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后感1
連續跑了三天,才從“百年孤獨”里抽離。那深切的孤獨,播下種子后,瘋長成森林,遮天蔽日的陰沉。一個家族的輪回,命運不停地重復著躲不過的宿命。家族最后一個成員,讀著一一被印證的預言,在轟然倒塌的祖屋里毀滅。整個小鎮被風沙卷走,和百年家族的故事一樣,從此抹去。
下午兩點,驕陽炙烤,黃蝴蝶還在我腦中翻飛。那只是書里小小的一個章節,年輕吉普賽的'思念是漫天彌漫的黃色蝴蝶,環繞著愛人。在黑暗的劇院,在擁擠的街道,他的愛就是空中揮舞不去黃蝴蝶,尾隨她,追逐她,鋪天蓋地般瘋狂盤旋。接踵而至的死亡,每一個人物的死亡,都寂寞得冷到骨子里。
換上球鞋跑出去,只有烈日和汗水才趕得走書里孤寒。
《百年孤獨》讀后感2
擱淺了半個月的《百年孤獨》“讀后感”終于寫出來了,結果被阿k這么評論——馬爾克斯要是看到你的讀后感,非得氣得從墳里跳出來不可!我想馬爾克斯應該沒這么小氣,即使跳出來了,給他們這群聰明的哈姆雷特再寫一本《千年孤獨》那不更好?
總之總之,請允許我寫一點無聊沒意義的.東西吧,我一點都不想被束縛。我想說的是——我寫的東西大家權當看個熱鬧,千萬不要試圖從中讀出些什么深奧的東西,如果你曾翻閱“成為無雙”的歷史,你會發現——在思考這條路上,我也是個剛上學的小朋友吶。大家一起加油吧。
另外,我給了阿K在這里“發言”的權力,他會帶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和觀點!關于他帶來的“內容”,我已經領略過了,他的很多觀點和作家們不謀而合,甚至更有意思,大家放心食用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3
最近讀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個人非常喜歡的著作,所以寫了一篇讀后感想的文章,發到了頭條。我覺得有必要寫個微頭條,和愛好讀書的朋友們有個交流。
這是一本世界名著,非常值得大家去讀。作者運用了魔幻和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既有魔幻的一面,又有現實的一面,比咱們平時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層次要高很多,武俠小說都是魔幻主義寫法,一群武林高手,無人能敵,沒有結合現實主義。
這本書關于孤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書中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寫了家族七代人他們的奮斗、愛情、戰爭等內容。這些家族成員共同的特點是孤獨。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反抗孤獨,同時又離不開孤獨,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似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
每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人不可避免的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享受孤獨,只有個人努力才能贏得享受孤獨的權利。
《百年孤獨》讀后感4
一直很想靜靜的把它看完,可是沒有機會,一直推到現在……
一直以來習慣先看簡介或者前言,可奇怪的是這本書沒有,開篇,即已開始講述,講述一個家族——布恩迪亞。
雖然只看了前幾章,還沒有理出個頭緒,不過細細想來,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吧,布恩的第一代家族,想要用簡單的方式提煉出金子,最終他成功了,可是提煉出的還是他原本的金子啊,有些東西,不是追逐就有結果的吧。他喜歡追逐新的`事物,吉普賽人推行什么,他就想到些什么,最終……
其實我覺得他也算得到了,至少得到了失敗……
覺得它應該講的是每個人追逐的那一份自己的夢想,沒有其他人理解的夢想時的那一份孤獨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5
《百年孤獨》讀后感生活不過短短數十載,一個人,一個家族,百年后剩下只有孤獨。馬爾克斯有這本書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繽紛的文化底蘊。這本書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難記之外,也是一部不錯的魔幻主義小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生活的孤獨,心靈上的'孤獨,對于孤獨,有的人只是說心靈上的孤獨,也有的人說是世無知己。
但再看完這本書后我認為孤獨也是一種生活,生來彷徨,至死獨去,孤獨寂寞,未曾有人不能體會,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獨的寥寥無幾,但這本書,卻用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獨,輪回。極力推薦此書。
《百年孤獨》讀后感6
《百年孤獨》是一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小說,讓我對人性、愛情、孤獨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這部作品中,布恩迪亞家族的七代人依次登場,他們的命運輪回讓人不禁感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但是,即使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和孤獨,我們也要學會堅持和追求。
同時,我也發現了馬爾克斯對于細節的把控非常到位。每個家族成員的性格、命運都與家族的傳承息息相關。馬爾克斯巧妙地將這些細節融入了故事情節中,讓人眼前一亮。
此外,我還學到了很多關于人生的道理。比如,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人的'幸福不是靠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努力爭取的;愛情不是單純的擁有,而是放手讓自己所愛的人追求幸福等等。
總之,讀完《百年孤獨》后,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部小說讓我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人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百年孤獨》讀后感7
讀完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部經典《百年孤獨》,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心理細節描寫打動人心,這部更加讓我驚艷,像《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借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個家族的第一人)之口,說出了同樣的話:“愛情是瘟疫!”這句箴言似的話也許是馬爾克斯想要向讀者傳達的觀念吧。
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是我第二次接觸,第一次是姜文執導的影片《太陽照常升起》(舉個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情節:影片最后女主角在火車上生孩子——女主角在開動的'火車上突然感覺要生了,她急忙跑下火車,在鋪滿鮮花的火車軌道上躺著她的新生兒。這當然不符合常理,但是表現得很真實,而且很美好),對這類題材我所知甚少,在我看來,這類題材是很難入手的,得具備不符合常理而又合理的想象,天馬行空中又要在現實里有跡可循,而且需要很多有關現實的隱喻,不洞悉現實的人是無法達到那種境界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8
在這篇*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后,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后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9
這本書屢次成為高曉松的推薦首選,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一本書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作品,并不是僅僅因為作者的遣詞造句之嚴謹練達、構思手法之巧妙高明,更是因為這本書所給讀者帶來的'深層次的思考,不同的人可能會從一本書聯想到不同內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內容,但不容置疑,書的偉大正在于其會給受眾本身所帶來的心靈啟迪之深刻。
閱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蘊藏在布恩迪亞家族歷經七代人之多、歷經百余年之久逃不脫擺不掉的宿命的孤獨,“比磐石更牢固恒久,比颶風更猛烈逼人,讓周邊空氣失去流動,讓世間萬物歸于沉寂。”
《百年孤獨》讀后感10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后感11
關于愛,感覺自己置喙不了多少,只知道很美好,但,也很危險。《百年孤獨》中,雖然從頭至尾展現的是一個衰敗頹廢小鎮的百年發展史,但是關于愛的.話題是無處不在的,存在于烏爾蘇拉對子子孫孫的擔憂中、存在于族人對于家族、小鎮的念叨中,更直白地存在于阿瑪蘭塔對皮埃爾特的感情中等等等等。它們不是主線,但是它們貫穿始終。
愛與孤獨又有什么關系呢?我覺得愛對于孤獨來說,就像一根魔法棒。個體的孤獨需要愛的體諒與理解,一個民族的孤獨必催生出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英雄,如若沒有,必定不是孤獨,而是孤僻。李白仕途不得志依舊瀟灑于世,這是偏愛;孫中山革命屢挫屢敗卻依舊堅持不懈,這是熱愛。太多太多的孤獨與太多太多的愛,在我們人生中的一次次抉擇與轉折點中或隱或現。
《百年孤獨》讀后感12
——這是一本飽含孤獨的書,厚厚的書頁承載著厚厚的孤獨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是一開始就注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從第一代人傳至第七代,一直沒有被研究透,而正因為家族中無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運走向,我覺得這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一個獨具匠心的安排。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并不知道作者采用倒敘的手法,被一連串看似一樣的名字弄得眼花繚亂,再去看作者著此書的目的,是要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個社會現實。
雖然我并不太了解拉丁美洲的歷史,但是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類的內心。我想我是難過的,因為能夠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那份孤獨與無奈。我想我又是幸運的,通過這本書,我學到的是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過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獨》讀后感13
《百年孤獨》是第二次開始閱讀,這次讀《百年孤獨》首先感覺到它情節的荒謬,但是荒謬之中又格外引人入勝,一下就是幾年的大雨,家族中重復的名字,相同名字間相似的性格,還有這個家族中每個人都相似的孤獨。
這個故事從一對近親結婚的夫婦開始,因為害怕“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逃離故土,開拓新的.家鄉,在這個家族的7代人中,每一個成員都有其不能為人所知的“秘密〞,他們或守著自己的秘密,或執著于自己的興趣,總之都深藏著自己,別人同樣不能理解他們荒謬的行為。
故事的結束照應了開頭,第6代的外甥與第5代的姨媽結婚了,最后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出生,這個孩子被螞蟻吃掉。
感覺這個家族的命運是從第一代的夫婦結婚時就注定的,最終“遭到懲罰〞的不是某一對夫婦,而是這個家族。這個家族延續了這個“詛咒〞,也延續了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14
《百年孤獨》這部作品不僅讓我了解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傳奇歷史,還讓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無情。我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界,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命運,如同一個獨立的世界相互關聯但又無法理解彼此的感受和處境,反映出人生的孤獨和命運的不可逆轉。
在這部作品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掙扎、追求、失去、痛苦和孤獨中循環往復。馬爾克斯深刻地描繪了人類的弱點和命運的無情,讓人深刻領悟到人生的虛無和孤獨。
然而,雖然命運的.無情和人生的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放棄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們雖然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但他們仍然不斷地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百年孤獨》是一部讓人深思的作品。它不僅讓我了解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和馬爾克斯的文學風格,還讓我深刻領悟到人生的無常和孤獨,并激發了我對未來的信心和追求。
《百年孤獨》讀后感15
覺得內心孤獨的人,大多是心理的力量不足。分明人都是赤條條而來,又怎會覺得和其他人不夠親密,本來就不可能完全的親密。很多時候沒有了期待也就沒了畏懼。
每一次感到自己認知受限后,我就在想我如何才能抵制“命運”帶給我的無奈的.宿命。就像書中所寫的“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然后我總結了一下書里“悲催”家族的悲催起因:
1、他們出生在那樣的家族中。
2、成長環境不由他們掌控。
3、他們有了自己的意識、理解、判斷和抉擇后又迫于現實。
于是,這個家族就在馬爾克斯的安排下悲催了七代然后絕種。
也許世界因為留下他們的痕跡而變得生動,但對于他們來說一定是帶著不甘離去的,因為馬爾克斯說,他們都是孤獨的。
那么如何抵抗不甘,也許只有兩條路,培養意識和做出選擇。就像你只有意識到晚上睡前不刷牙會影響牙齒健康,才會去選擇刷還是不刷。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02-07
《百年孤獨》讀后感06-14
百年孤獨讀后感06-14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08
《百年孤獨》 讀后感02-17
《百年孤獨》讀后感【經典】08-27
(經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8-31
(經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9-12
《百年孤獨》讀后感06-20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