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菜根譚》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菜根譚》讀后感1
我最喜歡讀《菜根譚》,它是一本被奉為修身養性的人生教材,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這本書包含的明智和智慧很多,對我最有啟發和鞭策的句子很多。如: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佛家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后,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竹不留聲”,假如竹聲繼續不停,那就是萬世因緣永不散,一切諸法之相永不空,如此天地宇宙雖大也容不下。可見一切諸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會飄然而過毫不留痕跡;“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個道理,這兩件事情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大覺和澈悟。也就是說萬事萬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所以應當抱有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就應盡心去做,事情過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復到原先的虛空平靜,才能持續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我從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此刻的熟悉,在自己本職工作的歷程中我也時刻用這句話來鞭策和提醒著自己,也在自己崗位變換的過程中不斷領悟這段話的含義。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工作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能夠到達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做好工作務必先做好人,做人的態度決定做事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專心致力于一項事業,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一切隨遇而安就好。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我跟著老前輩們學習評估知識和技能,在實際的工作中和老前輩們一齊解決問題;隨后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已經有所欠缺,在工作閑暇時間多看一些書,即使不能全部透徹,至少也是給自己的知識面和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和補充。我又一次感覺到自己在學習的過程更加能沉淀。接觸辦公室工作后,需要應付的是整個單位內部及對外的行政和業務工作聯絡,以及上傳下達的工作。更需要隨時持續思維清晰、條理性、計劃性的工作態度。對名利更加不去在乎,只是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我來說,精神的境界比物質的境界要重要許多、做好每一件工作的成就感比任何的物質獎勵都受用。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
菜根本是尋常普通之物,甚至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沒于泥土之中不為人眼所見,既沒有菜莖、菜葉的味美,也沒有菜花的艷麗,很容易被忽略。工作與菜根極像,因此務必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貧,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菜根自有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價格工作一般都細水長流,不能立竿見影,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感性的熱情,只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但片刻就會燒盡;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更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讀《菜根譚》讓人明白:思想會被欲望蒙蔽,太多對物質的欲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期望工作是簡單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好處;有了房子,我們還期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但是是休息的場所,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于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欲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只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其實,人生真正的滋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持續喜悅的情緒,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持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這天,現代化的城市喧囂,已經湮沒了古代風情并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和不安,這句話如山間之明月,江上之清風,會讓我獲得一份寧靜,會讓我找回自己,會教會我怎樣做好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議事論事明曉利害"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評論事情的時候,應處在旁觀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偽始末和是非曲直;擔負事情的時候,應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讓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覺得不公平或者覺得不妥當,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和決定,而不能總從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去思考。只有換位思考才能讓自己體會到別人的難處和處理的問題的緣由,以至于自己不會多想或者錯想。
此刻的書籍、雜志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勵志文章也是到處都是,可我還是喜歡《菜根譚》,它樸實且厚重,一句句富有哲理名言都是古人在實踐中的寶貴積累和總結;一段段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對于從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鑒和參考好處。工作之余,我喜歡泡一杯清茶,讀上幾頁《菜根譚》,不強求自己一次讀多少,看上幾句、寫上幾筆,再結合自己的實際聯想一下,腦子豁然開朗;有時工作中遇到瓶頸,回家翻開《菜根譚》,找幾頁能讓自己釋放的名言,便能將瓶頸慢慢打開,讓自己得以放松和解脫;有時在生活中遇到不順或者不解,回去還是翻開《菜根譚》,去讀幾頁,讓自己的心靈放松和平和,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菜根譚》對于我來說,已經不僅僅僅是一本書而已,她是我身邊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好的東西要讓大家分享,亦推薦給大家。
《菜根譚》讀后感2
當夜深人靜之時,靜靜的坐在燈前,沏上一杯淡淡的清茗,讓心靈拋卻一切雜念,慢慢的品嘗富有禪機的人生智慧,那些煩惱那些嘈雜那些喧囂那些瑣碎都蕩然無存,有的只是釋然。何不讓自己來一次精神的涅槃,何不品嘗一下苦菜根帶來的幽香甘甜。
從懵懂幼年到現在書生意氣的今天,關于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聽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每聽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聽不厭!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勵自己努力的去接觸中華之偉大的傳統文化。有一天,當我從圖書館將《菜根譚》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徹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往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潛意識里逐漸的走出朦朧,有了較為確切的輪廓,然而就算我窮盡眼力,仍舊不能看到她的邊際,在世間的所有事物中難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與之相媲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語言精煉雋永,對于道德的堅守與否的后果,一語道破。讀罷,我便陷入了沉思——對于人生的道理進行闡述的書籍,名人等數不勝數,但能夠像此句話一樣將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無可救藥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于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義修身,養性育德有著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的咀嚼著“菜根”,細細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靜下心來,投入到這本書中后,慢慢的從苦澀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從雪山上滲透下來的清泉在口中輕輕的滑過,絲絲的清甜的同時又帶來一種清涼至及的感覺,讓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書香…
處世之味
很多人都說:“90后的年輕人總是裝成熟。”我是一個90后的學生,對于這句話的體會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學甚至在父母,老師的面前總有一種要表現的很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裝成熟”吧。很多次的經歷后,我也就漸漸的明白,其實自己一直都在做著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積極的表現成熟的同時,卻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了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涉世淺”的特點。“與其練達,不若普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著實讓我對以前的種種想法,表現感到無比的羞愧,對于朋友,親人的寬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見識廣,老成練達在處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確很有用處,但是也常常令人圓于世故,掩沒了率真的天性,會讓自己獲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所滲透的`處世智慧因該是一種糊涂處世的智慧。“糊涂處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謙虛,圓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評。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還在人群中活動,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起。畢竟“人情反復,世路崎嶇”,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處,須知讓三分之功”。這是一種謙讓圓潤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變幻莫測,給人留點余地,做事留點分寸,也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也就是說,對待別人的過錯,不需要過于較真。由此可以看出,此種處世之法仍舊融納了“糊涂處世”的智慧。對人糊涂,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在禪學里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人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全由自己來選擇,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之別,善惡立制。
修身之味
修身,無疑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潔,待人的真誠,處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審查評判能力。古人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高尚之士,猶如極地未被踏足的角落,處處都是毫無瑕疵的亮,潔。但是,時間的轉軸早已將一切改變,先祖們可以“遺世獨立”,可以“采菊東籬下”,但是,我們不能!我們必須融入到這個社會才會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交往早已成為社會中人們工作與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擁有高尚純潔的情操固好,但是,過分的清高會使自己獨立,那會是一個可怕的后果。在現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靈活,智慧的修身。
在利欲熏心的社會中要想在心中獨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則必須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獨守一份寧靜,甘受一份寂寞,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覺的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禮記》中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動,然而,此時正是各種“污物”對你進行考驗的時候。很喜歡《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畢竟在社會上真正的找到一塊清凈之地實屬不易。近而不染則為至高處世之道。因此,必須要保持心底那一份純潔,寧靜如一,安之若素,必須要保持對待誘惑的一種本心,鬧處不鬧,閑處不閑,靜處不靜,躁處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對待喧囂的塵世。耐得住寂寞,糊涂待世,道德修為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會展現無遺!
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必須要保持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并可以為你所控,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于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菜根譚》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積極的對待人生之態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涉世淺”,對于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合自己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為深刻的就是“糊涂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譚》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的曲徑——在夜闌人靜時,放下手中的作業,沏上一杯清茗,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譚》讀后感3
最開始了解到《菜根譚》,是因為喜歡其中的一句話:“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世間萬物,相輔相成,魚能在水里暢游而忘掉水的存在,鳥乘風飛行而可以不必知道有風的存在。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不為環境所拖累,人就可以活得輕松開心,順其自然。當時讀到這句話就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撲面之感,心想能寫出如此句子的人一定是如和煦春風般的大師,隱居山林,一抬手一投足間,在裊裊茶香中笑看世間萬物。
我的大學生活已經586天了,與室友們相識的日子也已經586天了,隨機分配的六個人組成了257寢室,這里存著我最初的夢,這里有我最真誠的朋友。不置可否,我們每個人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彼此,喜歡游戲的人會帶著室友一起“團戰”,優秀的人會激勵大家一起前進,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好,都希望成長為可以讓自己驕傲的人,本學期開學之初,我就推薦了大家《菜根譚》這本書。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篇》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的方式給人以啟發和警醒。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藉貫不詳,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得知他早年熱衷于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歷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當時看到書的名字覺得很難理解,又很拗口,大家翻閱資料,互相討論、借鑒,才明白有俗語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把菜味比作世味,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古人有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細細咀嚼,其芳香自心底而出,散染而去,感動的是人的靈魂與精神。
《菜根譚》分為總論卷、修身卷、為學卷、治家卷、為政卷、用人卷、治道卷、處世卷共八卷。總論卷主要以君王的為政之事為主,結合海宇之內的百姓、廟堂之上的良吏和刑法禮法的規矩,講述“保天下之要道”,培養正氣,能使賢人君子無郁心之言;堅固元氣,能使群黎百姓無腹詞誹之語。《菜根譚》的第一章就是修身卷,“立德修身——高出立,平處坐,低處行”,將“德”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強調君子首先要在品德上謹慎從事,品德才是根本。其中有一句 “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令我感觸頗深,一個能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
反觀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有多少人因為難以抵御物欲的誘惑,從而踏上人生的不歸路,留下終生遺憾。不論是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還是“小蒼蠅”,不正是驗證了這句話嗎,“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才會活得坦坦蕩蕩。
《菜根譚》文字精煉,全書沒有嚴密的邏輯聯系,仿佛作者是在不經意間寫的隨筆一般,侃侃而談,如敘家常,卻有著更深刻的見解,短短幾個字就能傳遞出許多人也許要領悟好多年的哲理,文辭優雅,對仗工整,雖經歷了幾百年,仍難以磨滅其睿智的光采。每次翻開,都仿佛是與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在閑談,感受著老人經歷過諸多風雨,看透世事后的人生感悟,只是寥寥幾語,但是細細回味起來,又無一不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大學正是進入社會的預備期,涉世尚淺,正是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容易沾染壞習慣、壞風氣的時期,怎樣保持善良的本性,始終光明磊落做人正是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總會聽到有人說,在社會上要“長個心眼兒”,也許會有部分人覺得如果始終光明磊落待人就會被人利用和陷害,成為社會的淘汰者。我覺得,所謂的長個心眼兒并非是想著如何利用別人,如何去趨附不良的社會風氣,迷失本性,而是像《菜根譚》中“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即使知道怎樣使用詭計,也只是作為防止被利用的一種保護措施。
“嚼得菜根,做得百事。”《菜根譚》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智慧早已令我深深折服,它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同時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表達了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及治學家訓的認識體會,表現了中國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獨到見解。
《菜根譚》將重構社會文化心態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身修養相結合,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圓心闡述,可謂卓具識見。中國歷史上產生過眾多的思想流派,在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會文化心態的規范,但是,社會幾乎全不理會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強食,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洪應明所借助重構社會文化心態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識,將生死問題作為價值參照,單刀直入,一針見血,希望使人們將一切所作所為都放在鬼門關上進行比量、考究,然后識別孰輕孰重,孰取孰予,從而使人們自覺改變思維定式,價值取向,心理狀態以及行為方式,從個體到集體,最后重構整個國家與民族的社會文化心態,使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書不僅是個人修養的箴言,實在是社會病態的藥石。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使淡長。物欲橫流的現代,人們如果能放棄功名利祿等各種欲念,冷卻人世間的奔競追逐,心安性定,不張揚、不虛浮,默默地堅守自己心靈的菜根香,就能長存其鳶飛魚躍的天性,淡然從容,以一份精神上的空靈而遺世獨立,生活也一定會過的充實且有意義。
【《菜根譚》讀后感】相關文章:
菜根譚經典語錄06-07
菜根譚讀后感09-13
菜根譚的讀后感08-12
《菜根譚》讀后感07-04
菜根譚讀書筆記07-19
《菜根譚》讀書筆記06-06
《菜根譚》讀后感(推薦)09-12
《菜根譚》讀后感范文10-22
(優)菜根譚讀后感02-26
《菜根譚》讀后感(15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