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了凡四訓》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1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子孫的家訓,里面比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記錄的他們的`父親袁仁先生和他們的母親的家訓,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親的諄諄教誨,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脈相承及青出于藍,非常有現實意義,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章中脫穎而出,可見其經典。而聯系到我們目前的教育環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學習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每當要對父母、孩子發火的時候總會想到書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樣,對人對事不必過于計較。吃虧才是福。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2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與《了凡四訓》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說著:“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謂的命中注定!”但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說:“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贝_切地說,我們有著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读朔菜挠枴愤@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于讀者,然后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后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在讀書,以后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如何求福遠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改過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并羞愧,“知恥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說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奮然振作,當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悅心,F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于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钡共蝗纭奥勚r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贝死砑让鳎膼偡,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當下清凈。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狈矠樯贫酥,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鑒之,若無人稱贊,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鄙朴猩茍,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余略述三四耳。與人為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爆F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卻又有著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為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為,雖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為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蔽鹨陨菩《粸,或借錢財少數,于你并無難處,何不舍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為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蔽矣X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為我們遮風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一則以圣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悅服,現于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么大,所見所聞所感,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3
時間過得真快,知道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書水清老師推薦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則引導我和這本書遇見吧。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覺得古人的書其實隱含著很多智慧?梢远嗫催@些書,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熱銷的書籍有更多更本質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說到應該順勢而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個同學堅持,不要棄考。但是他認為已經遲了,現在開始復習是無用的,白費力氣。因為20xx年擴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沒有領情,還是很冷漠地說,“關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錢報名,浪費的又不是你的錢!币驗橛X得自己又被傷害到,特別的深刻,那時候還截圖在筆記上記錄這次對話,告誡自己不要過多關心別人事。
我在收藏夾里面并沒有找到那次對話,卻看到兩年前看《了凡四訓》這本書時做的筆記。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這一段確實應驗成語講的,「自求多!埂6胰缋砣绶ǖ厍,決定每個人都求得到,這樣才叫真理。真理沒有說一個人做了有,另外一個人做了沒有,這個就不叫真理。而關鍵在哪?堅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換志向,那就很難達到!妇恿⒅鹃L,小人常立志」,就很難達到。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貴必得富貴。人有志,就像樹有了根,立定這個志不改變,而且還不斷地積功累德。
『須念念謙虛』,保持這個謙虛的態度。
『塵塵方便』就是處處與人方便,
「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為人設想,不與人爭,
『造福由我』這樣的修養,這樣的積德累功,自然感動天地,而得到福報,
這個和自己轉筆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歡,平時有空就練習,那么就可以練會。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級學生小悅同學(她的智力是機構上比較低),她想超過老師,她是每天去挑戰老師,然后一次次失敗中進步。一個學期下來,她后來真的是機構上下五指棋最厲害的。的確有時候我都輸給她了。
我們都喜歡謙遜的人。
圖片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動,然后才能有所收獲。祝自己可以如書中說的那樣。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4
經好友和學校推薦,我利用寒假假期閱讀了《了凡四訓》一書!读朔菜挠枴肥敲鞔朔菜T摃伤牟糠纸M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改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
細心閱畢,猶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讓我頭腦清醒,素心向上,對人生、命運、禍福有了本質的`認識。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輩,童年喪父,勤學習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數,一一核定,預其無子,預其不登科第。云谷禪師鼓勵他不要拘于天命,而應多行善事,必定會有福報。讓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出功過格,每日登記,善事不斷,果真中舉。“后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惫嫔荒小
這是迷信嗎?非也,。這不是純粹的拜佛求經,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義,冥冥中所愿就會達成。這是自己種下的因,結成的果。你行善,會利于他人,也會間接利于自己,自己的天地就會開闊,所求即會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誠心行善,會提升自己的境界,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幫人人,人人幫我。亦如此。
二、不避錯誤,誠心改過。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行善之人,亦會犯錯。《論語》中寫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币馑际钦f,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過錯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犯了錯,誠心改過,根本上改過,亦是善事一件,應樂而為之。
三、積善之方,愛敬存心。
“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敖涛覀冃闹幸写笪摇!柏氋v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教我們克服困難去行善,愛人敬人之心長存,積善無窮,萬德可備。有人說過,感恩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對于滴水之恩與我們的人一定,要涌泉相報,這是一種行善;對于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級的積善!八位I”中那些急需幫助者,與我素昧相識,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愛心,不論多少心意貴誠。
四、謙則受益,德高轉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求。時刻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時刻保持高尚之德,命運之神,亦會青睞與之。
《了凡四訓》,堅定了我向善之心。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5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為,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里,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為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為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辈恢朗钦娴募俚,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后人不讀書怎么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6
本篇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敘述十個案例以論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第二部分從八個對立面去精細論述“善”(為什么要細致論述“善”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第三部分是將生活中的善行歸為十大類,可對照而推而廣之。
在這里,我將簡述了凡從八個對立面(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對善的細致描述,很有啟發意義。
善的真假,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他人。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態度都是表象,動聽的言語,友善的行為,恭敬的'態度,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對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無企圖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斷標準,善心純不純正。純正為端,有雜念為曲。如上所說,人的行為表現可以選擇,但是內心是否真的純凈。
善的陰陽,判斷標準,是否為公眾知曉。做善事被公眾知曉為陽善,不被公眾知曉為陰德。陽德的回報是“享世名”,名與實不符多有“奇禍”;陰德回報是“天報之”,為自己,家人,子孫所享。所以古人多勸多積陰德。
善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社會,是否從長遠角度考慮。很多善的行為,對于個人來講是道德水平極高的表現,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或者號召普通民眾,普通民眾會因為難以做到,或者說會因為相形見絀,反而不做這類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斷標準,好心辦好事,為正;壞心辦壞事,為偏。好心辦成了壞事,為正中偏,壞心也可能辦成好事,為偏中正。
善的半滿,判斷標準,積善心誠,勤積善,施心真為滿;心不真,誠,為半。與你實際的貢獻的并沒有關系,心真誠,即使能力很小也為滿;心不真誠,即使能力很多也為半。
善的大小,判斷標準,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國,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善的難易,判斷標準,引用原文:“難舍處能舍,難忍處能忍”則為難。
具體了解了善的內涵,本著一顆真誠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7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斗之間的關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于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闭f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后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钡拿。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么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墒怯谐删偷膮s非常少。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于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眾師。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8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身經歷與畢生學問和修養,為教戒子孫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而做的.家訓。
可以說《弟子規》是一本告誡我們生于當世,如何做人? 而《了凡四訓》是告訴我們為何要如此處世?
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
童年喪父,聽從母親意愿,放棄考試做官,改學醫術。一來一技在手可以養活自己,二來可以濟世救人,三來了卻父親心愿。
偶在慈云寺遇見孔老人,孔老人的命學理數,無論巨細非常靈驗準確。
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補上廩生缺,某年當貢,而后某年入選四川知縣,在任三年半離職歸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一生無子。這就是孔老人算出的袁先生的命理命數。
一次一次的應驗,讓袁先生相信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從此對人生心灰意冷,淡然無求。
真是“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啊”
西霞山又遇云谷禪師。
見了凡三日靜坐,不起雜念,不胡思亂想。聽卻說:“被孔老人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妄想沒用!”
云谷說:“只有凡夫俗子會被陰陽氣運所控制,才有定數。極善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極惡之人命運也約束不了他”。
云谷說:“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云谷禪師因果解心疑, 有因必有果,要讓果改,必要改因。這是知命改命之真理。
了凡猛然頓悟,即刻領教,將往日之過失,在佛前盡情表達懺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報天地祖宗養育之恩德。
云谷還指點,每日所行善事,記在功過薄上,如有過失,須將功過相抵。
至此以后,袁先生終日小心行事。即使處于暗室,也以不獲罪于天而時加警惕。
結果,孔老人的預言開始一件一件的失靈了。
繼續修養,靜心檢討,比如行善而不徹底,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守節,而酒后放蕩不羈,將功抵過,形同虛設!
因此歷時十年,才行三千善事,才回鄉到佛堂還愿。
再發求子之愿,許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贖此生之過,僅過一年,就生一子。
自己每行一善,就筆記于書,內人每行一善,就在日歷上畫一圓圈。施舍物品救濟窮人,助人急難,放生…
兩年時間,三千善事圓滿完成,即刻佛堂還愿,并再求中進士之愿,并許下一萬件善事之愿。
至此深知:“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說禍福憑心定,賢達能安命者,必是圣賢豪杰。”
改過之法有三。
第一,知恥近勇。
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論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
第二,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騙不了的。即使生活在暗室,也無法掩飾善惡心思所產生的意念!耙饽睢本头路鹨坏馈半姴ā,而鬼神恰似無形的導體,也就是鬼神無處不在,人必須有敬畏心。
第三,勇氣和決心。
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般,迅速拔除。犯上大過,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予斷指,不猶豫,不等待。
改過可以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
過從心生,也當從心修,如斬毒樹先斬其根,則必枝葉盡落。
治心在于,妄念一動即覺察,并加以克制,則過不生。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福及子孫。
積善有真善,假善,利人之善才為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
積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心只為濟世,不媚俗世上,純為愛人助人,則為端正之善。
積善有陰善,陽善;為善而為人知時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陰德天必賜以厚福。
積善有是善、非善論影響。若現行是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是善而是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大眾,則非善而是善。
積善有偏善,正善看結果 ;若行善而使事成惡,則是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正。
積善有半善,滿善憑一心;修煉豁達之心,為善發乎真誠自然,事后不記心里,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是滿善。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舍財物而心痛,則就是黃金萬兩,也是半善而已。
孔老人算的準,算的是因果,命理。云谷禪師也說的準,道出因果關系,改因即能改果的秘密。
一切由命,是因果!
命由已作,是因果,改因就能改果。
唯有積德行善做好事。
善惡區分看為誰。
方向對了,不怕路遠,修行吧,一切在路上~~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9
《了凡四訓》旨在教會人們作為人而生于世間的四種為人之道,即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讀立命之學,讓我想到這么幾個詞:“天命所歸”、“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所謂天命,我認為不過是人腦形成的意識形態。從科學角度來看,為人處事是遵循的人類設定的標準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輩皆凡夫俗子,有時候不得不以天命作為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學告訴我不要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之類的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該怎么做,只要是正確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難萬險坦然面對,即使最后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還不夠,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無所惡,心里不能有雜念,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時刻保持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凡事做到問心無愧。
讀改過之法,何為過,每個人對過錯的判斷標準不同,因此要先知錯方能改過,如何知錯改過,作者告訴我們要有恥心、畏心、勇心。
有羞恥之心。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來有無數例子,就在我身邊,作為我的老板還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虛心聽取意見主動自我批評,而我這么low的一個菜鳥,怎么好意思不去虛心學習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能常常看到別人的優點,恥于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錯改過。
有畏懼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沒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錯而不思悔改必終食惡果。
有勇敢之心。要勇于承認錯誤,要勇于改正錯誤。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能可貴,尤其是作為一個老板、一個官員、一個領袖。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日本餐飲店,主動請客人提意見,然后改正,慢慢的這家店生意越來越好。雖說這種事很普遍了,但是由于是很小的時候印在腦海里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對謙虛且勇于聽取別人意見的早期認識。
我認為每一次改過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時更是對自己內心修為的一次磨練。一個人如何能夠擁有寬廣的胸懷,如何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斷磨練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瀾不驚,這些內心修為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點點培養。
讀積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里講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報的。不過有一點感覺有些別扭,故事里很多都是父母輩積累善緣,子孫輩得到善報?赡苁俏业淖谧逵^念不強,更希望是今世緣今世報。
后面講到對于善的.判斷,什么是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些種種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見,無論對待人還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斷。為人要低調,做事要謹慎。
讀謙德之效,特別喜歡下面這段:
古語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時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凡事多為他人著想,自會得到福澤庇佑。然而,當今社會,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所謂的志向,早已屈從于生活壓力,甚至不曾記得自己有過志向。
……突然感覺有些可悲,真的很羨慕那些有夢想的人,即使千難萬險即使頭破血流,起碼曾經為自己活過。哇,不能這么想下去,會抑郁的,活著還是要灑脫一些。沒有夢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為兒子孝順父母,作為弟弟姐弟和睦,作為丈夫敬愛妻子,作為朋友互幫互助,作為員工愛崗敬業,作為公民熱愛祖國,多行善事多結善緣,不枉此生,足矣。
通讀了凡四訓,感覺人的思想境界沒有最好只有更高。不過,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說,我雖不信但也不否定。權且把它當作一種精神寄托,用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用來指引自己的為人處事,用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10
記得兒子上初中時,學校推薦的必讀書里有這本《了凡四訓》,當時買了后我隨便翻了翻,感覺是在講要做善事,要改過、要謙虛,是一本給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書。幾年后,當我再次認真閱讀這本書后,我茅塞頓開,從中感悟到了許多人生的真諦,這種頓悟,讓我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F在也就不奇怪為什么這本書從明代流傳至今,400多年了,還能得到了現代社會的認可。
《了凡四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了凡先生,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明朝的官員,就是現在的公務員。他在科舉考試前算過命,而且后來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因此心如止水,覺得命運既然已經天注定,何必再努力什么,直到他三十多歲的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禪師,他的認識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后來,他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他的下半生中,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準確性。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要內心的強大,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更需要謹言慎思的德行,明白這些,煩惱和困擾自然迎刃而解了。書中還提到了“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讓我明白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必須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錯,積累善行,而且避免再犯的決心與努力。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11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為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跋嘤尚纳,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讀《了凡四訓》有感 篇12
《了凡四訓》是我這么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么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么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于自身而言,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復,不斷的重復,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皾M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為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為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皾M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著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讀《了凡四訓》有感】相關文章:
凡了四訓讀后感08-25
《凡卡》讀有感01-24
讀凡卡有感【精選】09-01
讀凡卡有感02-26
讀《凡卡》有感01-26
讀凡卡有感10-12
【熱門】讀《凡卡》有感09-21
讀《凡卡》有感(優秀)09-21
讀《凡卡》有感(薦)09-11
讀《凡卡》有感(熱門)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