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孔融讓梨》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孔融讓梨》有感1
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孔融四歲那年里的一天,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接著以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孔融從袋子里精挑細選選出兩個最大的梨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也得到了較大的梨,而孔融吃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問孔融為什么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道“你們是父母,是賜予我生命的人,理應吃最大的梨,而哥哥和弟弟吃大梨呢,是因為哥哥也是長輩,弟弟還小要照顧,所以他們也應當吃大梨,那我就吃小梨了”孔融這一番話得到了父母的贊許。一個四歲的'孩子都懂得尊讓別人,那為何我們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長的溺愛,才導致自己的子女的蠻不講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得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和我們恰恰相反,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如今社會上出又爭又搶的現象。大家都認為如果不去爭,那就是別人的了,如果不去爭站在原地會被別人當做懦夫嘲笑的。記得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袋蘋果,里面有一個大大的蘋果,我見了立馬伸手去拿,這時弟弟也發現了也伸手來搶,結果被弟弟先搶到了,我非常不甘心,馬上去搶弟弟手中的蘋果,弟弟很警覺,察覺到了我要搶蘋果立馬閃了,我隨后就追,在我的一番努力下大蘋果還是落到了我的手中,就在這一刻我的腦子里呈現出孔融讓梨的情景,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把大蘋果還給了弟弟,還跟弟弟道了歉。
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謙讓、包容,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創造出和諧的世界,只有懂得文明禮讓,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攜手創造一個更美好、和諧的世界吧!
讀《孔融讓梨》有感2
生日那天,媽媽送我一本故事書讀后感,有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很感動。
這個故事主要說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四歲的時候,爸爸讓他分梨。孔融把最大的梨分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分給了自己。后來爸爸問孔融:為什么把大的梨都給哥哥、弟弟,自己卻拿了一個小的梨。孔融的回答讓我很感動。他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當爸爸問孔融:“弟弟應該吃小的呀!”孔融說:“我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從以上的話中,我感受到了,孔融是個心地善良、很謙讓的孩子。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中應該懂得謙讓別人。我以后一定要謙讓妹妹,學會關愛(他)她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3
我讀了《孔融讓梨》以后,我覺得孔融是一個聽話、懂事和好學的孩子。
小小的孔融知道在一筐大梨中選擇一個最小的,而把其它的`“大個子”全部讓給別人,從中使我學到了孔融的優良的品質和心胸,平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有與別人共同分享的意識,與別人共同分享快樂,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不能只先想到自己,要先想到別人,要主動去理會他人的感受,我會像孔融一樣在選擇東西的時候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別人,自己選擇他人最不愿選擇的東西。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貌禮節。我要向孔融學習,從小多背一些詩賦,多看一些書,多學一些知識,多懂一些道理,長大為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我還學到從小就要學會待人禮節,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平時大人或別人在與我說話的時候要虛心傾聽,不卑不亢,要懂得尊重別人。家有客人到來時,要主動招呼客人,為客人倒茶、洗水果。在坐公交車時要主動給老人讓座。遇到熟悉的人要主動打招呼,表示問候……
總而言之,今后我要永遠牢記《孔融讓梨》的精神,我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和好學的好孩子。
讀《孔融讓梨》有感4
大家應該都聽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我覺的就個故事很有趣,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個故事講了:從前有一個小孩叫孔融,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天他爸爸拿回來了一籃梨子。孔融的爸爸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而他的哥哥們 搶著拿最大的。孔融的爸爸迷惑不解,便問孔融:“你為什么不拿最大的呢?”孔融回答:“我是家里最小的,自然吃最小的梨子了!”“可是你哥哥們為什么都拿 大的.呀?”他爸爸又問。孔融說:“他們都比我大,吃的梨子也就要比我大了。”孔融的爸爸聽了這話覺得孔融長大了,學會禮讓了!
我們小朋友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心中的小寶貝吧,當然我也是。有一次我和爺爺、奶奶三個人一起在家里吃午飯。奶奶買了烤雞,在吃飯的時,他們把雞大一腿都給我了,而我卻理所當然的接受了,并且全部吃掉了。雖然他們沒有吃到,但是他們看上去還是很開心。
這種情況在許多小朋友的家里會經常出現。但是我們卻覺得這是應該的。其實不只是爺爺、奶奶這樣,許多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他們總把好吃的好玩的東西 給我們。自己連嘗都沒嘗到一口。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禮讓,不要認為爸爸媽媽給我們的好東西是應該的,也要留一些給爸爸媽媽。
來吧,讓我們一起學習禮讓,與爸爸媽媽們相處好,創造合諧家園。
讀《孔融讓梨》有感5
中國是禮誼之邦。有很多的文化傳承千年萬年。都傳承到現在我們也在傳承這種精神。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讓人敬佩不已。中華文字千變萬化。聽過一個故事嗎?《孔融讓梨》孔融三歲把梨讓給他的長輩。我們也應該學習那種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和。百善孝為先。我們應該孝順父母。不該讓父母傷心難過,考一個好成績才對起父母的恩情。誠實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守則。
做人真的要誠實守信,這樣才有人和你玩,才會有人和你成為好朋友。守信是和好朋友建立友情的上一層。如果我們和別人約好了干什么就不能反悔。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和尊敬。守時也很重要工作的時候很重要,約好了開會,遲到了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會很不好。節約用水人人有則。節約是我們提出的現主意。現在有很多地方都在干旱,還很嚴重,所以我們應該節約,淘米的水可以洗碗,澆樹。面膜用完以后可以增加木器的光滑有光澤。這樣可以節約很多東西。俗話說的.好“勤勞的人是最美麗的”。像我們學生早上不要睡懶覺,早早起來晨練,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有助于身體發育,早上和晚上的記憶力都很好。我們可早點起來背書會背得更快,更熟練。周未不要天天不是睡覺就是看電視,看完就玩電腦,應該多幫父母干家務,這才是一個好孩子。
我們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里是好孩子。這樣才是全優的好孩子。我們應該學會守信、守時、節約、和勤勞,這才是一個好孩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說對嗎?
讀《孔融讓梨》有感6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孔融讓梨》,文中講了孔融把一只大梨給了他的哥哥,卻把最小的一只梨留給了自己。這篇文章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里,它讓我明白: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之美在于人能更好地溶于自然。我們對植物要有謙讓精神,不能亂砍樹,亂采花,破壞生態平衡。如果亂砍樹,森林會逐漸減少,土地會逐漸沙漠化。目前,在北京一帶,由于樹木逐漸減少,沙塵暴的天氣已經越來越多了,這是人對植物沒有謙讓精神的結果。我們對動物也要有謙讓精神。現在,大街上的流浪貓、狗變多了,墻角、路邊很容易能見到它們可憐的身影。我們在菜市場上能聽到青蛙悲哀的叫,鵝發出的痛苦的長鳴。我們在超市里,隨處能看到用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鞋子……這些都是人對動物不謙讓的現象。假如我們能保護植物,關愛動物,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那么我們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回報: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謙讓之美在于人與人之間能相處得更加愉快。我們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乘公共汽車時,如果你看到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是孕婦時,一定要記得繪他們讓座,這是謙讓的表現。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身邊,經常有一些打架之類的'事情發生,那是不寬容的表現。如果每個人都退后一小步,多為他們著想一下,就不會發生打架之類的事情了。
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美德。幾千年前的孔融能把謙讓做得這么好,作為現代的我們來說,更應該把這種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讀《孔融讓梨》有感7
我總覺得弟子規這本書非常好,但沒想到的是里面的故事更好。尤其是《孔融讓梨》這篇文章。
孔融,東漢時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小時候很聰明,很懂事。有一次,孔融的父親買了許多梨,特意挑了一個大的給孔融吃,孔融搖搖頭,卻挑了一個最小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那個大的就給哥哥吃吧!”父親連連點頭稱贊孔融,這讓我們也贊嘆不已。就因為這點,我才喜歡《孔融讓梨》的,孔融的`優良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我讀完這篇文章后,最大的有感就是向孔融學習,學習他那懂事、讓梨、好學習的精神。
讀《孔融讓梨》有感8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一文,很受感動。
東漢的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兄長,把小的.留給自己,有一種謙讓的品德,很受人的愛戴。
讀了這篇經典,使我懂得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首先要學會孝順長輩,尊敬師長,敬愛兄長,團結他人,其次才是學習知識。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學會尊老愛幼,學會寬容禮讓,做一個品學兼顧,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9
今天,我想大家介紹一個中國美德的故事,叫《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孔融七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已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這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我的感觸很多,孔融知道比他大的應該拿大梨,而比他小的要學會謙讓。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
一天,媽媽給我和弟弟買了兩個烤山芋。一個大,一個小;媽媽讓我們自己挑,于是我毫不猶豫的挑了個大的。弟弟見了也要與我搶,我也不甘示弱和他搶了起來。于是吵鬧聲越來越大,我還把弟弟的手給抓破了。媽媽見后,沒有批評我。而是不聲不響的把那個大的給了弟弟。我見后很是不開心,于是傷心地跑走了。 心想:媽媽怎么那么壞,明明知道大的弟弟吃不完還把它給弟弟,我吃不就正好吃完了嗎?直到我讀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才知道我當初的行為是不對的。和孔融比起來,我根本不算是一個好姐姐。從那以后,我什么事情都會謙讓著弟弟,媽媽買了什么,我會讓弟弟先挑,所以就再也沒有發生什么爭吵事件了。孔融的這種美德是謙讓,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沒一一介紹。其實我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們缺少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信任別人的心靈。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有許多許多,現在就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什么是中華美德傳統呢?它是指歷史流傳下來的,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的道德遺產。“忠、孝、誠、信、禮、義、恥、廉”這八個字是中華美德的濃縮精華,我們要格守這八個字,做一個有美德的少年。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炎黃子孫,應當弘揚中華美德,傳承民族文化,胸中懷著一顆真摯的愛國心。今天,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明天,我們為創造中國輝煌未來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融的這種美德是謙讓,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沒一一介紹。其實我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們缺少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信任別人的心靈。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有許多許多,現在就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什么是中華美德傳統呢?它是指歷史流傳下來的,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的道德遺產。“忠、孝、誠、信、禮、義、恥、廉”這八個字是中華美德的濃縮精華,我們要格守這八個字,做一個有美德的少年。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炎黃子孫,應當弘揚中華美德,傳承民族文化,胸中懷著一顆真摯的愛國心。今天,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明天,我們為創造中國輝煌未來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孔融讓梨》有感10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不禁對故事的主人公肅然起敬。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有一天,孔融家來了許多客人,其中,有一個客人帶了四只梨,給了孔融,孔融把最大的給了他的弟弟,把兩只一樣大的給了他的'哥哥和姐姐,把最小的卻留給了自己。多么懂事的小孔融啊!讀到這里我不禁羞愧無比。
在寒假里,我拿著籃球去我家門前的廣場上去打籃球,一開始,我先一個人在那兒打,打了一會兒,人就越來越多,球也隨著人的數量而增長。有一個和我差不多的男孩,他每一次搶到了球就會傳給我或傳給比他小的伙伴。而我呢!不心領神會,不知足,當自己搶不到球的時候,我就會到小朋友手里去搶,小朋友手里沒球了,并不去就搶,我到他們手里搶球,他們反而不記恨我,而且還不時的傳球給我,他們有著孔融的精神,想到這兒,真是羞愧難當。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給我了一個啟示:只有懂得了關心他人,才能讓別人投來贊賞的目光。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愿大家都能在著故事中獲得啟示。
讀《孔融讓梨》有感11
今年五一假期,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它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孔融讓梨》主要講了童年時的孔融很聰明、懂謙讓。有人送了一筐梨給他家,哥哥弟弟紛紛挑大的吃,可孔融只撿了個最小的。爸爸很納悶,便問他:“融兒,為什么不拿大的吃?”孔融說:“哥哥們比我大,自然取大的吃;弟弟們要長身體,所以也拿大的.吃。”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平時的一些行為。記的有一次吃晚飯的時候,我看見飯桌上那香噴噴的雞翅,我的口水猶如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我馬上伸手抓起雞翅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還把它拖到我前面。并向大家宣布:“這道菜只許我一人享受!”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感到十分慚愧,那時孔融才四歲,就懂得謙遜禮讓,現在我終于明白:我應該向孔融學習,不自私,懂的謙讓,還要常常替別人著想,我喜歡的,爸爸媽媽應該也喜歡。我以后應該先把好吃的給長輩們嘗嘗,然后才自己享用。我決心做個小孔融。
讀《孔融讓梨》有感12
昨天在書中讀到《孔融讓梨》這篇短文文中說到孔融在很小的時候野面去了客己帶來了一筐梨,哥哥們望到了皆圍從前拿,他卻站在一旁不動,哥哥們都挑最大的.拿,他走過來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瞅睹了答他替什么?孔融說: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是弟兄應該吃小的”。父疏聽了他的話夸他是個賴孩子。
我讀了這篇欠文使爾理解了尊重弟長是每集體從小就應當曉得的情理從當初開端就應當惡佳的向他教習。
讀《孔融讓梨》有感13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故事,是我深有感觸。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了一些梨,當梨端上桌的時候她給小孔融一個最大的梨,孔融卻把梨給了哥哥們,自己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孔融當時才四歲,就懂得了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別人,而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不尊老愛幼。比如在汽車上,有一個小孩和一位老人站在我面前。那個小孩有可憐巴巴的眼神看著我,希望我給他們讓個座,但是我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坐在哪里無動于衷。現在回憶起來我太自私了,我應該在他們上車的一剎那就站起來給他們讓座,我后悔莫及。 不但公車上的人很自私,就連食堂里的人也這樣。下課鈴一打,同學么就爭先恐后的'來到食堂。剛來到食堂同學們就蜂擁而上,擠得擠,推的推,大家都想第一個吃上飯,食堂立刻變成了一個鬧市。其實只要我們互相謙讓,也不會有人受傷。 我一定要發揚孔融的精神,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人。
讀《孔融讓梨》有感14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讀《孔融讓梨》有感15
作為一個中華人,應該時刻牢記我們的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謙虛禮讓等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講得就是尊老愛幼的行為,他把大的給大人和兄弟,自己只留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可就是那么簡單的四個字也沒有多少人能做到。當我看到這個故事后,我就下決心要像孔融一樣,弘揚尊老愛幼的品質。有一回,我坐公交車去補習的時候,剛過了兩站路,車上就擠滿了人,一個老奶奶上來了,她頭發花白,背也很駝,顫抖著手去付錢。司機似乎已經等不及了,車子又啟動了,老奶奶差點摔跤,只見她走了進去,又不時被人給推一把,她在車廂中艱難地走著。我看見那三個給老、弱、病、殘、孕的座位上坐著的都是年輕人。我看不過眼了,便站了起來,把座位讓給了老奶奶,她用感激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說了聲謝謝。我站了一站后,就下車了。一路上,我都在想,為什么有些中國人的品行這么差既然我們不能做到很偉大的`,驚天動地太感動的大事,但身邊的小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吧!如果我們連身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也做不好,就談不上做人了。我們中國人的品質如果按百分制來算的話,大概也就是一半的分數。像我們小學生常說的:不扔不掉隨手撿,不涂不畫習慣好一樣。不制造垃圾而要減少垃圾。雪白干凈的墻面上,一個個黑腳印,一塊塊涂鴉總之,總之,它被污染得一塌糊涂。
小孔融四歲時就學會了尊老愛幼,而有些人不僅學不會尊老愛幼,還去傷害他們,和老人頂嘴,欺負小孩子的場景,像放電影一樣,一個接一個發生,我一定要像小孔融一樣,不僅要學習他的尊老愛幼的美德,還要學習其他中華人身上的傳統美德。
【讀《孔融讓梨》有感】相關文章:
(推薦)讀《孔融讓梨》有感14篇11-16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11-16
孔融讓梨讀后感09-04
《孔融讓梨》讀后感12-05
孔融讓梨作文01-26
孔融讓梨的讀后感09-29
《孔融讓梨》讀書心得8篇08-31
孔融讓梨讀后感【優】09-22
(優秀)孔融讓梨讀后感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