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優秀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莊子優秀讀后感1
在這個生命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態活下去。——于丹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度。“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真正的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可是生命在它現有的形態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后,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后,早已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真正的“逍遙游”并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向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莊子優秀讀后感2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懂了《易經》,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后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的讀后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向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并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篇便是莊子所著,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為道?道又在哪里?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無為謂”,知追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為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于自然,合于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于濮水之上,閑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發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為你所累,現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為?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于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后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一只小鳥,是困于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優秀讀后感3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莊子優秀讀后感4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為一片綠蔭沉溺于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于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為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于它寧靜淡然的態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為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里遭受什么,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只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于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于活得那么真實,那么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范。活著的意義,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態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于他身上得到體現。
活著,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活著,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活著,我們追求的是什么?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著追求光明。淡淡地活著,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桑花,走在朝圣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盡管滿身布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云,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于看遍人間百態,嘗盡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后,依舊能閑云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莊子優秀讀后感5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范、人生準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莊子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名言名句08-21
莊子名言名句10-19
《莊子》讀后感01-02
莊子讀后感12-29
莊子的讀后感10-03
《莊子》讀后感09-16
經典莊子語錄30句12-22
莊子語錄40句02-23
莊子名言名句大全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