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思考,快與慢讀后感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9-10 12:29:09
  • 相關推薦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與慢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1

  據說所謂的科學方法無非是合理的定義和區分。例如,這本書《思考,快與慢》實際上是為了分析如何思考。丹尼爾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確實很獨特——傳統經濟假設人是理性的,但事實證明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于為什么不理性、不理性和相應的反應,這本書似乎試圖告訴讀者。這大概是思想家最感興趣的地方吧!思考的方式和類型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書開頭提到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快速思考、簡單、快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價、反思。大多數時候,思維方式都是系統的,這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2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通常可以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的統一。然而,理性的使用需要消耗能量和注意力。這種努力不符合生物性和保守性……這樣,理性就顯得稀缺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這與專業培訓、習慣和注意力密切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不理性的情感因素、利益得失的擔憂和環境效應……在快速和慢速的`結合中,理性和非理性的依賴是完整的思考。雖然我覺得用系統一和系統二來分類很突出,但我也覺得這種泛化定義也很好,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答案是系統的風格,編號似乎是最好的方法,直到想不出更好的說法。

  區分快速思考和慢速思考,定義和分析特征,然后談論各種現實。例如,外部樣本信息往往會影響思維系統的反應。能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偏見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經常分析外部信息,得到概念和規則后把一切都留給系統一,開始不假思索的操作過程,卻忽略了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全面可靠。偏見實際上是一種很容易得到答案的方式,惰性是自我保護有限資源的一種特征。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可能會更好地理解偏見的存在。至于內部或外部的使用,這取決于各種具體的游戲;例如,過度自信和錯誤的決策,但由于人們有限的能量和記憶,我們經常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個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這種思維結構是基于對自己有利的。這種思維結構可以糾正和改進,但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導致記憶混亂。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可能更愿意改善我們的思維結構,放松知識,采納更多的外部意見,敢于面對失敗,通過更專業的培訓獲得更好的結果——過度的信心和決策錯誤來自思維系統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減少這種局限性。至于選擇和風險,關注焦點和注意力的焦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性質。至于擴展的使用,有無數……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思想深刻、易懂的書。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不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兩種自我,錯覺是自然的,我們會把心放得更寬,視野更高嗎?

  或許是吧!因為我們思考了如何思考,我們發現了每個人的局限性。發現問題是最重要的,因為你不理解問題,所有的答案都是徒勞的。生活是一個過程,但我們習慣于追求結果;問題不僅僅是判斷,而是我們經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于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其實被簡化提煉過?如果是這樣,那么學習這本書的概念,不時通過測量經驗了解系統一、二的操作,通過補充經驗避免認知錯覺,增加過程,改進思維模式;不時思考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這樣可能會有更多的成長!要學會思考,真的要思考怎么思考。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2

  《思考,快與慢》是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經典之作。書中,作者用有趣的文字和豐富的案例,闡述了大腦中兩個不同的思考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書中還具體分析了各種影響我們思考的現象和效應,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坑。

  以下是我個人閱讀后的心得:

  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覺得,自己有時太慎重,做一個決定時反復斟酌,猶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時候,又太沖動,想都沒想就做出了選擇,塵埃落定之后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兩種思考模式。模式一,我們把它稱作快思考。模式二,我們把它稱作慢思考。面對不同的.問題,大腦會自行選擇相應的思考模式,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行為。

  在快思考模式,大腦會迅速地作出判斷,幾乎在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它更接近于條件反射,是一種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間就產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腦集中精力開始工作,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最后做出判斷。慢思考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謹慎而認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這考驗的就是我們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場頭腦風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響。雖然兩種思考模式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喜歡快思考。但其實,這是一種思維惰性。事實上,大腦并不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能時刻保持理智。特別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認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決定,有兩個原則。第1個原則是,等待你做決定的領域,是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第2個原則是,你在做決定之前,必須了解這些規律,并且已經通過長期訓練掌握了這些規律。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關鍵詞,深耕。在同樣一個領域的長期訓練,能讓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熟悉程度呈現指數型增長,也更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可能的情況,進而反饋到我們的練習中,獲得不斷改正的機會。日積月累,這會成為一種正確的習慣,保證我們直覺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公式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受情緒波動的干擾,只關心數據和概率,比主觀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開直覺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幫助我們思考。

  書中,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維困境。我們會無意識的選擇,進入思維謬誤,一旦有自我損耗,面對相同的事物的評價各異,我們認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給我有了思考的空間,面對新事物時會考慮到啟動效應、光環效應、錨定效應,在看到舊事物時會出現情理之中的吃驚小于意料之外的情況,也會存在認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說了,認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助于團隊合作。書中很多的思考謬誤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犯的錯誤,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時聽取不同的意見,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夠有助于團隊的成長。

  所謂成長,就是在思考中不斷進步,持續前行。快思考,讓我們在瑣事面前能夠迅速做出判斷,把省下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讓我們深入探索,理性抉擇,不至于因為一時沖動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兩種思考模式自由切換,統籌工作,我們的大腦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3

  一看到這本書的頁數,我就被嚇到了,以我的閱讀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內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帶上了焦慮情緒,想跳過這本不看心里上又過不去,拖拉了幾天后終于在子夜老鐵的指點下快速瀏覽了全書,毫無疑問,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才這么瀏覽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的緣由。

  1、人們更傾向于使用系統1(快思考),有困難才會使用系統2(慢思考),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這兩個思維系統,為它們命名為系統1(快思考)和系統2(慢思考)。

  系統1就像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會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使生活簡化,讓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變成一鍵執行的自動程序,節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腦力損耗。

  系統2的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系統2十分謹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處理多重任務,這就決定了通過系統2運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更靠譜。當某樣事物令系統1蒙圈兒,違反了系統1熟悉的模式,系統2會被激活。

  這告訴我們:系統2是非常懶惰的,它通常不會主動干預系統1的工作,除非系統1發出求助。而系統1是全天候24小時在線,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先出面,而不能繞過系統1直接面對系統2。因此當系統1認為自己可以處理問題并給出答案時,就沒有系統2什么事了。這種配合模式使它們的協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氣解決問題的絕不多費一分腦力。

  2、解釋日常現象

  光環效應,看到某人一個方面的光環,會類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質,比如打電話聽到聲音好聽的人,我們傾向認為他人也會長得比較帥,人會比較聰明,但其實這些是沒有因果關系的。

  曝光效應,即熟悉定律,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即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錨定效應,受別人給定標桿的影響。如果你到別人家做客,主人帶你先經過幾家五星級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會有點失落,如果主人帶你先經過的都是不入流小飯店,然后進入三星級酒店,你就會有受重視的感覺。這個大家可能覺得不明顯,很多買車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本來準備買個10萬塊的車,到了4S店,最后絕大多數買的都超過了10萬,有的甚至跨了個臺階,買了超過20萬的,不知不覺受到了錨定效應的影響。買手機也會出現類似情況。超市更把這一套用的爐火純青。知道這個特點,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減少受影響的程度。

  許多人害怕改變,原來是因為相比于得到,人們更討厭失去,哪怕兩邊的價值完全對等。并非腦子里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實際出現的次數越頻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來強調或者僅僅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來系統2更精確些,那為什么我們還常常驚嘆于某些人的直覺?直覺真的是天生的嗎?看完本書后,我認為直覺不是簡單思維,而是復雜思維簡單化的提煉,直覺準不準,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積累范圍有多廣,積累時長有多長;把復雜的思考過程訓練到自動化,就產生了直覺,也許意識層面還沒傳遞到,潛意識層面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某方面的訓練越多,在這方面的直覺也會越準。

  所以,做一個“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過多看書多訓練達到的。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相關文章: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12-21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01-18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7-26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3-23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5-27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04-21

讀《思考,快與慢》有感12-26

《思考,快與慢》讀后感2篇04-26

(實用)《思考快與慢》讀后感15篇07-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一区三区四区国产 |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 | 亚洲天堂性AV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52 |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