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中國簡史讀后感
中國簡史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9-23 16:05:20
  • 相關推薦
中國簡史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簡史讀后感1

  看《中國哲學簡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說能讀到什么,有什么領悟,能把這本書大致瀏覽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這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在這書之前,應該對百家各自的書籍有過涉獵,不然只是看對百家的歸納總結和評論,會讓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靈都飽受折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點,是當年高考奠定的基礎,為了高考,對《論語》、《孟子》、《莊子》的內容都有較為認真的學習,所以讀這些的時候,感覺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書之后,發現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沒有將儒家作為一個體系去理解那些內容,更多的只是從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個是從面到點的分析,一個是從點到面的探索,兩個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來的深意當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以前理解的小人,會跟現今社會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為一談,雖然知道這兩個小人肯定不是一個意思,但我猜想現在通俗理解的小人,應該很大緣由是從這引申過去的。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了這小人的含義已經此話的緣由。在儒家體系,遵循的是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關系,而各階級有有不同等級的,按照士、農、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這序列以內的,他們沒有獲得教育的`資源,不知道深明大義為何物,唯利益而趨,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說,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喜歡馮老對哲學的態度。一直以來都覺得高深莫測,哲學是可以給人新的知識的。但馮老說,哲學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而是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的價值。這樣,我感覺我對哲學可以更加大膽一些,應該不會將其束之高閣。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各種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脫隨心,有人喜歡名家善于辯論,也有人崇拜心學內圣外王。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學就會往那個方向多靠一些。

中國簡史讀后感2

  作為道家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莊子沿襲了楊朱逃避的處世方法和老子揭示宇宙事物變化規律的企圖,并由此衍生出自己對于“全生避害”的獨立思想。只不過他的“避”并不是像揚子一樣逃離人世、離群索居,而是創造出一套“取消自我”的理論。這種看似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逃避,實質上不如稱為一種“降維攻擊”。

  楊朱從百家爭鳴的時代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社會矛盾,進而開始逃避社會,逃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中心,而到了莊子這里,他很大程度地將這種逃避發揮成了追求“絕對自由”。起初,受老子的影響,莊子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生存之道上,譬如《養生主》中的“善刀而藏”,告訴人收斂鋒芒;再入《達生》中“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告訴人與物遷移的道理。但逐漸地,莊子發現再多的“養生之道”也不能在亂世中完全地保護一個人的性命,這只能讓人獲得“相對自由”,而若想獲得他渴望的“絕對自由”,必須自己創造一個世界,這便是莊子的“降維攻擊”。

  莊子實現“降維攻擊”的途徑是進行了“思想升維”,他以一個更高的觀點看待世間萬物,建立了“視下”的體系,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仿佛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用今天的話說,此刻的莊子擁有了“上帝視角”。于是他才可以“齊物”,因為物我已然失去區別,天地一體;取消了自我,自然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于是他才可以達到“真逍遙”。

  莊子的學說總是與現代自然科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是因為它們都是通過追溯最古老和廣大的時間、空間,從而定位到人類文化,以人類的智能性價值為切入點,探討一個理想社會應有的樣子。說回莊子思想上的“降維攻擊”,他以這種傳奇的方式使自己逃避到了高于宇宙萬物的另一個空間中,也許這便是他的哲學思想充滿科學色彩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陶淵明等“肉體隱者”,莊子這個“精神隱者”似乎隱退的更徹底。陶淵明只是成功躲避了官場的束縛而達到了“相對自由”,可莊子已然徹頭徹尾地滌凈了靈魂,達到了“絕對自由”。雖說二人都對自然抱有一種純潔至極的崇敬,但陶淵明崇敬的是自然帶給他的平淡穩定,而莊子所愛的卻是參與到自然變化中去的樂趣。

  在莊子對自由的追求中同時飽含著他對宇宙意識和個人意識的追求,這也是千百年來世世代代中國人未曾停止過的追求。幸而有莊子將它加入到中國哲學的議題范圍當中,并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最徹底的解決方式,即實現“思想的升維”。

中國簡史讀后感3

  做一次“局外人”,換個視角解讀自己的歷史和文明。

  《中國簡史》,由法國史學家、漢學家格魯塞所作,是西方人研究中國歷史的經典著作之一。

  書中,作者以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點,串連起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又以這些點為基礎展開畫面,截取出一個個角度獨特的視覺面,從華夏的起源一直寫到了清王朝的覆滅。

  同時,作者也不是孤立地來寫中國歷史,而是將其放入了整個世界歷史的大環境當中,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從另外一個角度更客觀地來看待中國的歷史和文明,展現給我們一部不同于以往視角的中國歷史。

  書中,作者對中國所有有名有望的皇帝都做了客觀的評價。其中,他對忽必烈的評價很高,反而對李世民的評價較為中立,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的我不禁為之產生稍許質疑。在歷史書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是很正面的',或許是因為李世民很符合儒家觀念中的圣君形象,所以后世會將其美化;反觀元朝,一個外族統治的時代,更多感覺像是被賦予了野蠻的頭銜。

  其實,我們多多少少可能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影響,將人物的好壞內化,比如曹操、吳三桂,就不愿去了解真實的歷史是何樣。但作者不同,他是一個“局外人”,可能更容易跳脫出去,更客觀地去品味、體悟歷史;同時,作者并未受到多少儒家思想影響,所以會站在一個更加公平的角度來評判。

  全書的內容雖涉及自先秦至清朝滅亡這一漫長歷史時期的更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但卻并非通史,有著自己的側重點。

  全書按時間順序,以朝代的更迭、軍事進程為主線,穿插藝術、哲學、經濟等取得的成就,突顯出各個時代的特征和濃烈的時代氣息。

  作者在講述某一事件時,會穿插同類時期的歷史事件或偉人,進行橫向比較。比如,順治皇帝和路易十四,這兩個人經歷相似,幼年喪父,太后輔政,二位太后為了兒子統治地位的穩固,與當時最有實力的大臣結盟,二位皇帝年少有抱負,最終實現了親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西方學者對華夏文明有的不僅僅是欣賞與感慨,更試圖尋找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關聯與傳承。

  看一看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感慨西方人在對我們歷史研究之透徹之時,或許也有助于我們換一種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并重新認識和了解華夏民族的祖先們所創造的璀璨文明!

中國簡史讀后感4

  我們從何而來?將歸于何處?目光所及處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正是這些超出我們可靠解釋范圍的問題產生了宗教和哲學。《中國哲學簡史》認為在千年歷史中,三大教派的盛行唯獨略過了中國的原因正是哲學在中國替代了宗教,很好地解釋了這些超出認知范圍的問題,這些中國歷史上產生的樸素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目不識丁的農民而言是實踐中的經驗也是口口相傳的教訓。

  馮先生從歷史的角度以時間順序簡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以司馬談將先秦學派所分為的六家,講述了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起源及其思想。周王室統治渙散時,官員流散民間,不同類別的官員在民間講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史官形成的儒家恪守禮教尊重歷史,武官流落民間變成隱士其兼愛非攻的精神成為了道家的'主要精神。由這些學派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哲學思想的根源,尋根溯源,正確地理解與使用這些哲學思想在任何時代都富有意義。

  我們說哲學是一門關于選擇的學問,人生時時面對的選擇都會對命運產生影響。正如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一樣,在面對社會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時,孔子會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而早期道家甚至不愿以身上一汗毛以濟天下,主張保全自己的身體健全和道德高尚拒絕同流合污。你看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學派以自己的精神作為根據地據理力爭,其中衍生的哲學思想對后人有無限的啟示。

  我們今天所流行的一些思想在古代也有論述,雖然不算是主流的思想,但依然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名家所辯名實之說,衍生了很多的例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的思辨和“白馬非馬”的辯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在西方哲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可見人類的智慧是共通的,在今天這些思考依然有其魅力,很多人承前人所究在這些問題上繼續鉆研。

  這本書作為中國哲學史的一個簡潔的論述,引起人們對于哲學的興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馮友蘭先生簡潔卻深遠的文字給予我對中國哲學的初步認識,使我意識到學習哲學對于人生的重要性,開拓我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學習哲學,了解中國哲學史將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

中國簡史讀后感5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所在的很大一點就是中國哲學中模糊的邏輯概念,中國哲學家們確實從未嘗試通過系統且完整的形式邏輯論述來闡明觀點。但公孫龍通過漢字構建起的邏輯思維模式足以稱得上是打開了中國哲學的邏輯大門,后期的墨家和道家才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中國哲學邏輯體系。

  公孫龍的思想理論多圍繞著“名實關系”而展開,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出于論辯的需要,“名辯學”的地位陡然提升,以名家為中心的名辯思潮愈演愈烈。雖說當時大多數的思想家都認為公孫龍一類的“辯者”只不過是在單純地玩文字游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無限趨近“純粹理性”的思想無疑將中國哲學帶入了新的世界。

  公孫龍以“正名實”的思想為中心論題,在《名實論》中奠定了他的學說中邏輯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探究事物的同一性,確定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接著,公孫龍在他“白馬非馬”“離堅白”等理論中進一步表現了邏輯思想的具體運用。公孫龍的思想理論對后世造成了極大影響,包括《易傳》對《易經》中八卦概念的詳細闡釋和規定,還有后來《墨子》和《荀子》中“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的主旨,都體現了名家這種辯證邏輯的影響。

  中國早期的哲學邏輯很大程度上是對“天道”和“人道”邏輯關系的探索。譬如說,道家通過追求人的自由存在圣神的`心理境界中接觸“天道”,而儒家則渴望從社會倫理關系上找尋到“天道”。自名家以后,我們能發現,各家的思想觀念都被內在的邏輯所驅使,不同的思想突然被聯系在了一起,人們找到了一個理解百家思想的突破口,即不變的邏輯。

  在哲學思想發展的相同時期,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也開始將思想重心放在探討思維過程本身恒定不變的規律上,這種不變的規律即為邏輯。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哲人們無一不渴望尋求到一種至真的理論,依靠它去解決萬事萬物所存在的一切問題。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真理的追尋從未改變,而我們首先要明確,“真理”一定是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上的,只有掌握了某些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才能說得到了真理。

  在對“天道”和“人道”的追求中,公孫龍確確實實為中國哲人的思維開辟了一塊凈土,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理論的提出有著開創意義,同時,他的論辯技巧和邏輯推理方式也為后期中國哲學完善體系的建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邏輯的缺失是中國哲學向來被人所詬病的方面,這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為新哲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簡史讀后感6

  馮友蘭先生系上世紀中國知名的哲學家。初讀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四年前吧,因內容與先前所讀的哲學迥異,再加之有大量生澀的古文,所以就放下了。在讀《南渡北歸》時,方知馮先生1924年始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后到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新中國后馮在清華大學任教,涉及諸多相關內容。近段重讀《南》書時,尾部出現一段梁漱溟先生評價馮先生的話,讓我十分警覺。稱馮友蘭曾經諂媚過江青,馮的品行是墨家,實踐的是功利主義。將我對馮先生博大的哲學、國學知識和文人獨具品格的崇拜,從高空跌落谷底。先不說馮先生在那個特殊年代,放棄了文人獨立自由的品格,諂媚江青,出于什么目的,馮先生在上世紀中國哲學界當屬大咖級的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他的哲學思想一定有可讀性,就再次捧起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為了便于印證或糾偏,同時在讀希金斯的《世界哲學簡史》。

  西方人說中國古時有哲學思想,但沒有哲學家。那么,古時希臘知名的哲學家有柏拉圖及其師傅蘇格拉底和學生亞里斯多得三人。馮友蘭先生從希臘和中國在地球所處的.位置進行了分析。他說:希臘是海洋性國家而中國是大陸性國家。海洋性國家崇尚貿易,追求利潤。隨利而逐的個性蕩漾著平等和自由。而大陸性國家的中國,以農為本視商為末,重本抑末鄙視商業。那么,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由于土地固定的羈絆,形成以家庭為單元,世代家族相伴誕生的是森嚴的長幼尊卑等級觀念。當時,耕種土地是非常依靠經驗相傳,看天的營生。而哲學思辨恰巧是無需經驗積累的心智活動。遵循傳統,恪守春生夏長秋收冬儲的四季交替,由此自然會出現“君臣、父子、夫妻”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無論儒家的孔子還是道家的老子為了揚名立業,只能順應國家和民生大的環境,研究相適應的哲學思想。

  儒家順應的是“治國”和“平天下”,道家順應的是“修身”和“齊家”。至此,中國古時哲學思想多了低頭研思具體的人間實事,少了仰望星空思考上帝和來生輪回無形無影形而上的層面。這種農業民族的特性,也許就是有哲學思想沒有哲學家的重要成因。這一結論可能有些牽強,但這個成因于我十分重要,先前一直困擾著我,或許是讀這兩本書的收獲之一。

中國簡史讀后感7

  中國哲學中非常常見的議題之一便是“命”。各家學派對“命”的闡述各有不同,甚至連對這個字眼的釋義都有很大區別。

  孔子或許是最早對“命”的概念提出闡釋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在這里,孔子首次提出了“知命”的概念。他認為,“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而“知命”則是這在人已經做好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后,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那些仍然要來到的、不可避免的東西。這是一種對“不可為”之事的妥協,結合孔子的其他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在他的時代中所提出的思想理論多強調結果而忽略過程。

  而墨家對“命”的認識則大有不同。墨子認為“命”即是“前定的命運”,并認為不應提倡有關“命”說法,因為過于相信前定的命運會造成人們的懶惰,輕易把自己委于命運,這并不利于個人發展。不可否認,墨家此種說法主要是為了對抗儒家而提出的,且基于墨家學派有“天志”“明鬼”的思想存在,他們對于“命”的解釋似乎局限了一些。

  到了孟子這里,“命”又被賦予了更深層的意味。孟子引入了“性”的概念來補充闡釋“命”,君子所不確認的性,即自然本性,就被孟子歸為“命”。他呼吁人以“性”這一內在道德力量突破“命”,通往正確的價值導向。孟子認為,人不斷將內在的“性”充分發展,即會逐漸認識到自身所完成的“配義與道”其實就是對天命的延伸。在這前提下,人所努力進行的道德發展,就與“命”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一種神圣的境界中轉化為了天命的意義。

  在孟子的理論中熠熠生輝的是他強烈的生命關懷思想,這也可以從他的政治觀念中看出。他主張“施仁政”、“謹庠序之效”、“民貴君輕”都巧妙地將“王道”和“仁”結合在一起。孟子總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立足于使人民得到更好地生活條件,發展“愛人”的思想,進而達到“護生”的.目的。究其根源,這種生命關懷也是關于“命”的闡釋和教誨。

  孟子在維護人民生存權利,保障人民生命質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出人類對生命的感情。孟子試圖用“仁、義、禮、智”的道德原則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純良,從而引發人民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從此開始,中國哲學的歷史上閃爍起了人性的光輝。在一代代偉大哲人的深思中,中國哲學不斷發展,不斷完善,才筑起了現今看來如此輝煌的哲學帝國。

中國簡史讀后感8

  暑期懶病發作,月中時想到作業在望,趕緊在女兒新購的書堆里淘,選中了《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因為“笑翻”“簡史”等關鍵詞吸引了我,想象著應該和《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系列那樣,可以輕松愉快的閱讀。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這本書的笑點屈指可數,好幾次感覺要翻不下去了,這是我從未有過的情況。實在不想半途而廢,抱著一探到底的好奇心和化整為零的忍耐力,我堅持著一字沒落的讀完了這本書。

  全書的筆墨都在戲謔金木水火土五德的輪回史,規則既有五行相生,也有五行相克。作者所說的德性是指道德的屬性,國家政權的屬性(不是個人的品德)。從“國家德性”這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談歷史,用陰陽五行學說思想,大概捋了一遍中國古代史,從秦到民國,歷時兩千余年,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每個朝代選定的德性(金木水火土)、尚色(白青黑紅黃)及根據,看似有理有據,其實唯心思想顯而易見,特別是千奇百怪層出不窮的祥物、祥瑞、讖言,就看你有多大膽。

  作者選擇了從國家德性這個生澀又玄乎的角度來簡寫中國史,不管是出于皇權統治還是思想博弈的目的,歷史人物都是在他們所處歷史情境中做出的選擇,現在看來,無論多么荒誕、牽強,都不應該影響我們對古人智慧貢獻的敬仰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書的結尾,作者直言是糟粕就應該徹底地摒棄。我感覺終于回到了客觀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真慶幸生活在科學、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對組成物質世界的認知不再是模糊的金木水火土,而可以準確測量到元素和基因;精神世界既共同崇尚真善美,也認同德性文化多元多樣;世界的顏色五彩繽紛任你自由選擇;交通、通訊的發達讓世界變小變近地球成了一個村;量子計算的處理能力比世界上處理能力最大的`超級計算機還要強大數億倍,天氣、天文、天象可以精準計算;人類既能在太空生活三個月天人視頻對話,又可以下潛7000米以下深海區遨游,“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衛星導航系統讓路癡敢于前往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移動支付讓人們告別了隨身攜帶現金,大數據分析會根據你的瀏覽習慣向你精準推送感興趣的信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讓人應接不暇,我們在享受著舒適便捷、個性自由的同時,也承受著更多的干擾和誘惑,更加需要沉靜下來,多讀些經典名著,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去其糟糠,涵養身心,努力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中國簡史讀后感9

  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是孟子對楊朱的評價,也側面體現了楊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輕物重生”。那么,我們是否要做到輕物重生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得討論一下“物”與“生”。“物”即為物質。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物質的影子,如:金錢、名利、地位、珍貴的物品等,他們都是物質。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能否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能否行駛更大的權力,能否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等這些都與物質息息相關。假設說,物質消失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可能會寸步難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來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沒了生命,就什么也沒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魚,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見,“生”的確比“物”更重要。那么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從何而來了。只是,我對此仍有點異議。我認為,還有比“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義”。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顧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還有比生命更貴重的東西,所以有些災禍我不躲避。這里孟子所說的比生更貴重的東西,就是指“義”。“義”的解釋繁雜多樣,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盡相同,但肯定會有相同的一點——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假使讓一位有“義”的人去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茍且,違背他們內心的.事,那么他們一定會覺得生不如死。故此,在這種情形中,“義”更重于生。

  每一個人對于自己國家的熱愛,都應該是心中的道德底線。國家的恥辱,滅亡,使得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這也是屈原“義”的體現。所以,我對于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并不認同。

  當“生”與“物”出現了碰撞時,“生”比“物”更加貴重,那些因錢財的短暫失去,偏激之下自殺了斷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當“生”與“義”擦出了火花,那么“義”要更領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質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靈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們應該做到“輕物重生”,但更應該做到“輕生重義”!這就是我的觀點。

中國簡史讀后感10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我剛看到《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學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它告訴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心像一面明鏡。”這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中國簡史讀后感11

  “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過去聽人說這是哲學里的三大問題。然后還看過的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一些理論。而在看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哲學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哲學是個說太深奧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說簡單卻絕對不簡單的東西。我覺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過程中的各種深究,特別特別深刻的那種,深刻到我們這些人懶得去思考,只能留給專門思考這些的人去思考了。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包含知識眾多的哲學讀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個方面。從古代的各種學說到西方哲學的影響,無一不說,內容雖然多,看起來卻一點都不覺講得籠統。

  眾多說法中總是會有許些相駁的,可是誰說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說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惡也罷,只要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懂得哪些是應該做到的,哪些是不應該去做的.就好了。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可以努力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進發。

  這本書我原本就陸陸續續,反反復復看了很長時間,擱置了好多一段時間,昨日突然拿起來,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雖然每一章講的是一種學說的哲學看法與理解,可章章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只能承認我沒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過的那些,也沒記得多少。

  再者我對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話文看。好在這本書里白話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詩詞一樣,小時候學習的時候覺得特別費力,現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這個意思,想記住也不是那么難了。其實終歸是那會沒成長,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這本書里的一些道理,也是這樣,該懂的懂了,不懂的還是不懂,也有一些東西自己是知道的,卻還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這樣的一本書是適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復的去讀,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處的東西。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這是書里的最后一句話,我理解為,人生在世,必須要去尋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們會在逐漸的知曉中成長,獲得一些感悟,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強大。要經過了這些沉淀的過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靜平和起來了。

中國簡史讀后感12

  《中國哲學簡史》寫道: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

  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臘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稱為“哲學的源頭”,因為想要認識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認識自己,我們就要不斷地對人生進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統的表述出來。

  其實,有關人生的學說、宇宙的學說以及知識的學說,都在這樣的思考中產生。

  有的哲學家認為,在思考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我認為,這個樣子就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只有一個一個問題思考,解決,才能繼續思考。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道: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是與別人談論,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論它,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

  禪師像尋常人那樣生活,做尋常人做事情,經過從迷到悟的過程,他已把肉體的性情放下,而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還要離開禪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間。這就是修身養性,禪師其實也是煩人,只不過他們的境界已經不是尋常人可比的,因為他現在的所作所為雖然和別人一樣,但他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滯著。

  新的`儒家強調修養須下功夫。雖說人的最終目標是無所用心,但為達到無所用心,還是要用很大氣力的。

  內圣外王,是一個人想成為的最高境界。對自身修身養性,在外可以獨當一面,冷靜且完美的處理事務,而這種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而一個人只為一己私利,不顧他人,就是小人。這就是圣人與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腌蘿卜,要一點一點的入味,讀書也一樣,慢慢品味,理解深層含義。

  人性本善?本惡?

中國簡史讀后感13

  中國哲學起于“農”,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謙遜和低調的美好品質。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讀后感·無論說天人合一,內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簡史讀后感14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實際上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連續兩遍閱讀了本書,精神境界有沒提高,不敢肯定,只是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有了淺顯的記憶,也只能是記憶,因為還不能通透地去了解各家的哲學思想,從而做為現世的行為準則行動指南。

  哲學是對人生系統反思的思想。中國哲學當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大陸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不能離開土地。因此上農,家族倫理制度就成為中國哲學產生的基礎。司馬談把先秦諸子分為六家 ? 陰陽 儒 ?墨 名 道 法。儒家是一些精通典籍的知識分子組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第一個老師,主張仁,愛。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他的'思想。孟子主張人性善,并把儒家對個人修為的要求上升到國家層面,說民為貴,社稷次之。王若不賢可推翻之。孟子是儒家理想主義,而荀子就儒家現實主義,主人性惡論,需用智才能到善。荀子的兩個學生韓非子、李斯是法家代表,講究勢 法 術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墨家墨子主要是非儒非攻兼愛。愛無差別,混淆殺人和殺盜,是俠客的祖先。名家是著名的辨論家,公孫龍、惠施是代表 有 名與實 自馬非馬的理論。道家是隱者,代表是楊朱 老子 莊子。講究無為,道可道非常道,認識自然規律,要想強大須先示弱,夫為不爭而爭天下。陰陽家代表鄒衍宇宙陰陽五行構成對各家都有影響。秦國用法家思想統一六國但不施仁政而亡,漢初黃老之學興盛,道家無為思想,使人民休養生息。后董仲舒獨尊儒術,禁固人的思想,天下趨于保守,對婦人的貞操要求就從此始,并使儒家驅于正統。在后漢時期,佛教引入中國,對中國哲學產生刺激作用,促成本地宗教道教的產生,又和道家思想結合產生禪宗,既惠能六祖靜默的哲學。唐朝韓愈為恢復儒家思想,進而形成道學,為阻止皇帝迎法門寺佛指舍利,而一朝被貶潮陽。到宋朝以程家兄弟為代表的稱為新儒家。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西方哲學的引入,必使中西結合,而中國哲學的出世入世也會為世界哲學做出貢獻。

  馮友蘭先生寫此書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天下仍大亂,其比喻說當時形勢和春秋戰國的形勢更為嚴峻,為避戰亂也曾西南聯大到昆明。他在書的最后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下境界。唯有不斷修行,才能到達更高境界。

【中國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02-23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2-24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后感03-30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2-28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7-08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必備)02-18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11-29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8篇04-06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影院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看片福利717 | 亚洲午夜国产AV中文乱码字幕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色色激情国产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