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后感1
斷斷續續的……總算是讀完了。短篇小散文,用最近健哥的話來說就是“憂傷的質量很高”,嗯……讀起來有一種傷感的美麗,有的.片段會不知不覺眼眶酸澀。不過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仍然是關于父母子女關系的那一段詮釋“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在看奇葩大會的時候,薇薇姐有一段關乎愛父母的話說得我感同身受,特別我也是獨生子女一代。小的時候想獨享,長大了特別希望有一個人能分擔。我只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平衡父母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在有限的時間抽最多的時間陪伴他們,真正的做到“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目送讀后感2
看龍應臺的書,什么滋味?像是吃了怪味豆。
我總是想,莫要讓人擔心吧,特別是老人家。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我絲毫瞞不過她那雙水一樣的眼睛,莫要那樣子看我,本來就沒有的委屈,你練就了我的銅頭鐵臂不就是讓我當個混世魔王無所畏懼嗎?
如今我獨自修行了,好像萬物離我很遠又很近,那觸手可及的光亮讓人欲罷不能,行走在路上哪能什么都是一馬平川?哎,你不是也在修行嗎?抓緊修煉啊!切莫多愁善感起來,我是真實的.,不是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連續劇。
目送讀后感3
再讀《目送》,讀其文恍如讀其人。那種尊重人道,人文,人本的風格好似作者自身的個性,而字里行間洋溢著的謙跟、寧謐、空蕩、悲憫之情,更是發自作者平素真切的感觸。這是一本有血、有淚、寫情、寫理的“紙上心聲”。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不必追,因為追不上。不必追,因為留不住。不必追,因為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么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么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目送讀后感4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盡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為重要。
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舍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么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煉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
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系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應該是有關系的。如是,今后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目送讀后感5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次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這是《目送》中給我印象很深的句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時光不可以停留,無論我們想不想,都不會因我們的想法而改變。由此我想到了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時代,那些曾經無話不說的小伙伴現在卻是各奔東西,只因為我們踏入了不同的學校,有了不同的圈子,可能還因為學校的質量不同而有了些許的不同。
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下面的人可以攀著繩子爬出井來。我想我們都是一群下面的人,因此我們什么也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朋友,衡水中學的學霸們通常是認不得自己同窗三年的同學,我們只要一心學習,不用干活,不用洗衣做飯,每天只有假裝正經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學習應該成為中學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們應該好好靜下心來欣賞路邊的風景,個三差五的約同學出去游玩,學會愉快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6
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離去;目送患有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目送時間;目送兄弟的重逢攜手,貫穿整個章節,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于水親情的感概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
當面對著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一次次對女兒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認識你”時,而做女兒的又一次次重復著對母親說“我是你的女兒,雨兒,雨兒啊”時,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嘮的話語,并不時地用慈母的目光看著我:哎,你頭上白發又多了,臉上的皺紋也有了,每當此時,我總是對母親說,媽,兒子年紀再大,再老,也永遠是您的兒
子,而此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幸福的笑容。
目送讀后感7
最近我正在讀龍應臺的《目送》。
這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了人性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了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每當打開這本書,親情立刻滋潤著你的心靈,這個時候腦海里全是父親的背影、母親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母親。
目送讀后感8
人要學會獨處,要學會與自我對話,了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與世界為友,才能在知道這個世界上人性丑陋的一面后,仍然心懷美好與感恩。感恩我們得到的一切,就算是不好的,也感謝它讓你成長,始終有愛的能
力,始終相信被愛的`可能。蔡康永說,累的時候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已經到了多年之后,那個時候塵埃落定,一切都有了答案,回想當下,你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人生的經歷,一個必經的過程而已,你終會走到,那個鮮花盛開的彼岸,只是要你值得。
目送讀后感9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目送》扉頁上的一段話,看到這段話就不禁眼紅鼻酸。
我本就是個感性但又不善于表達的人,在書中看到感人的.文字,電影里看到生死離別的片段都會流淚,卻偏偏應對最親的人表達不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之前就看到過一句話:“人總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發脾氣。”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外人總能抱以寬容的心和溫和的微笑,但應對自己父母對自己的一點點不滿足都會大發脾氣。我們總在索取,盡管我們心里深愛他們,深知是自己要求過多,但那似乎也成了本能。在外工作的子女也總會以忙為由吝于陪伴自己的父母,即使只是一通電話。
目送讀后感10
我尚未為人父母,無法了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著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里,然后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為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面條,只要我說想吃面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床,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么大了吧。
目送讀后感11
其實真的不想用星星數量來表達對書籍的感受的,因為覺得自己還不足以評價每個作者。《目送》是耗時好久總算拖拖拉拉的看完的一本書,之所以這么久可能因為它不像小說那么吸引人,勾著人看下去。每次看這本書都覺得內心很安靜,浮躁的時候是不適合閱讀它的`,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很好地理解它其中的深意吧。當然我覺得自己做的遠遠還不夠,很多地方都沒有能理解深層的意思,只是字面看過后就結束了,總覺得它應該還有什么可自己就是讀不出來。可能生活經驗還不足,又或許是知識面還很淺薄吧。總之,好在讀完它了,沒有中途放棄也是一種進步了!期待不可知的某日當我重新閱讀它的時候,能有別樣的感受吧。
目送讀后感12
把第三章讀完,在這一章里看到了一個詞“父親”。恰好今天又是父親節,那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父親吧!父子父女關系的不同,大家對父愛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吧!
父親給予的很多都在記憶的.深處。高大的背影,發脾氣前慍怒的眼神,豁達的性格和細膩的表情。都說父愛像山,可我覺得更像山上蜿蜒的路。在山一樣厚重的外表下,掩藏了多少細膩的付出。也許你并不會發現他都為你做了些什么?卻在某一天離開他時,就會覺得少了很多,到底少了多少呢?現在終于明白其實是少了整片天空!
如果有那么一天,當你覺得父親的眼神不再那么嚴厲,背影也不再那么偉岸時。我想說,你是多么的幸運!因為在他開始變“小”的時候,你還可以看見,你們還在一起。你還有機會疼他就像小時候他疼你一樣。你還有機會陪他就像他小時候陪你一樣。我想說,真的很感恩,我很幸運!
那一首時間都去哪了!唱出了多少人對“家”的回憶!
人生匆匆,忽然而已!
目送讀后感13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那撐傘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兒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旅程。”
親情,是一個溫暖而又心酸的話題。父母目送著我們,我們目送著孩子。一代人在馬不停蹄地老去,一代人在馬不停蹄地長大。只是什么時候才會懂得,懂得了之后又什么時候才能說得出口。
常常想,人生這場旅途,都是在成長中頓悟。年少無知,年輕氣盛,年長懂得,年老明白。死亡是最后一道閱讀理解。
親人不會永在,希望親情永存。
目送讀后感14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后感15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先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好處,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著游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主角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然后讀罷全書最后《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臺說,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然后不明白什么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明白什么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回,然后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
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臺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的作文11-05
目送作文03-04
目送的好句08-27
目送作文[集合]03-11
關于目送作文02-23
目送學生作文01-21
龍應臺目送語錄10-25
關于目送的作文07-12
目送讀后感01-20
《目送》的讀后感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