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的《墳》的讀后感最新,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迅的《野草》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沒有之一!不論未來我看過什么書,都無法替代《野草》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為什么呢?我們當下看的文學著作主要都分為幾類,要么就是總結好的經驗,供大家參考;要么就是揭露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坑,讓大家盡可能避免踩雷;要么就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僅僅把事情的本身記錄下來,記錄本身即已是反抗。但是,《野草》不一樣,我們可以看作是把內心的痛苦和糾結寫下來,但它并不是單純的記載,更是一種深刻的自己反省和自己解剖。
誰也不敢說自己能把《野草》看懂,所以我也只能借鑒前輩們寫的文章,給自己一點啟發。錢理群教授推薦了一本書,就是汪衛東的《探尋詩心:野草整體研究》。汪衛東是錢理群的學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經歷。他把書寫出來以后,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去認同。但是,事與愿違,他的這本書并沒有想象中這么多人關注。汪衛東內心很糾結,問錢理群,到底我講魯迅對不對?錢理群回答他:當然要講,不但要講魯迅,而且在以后還要接著講,更要接著做。那么為什么大家對我的書不怎么認同呢?錢理群教授語重心長的回答:小汪啊,最近十年的人文思想,你有沒有跟老一輩們一起反思呢?如果沒有,或者反思不夠深刻,那你的書不受待見很正常的啊!
在此,我要給你打一個預防針:研究魯迅的《野草》并沒有太多的正能量,也許會讓你的內心非常地絕望。就連專門研究野草的作者,都會產生絕望的心境,我們作為普通人,深陷絕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絕望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我們的自己反省夠不夠深刻?要是我們能夠借《野草》在反思自己,突破自己,那這種絕望能夠帶來自己成長,也是值得的。
1、魯迅生命中的“兩次絕望”
關于“絕望”這件事,在魯迅的生命中經歷過兩次。第一次就是在日本學醫的時候,看到同胞們的身體健壯得很,但從骨子里卻是愚昧無知,深受封建制度的摧殘。人們受到摧殘,本來應該時候很痛苦的才對啊?但是,他們卻是享受其中,享受這個做奴才、被奴役的過程;而更多的“看客”更是無動于衷,他們并不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想著“哈哈有戲看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狂人日記》,揭露這種“人吃人”的制度;寫出了《吶喊》這部作品,希望能喚醒人們的良知。當然,這次他成功了,因為有了更多人加入了國內的“文藝復興”陣營,在此期間也成立了《新青年》。
過了幾年,他們《新青年》團隊的成員因為意見不合分化了,魯迅開始了第二次絕望。在《新青年》這個社群解散時,魯迅說“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絕望,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在這個場景下,魯迅就寫出了《彷徨》,里邊最經典的莫過于《在酒樓上》和《弟兄》了:其中《在酒樓上》描繪出當年積極的戰友現在卻變得沉淪了,而《弟兄》就寫著兩兄弟看起來很和睦,一個是真誠的,另一個卻在背后捅對方一刀,而且對方還蒙在鼓里。
2、面對“絕望”,更多的是自己反省
在魯迅的《野草》,主要描繪的是第二次絕望時的心境。此時此刻,不但團隊的成員分化,意見不一,在家庭方面,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老死不相往來。我們不禁想,這么大的打擊,誰受得了啊?我們試想一下,要是在人生中面對這么大的打擊,你會怎么著?認為自己被社會拋棄了,患上抑郁癥都有可能吧。即使沒有想不開,也會不斷地吐槽、抱怨社會的不公平,然后寫一大堆文字宣泄一通……但是,這樣有什么價值呢?
從1924年開始,魯迅就一邊作自己反省,一邊寫下《野草》的23篇散文詩,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影的告別》、《希望》、《風箏》、《好的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把外在的問題,轉化成為自己生命的問題。整部《野草》的寫作過程,就是一個自己生命追問的過程:希望與絕望的糾纏,生與死的抉擇,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徘徊。在《墓碣文》里邊寫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痛苦的時候,看不到本質;當習慣于痛苦的時候,自己反省的時機已經過去了。所以,想要深刻的自己反省,是多么的難啊!不過,魯迅還是以這個為目標要求自己。
在這幾年中,魯迅是對什么反抗呢?就是對自己內心的反抗,他反抗的并不是外界種種現象,更多的是反抗自己內心的態度。我們看《頹敗線的顫動》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老婦人,在年輕的時候出賣自己身體把自己的女兒養活,到老了的時候,后代不但沒有報恩,反而是一臉的嫌棄。我們一般的讀者去看本文,無不吐槽這后代是白眼狼;而在魯迅的思想里邊認為,是的,對方是白眼狼是有問題,但是我也有問題啊,為什么要幫助他們呢,如果明知道幫助的是白眼狼,我還會義不容辭幫助嗎?這種視界,脫離于本能的思考,把外在的問題和自己內在的想法合并起來思考,而是一種深刻的思想高度。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是《野草提辭》的第一句話,我更是對此朗朗上口的。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兩個字“無語”唄!但是,無語并不代表啥也不說,我也同樣有我的方式去表達啊!因此,在《野草》里邊,我們會看到很多冷門的詞語,一般很少作家會寫出的這些詞匯,比如“彷徨于無地”,“大歡喜”,“死火”,“我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等,還有《秋夜》經常被調侃的一句話:“一株是棗樹,還有另外一株也是棗樹”。
我們不難發現,魯迅很多的文字都不按套路出牌,為什么呢?其實,他首先考慮的并不是語法對不對,而是先在腦海里勾畫出一個畫像,但這個畫像暫時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那就自創出一個貼切的詞語來。至于什么意思,只有魯迅自己本人才知道。
3、我們從《野草》中得到什么啟發?
《野草》是一次空前絕后的精神的歷險和語言的歷險,只要我們深入去研究它,琢磨它,我相信一定會受益匪淺,因為我們和魯迅都同處于“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共存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間”共同生活著。在這個社會中,“不是死,就是生,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大時代。”
錢理群教授告訴我們,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也經歷了兩次的絕望。第一次就是在wg后期,能經歷過這一波洗牌的人,就已經有了第一次的重生。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尤其是現在互聯網經濟,我們又陷入第二次的絕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現在創業者越來越多,當然內心特別的浮躁,總是想著“錢啊錢啊……”什么自己反省?有錢就可以自己反省,沒錢啥也免談!甚至說,現在“活著就是一切”,還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自己反省呢?為了“錢啊錢啊”的人,根本都靜不下心去反省自己。如果對社會稍稍有點不滿意,也只能是吐槽一下,或者找比自己弱的人欺負,總算找到心理平衡了。
有沒有感覺到很熟悉?是的,這就是阿q精神!如果找不到人來發泄怎么辦?還有另一種辦法,就是娛樂!比如今天心情不好了,只要追一部劇,看看《快樂大本營》,或者《奔跑吧兄弟》,要么就關心一下某個明星出軌,在敲敲鍵盤給某個明星吶喊一下,或者吐槽一下,做一個優秀的水軍,刷一下存在感,原來自己滿足就這么簡單。
為什么說魯迅是偉大的?因為,魯迅的文字中,尤其是《野草》系列,不但有批判別人,而更多的是批判自己,通過這23篇散文詩,作一個深刻的自己反省。現在互聯網上很多的爆款文章,但真正有營養的真心不多,大部分都是在吸引眼球的,只為博取閱讀量、點擊量,先不說讀者能夠有什么收獲,作者寫這文章,又能有什么收獲呢?也許,爆款以后,收獲到的只有魯迅自創的一個詞“虛空”。不過,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人,像《野草》這樣的作品,真的是空前絕后了。
【魯迅的《墳》的讀后感最新】相關文章:
夢見扒墳05-23
夢見父親的墳03-20
關于墳的作文01-02
夢見墳前磕頭09-17
最新魯迅故居導游詞10-16
魯迅的《藥》的讀后感最新05-06
魯迅的作文(經典)03-14
魯迅的作文01-19
魯迅的名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