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1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于念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第二則講了要復習已經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讀后感《《論語十則》讀后感600字》。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后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進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愿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后感2
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靠的是什么?是論語中的大智慧!如果我們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大者能對事業有所幫助,小而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論語》被稱為“東方之圣經”,而孔子也被譽為儒家圣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師傅孔子的一言一行積累而成。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警示后人:遇到困難的事情,要果斷采用恰當的處事方法,使事情成功解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正是儒家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在一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的畫卷上,引吭高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啊!這些精彩的表演,場面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氣派!使全世界多少外國友人嘆為觀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每天讀一點《論語》,瑯瑯上口,我們從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體悟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日積月累,不僅具備了更為拓展的知識結構,也將善于把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
論語讀后感3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讀經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讀后感4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文學家,我讀了他的《論語》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孔子誨人不倦、才高八斗的智慧。
這本書的道理非常的多,每一個都讓你受益匪淺。比如“子鉤而不綱,弋不射宿”,這句話教育我們對小生靈要有仁愛之心。“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告訴我們在任何條件時間下都不能違背仁德。而“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又讓我們知道了只有顧及眼前,又考慮長遠,才能協調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無止境,要再想再踏上一個臺階,不知要花多少的心血,踏上臺階后,還要為鞏固付出代價,否則就會復失,在生活中的我也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次課外比賽中我考了個不錯的成績,我自以為考得好,回家后樣樣吹牛,從那以后,我每天驕傲自滿,對自己放松了要求,對于學習總是不夠熱情,終于在一次比賽中我失利了,讓我非常難過。一旁的媽媽對我說:“緣緣,現在知道了吧,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你應該每天積累,每天學習,讓自己能上更高的'臺階,而不是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就開始自以為是了。”我心里非常的慚愧,對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對于學習應該目標遠大,好學的人是永不滿足的,好學的人應該花更多的心血在其中。
《論語》這本書內容豐富,猶如一座復合性富礦,讓你時有意外收獲,驚喜不已。我們也要慢慢體會,吸取精髓,真正實踐起來。
論語讀后感5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或許后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么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么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么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么。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讀后感6
這篇《論語》講了我們學習要靈活變通,不能死記硬背,那樣會給我們增加負擔,知道的東西就是知道,不知道的東西就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是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些同學只知道“死學”。不會變通,最后就會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而有一部分同學只是思考,而不讀書,學習起來就很吃力。腦子里沒有一點知識,也就很疲勞的。
所以,我們不要學習這兩種人,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學習變輕松。
“攻乎異端,斯害也己。”講的是我們如果研究錯誤的知識,是有危害的`。有的同學只是喜歡鉆研,而不分鉆研的對錯。只鉆研錯誤的知識,會讓你很糾結,分不清哪個是對哪個是錯,對以后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要鉆研正確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路。
“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了孔子問仲由教導他的話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我們知道的問題要回答表明你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問題你要說不知道,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心里不會,卻在表面上應付,這樣的人雖然用小聰明得到了別人的賞識,但是你內心卻并不理解它真正的含義,下次別人還問你這個問題,你還是作應付回答時,你便了成連基本知識都不知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要處處引以為戒,不要成為只會耍小聰明的人。
我們要把思與學結合在一起,還要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論語讀后感7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讀后感8
我從小就愛讀書,尤其喜歡看漫畫書和經典古詩文。因為漫畫書有各式各樣的插圖,配上精彩的文字,通俗易懂;而古詩文的詞句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認識了很多朝代的大文學家。
今年暑假,我讀了《經典誦讀國學課本2》,里面有詩歌和《論語》選讀,比如《別董大》、《望廬山瀑布》、《楓橋夜泊》、《弟子入則孝》、《知之為知之》等。這些古詩文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更教會了我做人做事和學習的許多道理,其中《溫故而知新》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覺得,孔子說的實在是太對了。記得那是二年級下學期的一次語文單元考試前,媽媽叫我認真地復習一下,我因為平時生字注音都全對,就驕傲地認為不需要再復習,結果第二天考試,我的.一個生字注音就錯了,被扣了2分,真是太可惜了。
這不就是沒有做到“溫故而知新”而吃了大虧嗎?我還讀過宋朝的大學者蘇軾讀書能“過目成誦”的故事,也是和他勤學苦練,堅持“溫故而知新”分不開的。
學習貴在堅持。我以后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一直學習新的知識,但是仍舊要溫習之前學過的內容,不斷地積累知識,這樣才能把知識掌握的更扎實。
論語讀后感9
最近看了《論語今讀》一書,剛讀了幾頁,發現這本書讀起來也不是那么費力,因為作者對二十篇《論語》逐一注解,分為原文、譯文、歷代注釋、同時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讀,或講文本,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明白透徹,文體活潑。
雖然我對孔圣人的話語不能理解得那么透徹,但也一些收獲。我覺得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別重視人性情感的培養,其中“仁”談得最多。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雖然我對這位圣人講得道理我還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作為教師我覺得這一點也是做重要的,即對對學生要充滿仁愛。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當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我們不大聲呵斥,而是溫和地說一句:“相信你會努力完成的。”這就是仁愛;當生病的學生嘔吐后,我們不去指使學生打掃,而親身清理污物,照顧學生,這就是仁愛;當學生考試了較低的分數,其他學生譏笑時,我們能及時制止、批評嘲笑的同學,這也是仁愛。仁愛就是對學生的微笑,仁愛就是對學生溫柔的眼神,仁愛就是對學生親切的撫摸……只要我們心中對學生有大愛,孩子也會學會如何愛別人。薪火相傳,愛才會傳遍人間。
論語讀后感10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面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后,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讀后感11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篇,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學做人,學做事。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中的經歷,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傳至今,對我們仍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今天仍然會學習孔子及其弟子所發揚的這種學習精神。不僅在學習中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及我們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適用。學而篇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孔子曾說,活到老,學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過學習。在他臨死前他都還一直記著老子對他的教誨,仍然不忘記他的政治報負。這也就是他之所以稱之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為國為民,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他難以改變的事,他努力過了,他堅持過了,盡管結果不太盡如人意,但他卻為我們做好了一個榜樣,為我們發揚了一種精神,留下了他寶貴的學識,他寶貴的經歷。后人敬仰他,以他為榜樣,雖然有些人會對他產生誤解,但其真正的內在的精神品質永遠不會被人所厭棄。向孔子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流傳至今,仍被人廣為傳頌。我們現代人更應該學習這種精神,不要不懂裝懂,或一知半懂。我們要從容面對我們自己所存在的這些問題,然后能夠解決的盡量解決,不能夠解決的,也要盡力解決。不要不知道的裝作知道,這樣問題會越來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對了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才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一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后一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著這一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后,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一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后,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說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論語》八則,不僅讓我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懂的了許多的道理,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在以后的日子中,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論語讀后感13
雖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只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么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并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后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說的什么。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說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說:“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慍”,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并沒有那么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論語讀后感14
《論語》,一本濃縮了我國幾千年文明的書籍;一本教我做人的書籍;更是一本帶給我快樂的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我還在牙牙學語時,父母便開始叫我讀《論語》。那時的我不知所云,只是隨著父母的尾音讀出幾個不標準的音,引得爸爸媽媽開懷大笑。隨著我慢慢長大,我對《論語》的理解也漸漸增多,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心得和收獲。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上遇到了瓶頸,我一如既往地認真學習,可學習成績卻不進則退。我悶悶不樂,百思不得其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喜歡學習,以學習為樂,如果不以學習為樂,從而以學習為苦,就會出現看似在認真學習,其實思想開小差的情況,我慢慢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取得不錯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論語》一直給我啟迪。當我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打開疑惑之門的鑰匙時,我會想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當我面對別人的過失而憤憤不平時,我會想到:“躬自后而薄責于人。”當我取得好成績而自滿時,我會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我好心辦壞事時,我會想到:“德不孤,必有鄰。”當我犯錯誤而想要耍小性子時,我會想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在生活中,《論語》一直給我講道理;在學習上,《論語》一直使我走向成功。今天,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報負,如今,唯一不變的是對理想目標奮斗的執著。
現在,一切都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你,一個帶給我快樂的朋友!《論語》,謝謝你!
論語讀后感15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著,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我沒有能好好guǎn lǐ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1200名學生的入學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說,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秀成績。我想,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么好的成績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著自己前進。可現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8-10
論語的格言07-26
論語的名言09-15
論語的語錄11-25
經典論語句子09-23
《論語》閱讀分享02-20
孔子論語語錄02-21
(必備)論語的名言11-13
論語的讀后感08-22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