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談美書簡》讀后感
《談美書簡》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8-15 12:56:12
  • 相關推薦
《談美書簡》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美書簡》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美書簡》讀后感1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并非如此。于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么"美"是什么,并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說,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么,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于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范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筑···皆屬美的范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脫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筑,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說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說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于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談美書簡》讀后感2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擬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表達。這很值得我們廣闊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濟飛速開展的今天,在滿足根本的物質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方: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根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書簡》讀后感3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心里有感觸。最欣賞先生精辟客觀的分析論證。期中最能欣賞的是作者對美的經典分析和論證:美是最不切實際的經驗,但人類歷史無窮無盡;美無處不在,但要靠人們仔細發現;美是客觀事物和主觀態度產生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可以用完,無形的美可以傳播給人們享受。你為什么這么說?

  以作者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科學、美感。在這一段中,作者談到了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度,或者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也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獨特的反應。古松,木材經銷商是商業心態,科學家是研究心態,畫家有欣賞心態,古松在不同的人眼中反映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使用”的角度,而是朱先生說:“無為”欣賞,欣賞也給了畫家內心世界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思考。如果只談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體驗。

  “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美的經驗是生活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如果說人類的歷史是無窮無盡的,只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才能真正觸動你和我的心,無處不在的深夜空中,就像星星的指引,引導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事實上,朱先生在這里明確指出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現實世界籠罩在霧、雪或雨中,很容易給人另一種聯想。它的狀態使現實世界與你我有距離。因此,它具有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和賦予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也應該是事實之一。藝術是主觀的興趣和感覺,其中有一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太接近現實很容易讓人功利,太主觀也不容易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人們總是很容易忽視熟悉的東西的美,因為太熟悉沒有距離感和神秘感,很容易從現實生活中的興趣開始看到眼前的東西,新鮮,不理解的東西有距離感很容易產生美,這也像圍城的效果,我看到你的好,你看到我的好,只是因為距離,神秘和爆發美,讓一個人渴望。所謂的:“當局的粉絲,旁觀者很清楚。”

《談美書簡》讀后感4

   一文中,作者比力詳細、完整地解說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情況的關系。他起首回顧了這一實際孕育發生與生長的汗青,進而指出,典范人物是可以或許表現社會汗青生長的某些紀律而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抽象,而典范情況則是典范人物所處的可以或許反應社會汗青生長現狀和趨向的詳細情景和配景。典范人物應生存在典范情況中,而不能與情況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經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別中顯示一樣平常。文學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見出一定性,是與再現“典范情況中的典范人物”這一實際分不開的。(此段有些摘錄于原文)談美書簡讀后感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美的歷程讀后感 ”“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談美書函》是什么?談美書簡讀后感

   《談美書函》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本身漫長美門生活和美學頭腦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儕們”,尤其是青年朋儕們的一次復興。賣火柴小女孩讀后感 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儕們普遍體貼的美和美感、美的紀律、美的領域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化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的創作紀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頭腦上的,又是要領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冊本。談美書簡讀后感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說,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儕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談美書簡》讀后感5

  朱老說過,美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更小的說便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一切的藝術品與美都是從現實中出發而高于現實,引領人類進步的。唯物主義論傾向于一切源自于勞動生產,勞動使人進步,產生理想,從而有經濟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這句話是適用的:經濟基礎決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勞動生產和現實條件又決定著經濟情況,而唯心主義恰恰顛覆了勞動生產與理想的位置。

  對于美感是一種傾向,還有更精確的解釋。人是一個整體,他是有聽覺、視覺、嗅覺、意志、思想等感官組成的。從前西方人分割開來看,以黑格爾等為首的美學大家們只注重聽、嗅、視三感,認為美是客觀的,與人的主觀感覺無關。可正如上文所說,沒有美感何來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與思想的一種傾向。可總結為:人是一個整體;美與美感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中有一處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釋,我頗為喜歡。人是審美過程的主體,自然為客體,當然,主體也屬于客體,人也是審美對象之一嘛。主體與客體并不是互相對立的兩面,客體產生美,主體應而產生美感,二者為一整體。同時,人類的勞動生產便是不斷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然,讓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豐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發揮了他的本質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質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對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便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對獨立,而自然中有人類,人類中又有自然。馬克思說過:“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質只對于社會的人才存在;因為在社會里,自然對于人才作為任何人的聯系紐帶而存在——他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為他而存在——這是人類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這樣,自然才作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礎而存在。只有這樣,對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變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對與他就成了人。因此,社會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統一體——自然的真正復活——人得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道主義啊!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應該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與人類的和諧!

《談美書簡》讀后感6

  本來就是想找《談美》,也就是附錄部分,結果找到了這個。新中國建國初期,馬列主義從各方各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因而前半部分動輒扯到馬克思思想上面,每個想法都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準,至少是馬克思談過的!讀起來真的不舒服,比較僵硬。

  記得高中語文第一課便是朱光潛先生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這篇文章確實勵志!(覺得高中語文的第一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挺好的,剩下的是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麗而羞澀的夢》和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嘿哈]不用百度都記得這么清楚!)看到他的相片便想到:怎么看起來是個老奶奶![捂臉]尷尬尷尬,太無禮了。

  喜歡的還是附錄部分,附錄部分說是略有刪節,郁悶!一簞食一瓢飲,得之則生,人的基本需求其實很簡單。馬斯洛告訴我們,人的某一級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時,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求。覺得普通人談美也應該是在解決溫飽基礎上才能實現,舊中國很多民眾都還未實現溫飽,那有空去風花雪月,餓的雙眼發青時看到再美麗的花兒也只有一種想法——用它來充饑!在談到美感與快感的時候,作者用《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為題。紛紛擾擾的人世間如此熙熙攘攘,沉下心來關照美是很耗時間與精力的,且看起來也是沒多少收獲。我的人生自是追求快感,但美往往是不經意間發現的,在卻是意識感知情況下,偶然間進入一種狀態,美便出現了,那是一種癡迷無我的狀態。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捂臉]我還是喜歡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何時才能喜歡那希臘女神雕塑呢?

  作者說: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耶]美不能吃又不能喝,貌似沒多大用處,但她的作用在缺少的時候才體現出來。我們不禁大呼:絕對不能失去她。

《談美書簡》讀后感7

  《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小書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詳盡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創作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體現社會具有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歷史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應生活在眾所周知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會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文學作品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奇特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的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心血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讀者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嬉笑怒罵,無論是對于想要或者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擴展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大力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栽的是科學工作,是第二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外界影響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管理工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容不謀而合。所也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談美書簡》讀后感8

  什么是美?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對美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很多人認為過去舒適的是美。也許更深一層,他們會說精神美也是一種美。

  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

  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這是朱光潛腳踏實地學術精神的體現。

  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現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度產生的,但是缺一不可。

  物質可以耗盡,無形的美可以代代相傳,讓世界享受。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后,越來越注重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其實,美感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從最簡單的衣食住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環境優美安靜的餐廳用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

  化妝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一課,它能讓人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每天都能有一個好的開始。

  家居裝飾也是一門美學課程。明亮、寬敞、舒適都是老派,但他們自己的感受和觀念卻讓它與眾不同,如歐洲觀念、鄉村風格、東南亞風情、日本家居或中西結合等。

  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讓他盡情享受。

  這款車的基本性能是循序漸進,現代人更追求線性外觀、顏色等。

《談美書簡》讀后感9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談美書簡》讀后感10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說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方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這不巨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丑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么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贊嘆,而后來他因為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著這女郎贊著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艷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丑惡與美麗,所以后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后他們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丑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并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贊“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表達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后來朱光潛先生說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復雜的東西,對我來說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著各種藝術手法,對于人物美的雕刻,風光美的贊嘆。所以我認為假設想鉆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說“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美學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說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著許多門的學問,假設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著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談美書簡》讀后感11

  第一遍讀《談美書簡》只用了三天,因為朱先生深入淺出、妙例迭出的敘述完全把我帶進了那個奇妙的美學世界,盡管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論論著,但我去讀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讀時過于心急,錯過了不少珍寶,于是我第二次再讀時便采取了邊閱讀邊做讀書筆記的方式,筆記既包括原文的精華摘錄,也有自己當時的閱讀感悟。結果因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義”,為了使筆記在日后更具參考價值,則第二遍的閱讀邊擴展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來很多內容都讀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直覺,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物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

  什么是美?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完了朱光潛老先生寫的'《談美書簡》才找到了答案——和諧就是美。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只要去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去仔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發現生活中無處沒有美。就拿羅丹的維納斯塑像來說吧!它雖然缺少了兩只手,但裝上后反而讓人感到有些畫蛇添足。相反,正是因為那兩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給人一種和諧、自然的美感。

  對我們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外表美只能取悅于一時,心靈美方能經久不衰。”我最近就聽到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長在洪水泛濫之時,跳入急流中,為了救一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小女孩,而犧牲。從這里,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情美和心靈美的統一。這是一個人無法去刻意模仿的。這是一種內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長一樣。

  生活中充滿美,不是嗎?

《談美書簡》讀后感12

  這幾天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大體回顧一下,有不少收獲。這些收獲,不是在自己的認識領域開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師拿著一幅思維導圖,把自己之前接觸過、學習過的一些東西梳理一下,升華一下。甚至讓人有一種“嗨,這不都是一個題嘛!"的那種感覺。

  《談美書簡》這本書應該是初中、高中階段的“必讀”書目中的一員,現在才讀,有種補課的感覺。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內容高中時候的我能讀懂嗎?

  大概率是讀不懂的。頂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后不懂裝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學生是能很好理解這本書的'內容的。“悲劇與喜劇的核心區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文學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學之后才慢慢接觸,然后還只是一種模模糊糊、感性的認識。作為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著臉皮推測,半數以上的學生在高中應該也是不太能完全讀懂《談美書簡》的吧。

  但是,肯定會有學生能讀得懂,他們也需要這樣的書把他們腦海中不太成體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覺得這就是設立一些“必讀書單”的意義。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顧問”或“導師”,告訴你現階段你需要讀哪本,接下來應該再讀哪本。對于大多數人,我們只能“廣撒網”,把有營養的,學生能讀懂的、應該讀懂的,甚至以后能讀懂、需要讀懂的統統都列出來。我想這才是“必讀書目”的意義。

  有人能在高中讀懂像“談美”這樣書,而我那時讀書更像是在“瀏覽情節”,就像視頻網站上“三五分鐘看完什么什么”。教了幾年書,接觸過不少非常優秀的學生,人與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時候有人跟我說農村出來的孩子學文科考清華考北大什么的要比學理科更難,我是有點不服氣的,覺得自己已經“懂得挺多了”。現在想想,大概率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差距這種東西,可能是“當事人”看不出來吧。

《談美書簡》讀后感13

  《談美書簡》是一本系統性的美學著作,是由朱光潛老先生所編著而成。《談美書簡》一共收錄了13封信,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美學方法研究;二是美學范疇研究;三是美學實踐研究。而我所選擇閱讀的是第八封:關于形象思維。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潛認為文藝創作應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他認為形象思維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羅馬的菲羅斯屈拉特,近代英國的培根都強調過想象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屈原在《遠游》中和杜甫在《詠懷古跡》里都使用過想象這個詞。

  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形象進行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但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開動腦筋來掌握和解決面臨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它們既是一種實踐活動,又是一種認識活動。不同的是它們所運用的形式。思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掌握具體事物的形象,如聲、色、形、味等,通常稱之為感覺、印象、觀念或表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經歷了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便顯出不同的'特點:形象思維把從感性認識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維是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律;形象思維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維則由原始的感性認識飛躍到抽象的概念或結論。

  文藝創作就不能單單依靠形象思維。因為文藝不僅要用形象去思維,還要對形象進行重新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體。文藝創作一般都有個構思階段,思想情感白熱化階段,還有一個修改階段。于我們學設計專業的同學,了解這是很有必要的。在創作時也要學會用形象去思維,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學了這么久的美學,也看過一些關于談論美學的書籍,而朱光潛先生的這本《談美書簡》是為了回答美學愛好者陸陸續續提出的問題而寫成的,由于特定的讀者對象,作者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深入淺出地說明問題,讓讀者能夠讀懂看透,從而使艱深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變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沒有采用學術專著的形式。精確的語言解釋抽象、深奧的美學概念、范疇、原理。讓初學者能融會貫通。

【《談美書簡》讀后感】相關文章:

《談美書簡》讀書筆記02-21

《談美書簡》讀后感04-22

《談美書簡》讀后感(優)01-23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范文05-29

《談美》讀書筆記10-18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作文03-24

談美讀后感03-07

《談美》讀后感07-01

《談美》讀后感03-03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05-2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天堂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精品 | 三级亚洲中文字幕在线 | 九九热日本在线视频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v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