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字經》讀后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是我從小就已經會背的,至今仍然滾瓜爛熟。但不同的是,如今,我已經懂得了何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了。
每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我都會深有感觸。當我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排練,覺得很累,很想放棄時,我都會想到這一句話。它使我明白到:如果我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肯定不會有大的成就。所以,我每次都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讓自己堅持下去。也正因為有了它作為動力,才使我成為今天的多才多藝的我。
在我們學校,很多老師都說我很聰明。但在我心中,我覺得自己并不聰明,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應歸功于我至愛的媽媽。如果我沒有了媽媽十一年以來對我的幫助、教導和支持,我現在怎么可能成為那么出眾的孩子呢?古有孟母為其兒子“擇鄰處”,現如今,我的媽媽也是“子不學,斷機杼”。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每次讀到這一段時,我都很慚愧,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要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禮讓同輩,讓大的梨子給哥哥吃,自己吃小的。而我自己呢?都長這么大了,也不會替父母親著想,還常常做出一些讓他們生氣、傷心或擔心的事情,真是丟人。
讀了《三字經》,我感覺我的知識豐富了許多。因為我從這些經文中,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使我以后能夠做得更好。我覺得,《三字經》是一本能夠啟發(fā)和引導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讓我做得更加完美的好書。它似乎就在我心中,時時刻刻地提醒著我,指引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我感覺到,成功的人生路,就在我面前向我揮手。我知道,書常讀常新。我要常讀《三字經》,不斷領悟它的真諦,體會其中道理。待我領悟更多,體會更多之時,我離成功的距離就不遠了。當然,我也清楚,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遇到許多挫折,不過,我依然會頑強地面對,克服重重困難。我相信,成功,將屬于我!
《三字經》,是一本讓我終生受益的好書!
《三字經》讀后感2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后,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特別是有一段關于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圣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圣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發(fā)系在房梁上,蘇秦學習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盡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后,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著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里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后感3
讀經典書是與歷史對話—《三字經》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經典書?
百度百科的答案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書。
而我今天分享的《三字經》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是我國悠久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其核心思想涵蓋了“仁,義,誠,敬,孝”。它教會了我們太多太多做人的道理。
書中幾乎所有幼兒園小朋友都聽過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稟性都是好的,只是后來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形成的的生活習慣也不同,才使我們的性格不同。短短的幾個字便講出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讓我們從中領悟到了知識、道理,從這方面來看一本好書還應該是老少皆宜的。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短短幾句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就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母親的教育讓長大后的'孟子成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可以說,我在讀《三字經》時,我想到的就是學習環(huán)境,現在我們的學習環(huán)境可比孟子當初好的太多,我們具有開放的時代,豐富的課程體系,多元的知識結構,傾囊相授的老師,家長的無私奉獻......
而這些是歷史的進步讓我們享受到了如今的教育“盛宴”。
目前,《三字經》已經以書籍、動畫、廣播劇、歌曲等各種形式讓大家學習朗朗上口,我在未來的日子里也將會繼續(xù)閱讀這本書,因為經典永不過時。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中有太多的書籍值得我們去閱讀,去品味,去思考,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典好書,才讓我們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它們是我們文化的源泉,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依托。
經典永流傳,書香更動人。
《三字經》讀后感4
隨著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于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閱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僅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學習《三字經》對于我們來說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很多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資料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fā)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僅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職責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yǎng),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此刻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么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fā)揚。
《三字經》讀后感5
《三字經》它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勸我們珍惜時間,講文明懂禮貌。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書籍,它是每三個字一句的'詩歌。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每句簡潔明了,含意深刻,又能讓我們一讀就懂。要想讓孩子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除了靠學校教育以外,更需要家長從小培養(yǎng)和引導。女兒四歲了,我開始了和女兒親子閱讀,給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也會慢慢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jié)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yè)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奶奶,你磨鐵杵做什么呀?”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了大詩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tǒng)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tǒng)一中國做了奠基。統(tǒng)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我特別喜歡讀。
《三字經》讀后感6
俗話說:“一本好的經典書就是一個好朋友。”《三字經》能教我怎么做人,教我怎么去成長,叫我怎么學習新知識等等,所以我喜歡讀《三字經》。
在我讀幼兒園時,爸爸就教我讀——《三字經》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通過誦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比如“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讓我懂得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學會少說錯話,少做錯事。“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告訴我人在少年時,應該多親近良師益友,跟他們切磋做人的禮儀和道理,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增長學問,作為立身之本。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益于“孟母三遷”改變了他的成長環(huán)境和“孟母斷織”對他的啟發(fā)。他明白了放棄學習,半途而廢,最終會一事無成的道理后發(fā)憤圖強,勤奮學習。
記得有一次,我去舅媽家,外婆削了一個蘋果并分成幾塊,我拿起最大的一塊先給了妹妹。舅媽說:“你怎么不吃最大的`一塊啊!”我對舅媽說:“《三字經》里面不是說:‘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嗎?之前媽媽就經常說‘孔融讓梨’的這個詞,現在我終于明白了。”舅媽說:“看來《三字經》還真是一本好書哈,以后也要教妹妹學習呦。”
上次,我一個人坐公交車去媽媽上班那里,看見一位婆婆上來,于是趕緊起來讓婆婆坐下。婆婆連聲說:“不坐不坐,妹兒呢,我還拉得穩(wěn),你坐好,莫要摔倒了。”我說:“《三字經》里面都說‘長者立,幼匆坐,長者坐,命乃坐’,還是你來坐吧。”婆婆一把把我拽到她懷里坐下說:“來一起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呀!”
《三字經》是我的成長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伴隨我成長。
《三字經》讀后感7
“小宇,幫我倒杯水。”“才不要呢,我要看電視!”我不高興地回答爸爸的請求。小時候,那個嬌里嬌氣不尊敬長輩的我歷歷在目。那時,我的脾氣很不好,對待長輩很不禮貌,直到看了
《三字經》這本書,我才深受啟發(fā),改“邪”歸正。在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三字經》這本書。原本我覺得這本書很乏味,后來有一次,我認真地看起這本書來,發(fā)現內容很好看,便仔細地品嘗書香。我看著想著,突然幾個句子映入眼簾:“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看完這句話,我突然反省了一下自己,對照起來:黃香九歲,就能為父親在寒冷的冬天溫暖被子,而自己不僅不幫父母做點好事,還對他們不禮貌,哎,太不應該了!我的臉頓時熱了起來……于是那時,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尊重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從那以后,我就努力改正自己喜歡和長輩頂嘴的壞習慣,主動分擔家務,接納長輩的金言玉語,漸漸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長輩對我的看法,還常受夸獎呢。
《三字經》,謝謝你!是你逐漸改變了我,逐漸完善了我。啊,你像一朵潔白的蓮花,盛開在我的心池里,香氣馥郁!你如同一盞明燈,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再迷失!
[點評]:小作者開頭先聲奪人,寫出了“我”之前的缺點;接著,筆鋒一轉,引出了《三字經》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重點刻畫了“我”的心理活動;然后寫了“我”的改變;結尾抒發(fā)感情,表達了對《三字經》感激之情,照應了題目和開頭,使文章得到了升華。總體來說,文章條理清晰,結構緊湊,把握住重點展開敘述,進行描寫,突出了“書香浸潤靈魂”這個要點。這是一篇值得點贊的習作。
《三字經》讀后感8
《新三字經》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好書。它既是少年兒童的啟蒙書,又是每一個公民生活的教科書;既是歌頌傳統(tǒng)美德與時代精神的詠嘆調,又是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開拓進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號角。這本書字數少,內容卻多姿多彩。它把時代精神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通過對知識的介紹,使青少年得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讀了這本書后,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別是“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對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練的12個字,贊揚了一位以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黃香。小黃香懂得關心、體貼父親。炎熱的夏天,她先把父親的床席扇涼,趕走蚊子,放下帳子,讓勞累的父親能夠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床冷如鐵。她便自己先到父親床上去,用自己的體溫驅走寒氣,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被窩里去。黃香對父親是多么體貼啊!
讀到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小黃香的形象。我與黃香對比,感到無比慚愧,爸爸媽媽哺育著我成長,我卻不懂得孝敬、體貼他們,反而經常發(fā)脾氣。父母和我猶如大地與小樹,大地把養(yǎng)料、水分……無私地貢獻給小樹,難道小樹不應該給大地貢獻點什么嗎?難道關心我是父母的本職嗎?難道父母就不需要關懷嗎?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開始醒悟了。認識到自己以前對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么不應該啊!我要向小黃香學習,用實際行動關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為爸爸媽媽做好早飯,幫媽媽洗衣、洗碗,讓他們過個輕松愉快的星期天……每當我干完家務時,媽媽總是用深情的眼光看著我,我從媽媽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長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經》使我從一個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關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新三字經》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三字經》讀后感9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上小學以后,學校有了國學啟蒙課當我站在講臺上帶領小伙伴們一起高聲朗讀《三字經》時
心中格外的自豪。《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經典作品,現在的我已經從中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知識。
走進《三字經》就像聽一位知識廣博的老者在講歷史故事;走進《三字經》就像看一部講述中華千年歷史的變遷;《三字經》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五彩斑斕,耐人尋味;熟讀背誦《三字經》既可以知曉天下故事。還可以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自然流暢,樸實無華,雖讓每句簡短但卻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告訴我們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的。父母養(yǎng)育我們,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辛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要想事業(yè)有成就要經過不斷的磨練和提高,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從而獲得成功,而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一有失敗就哭就找別人,這樣是成不了大氣的,因為哭永遠是失敗的表現,只有擦掉眼淚,記住教訓,不斷進取成功才會屬于你。
《三字經》是中國古老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每翻開一次《三字經》都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會受到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啊,我愛這歷史悠久的中國,更愛那經典巨著——《三字經》!
《三字經》讀后感10
例如,這句話:“狗看守夜晚,雞負責早晨。”如果你不學習,你可以為人類蠶紡絲,蜜蜂釀蜜。如果你不學習,擁有更好。”主要的想法是,狗可以在晚上看守房子,而雞將宣布每天早上的黎明。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生活在迷茫中,他們的資格是什么?蠶能吐絲給人做衣服,蜜蜂能釀蜜給人吃。如果人們不努力學習,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就不如這些小動物。
還有一個很好的段落:“如燈,如映雪。”雖然我的'家庭很窮,但我從不停止學習。就像負工資,就像一個角落。雖然我很累,但我仍然很痛苦。它的意思是:車印捕捉螢火蟲,把它們放在紗袋里,照亮閱讀。孫康利用雪的倒影看書。雖然他們的家庭很窮,但他們能夠在困難的條件下繼續(xù)學業(yè)。漢朝時,朱麥臣以砍柴維生,每天扛柴讀書。隋朝的李密在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讀書。雖然他們很累,但他們仍然堅持閱讀,他們的意志超過了普通人。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述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他的家庭很窮,甚至沒有錢買燈油。我們該怎么做呢?一個夏天的晚上,車賢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fā)出一道閃光,于是他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抓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紗袋里,掛在書桌上。車上的人在螢火蟲的燈光下看書。車瑩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學生。
讀完《三字經》,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所有那些勤奮和進步的人都會有所成就,但是光玩和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當我們長大了,我們可以應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來服務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三子經》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教材,影響深遠。這本書有三個詞,一個句子,兩個句子和一個押韻。它容易讀,也容易記。這是值得一讀。
《三字經》讀后感11
最近,我在媽媽的陪同下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列舉了大量故事、典故,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香九齡,能溫席》讓我自私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憾。
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時母親便去世了,黃香為了讓父親盡量少操心,在炎熱的夏天,黃香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席趕走蚊蟲,讓父親安然入睡。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家里連柴也不多一根,更別說什么取曖的設備了,躺在被窩里,半天都是冰冷冰冷的',確實很難入睡。為了讓父親少挨凍,黃香用自己的體溫把冰冷的被子溫熱,再招呼父親來睡。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溫暖了父親的心。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觸動。在我的眼里,父母為我們做飯、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輔導功課……這一切我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我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不如意還要發(fā)脾氣。就拿前兩天的事來說吧!媽媽下班后疲憊地回到家里,還沒來得及坐一下。由于我特想要一個小鬧鐘,一見媽媽回來,就迎了上去,囔囔著:“媽媽,媽媽,我看上了個小鬧鐘,你陪我去買好嗎?!”媽媽面露難色說:“讓媽媽歇一歇,等吃過飯再去買好嗎?”“不行,不行!現在就去買,我現在就想要嘛!”我不依不饒地哭起來……媽媽只好又拖著疲憊的身子出了門……每次我都是這樣,想要什么總想馬上買到手,如果父母不同意,我就又哭又鬧,讓他們不得安寧,最后只得同意給我買了。我曾為自己的這一絕招深感得意。現在跟同樣九歲的黃香比起來,我真的覺得自己太自私了,一點沒為父母著想過。父母把我養(yǎng)這么大,我何曾為父母煮過一次飯,洗過一次碗呢?
為了彌補我的過錯,臨睡前,我輕輕地來到媽媽身邊,摟著媽媽的脖子,深情地說:“媽媽,您辛苦了!早點休息,晚安!”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卻讓媽媽的眼里溢滿了淚光……可見,只要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句輕輕的問候,我們的父母就會心滿意足了!
用心地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好吧。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我們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懂得珍惜其他人給你的愛?愛人,要先學會愛父母。
《三字經》讀后感12
《周易》與《書經》》主要講了《周易》是周代的典籍,對中國后來歷代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連《論語》也多處引用《周易》中的詞語。《書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記載了夏商周三代,也是儒家重要的四書五經中的一本。
讀了《《周易》與《書經》》,我想到了自己最近看的一個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周末我和媽媽、妹妹一起看手機,偶然發(fā)現了這個傳播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節(jié)目。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歌唱家陳力演唱的《枉凝眉》了,因為我愛看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陳力歌聲凄美,充滿無限感慨,讓我仿佛變成了黛玉。
看完節(jié)目后,我受到了啟發(fā):晦澀難懂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想要發(fā)揚光大,全靠我們年輕一代了解之后,產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喜愛。今后的學習中,我會多讀、多背,為傳承我國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力量!作者:楊安琪
讀書求學——《三字經》讀后感300字:
《周易》與《尚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兩本重要的文化典籍。《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籍,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根本和源頭,影響著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對我國古代歷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給了我許多啟發(fā)。以前我讀書的時候,總是大略的通讀一遍,碰到文章里不理解的內容也不思考,就自己跟自己著急,有時候都急哭了,覺得自己怎么讀也讀不懂,就想直接去問爸爸媽媽要答案。后來,我在讀書的時候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多讀幾遍,一邊讀一邊思考。遇到不會的字、詞語或不懂的疑問就查字典、上網查百度,慢慢地讀懂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閱讀、思考、查找的過程,我也漸漸體會到了讀書的快樂。
《三字經》讀后感13
請問有沒有一本極其簡約的書既能包羅古往今來又能涵蓋天文地理還可以指導你做人的道理?我的回答是:有。那就是三字經。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三字經中的幾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接著老師把整個三字經英給全班,讓我們抽時間背誦。讀著讀著我就知道了:它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下面請我采擷三字經里面的幾段精彩展示給敬愛的讀者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huán)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后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fā),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還告訴我們天文地理知識:天、地、人是宇宙間最基本的三種物體;太陽、月亮、星星是宇宙間的三種光源;春夏秋冬是一年四季;東西南北是四個方向;金木水火土是天地五行;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世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稻子、谷子、麥子、高粱、玉米是六谷;馬、牛、羊、雞、狗、豬是六畜……
它列舉了許多古人,或頭懸梁,錐刺股;或如卞瑩,如映雪;或如負薪,如掛角等發(fā)奮學習的故事。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講的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雖然我們是小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
總之,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深刻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只要我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就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奔向成功的比彼岸!
多么神奇的書啊!真叫人愛不釋手。
《三字經》讀后感14
陳景潤說學習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恒心。沒錯。學習必須要有這“三心”。信心,是做好每件事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時刻對說,我能行,我能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自卑,要提高我們的信心,才能做好每件事;決心,是進入成功大門的第二門坎,心中有了目標,就要下決心去完成。只要有了決心,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太遠了;恒心,是成功大門的第三門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堅持就是勝利,持之以恒是勝利,持之以恒,以長久不變的意志堅持去做好每件事情。俗話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要做好事情,就必須得具有信心,決心,恒心。
記得去年,書法老師對我說:“再過一個月,省里有一個少兒書法比賽,要求選手當場寫字,并評出最優(yōu)秀的一幅。我希望你能在這一個月內,好好練習取得好的成績。”我十分有信心能獲獎,學習幾年的書法,借此機會,來看看我的書法水平。回到家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獲得一等獎。從那以后,我每天認真練習,為了每一個字,我常常練習十幾張紙,直到寫的和書里差不多了,才去練習下一個字。經過長期的堅持的練習,我在比賽時發(fā)揮的.十分良好,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龜兔賽跑兔子腿長跑起來比烏龜快得多,照理說,也應該是兔子贏得這場比賽,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烏龜卻贏了這場比賽,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正是因為兔子不堅持到底,它恃自己腿長,跑得快,跑了一會兒就在路邊睡大覺,似乎是穩(wěn)操勝券,然而烏龜則不同了,它沒有因為自己的腿短,爬得慢而氣餒,反而,它卻更加鍥而不舍地堅持爬到底。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的烏龜獲勝了。
再我們的學習中,一定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恒心。所以說,學習有了這“三心”,還能學不好嗎?
《三字經》讀后感15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我在《三字經》里閱讀到的晉朝的一首詩。這首詩歌講述了一個故事:“晉朝有個人叫車胤少年時家里貧苦。夜晚讀書常常沒有油點燈。有一次,車胤和好朋友在捉螢火蟲,發(fā)現紗囊包著螢火蟲會發(fā)光。就對朋友說讓自己來保管,說完就拿著紗囊回家,用它來照明,讓自己晚上可以讀書。”讀完這個故事,我感覺非常感動。是呀,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已經是21世紀的 “e時代” 沒有油點燈的那種滋味我們已經很難去體會。但是我們身邊卻還有很多不懂珍惜的人。整天埋頭不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就是追求名牌。沒有心思讀書,在家要父母傷心,在學校使老師生氣。我雖然年紀只有9歲,但是我知道:青春無價。短短的幾年時光置于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微不足道的,轉瞬即逝。我們也許還未懂得青春的珍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也許只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珍惜時間,沒有幾個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無回頭浪,人無再少年”,“枯木逢春猶再發(fā),人無兩度再少年”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不知埋沒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跡。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沒有賣后悔藥!與其晚年悲嘆,不如青春努力。睜開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許你會發(fā)現那份遺失已久的美好!年輕就是資本,就是財富。為何不趁早拿起你的筆竿,努力發(fā)奮呢?青春的腳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歲月容不得半點浪費。莫要為年華嘆息。當你為虛擲年華而嘆息的時候,年華又在嘆息中虛擲。珍惜時間,珍惜青春,從眼前開始。
書可以讓我們找到心靈的港灣,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特別是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對于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我們要適應自己的角色,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記“勤奮”二字。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追求上進的人。要勤奮好學,時刻準備著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讀后感07-31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08-09
《三字經》讀后感10-28
三字經的讀后感01-11
三字經的作文11-10
【推薦】三字經讀后感02-14
三字經讀后感【推薦】02-11
三字經讀后感【熱】03-06
《三字經》讀后感【熱】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