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好家風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中華好家風讀后感1
中國自古就進行家風建設,自周朝周禮的設立以來,君臣父子、禮儀廉恥便不斷延續,流傳千年。可隨著現代世界文化的交融,人們對于傳統的遺棄愈發嚴重,對于道德的建設無比匱乏,而對于家庭教育更是有拋諸腦后之嫌,難道中國人不需要家風了嗎?
“天下之本在于家”,可見,中華民族歷來便重視家庭。傳統的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家風家規家訓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古圣先賢家庭教育的結晶。從古至今,如諸葛亮戒子民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優秀家訓廣為流傳,其中的名篇名句也激勵著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家訓最早可追溯的周公告誡侄子周成王的《誡伯禽書》,訓導伯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優良美德。即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要以桀、紂為鑒,不能丟掉謙遜的美德。而周成王也成為開創“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這與他所接受的家風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
優秀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立身之本。被譽為“華夏首望”的簪纓世族瑯琊王氏便有家訓傳承千年,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這代代傳承的家訓對家族的穩定繁榮,對族人的道德教化、倫理指導和優良家風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家族人才輩出,亦得益于此。
優秀的家風家訓對孩子也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風的好壞,難免會影響子孫后代。古有《孟母三遷》,便是孟母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而孟子能夠被尊為“亞圣”,學富五車,與其幼時母親的良苦用心是分不開的;而有的家庭,家風不正,孩子從小就缺少良好的家風熏陶,缺乏正確的三觀培養,自身尚且品行不端,又談什么報效祖國、振興中華呢?
由此觀之,家風家訓的重要性。好的家風家訓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是中華美德最現實的傳承。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為建設好家風共同努力,攜手并進!
中華好家風讀后感2
暑假里,我讀了一套書——《中華好家風》,在這套書中,編者教給了我們十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溫、良、恭、儉、讓”,這簡簡單單的十五個字里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通過閱讀它,我深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好家風,明白了處世以誠、待人以恭的多種道理。
這套書中最讓我感觸的是“恭”這個字,恭就是恭敬。“處世以誠,待人以恭”這樣才能贏得相互的尊重,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但當我讀到了“唐太宗教子敬師”的故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這個故事是這樣講述的:唐太宗李世民雖為一國之君,但對老師非常的恭敬。他不管老師官職的高低,自始至終都是嚴謹選師,恭敬待師。唐太宗為魏王李泰請來了禮部尚書王珪為師,但李泰初時仗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對待自己的老師極不服氣,對老師極不尊重。太宗非常生氣,當著王珪的面把深受自己溺愛的兒子狠狠批評了一通。后來李泰見到王珪也從不以親王身份自居,不僅見師以禮,拜答如禮,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詔令李泰親率百官親往臨哭后《養正圖解》專門為魏王李泰崇師問道一事作畫,清代的乾隆、嘉慶皆作詩稱贊。這里描述的李泰初時的心態和對待老師的'態度和我是何等的相似,我在平時的培訓班學習中,經常會碰到沒比我大多少的年輕老師,對于這種“姐姐”級的老師,我有時很不服氣,還會跟她們頂嘴,認為她們也沒啥了不起的。當時外婆和媽媽都跟我叮囑過:雖然老師沒大你幾歲,但你一定要懂得尊師重道,態度要恭敬,不可怠慢。對外婆媽媽的叮囑我是一邊耳朵進一邊耳朵出,沒當回事。但李泰高居親王之位,深受皇帝溺愛的情況下,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學會尊師重道,留下千古流傳的美德故事,我為什么不能呢?我深深地自我反省,努力在實際中改進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貌思恭,事思敬”相互尊敬,才能讓他人更好的和我交流知識。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年好家風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最基礎道理,非常值得我們以此“三省己身”,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我要從小事做起,以“處世以誠,待人以恭”為準繩,做一個道德品質優良的高尚之人。
【中華好家風讀后感】相關文章:
好家風作文03-11
傳承好家風作文02-19
我家的好家風作文02-18
浙江好家風作文03-12
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總結04-10
好家風伴我成長作文02-19
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作文04-28
中華好家風演講稿06-20
中華好家風的演講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