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釣魚的啟示》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
翻開語文書,一篇課文一十分搶眼,那就是《釣魚的啟示》,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打動了我的心。作者受到了“從小受到像把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的嚴格教育,懂得了“面對生活中的誘惑,要依道德的標準進行抉擇”的道理。
在人生的某個重要時刻,面對誘惑,而你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時,是相當困難的。比如你在街上拾到了十元錢,你會占為己有,還是會交給警察呢?比如當你發現一家小店中老板正在打盹,此時你是店中唯一的顧客,并且你喜歡一件玩具就在你的手邊,你會偷偷拿著這樣東西,悄悄溜出小店嗎?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就算是這些小事,你也能做到依道德標準去抉擇嗎?
我在讀《釣魚的'啟示》時,就思考著為什么作者的爸爸不讓作者把這條大鱸魚帶走呢?這對于作者來講是一個比較大的誘惑,但作者的父親堅決地要求作者把魚放了,突出了父親在抉擇上的態度,就是必須符合道德標準。
如果人生中遇到更大的誘惑,誰還能知道該如何抉擇?記得有一則新聞報道:有兩名女子在銀行取錢,一位只取三萬元,另一位取三百萬。銀行職員不小心弄錯了,把三百萬元給了只需三萬元的女子,而原本需要取三百萬的女子只得到三萬元。得到三百萬的女子心里竊喜,攜款出逃,最終人家報了警,那位貪得無厭的女子被抓,在牢房里度過了余生。這是一個多么典型的例子啊,當面臨現實誘惑時,如果做出錯誤的決定,那么將會付出沉痛的代價!
是啊,道德只是個簡單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與實踐的勇氣與力量。在做人生的重大抉擇的時候,就不會作出讓自己后悔的決定。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個人蠅頭小利,而昧著良心去做不該做的事。不顧社會公德,不管是非對錯,甚至違法犯罪,鋌而走險,而結局是害人又害己。我想我們是多么需要有崇高的道德準則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啊!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共勉吧!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2
今天,我讀了我們課本上的一篇課文《釣魚的啟示》,我讀了這篇文章,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十一歲的時候,他和爸爸去釣魚,那是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晚上十點,他釣到了一只非常非常大的鱸魚,但是他的爸爸讓他把魚放掉,他舍不得,覺得自己以后可能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但是他的`父親非常堅定,最后他還是把魚放了。三十年之后,那個小男孩已經成了一位著名的工程師,他以后雖然沒有釣到以前那么大的魚,但是他卻經歷了很多像那條魚一樣非常誘人的東西,當他選擇的時候,他都會仔細地思考,因為他始終記著他父親對他說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這篇文章啟發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規則,不管有沒有人看見你。我想到了我有時在家偷偷玩電腦游戲,媽媽不讓我玩,我向媽媽保證后,但還是經常偷偷地玩。現在,我讀了這篇文章后就明白了,我既然跟媽媽保證了,卻又自己偷偷摸摸地玩游戲,要是到了社會上還是這樣,那么將來怎么能夠得到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呢?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說到做到、遵守規則的人。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3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說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記敘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比較深奧,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活動中,王淵老師能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一、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
在教學中,王老師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來解決問題。“作者在釣魚時發生了事?又得到什么啟示?”“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人的‘魚’是什么?”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
三、抓語言空白點,感悟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背后的意蘊
《釣魚的啟示》是蘊含人生哲理、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是文體人文性的一面。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要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奠基學生的精神。課堂中,要立足于文本,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整合。教學中,王老師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父親不容爭辯,難道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心動過?從而讓學生在模擬的爭辯中體會到“放魚”的可貴之處在于無人知曉下的“誠實”“守信”,又通過練筆,將父親話語背后的意蘊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促成價值觀的達成。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促使人文目標的達成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
四、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
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然后引發學生想象:“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魚是什么?“當你一次次的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父親會告誡我什么?接著巧妙地引出原文中父親的話。最后引導學生進行道德體驗:要是站在道德的十字路口,遇到這樣的或那樣的“魚”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總之,在此課的教學中,王老師做到了凸現語文本體,強調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整合。同時又強調自主感悟,個性解讀。《課文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潛心涵詠,品析誦讀,切己體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自由充分對話中,入情入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4
釣魚,是一個休閑快樂的事情,但也存在著道德的問題,我讀了《釣魚的啟示》這一課后,我知道了男孩在沒有到指定時間時釣到一條很大的魚卻還要放回湖中,對誰來說也是有幾分不舍得的,雖然在夜深人靜的晚上,但是有一句話說:“人在做,天在看”即使別人不知道,可是你失去了道德,就等于失去了個人的品德和素質,課文中的'爸爸,是一個很好的父親,他教育兒子從小就做一個有道德的好人,才使自己的兒子長大后成為一名著名的建筑師,我很佩服這個偉大的父親,也是他讓我學會了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孔子家語.致思里面有一個關于道德的小故事,叫做《三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古代有很多像仲由一樣的講道德的人,道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道德可不是光口上說的,而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管理好自己,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5
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我深受感悟。
有一年,作者跟著他爸爸去釣魚。晚上他們費來哦好大的勁才釣上一條大魚,由于還沒有到鱸魚捕撈開放的時間,他父親就讓他把魚必須放掉。剛開始作者不想把魚放掉,但是經過父親的教育后,還是不魚放了。作者長大后深受感悟。
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這篇課文讓我明白來哦: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像作者這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如果不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教育的話,就不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在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在一次周末,我和我的好朋友樂樂去衛東玩,在超市門口,一個阿姨迎面走來,突然,從她口袋里掉出一元錢,我發現了,正要撿起來送給丟錢的阿姨,樂樂叫住我說:”不就是一元錢嗎?自己要了算了,又沒有人看見。“我說:”是人家的東西,要還。“然后我便把錢交給了阿姨。
是呀,在非常的境遇可以量出非常的氣節。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6
“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是一位美國著名建筑師詹姆斯。勒菲斯特說的,來自他對兒時一件事的感悟,就是《釣魚的啟示》的內容。
主要講了三十四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前兩個小時,所以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水里的故事。
“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翁動”此時我和父親是多么得意,能夠釣到一條這么大的鱸魚。可是過了一會兒,父親把目光轉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為什么?”我急切的問。“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從這,我深深的體會到,當時“我”是多么的不理解爸爸的.做法,是多么痛恨爸爸,責怪他的奇怪想法。可“我”知道父親這樣做是有用意的。
讀了父親的話,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有一次,我到超市買東西,挑選完后排隊付錢,排在我前一位的人很得意,我不解他為什么這樣,便上前一步看了看,原來是售貨員多找給了他五元錢,至于嗎?我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他。不僅僅是超市,別的地方也同樣。如:街上會有人隨手亂扔垃圾,不尊重清潔員的成果,不遵守規則,從這可以看出什么,很簡單,就是道德的問題。現今的社會中缺乏道德的事真的太多太多,我們就應該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樣遵守道德規則。
一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只要樹立起勇氣和力量,就能自覺的抵制住“誘惑”。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7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讓作者受益終生,也使我過目難忘。
課文講了一件這樣的事: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晚上,作者和父親一起去釣魚,作者釣到一條又大又美的大鱸魚,但是離鱸魚捕撈開放日還有兩個小時,父親執意要把大鱸魚放回湖中,在父親堅持下,“我”還依依不舍的把大鱸魚放回湖中。
還記得那一次,我準備了足夠的錢去買東西,但是我去哪卻忘帶錢了,那時,我很生氣,踢了一下旁邊的樹葉,發現了10塊錢,那時,我心想:一定清潔員落下的,如果我拿著這10塊錢,就能買我想要的那些東西了。但是,清潔員工作很不容易,就為了這10塊錢,而沒有了道德,清潔員一定不知道,我就急匆匆的趕往那個清潔員的的地方,幾乎把買東西拋到了九霄云外去了,把那10塊錢還給了那個清潔員。
回想起文中父親教育作者的.一句話:到的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讓我感受到道德的培養要從小事做起,要遵守規則,有自覺性。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8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叫《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令我受益匪淺。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三十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在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只差兩個小時的時候,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三十四年后,功成名就的“我”對父親的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實踐起來卻很難。”
說起實踐道德,見到地上有錢,平常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撿起來,他們一次又一次原諒自己:“反正就這一次,反正沒人知道”……,結果,便是良心的譴責。而擁有道德的人呢,正好相反。
看看作者,再看看自己,有一次,上音樂課,我因借了本好看的書,所以每時每刻都想著它。過了一會,我被那“魚餌”吸引過去了,我悄悄的看了看那本書,又看了看老師,心想:反正老師沒看見,我可以看一會兒,就忍不住拿起了書,可又看看老師,在認真的講課,同學們,在認真的聽課,我突然感到對不起老師和同學們,就又合上書,繼續聽講。
我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不論有沒有人發現,都要抵擋住誘惑。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9
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我有許多的感觸,想了許多許多……
本文講述了作者小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又大又肥的鱸魚,因為不到開放鱸魚的.時間,作者的父親一定要作者把魚放回湖中,作者當時十分不解,后來才慢慢明白。
文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是啊!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得問題,關鍵的是選擇了“是”還是“非”!放棄眼前的“非”,也許你會獲得更多的利益!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在馬路邊的綠化地上,發現了一張五元的紙幣,我眼前一亮,快步走了過去,心想:哈哈,今天運氣真好啊!一出門就撿了五元錢,這下我可以買兩盒“幸運星”了!我拿著錢高興地向學校走去。一來到學校,我就聽到同學們紛紛議論著三(三)班的某某某拾了300元的現金,交給了校大隊部。聽到這里我覺得十分慚愧,別人拾了300元都知道交公,而我呢,拾了五元就想占為己有,真是太……我立刻把撿到的錢交給了老師。(.)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在心里不由的唱起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的歌,開心極了!
讓我們做個有道德的人吧!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0
前幾日,我看了一篇名叫《釣魚的啟示》的文章。這是一個關于道德的故事。
這篇文章大概講述了:有一次:有一次“我”與父親去新漢普斯湖釣魚。“我”釣到一條非常大的魚,由于還沒到釣魚時間,父親讓“我”放了它,我不肯。父親教育我的話讓我很受啟迪。
“當讀到”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讓后把目光轉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時,我不禁覺得很疑惑:父親明明也舍不得把那條鱸魚放回湖里去呀!那為什么還要“忍痛割愛”呢?再往后讀了一段后,我恍然大悟:一個人的人品道德原因遠比其它利益重要。人一旦丟失了道德,就等于丟失了所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色彩斑斕的魚”,但是在道德面前,我們要學會舍棄,懂得滿足。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到植物園去賞花。那是菊花已經贏得了“百花之王”的美稱。我被五顏六色的菊花深深吸引著,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到了一朵金黃色的菊花旁。采一朵回家做紀念吧!我心里這樣對自己說。我的手慢慢靠近花朵,突然感覺心跳得厲害,好像有一個聲音在對我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連忙收回了手。在利益面前,我差點丟失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一切美麗的東西,若你強行去占有,美就失去了意義。不要讓利益之火燃燒你的心,大聲說出:“我要學會舍棄,懂得滿足!”吧!一切因舍棄而美麗。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1
理想是黑暗中的火花;沒有理想,就沒有未來;沒有理想,就沒有光明。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朝著理想的方向努力,生活才會更加完美。——銘文
小時候老師問:“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有人說:“我想當警察,消滅壞人。”“我想成為一名醫生,拯救生命。”“我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去月球。”我說:“我想長出翅膀,飛向藍天。”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人不可能憑空飛上藍天”,這個夢在我腦海里消失了。
后來,我想成為一名作家。
自從有了這個理想,我每天都寫日記。晚上做完作業后,我會從書架上拿一本作文書來讀。在讀的時候,我會對書進行點評,畫出好的.單詞和句子,把這些好的單詞和句子背下來,可以用來寫作文,讓作文更生動。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看一種書,并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靈魂。所以我不僅會看選讀的作品,還會看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名著等等。為以后的作家之路打好基礎。而且每個周末都要寫作文,所以每次寫作文的時候都會先列出一個提綱,然后根據這個提綱寫作文。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會運用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不斷修改和豐富自己的詞匯。寫完后我會用紅筆認真修改,然后抄寫在作文紙上,寫出讓我滿意的好作文。
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如果你失去了路線,你必須停止前進。有理想就有目標。有一天,我的未來不是夢。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2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有一次父親帶“我”去附近的小島上釣魚,當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時,父親卻要“我”將它放回湖中。迫于無奈,“我”只得按父親說的去做。幾年后,“我”才領悟了父親說的那句話的'真正含義。
掩卷沉思,“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記得那一次,我在東營利群集團門口撿到了二百多元錢,怎么辦呢?我的心里有兩個念頭:一是自己拿著可隨意花,倒也能做一段時間的“富翁”;二是想想失主,說不定這錢是治病救命的錢……那就理應交給廣播站的阿姨,讓她交給失主。正在我萬分糾結時,猛地想起了那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我走向廣播站,將它交給了廣播站的阿姨,便悄無聲息地走了。
是啊!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在生活中,我們要拒絕誘惑,這也正是道德規則!
指導教師 崔梅茹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釣魚的啟示》。
《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在童年時代,釣到了一條罕見的大鱸魚,可是,這條大鱸魚是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捕撈的。父親為了道德,讓作者把魚放回去,最終,作者把魚放回去了。而在作者三十四年后,他終于明白了父親當年為什么讓他放回鱸魚。
剛開始閱讀這篇文章時,我為作者打抱不平:“這么大、這么漂亮的大鱸魚,一定會非常美味,把它提回家的路程中,說不定還會投來別人羨慕的眼光,換作我,早就得意洋洋了,而文中的父親真是錯失良機,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呀!也不知道文中的父親是怎么忍心讓孩子把鱸魚放回湖里的。”可是當我看到文章后面時,就改變了這樣的想法:文中的父親不是不疼愛孩子,他是把道德放在第一個位置上。他覺得自己如果不讓作者把鱸魚放回湖里,而是等到鱸魚捕撈開放日那一天來吃,作者也會學著他的一舉一動,長大后成為一個不道德的人!最終,在文中的父親的.影響下,作者長大后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建筑設計師,一名成功的作家。文章里有一段話令我受益匪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與力量。”是呀,捕撈鱸魚的時間沒到,把釣到的鱸魚留著,就是錯誤的;而把鱸魚放回湖里,就是正確的。道德認識、道德抉擇很簡單,可實踐卻很難很難。可想而知,當年文中父親讓作者放回鱸魚,就是他對作者嚴格的道德和深深且真摯的愛呀!
在實際生活中,我也曾經面對過道德難題:有一次,我去商店買文具,售貨員阿姨沒注意,給我多找了幾元錢。在回家的路上,我苦苦思索著,錢,到底還不還?占為己有吧!媽媽說過不會給我零花錢,這多找的錢就是我的了,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將錢歸還吧!這畢竟不是我該擁有的錢。再三思考下,我做出了覺定——歸還!我寧愿喝西北風,也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當我把錢還給阿姨時,阿姨連聲稱贊我,我十分開心。是什么驅使著我把錢歸還的呢?正是《釣魚的啟示》這篇文章中令我受益匪淺的句子啊!
道德——這是一份無法用盡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我們做有道德的人,不是為了別人的稱贊,而是要我們心中真正有著“道德”這兩個字啊!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篇14
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課文。
課文寫的是:作者11歲那年,有一天他和父親去釣魚。由于輕車熟路和好運使然,作者釣到了一條漂亮的大鱸魚。但因為還沒有到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按規定此時釣到的鱸魚不允許帶走。作者年幼,認為四周無人,悄悄帶走鱸魚無人知曉。父親靜默片刻,以不容置辯的語氣要求兒子把魚放回湖中。兒子嘟囔著小嘴、悶悶不樂地把鱸魚放回魚池。三十四年后,那個曾經沮喪、不情愿地把鱸魚放回池中的孩子,而今成為一名正氣凜然、剛正不阿的著名建筑設計師。當面對誘惑時,他總會想起父親的'告誡:“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是啊,小小年紀能把已釣到不能帶走的漂亮大鱸魚放回湖中,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的嚴格自律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父親是對的,魚貪餌,愿者上鉤;人貪利,終落陷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想想,父親當時若是睜一支眼閉一支眼讓兒子把鱸魚帶走,后果將不堪設想。凡事有第一次,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倘若如此,作者將失信于人,碌碌無為。即使當了官員或領導,也一定會貪污枉法或經受不住誘惑而聲敗名裂甚至鋃鐺入獄。
學完這篇課文,我想起一個典故:東漢時期,有一位叫楊震的官員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深受百姓愛戴。一次,他提拔了一位秀才當官。那名秀才于某天半夜拿來三百兩金子酬謝楊震。秀才說:“楊大人,感謝您對小生的厚愛,請收下晚生的一片心意。”楊震大怒說:“我提拔你,是因為你有才干,希望你為國家作貢獻。這錢,我萬萬不能要!”秀才:“大人,現在深更半夜的,沒有人會知道,您把錢收下吧!”楊震厲聲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這就是著名的《楊震半夜辭金》的故事。
讀完《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相信大家能從作者“永久的回憶”和“終身的啟示”中,悟出一些道理吧。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相關文章:
釣魚的啟示06-08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08-08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熱門】09-18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熱)01-20
釣魚的啟示作文11-05
釣魚的啟示作文11-12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08-21
《釣魚啟示》說課稿01-01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13篇01-10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18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