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1
美國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內容十分豐富精彩的書。今天我就要來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讀書的快樂和收獲。
《星期三的戰爭》跌宕起伏而有趣的故事內容深深吸引了我。書中的主人翁霍林胡佛是個七年級的學生。他作為學校里唯一的一名基督教徒,每周三的下午只能與貝克的夫人留在教室里共同度過。貝克的夫人嚴肅而不茍言笑,處處刁難霍林,這令霍林十分奇怪并煩惱。貝克的夫人罰他清理黑板擦,命令他去整理老鼠籠,讓他搬面包但這些懲罰都沒有成功。最后夫人用了那招最厲害的手段——閱讀莎士比亞乏味而枯燥的作品。霍林不明白貝克的夫人為何要這樣對他,于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一場持久的戰爭。
每個星期三對霍林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是因為胡佛設計協會與貝克運動商城簽訂的那份協議,霍林又不得不與貝克的夫人搞好關系。霍林經歷了種種磨難。一次,他在清理老鼠籠時,奶油泡芙被跑出來的老鼠吃了個精光。全班同學要求他為每個人買一只奶油泡芙。霍林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去買二十四個奶油泡芙,但是都沒有買到。他和面包店老板交談后,得知面包店店主就是莎士比亞公司的老板。店主決定給他出演莎士比亞作品的一個角色,作為交換可以免費得到那二十四個泡芙最終霍林通過自己的努力,非常成功地出演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同學們和貝克的夫人都把掌聲獻給了他。從那一刻起,霍林知道了貝克的夫人一直都在鍛煉自己,根本不是在刁難。
看完這本書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觸: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霍林這樣的磨難,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家長或老師對我們的恨。其實他們是在真正地關心愛護我們,在磨練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快快長大,面對困難和挫折,自己變得更堅強。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霍林的堅強勇敢、善良和忍耐性都是令我欽佩的。我覺得貝克的夫人是個細心有愛的好老師,霍林也是個好學生。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2
《星期三的戰爭》是美國人加里·施密特所寫,果然是美國人寫的書,字里行間帶著美國文化的烙印。事實上,每本書都是作者想法和理念的反映。我們還是來說說這本吧。
書里寫得是七年級學生霍林的故事。每個星期三下午對霍林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因為班里有一半的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而另一半則要去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而作為長老會教徒,霍林是唯一剩下的學生,他需要獨自面對老師貝克夫人。這位老師以嚴厲著稱,而且她好像一點兒也不喜歡霍林,老是刁難他。一開始,貝克夫人讓他擦黑板清理老鼠籠,等等。后來,霍林不小心將兩只老鼠從籠子里放出來,這才改成下午進行莎士比亞作品的閱讀。這也許就是美國特色之一吧!
你永遠想不到,那些“冗長”而“乏味”的作品,一開始在霍林的眼中就變了味。他把這些作品中詛咒的話都學會了。比如,“但愿一陣西南的惡風把你們吹得渾身都起水皰”,再或者是“但愿一切的癩蛤蟆、甲蟲、蝙蝠都咒在你身上”。這些話我們國家的孩子別說學了,想想都可怕。他竟然還拼命練習。也許,這也是美國人的特點,他們會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再往下面看,高年級的同學,有時,甚至是霍林的姐姐,常對霍林說一句話:“你死定了。”好恐怖啊!他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恐嚇霍林,脅迫霍林替他們做事。而霍林,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念叨關于癩蛤蟆、甲蟲、蝙蝠的詛咒,這樣霍林才能尋求自我安慰。這可能也是美國所特有的吧!
你知道嗎?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是越戰爆發的時候,因為戰爭是發生在越南,所以,美國國內并沒有太多的影響,只是有些男人去了戰場。那些軍人戰死后,遺體運回國內,上面蓋著美國國旗。而國內對于戰事普遍漠不關心。一方面,軍人為國捐軀,另一方面,國內照樣歌舞升平,舉辦圣誕節的娛樂活動。難道這也是美國特色?
(指導老師:周遙)
相關書評
現實世界中,成人與孩子的對立沖突的確仿佛戰爭,而當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態蹲下身去,便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勇敢、寬容,以及愛,這部作品彌合了成人與少年世界的巨大鴻溝。閱讀中所獲得的愉悅,不僅來自輕松詼諧的情節本身,更來自于深遠恒久的感受和思考,來自于挖掘、品味和琢磨之后的剎那輝煌。
——著名作家曹文軒
這不是戰爭而是成長。可是成長的`戰爭又的確因為年幼和膚淺而在心里發動,甚至打得硝煙彌漫。文學站在高處看得清真相,甚至看得見硝煙里面的詩和童話,文學終究是能牽起人的手、牽著孩子去到大路上的。文學讓孩子不發動戰爭。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筆觸輕松流轉,文字就活潑潑地流淌出來。你正哈哈大笑著,心頭又不期然被軟軟地揉捏幾把,溫存甜蜜幾乎讓人掉下淚來。輕盈的節拍,玄妙的對照,相信不同讀者都會自己意會。——著名作家陽光姐姐伍美珍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3
寒假中,我有幸讀了一本叫《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說,寫出了一個孩子的成長。
故事里主要講了學生霍林在卡米洛初中讀七年級。每到星期三下午,班上就有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班學生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回答,不過霍林不在兩部分里,因為他是班里唯一一名基督教徒。所以,霍林不得不和嚴肅的貝譔夫人一起呆在教室里。霍林認為貝譔夫人打心眼里恨他,因為貝譔夫人似乎總是在“刁難”霍林,讓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甚至清洗裝大老鼠的籠子。最后,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霍林便和貝譔夫人打起了一場“持久戰”。最后,霍林發現自己迷上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并和貝譔夫人成了好朋友。
我很喜歡故事里的霍林,他率真,堅定,樂觀,勇敢,寬容。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戰爭”渦旋中,他一直都是揣著童真、伴著快樂,開心的`度過。
他的經歷讓我忍俊不禁:因為喜歡莎士比亞,被糕點店的老板,并且也是莎士比亞公司的老板發現,讓他出演莎士比亞的話劇,沒想到演的是穿著黃色緊身褲,屁股上粘著一大團白色羽毛的仙女愛麗兒。不過,最后,他還是懷著一顆崇拜莎士比亞的心,認真的演出了這個角色,得到了熱烈的掌聲。
他的經歷也讓我感動:在運動會上,自己的好朋友因為跑得太快而被高年級的對手修理。霍林很氣憤,不顧自己也可能被高年級的對手修理的危險,一個人挑戰十幾個人,最后終于獲得了第一名。
這本書讓我受到了許多啟發:要不懼危險,敢于挑戰,勇于追逐自己的夢想,努力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戰爭,也就像著名作家曹文軒說的一樣。戰爭讓我們知道,當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勢蹲下身去,便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勇敢,寬容,以及愛。勇于追逐自己的夢想,努力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4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場戰爭,因為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同學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里。不茍嚴笑地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后,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在六月份他們班決定去野營的故事,比吉歐夫人和麥琪一起做的`那香噴噴的熱湯,真是太親密無間了!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話,那就趕緊翻開這本書吧!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5
《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說書,它講述了一位初中七年級學生霍林·胡佛,因為是一名長老會教徒,在星期三的下午既不去貝埃爾教堂學習希伯來文,也不參加圣埃德伯特教堂的教義問答,所以他的`星期三下午就必須得和貝克夫人度過了,這位貝克夫人不知為什么,在霍林一來到學校之后,就恨霍林,可以說是:恨之入骨,連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貝克夫人總是處處刁難霍林,讓他做各種活,還讓他看莎士比亞的書!可是,他的“陰謀”都沒有得逞,因為文中的霍林喜歡了莎士比亞的書,而且,還在霍林買泡芙“還債”時幫了他一把!
后來,貝克夫人不知為什么又對霍林好起來了,不再刁難霍林了,可誰知,貝克夫人并不是對霍林好,而是還有一個陰謀,知道霍林要演“仙女愛麗兒”!讓一個男孩演女角色?而貝克夫人卻讓霍林的同學們一起來看他的表演,這真是夠霍林出丑的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霍林的演技征服了大家,他的同學們都看得感動的流了眼淚!
最后,整本書是“大團圓結局”,貝克夫人和貝克先生最后團圓了,戰爭“勝利”了!這個結局,可算是個美滿的結局了!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星期三的戰爭》。
這是美國作家加里.施密特的作品。他主要講了:對于七年級的霍林.胡佛而言,每個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有一半同學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交易問答。但作為班上唯一的一個基督教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一起待在教室里。不茍言笑的貝克似乎總是在刁難他,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悄然”開始了.......。
貝克“罰”霍林清理黑板檫、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方法都失敗后,貝克還使出絕招,讓霍林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看了這本書,我認為貝克對霍林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我們老師就不這樣。在同學們說謊的時候,老師會耐心地告訴他說謊的壞處,讓他們不再說謊;當同學們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老師會細心地開導他們,幫他們化解矛盾;當同學們上課不聽講時,老師會用幽默的`語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有一天,我班某同學的作業有題不太懂,去請教老師,老師先仔細地看了看題目,然后引導他回憶了以前做過的題,并寫下了那題的公式,詳細而耐心的講解了公式的意思,最后讓他比較了一下兩道題,同學才恍然大悟,高興得跑回座位。
老師和藹的態度和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同學們更樂意地接受老師的幫助,這和貝克的教育方法有天壤之別。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只有老師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7
《星期三的戰爭》講述了一對師生在每個星期三都要開展一場“大戰”的故事。這是因為每個星期三下午,班上一半的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另一半要到天主教堂,而主人公霍林作為班里唯一的一位基督教徒,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里。貝克夫人似乎總是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清理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后,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他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最終,在霍林和貝克夫人的磨合下,他們漸漸地和解了。
這本書不僅內容有趣,語言也很豐富生動。比如在紐約州水平達標測試中,題目很難。作者寫道“首先考的是詞匯,其中大部分連莎士比亞都不會認識。”在霍林很熱的時候,他寫道“我覺得我大概已經和生銹的暖氣片一個顏色了。”作者從兒童的視角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顯得十分幽默風趣,讓我忍不住地一直往下讀。
雖然霍林一開始認為貝克夫人對他恨之入骨,但我從書中的三件事發現貝克夫人其實并不恨他。第一,她用“懲罰”的方式,讓霍林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其實只是為了讓他多學習一些課外知識;第二,霍林被同學誤解偷吃了泡芙,貝克夫人主動幫他還“債”,請所有同學吃泡芙,維護了他和同學之間的友情;第三,貝克夫人說“鍛煉身體和開發頭腦是同樣人道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所以她巧妙地用激將法訓練霍林如何長跑,使他在不斷地練習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耐力極限,最終在越野跑步比賽中拿了第一,贏得眾人的稱贊。
貝克夫人嚴厲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熱衷教育的心,她用各種小“伎倆”、小策略幫助學生成長。她和霍林之間又恨又愛的關系更是讓我聯想到,有些時候老師和家長讓我們做的事情看似刁難,但其實是為了讓我們學習本領,增長見識,磨練意志,所以不妨靜下心來仔細辨別,包容這樣的“刁難”,努力嘗試做一做,讓自己變得更好。
《星期三的戰爭》不僅有著很多讓人捧腹不禁的內容,更是一本能引發聯想、促進反思的書,特別值得作為學生的我們靜心一讀,細細品味。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 篇8
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多本課外書籍,其中一本是美國著名兒童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星期三的戰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本書榮獲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之所以有許多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既是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童書佳作,又是紐約公共圖書館的100本大好書。主要講了一個令人至深的故事:對七年級的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里的一名基督教,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里。不茍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師……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后,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沉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正在暗暗地贊揚著霍林,因為霍林的身上具有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的——勇氣。對,只有勇氣,霍林才能真正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成長,從相信自己會成為更好的人開始。
寫到這里,我不由地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小吳。他是個聰明活潑的好孩子,但每次寫作業時,他總是最后一個交或者拖拉著不交,并且還經常搞惡作劇,欺負別人,這使得大家都不喜歡他。后來,在老師的教導和他自己的努力之下,他的`寫字速度不斷加快,學習也有了進步,人也變得積極樂觀了。這讓我們非常開心。所以說,只要相信自己,克服困難,改掉壞的習慣,就能使自己變得更好。
成長是園丁,澆灌著我們人生的花朵;成長是一盞油燈,照亮著前行的路;成長是引路人,指引著前行的方向。同學們,讓我們來拿到“勇氣”這個神秘的詞,相信自己,去學會做更好的人吧!
【讀《星期三的戰爭》有感】相關文章:
讀貨幣戰爭有感08-15
星期三祝福語09-19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04-17
讀《我和外公的戰爭》有感11-15
讀《我和老爸的戰爭》有感05-22
讀關于戰爭的讀后感09-05
《支付戰爭》讀后感02-20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01-17
戰爭與和平讀書心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