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野草》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野草》讀后感1
如果想借《野草》分析魯迅,就必須清楚“野草”所指何物,必須了解野草恣意生長的這片土地。
這片土地的造物主,是一個怯懦者。
他暗暗使天地變異,卻不敢毀滅一個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尸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濃;暗暗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
一言蔽之,這是一篇充溢著絕望的土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麻木而逆來順受。最擅長的便是淡忘苦難,遺忘苦難,自我欺騙。直面痛苦的嘗試如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能知?這便是為何,當苦難被太平的呼聲遮掩,會有人自信地站出來說:“我們這個時代不需要魯迅。”這一群人不會想到,他們冥冥中應驗了魯迅的擔心。
而在這一群人里又有兩類:一類是觀眾,即看客,一類是慈善家。在魯迅的文字里,這兩類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看客在魯迅的散文、小說里不斷出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們是面對同胞被槍斃無動于衷的圍觀者。他們只是以看熱鬧的、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眼前的悲劇。為了喚醒他們,魯迅決定棄醫從文。而在《鑄劍》中,他們以圍觀的方式將復仇的神圣感破壞了,最終淪為鬧劇。這一批人沒有自己的看法,沒有同情心,沒有責任感。他們使對中國懷有熱情與使命感的魯迅感到無奈,因此,魯迅認為,想要讓中國強大,必然要喚醒麻木不仁的人們,造物者的“良民”。
而慈善家是一類較為聰明的觀眾。他們像《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聰明人,他們揚言他們的內心都在胸膛中央。在慈善家的世界里,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框外的眼淚。這些笑容與眼淚,不過是他們獲取名利的手段,打壓異己的手段。往往是他們被看客支持,最終戰勝樸實的傻子——那些不知包裝自己卻在暗地里默默做事的人。
這是一群麻木的人,這是一個枯竭的世界。這個世界需要魯迅,讓魯迅去做那拿一柄投槍的戰士,做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的叛逆的猛士,最終帶領更多的青年在太平里舉起投槍——筆就是他的投槍。他將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成為躍動的死火,成為吸收陳死人的血和肉的野草,最終與腐朽一同燒盡。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為裝飾的地面。
《野草》讀后感2
白居易有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想這或許就是魯迅給他的散文集取名為《野草》的原因吧。像野草一樣即使被焚燒、被割刈、被踐踏,但深扎土地的根是不會死的,第二年的春天他照樣吐出新綠,這就是野草的生命力,也是魯迅的生命力。當然這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推測,在《野草》的題辭里魯迅先生寫到:“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讀《野草》的時候,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在絕望邊緣掙扎的`人,在無邊無際的絕望中1又看到了微弱渺茫的希望;我想到一個詞“絕處逢生”。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這死亡有皆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這腐朽有皆大歡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我覺得這句話里包含了希望,絕望之中渺茫的希望。在《影的告別》里,那個決意與人告別的影,因為他不愿生活在黑暗里“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默。”這是一種自我毀滅,寧愿在黑暗中沉默,在黑暗中離開,也不要彷徨。這是影在絕望中尋求自滅以求那渺茫的希望,與其在黑暗與光明之間徘徊還不如選擇毀滅以此得以解脫。《希望》中也有一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絕望與希望是相同的,這也說明在魯迅先生眼里,絕望與希望他們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起碼在《野草》里不是的。因為現實的希望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不甘心,因為不甘心就此認命,寧愿選擇毀滅也不要委曲求全,也許在絕望中還有生的希望。“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即使暗夜、即使蒼老,也要肉搏絕望,用遲暮孤身奮斗,在絕望中活得重生。《野草》里幾乎每一篇都透露著絕處逢生的悲壯。
我始終覺得作家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帶有自身的感情,或身份、或性格、或背景……魯迅先生也是這樣的,不管他的小說還是散文都不是以一個觀看者的身份來定位的,起碼不會全是,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影子或者脊梁在里邊。魯迅一生的經歷很曲折,自己人生的曲折、迷茫、絕望在《野草》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并且《野草》的寫作背景也是魯迅在他的人生低潮期,可以說《野草》里的迷茫、困惑也是魯迅自己的困惑,但在他的意識里,骨子里戰士、斗士那般不服氣的精神,《野草》里的絕望與希望,正好是魯迅戰士精神的體現,寧愿自我毀滅、寧愿委曲求全,在絕境之中尋求生存。在《野草》里的絕望與希望,它們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依存關系,絕望中孕育希望,希望中隱藏著絕望。
《野草》讀后感3
魯迅先生投筆從戎,便是誓為貧苦百姓的保護者,甘做刀筆吏,他對敵的議論,總是鋒芒畢露,直入對手骨髓。
在《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中,魯迅復仇的矛頭卻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喚醒、想拯救的人。這是魯迅對愚昧百姓怒其不爭的體現,也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在《野草》的序中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所謂的旁觀者,即看客們,這類形象在魯迅的作品中屢有刻畫。但在《復仇》中,魯迅卻直接將矛盾集中于當局者: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于廣漠的曠野之上。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裸著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愛的表現;捏著利刃,卻是指向殺戮,是恨的體現。他們復仇的'方式十分奇特。之后看客出現了,出現了這極致的大歡喜的觀看者,拼命地伸長頸子,要鑒賞者擁抱或者殺戮。但是這樣的擁抱或者殺戮遲遲不來,且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于是,路人們就覺得無聊,覺得有無聊鉆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鉆出,爬滿曠野,有鉆進別人的毛孔中。想象中擁抱和殺戮的生命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并沒有到來,然而,看的對象卻已經發生反轉,由路人看殺戮者,變為殺戮者看路人:殺戮者
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
這樣的反轉構成了一重的復仇:不讓庸眾鑒賞,得以生命飛揚的大歡喜,卻偏給觀看他們的厭煩和無聊。此外,還有一重復仇,這是將讀者也算計在內的。將殺戮的快感直接導向將讀者,自然而然將讀者引誘到看客面。因而,如果被引誘至這種視角,則讀者也淪為作者所批判的庸眾。魯迅先生的矛頭這回指向批判者自身,這是間接的和深層次的復仇。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從誕生起到這天,一向讓人們去言說,而又言猶未盡。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魯迅正是透過這些構思的小故事,向人們傳達他最深的生命體驗。《野草》可算作我們窺得魯迅內心的窗口。而《野草》中的兩篇以復仇為題的作品,也昭示了魯迅先生長久以來在許多作品中顯示出的獨異的個人與庸眾的關系,映射到現實生活中,也是作為一個思想的啟蒙者與未開化的人民之間的關系。《野草;復仇》中的復仇是在獨異的個人與庸眾之間進行的。而《野草》中的復仇的概念在《鑄劍》中受到進一步的推廣,構成了一個哲學好處上和美學好處上的復仇主題。
《野草》讀后感4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后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野草》
一直都很喜歡魯迅先生所寫的《野草》,因為我感覺這些內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的黑暗與虛無。
對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早已非常熟悉了。從一開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社戲》,最后再到《藤野先生》。我們的課本上幾乎每年都有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相信,這些文章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是有原因的。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特色。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包含著強烈的思想感情,我不知是經過怎樣的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發人深省而深刻的文字?或許是對那個時代不公的控訴,也可能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我想魯迅先生當時寫《野草》的時候,一定是飽含著強烈的、激昂的感情。
《野草》寫于1924年至1926年,是一篇散文詩集。《野草》從它誕生時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除了這本書的內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它里面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野草》這篇文章它包含著魯迅先生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奈以及自我剖析。還包含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過去與未來、黑暗與光明等各種強烈的思想斗爭。
同時,《野草》里面的語言藝術也運用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將作品中的人物的復雜性格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達到的描寫境界。并且魯迅先生也善于選擇生動的詞句,書寫優美的意境,例如《臘葉》中的“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等”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中的語言總是這么的生動。除了以上的幾個語言描寫方面還包括音節方面的韻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曾說:《野草》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破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魯迅先生所寫的這本《野草》我已經讀了不下3遍了,每讀一次,都會有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讀完以后對生活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見解。我沉浸其中。
《野草》讀后感5
哪里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裝點,在那春暖花開,鶯飛草長的季節里,第一個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無任何生機的時候,我與重逢了他,他在廣大無邊的土地上蔓延著凄凄蒼老的生命,那便是野草的化生——荒草!原來從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是野草!
從古至今,贊揚過野草的人有多少?我想是說不清的吧!野草它不具有,鮮花的芳香,美麗!但造物主從來都是公平的,他給予了花美好的一切,卻忘了施加以更長的的生命,對于花,我想他是公平的!野草,沒有光鮮的面貌,沒有淵博的`含義,更沒有美得表現!但造物主給與他的確是光陰,是那一男年頭不變的心!在小草兒心里,是孤獨的,是寂寞的,同樣他也是堅強的!他從容的等待著承諾夏秋冬,物是人非!
我所了解的野草,不過只是青青綠綠的,勃勃生機的,并沒有萬種風姿,但我卻看到了野草的精魂!野草,他從來都不會改變,他對事物的心境也從來沒有變過,他所堅持的,他所在乎的,從來沒有變過,一個個的春華秋實的轉過,花朵變了,變得嬌柔易毀,樹木變了,變得土氣沉沉,房屋變了,變得富麗堂皇。田野沒有變,只因為,他還繼續孕育著野草,野草的母親——土地!人們常說,土地是祖國的驚魂,土地是人們最親的母親!但有多少人曾離開了這位偉大的“母親”,遠走他方,在愛爾蘭優美的城市里過著風花雪夜的生活,紅燈綠酒將身在異鄉,卻從未思鄉的面孔照耀得五彩繽紛!在物質的生活中,他們變了。野草才是土地最親的母親,因為他們生生相惜,誰也離不開誰!野草的那刻赤子之心,值得我們幾億中華兒女所學習!人不能忘本!
我從野草中看到而許多!我看到了植物的心是如此的堅定,是如此的頑強!我也從野草的本身聯系到了自我!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就是花朵,容易摧殘,美麗而短暫的我們,經不起風吹雨打!但是億萬花朵之中,仍然存在著如同“野草”一般的人!
我要做像野草一樣的青少年,因為他能經得起寒風暴雨,對我而言,野草是一位不敗的將軍,值得我們去贊揚!我們無情的揮霍時間,當今后,我們再次看到野草的時候,不!是看到荒草的時候,便會想起,我們也曾如同野草一樣,只是現在,我們將歲月遺失,變得不堪一擊而已!回不去的是時間,荒草,走過寒冬,仍然有著一片天空,仍然春暖花開,仍然繼續著他的使命,但我們再也年輕不了了!只因為人生不過百年,我們要學會抓住流失的時間,讓生命不在失去光彩!
青少年,風華正茂,應當立志成才!
野草,一生無人注視,仍然笑面如花!
【《野草》讀后感】相關文章:
野草的作文10-19
關于野草作文10-09
描寫野草作文06-15
野草魯迅好句11-13
頑強的野草作文01-23
描寫野草的句子01-22
野草作文400字(經典)01-10
野草的作文15篇08-04
野草作文300字10-16
野草作文400字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