感09-16
莊子名言名句大全06-08
莊子語錄40句02-23
經典莊子語錄(精選30句)10-04
經典莊子語錄(精選40句)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