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讀后感>讀《莊子》有感
讀《莊子》有感
更新時間:2024-12-01 16:43:34
  • 相關(guān)推薦
讀《莊子》有感

  認(rèn)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莊子》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莊子》有感1

  在諸子百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就是——莊子!在古今中外閱讀過的所有作品里,最難忘的莫過于——《莊子》一書!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xué)價值,還有他的充滿幽默風(fēng)趣而富有人生哲理沁人心碑的一個個寓言故事,以及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觀和生命價值觀。在他的眼里,名和利全是過眼云煙,生和死有如春夏秋冬的轉(zhuǎn)換;重要的是在流光中順應(yīng),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

  莊子的名利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看透名和利這二個字!幾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無論在國企還是在私企,人們難以脫身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困惑。常常因為職稱的評定,崗位的選拔,職位的晉升,以及績效工資的考核和生活福利的待遇等等因素使人們陷入困頓,使原本萍水相逢的上下級和同事之間的關(guān)系陷入困惑甚至無限的困擾之中。

  可是“利”這個詞是困不住莊子的心的,魏王多次要重用他都被他一次次拒絕了,他認(rèn)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順其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才活出心安理得。

  “雁過流聲,人過留名 ”對利不屑,同樣對名亦如此,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所以,盡管他有超常智慧,但他不愿多說。

  莊子的生死觀

  死亡歷來是為人所不能接受的。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晚年為了煉制長不老的丹藥而荒廢朝政,追求永生。漢武大帝劉徹,對中國的歷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xiàn),但晚年,同樣為了長生不老藥而煉丹藥。從古至今,可以說,想要永生的人數(shù)之不盡。不用說那些名人,就是平常老百姓,哪一個不都俱怕死亡的。但是,面對生死,莊子卻說出了:“生死,命也”

  莊子妻子死時,他兩腿伸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也許,這在常人來說難以接受,但對莊子而言“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是跨過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呢,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但是,莊子對待“生”卻是以誠相待,嚴(yán)謹(jǐn)認(rèn)真的。他身體非常的好,而且活到八十多是無疾而終的。不像我們很多人對生活不負(fù)責(zé)任,胡吃亂喝,無節(jié)制的加班熬夜,還有精神上的污染等因素造成體弱多病,郁郁寡歡。相比之下這是怎樣的諷刺啊

  莊子的情感觀

  有多少人知道著名的“相濡與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名言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

  原文是海水干了,二條魚相互用自己的唾沫舔著對方的嘴唇來生存,這看起來故然感動,但莊子看到卻說,與其這樣艱難生存,還不如放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生活哪怕忘記對方的好。這個故事相比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的世人來說是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警醒嗎?曾經(jīng)一個朋友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們單位有一對夫妻,男的因與崗位上一個女同事因工作原因經(jīng)常在一起加班回點的,久而外之關(guān)系自然走的近點,加上世俗的流言蜚語,這妻子便認(rèn)定了是要破壞他的一隊狗男女,夜深人靜時把男人殺了,……之后在翻男的日記時才知道他們原本是純潔的,可是為時已晚,釀成了大錯……莊子的情感觀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莊子的生存觀

  前面說過,莊子對生存的態(tài)度,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中過隙……

  莊子的生存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逍遙游》作品中:北海能養(yǎng)大鯤得益于長年累月的積厚,人在奮斗過程中,若想一步步提高要重視知識的積累。在現(xiàn)代社會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yùn)是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的,所以現(xiàn)代社會同樣要樹立持之以恒的.積厚人生觀,

  莊子逍遙游的思想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所留下來的瑰寶,它既有輕名賤利,積厚,豁達(dá)等積極人生觀的一面,又有隱世,心如止水等消極人生觀的一面。現(xiàn)代人生觀同樣如此,有積極進(jìn)取的一面又有過度功利的一面。兩類人生觀各有利弊,吸收其輕名利重奉獻(xiàn)的人生觀,擯棄其以無用之用避世求安寧的人生觀,吸收其志存高遠(yuǎn)的人生觀,胸?zé)o大志的人以此反思,等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現(xiàn)代人生觀得到進(jìn)一步的完善《逍遙游》在開篇展示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恢宏闊遠(yuǎn)的氣勢挾帶的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一條叫鯤的巨大怪魚悠閑自得地游弋在浩渺無邊的大海。這怪魚是如此之大,也許動一下都會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為有廣闊無邊的大海和深不可測的海水承載,大鯤可以游得無比的愜意和舒適這種逍遙思想,其中蘊(yùn)含著催人奮進(jìn)、敢于問天的求索精神,引導(dǎo)人提升自身道德素養(yǎng)。

  莊子的挫折觀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有的是生活的變遷所造就的,在莊子的寓言故事里,他借用了一個個身有殘疾或外形丑陋的怪人,來展示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在《人間世》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在《德充符》中寫過一個叫衷貽它的丑人,用充分的事實列舉了他們面對生活的艱難所表現(xiàn)出的自強(qiáng)不息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相比我們有著健全四肢的所謂正常人,反而覺得真正內(nèi)心殘疾的恐怕不是他們吧?!

  正如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的“舉世而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樣,對于自己所認(rèn)定的就堅持到底,不理會世人的稱譽(yù)或反對。

  蒼茫世界,浮華人生。當(dāng)我們身心疲憊打拼生活時,當(dāng)我們不辭勞苦追逐名利時,當(dāng)我們應(yīng)接不暇面對挑戰(zhàn)時,當(dāng)我們抑郁失落逃避困境時,讀莊子,是對我們內(nèi)心一個最好的安置。讀莊子,使我們浮躁的內(nèi)心歸于平靜和淡然,讓我們清醒,讓我們悠然自處,怡然自適。難怪傅佩榮教授說:真正讀懂莊子,你會知道世上總有路可走!

讀《莊子》有感2

  在你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在你的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觸氏和蠻氏為了爭奪你那渺小而又骯臟的殼,竟發(fā)動了戰(zhàn)爭,直至伏尸百萬,流血漂杵。

  他們在爭什么呢?那一個小小的蝸牛殼。我們感到他們爭得可笑,因為他們所爭的太渺小了。

  而我們不也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嗎?我們的欲望不也是很渺小嗎?我們一世不過百年,這與宇宙的百億年相比不是太短了嗎?我們的生存空間與宇宙相比不也是如一粟之于滄海嗎?這樣想來,我們的欲望不也像蝸牛角上的觸氏和蠻氏那樣可笑嗎?蝸牛告訴我們:個體的欲望其實是渺小的。

  骷髏

  你痛苦嗎?腐蟲咬著你最后的肉,野狗啃著你的骨頭,禿鷲啄著你的眼睛。而你躺在那兒無力反抗。我禱告上天,恢復(fù)你的肌肉,還有你的妻子、兒女、父母和朋友,你同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我死了再無欲望干擾著我,我不再為它們勞形傷體。我在這里與天地同壽,享南面之尊。我怎么會回去呢?

  啊,骷髏,你因擺脫了欲望而感到靈魂的大自在。而世人卻為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骷髏的'忠告:擺脫欲望吧。

  大鵬

  你扶搖直上九萬里,你駕著六月的風(fēng)飛往南海。小鳥嘲笑你,你不屑一顧。不是梧桐樹你不停下來,不是銀杏果你不吃,不是甘泉水你不飲。

  你永遠(yuǎn)孤獨地飛著,不顧世人的冷嘲熱諷,尋覓自己美麗的家園——南海。你似乎在說:孤高之士應(yīng)尋覓最純潔的精神家園。

  蝴蝶

  你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陽春三月,百草叢中翩翩起舞,多么快樂的時光啊!你永無欲望,獨享著陽光的溫暖和百草的芬芳。你在夢境中說:只有擺脫了欲望,才能無憂無慮,享受天地賜予的歡樂。

  小結(jié)

  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隅,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欲望的社會。我要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最美的家園。

讀《莊子》有感3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脫于紅塵之外看紅塵。書卷之間盛滿他的反彈與覺醒,黑暗中,無為亦無言。

  人類生而平凡,何不從俗,去嘗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化而為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的鵬,仿佛掌握了天地間最強(qiáng)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鵬徙于南冥,須借海運(yùn)之機(jī),季風(fēng)之猛,方得扶搖而上。

  故而,何不成為風(fēng),自隨朝自隨暮去,于婆娑煙波中,四海游走,無為,無言。

  世間有許多事是我們改變不了的,不如無為,順其自然。春去秋,冬暖夏涼,因而春種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風(fēng)而飛,這等連鯤鵬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會陷入萬劫不復(fù)的'境地。閩南一帶臺風(fēng)襲擊時,竹柏順風(fēng)折下腰,“俯首稱臣”,雖彎不傷根;而堅硬筆直的松與芒果樹,卻因不愿彎腰而被連根拔起。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固然可貴,但于龐大的力量面前,這實在是一種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東西太多了,兩只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丟了機(jī)心、成心與分別心,有所舍棄,能放得下,才能游刃人生。是言“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無為即是理智權(quán)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緊,溜得愈快,不如張開手掌,任它們緩緩溜去,留下少許堆積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為何梅不于暖春開花?春是一個舒適安逸的舞臺,但春之后是酷熱的夏與干燥的秋。梅放棄了春之舞的機(jī)會,選擇了靜靜修養(yǎng),于深冬飽含生息之時,綻顏一笑,傲然而立,曠世皆香。成與敗,得與失,一念之間無絕對,該棄的、該留的皆為身外之物,且順?biāo)校赝静蓴X。

  無為而治是樂觀而快樂的本質(zhì),因為順勢而為才能無憂無己。“無”字的甲骨形似一個人手持鼓,一邊敲擊一邊起舞,古義便是“學(xué)而知其樂”。因而莊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隨自然的腳步,“以天為徒”,從平淡與尋常中探求道。為何孩童總是歡聲笑顏,快樂無憂?不是因為那年紀(jì)沒有悲傷的事,而是因為他們能及時把痛苦放開。孩童的眼永遠(yuǎn)是明澈的,他們沒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沒有駕馭別人的野心,亦沒有對聲名權(quán)勢的熱衷。而成人卻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于塵世囂囂中,找不到片刻清閑快樂。這便是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孩童之道吧,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方能知其樂,品其樂。

  莊子夢靨中所幻想的巨魚與巨鳥,盡管擁有強(qiáng)大,卻沒有無上的力量。卻是無形無言的風(fēng),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莊子一輩子沒有說過話。他在看,在聽,在思考,云游在天地之間,以無言的姿態(tài),抒寫有言而不言的神韻。

讀《莊子》有感4

  千古一逍遙——讀《莊子》有感作文他們的光線輻射會讓人的眼睛產(chǎn)生疲勞,長期與它們交手會使你的視力就會呈直線下降趨勢;盡管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但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平凡也美麗。只見林則徐的塑像氣宇軒昂地聳立在那里。在當(dāng)今迅猛發(fā)展的社會大潮流中,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不被人類拋棄,才不會慘遭淘汰;

  ……

  于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無為界。

  意起思行,神游天地,無拘無束,你是人間逍遙的神!

  然而,又有幾人把你看的.明?后世的學(xué)者,追不上逝去的風(fēng),只能握著卷卷殘集,望文生義:

  你,成了消極避世的人。

  可笑,可笑他穿不過千古的時空,望不到你頭上的天,踩不到你腳下的地,卻偏又說了不負(fù)責(zé)任的話!

  后世的人用后世的思維觀念,總以為自己是最聰明,可也知一時當(dāng)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此"無為"非彼"無為",你的"無為"怎能用今世的"無為"來定論?

  而你,卻又穿越了千古,你的"無為",在那戰(zhàn)亂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這不正與我們將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我的解說是多余,你就是你!精神的巨子,心靈月亮的守護(hù)神,又怎會管他后人如何評論?

  歷史長河滾滾東逝,你在風(fēng)尖浪口依舊高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試問,有此境者,當(dāng)有幾人?

  千古一逍遙,你,莊子,當(dāng)之無愧!

讀《莊子》有感5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yuǎn)不要去羨慕別人。”為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guān)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dá)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讀《莊子》有感6

  他負(fù)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yuǎn)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fēng)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yuǎn)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說的不錯,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擺在你眼前,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xué)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長路上,拖著裝滿了夢想與對別人的不待見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離這里。我的眼界寬泛,我不愿曲折在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過錯?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xué)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無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fù)青天,翅下有風(fēng),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zhuǎn)】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zé)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dāng)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jī)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zhǔn)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dāng)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dāng)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zé)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yuǎn)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tuán)團(tuán)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bǔ)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yuǎn)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nèi)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jié)】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讀《莊子》有感7

  是兩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舉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讀,她是一個學(xué)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觸,去品嘗,她讓現(xiàn)代忙碌的人們用最簡單最淺顯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讓人們用最少的時間去享受那清風(fēng)的沐浴,去體驗?zāi)撬枷氲呐鲎玻覀冇钟惺裁蠢碛扇ソ袊趟窃谡`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對經(jīng)典的扭曲呢?

  現(xiàn)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煩惱。生活的瑣碎已經(jīng)讓我們力不從心,時間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擠得出時間與精力去細(xì)細(xì)揣摩那語句,快節(jié)奏的生活已經(jīng)讓我們熟悉了不再去耗費大量的精力做我們所不熟悉的領(lǐng)域。文化的缺乏已經(jīng)到了讓人擔(dān)心的地步,傳播經(jīng)典文化已經(jīng)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現(xiàn)無疑帶給了我們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講壇也好,都是作為一個傳播的'主體而出現(xiàn),我們都應(yīng)該去包容,去理解。

  經(jīng)典文化已經(jīng)到了一個重要的關(guān)口,國學(xué)的沒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現(xiàn)恰恰禰補(bǔ)了這一缺口,快節(jié)奏的生活應(yīng)該有快節(jié)奏的文化方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現(xiàn)將是對經(jīng)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讀《莊子》有感8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著。心中不禁有感而發(fā)......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為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rèn)為,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jīng)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里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著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游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著......

讀《莊子》有感9

  莊子和現(xiàn)代文章差別很大:

  其一,莊子自然段往往沒有主題,難以歸納。現(xiàn)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個主題,甚至都有一個主題句,讀了主題句,整個段落不讀大意也能了解。而且,現(xiàn)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條線上遞進(jìn),層層深入,但大同小異。我們讀上面可以知道后面會說什么,前后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鑒。但是,莊子中相當(dāng)多的段落,句子之間跳躍性巨大,前句不搭后句,不連貫,沒有顯著關(guān)系,很難串起來,無法歸納、綜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啟發(fā)。比如,《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其二,莊子的自然段,語言、信息、思想太多太雜,多得雜得形成壓力,超越承受限度。莊子語言優(yōu)美,創(chuàng)造性巨大,消化語言需要精氣神;信息豐富奇特,消化信息需要精氣神;思想犀利深刻,消化思想需要精氣神。三者疊加,我們精氣神達(dá)不到,因此閱讀常常很辛苦。閱讀可能是有“功率”的`,我們功率可能是一馬力,而讀莊子,需要十馬力。比如,《齊物論》: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斗。……

  第三,句子無連詞,確定句子結(jié)構(gòu)、分句關(guān)系,歧義性太大,眾說紛紜。現(xiàn)代語言多有明確的連詞,分句關(guān)系一清二楚。而莊子因為無連詞,閱讀要不斷去研究、猜測,步步有坎,十分晦澀。比如,《知北游》: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不知深矣”是一句話還是兩句話?從句子本身說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層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層意思是什么不清楚。讀完了,仍不明白什么用意,句子放這做什么。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yáng)哉!是其于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簡發(fā)而櫛,數(shù)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jì)世哉!“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語義似乎明白,但用意卻費解。

  第五,莊子寫作邏輯、思維密碼破譯不出來,因此不懂為什么這樣寫,對句子理解還是膈膜。如《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為什么在這里要說“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因為這些,讀莊子,讀完了,如有人問:說一說,書里“說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只能干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個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來,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很難做到。

  莊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閱讀經(jīng)驗,和以往學(xué)習(xí)經(jīng)歷出入太大。我們很難讀了莊子,把它“同化”(皮亞杰的概念,指一般的學(xué)習(xí),新知識納入老知識),把莊子消化進(jìn)已有知識中;而只能相反,順化,調(diào)整我們的舊知識,往莊子上靠。但是,我們和莊子差的太遠(yuǎn),莊子雖然兩千多歲,但卻是全新的,獨立于以往的知識、知識結(jié)構(gòu)、話語體系,被他順化,談何容易。

讀《莊子》有感10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爭鳴。各個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言,以表達(dá)自己的思想 觀點。我認(rèn)為在眾多經(jīng)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過于《莊子》。

  《莊子》又稱為《南華經(jīng)》,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莊 周,莊周被世人稱為莊子。《莊子》全書共三十三篇,相傳,書中內(nèi)篇七篇為莊周本人所著, 而其余外篇十五篇與雜篇十一篇為莊子后學(xué)所著。

  內(nèi)篇多介紹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外篇則介紹莊子的事跡來反映他的觀點,讓他描述的思想 有理有據(jù),更具說服力。細(xì)細(xì)讀來,《莊子》并不像現(xiàn)代哲學(xué)教研書那樣枯燥,反而十分有 趣。《逍遙游》中,莊子通過大量如鯤鵬、小若蜩之間的對比,寫出心懷大地之人與鼠目寸 光之人的區(qū)別。而斥 那無知之言令人發(fā)笑。用宋榮子的“舉世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 不加沮”“列子御風(fēng)而行”來反襯出莊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遙的境界。即書中所言“至人、圣 人、神人”的境界。從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莊子對身體、精神,甚至某些更為玄妙狀態(tài)下 的絕對自由的向往。讀罷此篇,我突然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已經(jīng)十分缺乏對于這種自 由的追求思想。這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對莊子追求極致自由的思想頓生敬意。

  而莊子對于人類狀態(tài)的思考,其角度更為精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莊子在 《齊物論》中,寫出“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這樣的話。這種將人類與其 它物種相互交融,看成一體的想法確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直接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在外篇《至樂》中寫道:“莊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探望莊子, 想安慰他。但惠子沒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沒有看見悲傷的莊子,反而看到了讓人目瞪口呆的 一幕——莊子正在敲擊盆大聲唱歌。”故事有些夸張,但這正是莊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xiàn)。他說明了這樣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認(rèn)為人本是從天地間衍生而來的,而人死后不過是回歸自 然天地,又為什么要為妻子的死而傷心呢?如此豁達(dá),天地間唯此一人爾。

  《莊子》可以說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讀之書。書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讓我受益匪淺。在我看來它無疑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一般有趣的哲學(xué)書。

讀《莊子》有感11

  《列子·湯問》中有云:“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而后莊周大筆一揮,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春秋戰(zhàn)國紛爭不休,洋洋灑灑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眾說紛紜,或曰“法、術(shù)、勢”,或曰“仁愛禮樂”,或曰“兼愛非攻”。當(dāng)后世都以為道家萬代的光輝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時,只這一筆,宕開屬于莊周汪洋恣肆、瑰麗詭譎的酣夢,將南華真人的“逍遙游”鋪陳在眾生面前。

  魯迅評論其文字“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光從此句同樣能窺探一二。題中“逍遙”二字,悠哉游哉,流轉(zhuǎn)天地不受拘,大可歸無為之最高。《齊物論》說秋毫大、太山小、殤子壽、彭祖夭。《人間世》中有支離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離無脤、甕大癭與之相應(yīng)。《大宗師》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躍然紙上,《應(yīng)帝王》中儵、忽試鑿七竅。再折身來看《逍遙游》,以魚卵表大魚、以微小說窮盡。這種種讀來莫不嘆奇詭!惜我筆拙,借來王蒙一句評說:“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游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yīng)接不暇。”

  若說知名度可與“北冥有魚”相提并論的,不知看官可曾聽聞“莊周夢蝶”?

  在《齊物論》的末尾記錄了一場鏡花水月。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忽忘此身為蝶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這故事不可謂不美,否則何來徐夤的“青蟲也學(xué)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李商隱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清人張潮于《幽夢影》中有一妙語:“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覺。蕭綱《十空·如夢》詩說:“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魚樂否?這是個古往今來無從解釋的命題,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邏輯上來看,這場交鋒似乎是惠施占了上風(fēng),而莊周不過憑詭辯取勝。俗話說得好,此一時彼一時,帶入這場漆園夢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過,回首那紛亂的世代,先秦百家爭鳴的盛況早已凋零,漆園夢中的蝴蝶徐徐隕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無人結(jié)伴同游。天道有常,時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嘆息。——究竟是莊周幸,還是蝴蝶幸?

  沒有說法,畢竟無人參透這大道。《齊物論》中有云:“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不正是印證了他那句“天地與我

讀《莊子》有感12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只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yáng)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著《孟子》獨坐一旁不愿驚動她們一如不愿打擾簾下悠然于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著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lián)結(jié)。飛來告戒世人擺脫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擾死后你愿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后一點余肉讓野狗啃盡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fù)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xiāng)再做那個逍遙的孟子怎么樣你愿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后在無欲望干擾著我。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么葬僅勝于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脫了欲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fēng)飄飄天地住逍遙。

讀《莊子》有感13

  這幾天拜讀了明月悠書友的讀后感,受益匪淺,有感于自己見解和明月悠書友的異同,也根據(jù)自己膚淺的認(rèn)知發(fā)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為我小時候沒有接觸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對各別字的意思進(jìn)行解讀了,只把握大義。

  第一段,莊子列舉了五種人,幾乎包括了世間所有人,這里就不贅述了。然后莊子筆鋒一轉(zhuǎn),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從這段文字看,圣人沒有刻意,仁義,功名,江海,道引,而達(dá)到了高,修,治,閑,壽的境地。所以說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種事物,而達(dá)到了別人追求那五種事物境地,此可謂不求而得,無欲無求而得,無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后文也說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無中生有,可謂造化神機(jī)也。然后又說,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也。這句是承上啟下句,后文專門解釋了淡,不與物交,虛,無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平,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詞語,這里引申為造化講。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可見,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處,都可以無中生有。

  下端又說,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虧。這里講圣人沒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卻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為平易,已經(jīng)擁有知曉,所以恬淡,不會有物質(zhì)的追求。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圣人無欲無求,而自生種種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對德沒有損傷,精神純素。然后緊接著又說,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幾個故曰,層層遞進(jìn),條分縷析,解釋了圣人如何達(dá)到這種無中生有的境界,然后達(dá)到這種境界后,無天災(zāi)......的種種妙果。其中說明了圣人并不是不與外物打交道,而是不與物交,圣人可自得。因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們種種狀態(tài),所以不需要思慮,也不需要謀劃,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樂者.......勞也竭。這段是講的`反例,對照圣人,正反論證,最后通過講水,進(jìn)一步說明圣人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

  下一段講到,夫有干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dá)......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這是對應(yīng)上文水而說的,水者滋養(yǎng)萬物,劍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殺,化育萬物。不用而殺,可謂我無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體現(xiàn),以柔克剛,恩威并濟(jì)。后文總結(jié)了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倫。圣人之道貴素貴純貴精。

讀《莊子》有感14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yīng)當(dāng)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yōu)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jìn)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fēng)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rèn)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guān)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zhì)的束縛日達(dá)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dāng)然是否定的。

  物質(zhì)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qiáng)調(diào)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xué)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dāng)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jié)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dá)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zhì)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dāng)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dāng)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dāng)今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yīng)引以為戒。

【讀《莊子》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莊子有感05-21

讀《莊子》有感15篇09-29

讀《莊子·逍遙游》有感07-19

讀莊子《逍遙游》有感07-24

莊子讀書心得12-27

《莊子》讀書心得07-26

《莊子》讀后感01-02

莊子讀后感12-29

莊子的讀后感10-0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二区 |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黑人巨大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