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
柳宗元,一個三十而立被貶官的男人。卻還有心情游山玩水寫文章。美名其曰:“借景排遣自己憂傷的心情。”卻沒料到,越看越傷啊!《小石潭記》便是此種心情下的一篇著作。
乍一看,文章的前兩段描寫的景物可以說是非常美了。可是仔細一品,又仿佛覺得哪里有點不太對頭。石潭周圍和本身的景物如此之多,他為何偏偏要寫池中不起眼的小魚呢?而且還寫它“皆若空游無所依”呢?這就好比當初的'柳宗元了,被貶官永州,職場失意。自己的家人也一個個離他而去。而且因為改革的失敗,還要飽受世人的指責。在大千世界里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支持他的人。可憐又可悲!
還有文章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崔氏二小生”。無緣無故,為什么要寫他們倆的名字呢?“恕己”“奉壹”。柳宗元在憂傷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吧!放過以前的自己,才能面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2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5)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他到永州后,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詆毀和攻擊,心情是壓抑的。這期間他寫了一組很有名的山水游記,被后人稱為《永州八記》,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文中所描寫的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文章寫小石潭,由遠而近,循聲而入,先總寫潭的全貌,再寫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然后又寫了潭的環境與游者的感受。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記《鈷鉺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后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鉺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著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堪、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目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寫靜態,“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游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又是由近及遠地寫了。“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秘。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并非是作者的游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3
在永州的一個地方,埋沒著一個小潭,在小潭的一個地方,埋沒著一個他。
政治上的失利,柳宗元被貶謫至湖南永州,他心中苦悶,而探山訪水,以游排愁,以筆解愁。他無意踏入竹林,竹葉婆娑,竹林縫隙間隱隱傳來潭水泠泠聲,他微微興奮,莞爾一笑,砍下竹子開道通向一處幽靜的小潭,他緩步移至潭邊,見潭水清澈見底,奇石各異,四周綠樹青蔥,藤蔓隨風蹁躚,游魚戲水,似與游者相樂。然而卻寂靜無聲,凄神寒骨。他靜靜坐在潭上,目光深邃,望著眼前寂靜,衣襟被冷風吹起,心生陣陣寒意。潭似一面鏡,倒映著凄涼的他。
他何曾不若這小潭,年少成才,年僅二十添一便進士及第,親朋好友以他為樂,他名聲大振,從此步步高升,而站得越高,看的越多,政治的腐敗慢慢被揭開,最終暴露在柳宗元眼里,他想改革,他要改革,他不堪這腐朽的官場,投奔了王叔文,他們最終得了順宗的賞識,他與王叔文一起改革,此時,他看似前途無量,已立足在官場頂端,卻被現實狠狠打下高臺,新帝即位,他被一貶再貶,離北方愈發遠,他不甘,他苦悶,他的.名字還未刻入歷史豐碑,他一身才華未來得及使用,他所在的朝代還未讓他盡心效力,便一落千丈,同小潭般被竹林掩住,只有泠泠水聲在掙扎著,望吸引旁人注意。旁人來過也罷,或許贊賞它,或許對它一笑了之,終是黯然離它而去,無人為他再開辟一條大道。
“同是天涯淪落人”蘇軾被貶,但他隨遇而安,辛棄疾被貶,他選擇舍劍從文,而柳宗元被貶,是集苦悶于一身,無論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他沉重的心情躍然紙上,他沒有蘇軾被貶后依然悠閑自得,他沒有辛棄疾被官場拋棄后依然斗志昂揚,他唯有一腔委屈沉悶,對于官場,他無奈,不甘,卻只能硬生生咽下肚中。小石潭,大概是他的照應,他望景生情,借景抒情,從一開始以見到石潭而驚喜,再聯想自己而黯然神傷。
他望著這石潭,寒風刮過,潭水激石,奏一曲婉婉悲歌,他閉目,四周寂靜愈發使氣氛悲涼,他齊眉微皺,緩緩起身,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轉身離去,留下《小石潭記》一篇。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4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愿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里的沉郁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著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著大自然的調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通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了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于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郁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后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后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于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并沒有想到自己在后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悅。而不是借著美景感嘆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5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于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里。
永州十年,柳宗元游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并寫下心中的憂郁:“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著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為在這里,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著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為嶼,為嵁,為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么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著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里。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么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仿佛有什么魔力,讓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看著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仿佛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著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凄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后,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6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間的美景處處都有,就看我們如何去對待和發現。當在一片蒼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聲。泠泠作響,自然是引人入勝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樹翠蔓,高低交錯,令人不禁要大吸幾口新鮮空氣。或是脫了鞋下潭,親身體會談水的清涼澄澈。“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對荒野渡口的偶然發現,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樣的感嘆吧!
偶見潭景
“佁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發現美景之后,重在如何才能正確的欣賞。潭中水質極佳,日光都可以直見水底。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這的魚似通人情。既知來人并無惡意,便自由往來,時動時靜,時去時來,時近時遠。令人也不禁想去與魚兒互相逗樂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經到了能與飛鳥和諧相處的地步了吧!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麗。
偶識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許我們只能敬重的欣賞。坐在潭邊,靜心欣賞,看寒樹成林,翠竹圍潭。此時才能感到內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沒有雜亂的聲音,沒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間,一時仿佛停止了更易。這才恍惚之間,偶識自然大美與深不可測,便抱有敬重之心,記于紙上,寫在心中,悄然離去。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蘇軾于赤壁磯下,聽水落石出,而四顧寂寥,便是真正認識到了自然。這偶然的領悟,必然是偶然的美麗。
這偶然的美麗,或許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奧秘。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7
《小石潭記》是唐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他游覽小石潭的見聞和感受。讀完這篇文章,感受非常豐富,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的讀書心得。
文章描寫細致入微,讓我仿若身臨其境。作者通過描寫潭水的清澈、潭底的卵石、潭邊的冷杉,使我感受到了一個人獨處時的寧靜和舒適。尤其是在文章結尾,作者用“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句話作為結尾,表達出自己要在這里寧靜的心情,也更深刻地表達了寂寞的意境。
文章通過對石潭景色的描寫,讓我領略到了美的魅力。作者對景色的描寫非常細致,讓我仿佛看到了小石潭的美景。在這個城市化日益加劇的時代,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近自然,讀這篇文章讓我感到眼前一亮,好似自己親身到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自然。
再次,文章語言精煉簡練,讓我受益匪淺。歐陽修的語言非常得體,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他深深的內心感受。他的文字給人以啟發,令人回味無窮。特別是他在文章中引用的`“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句話,不僅讓我感受到歐陽修在小石潭觀賞時的感受,也讓我了解到文化的精髓,讓我在閱讀中受益匪淺。
最后,文章中的人生感悟讓我很有感觸。歐陽修在文章中,通過對小石潭的描寫和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體悟。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是對人生的一種回顧和總結,也是一種激勵和呼喚。在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珍貴,也懂得了要有一顆堅定的內心和追求美好的心靈。
《小石潭記》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散文,文章讓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美麗、文化的深邃和人生的感悟。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認為,美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只有我們內心充滿美好,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今后,我也會用歐陽修的散文,來激勵自己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8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邊,望著幽深的池底,思考著自己的處境。這便是《小石潭記》給我們呈現的畫面。不久之前還是出身貴族的豪門子弟,還是革新運動中的政治先鋒,還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轉眼間就成了一位被貶出這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這位靜坐池旁的迷茫者。雖然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貶的人數不勝數,但要說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許柳宗元也在問自己為何會被貶,為什么會淪落到如此的境地,人們憑什么能把我趕出朝廷,我明明實在消除腐敗,凈化朝廷怎么就錯了呢?但無奈的是,皇帝一聲令下,誰都留不住他,更沒有人趕入皇帝作對,誰都改變不了這殘酷的現實。
于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斷的地調整心態,通過描寫山水來寄托感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寫出《永州八記》,也寫出了《小石潭記》。他盡管不在朝廷辦公,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訴說著自己的經歷,內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顆在逆境中成長的心,還有他那對于身世坎坷,世事莫測,仕途險惡的`感慨。而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動蕩與波瀾,最終都會歸于平靜,再以它那平靜的面貌存在著。也許我們的心就應該這樣,雖然外界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的內心卻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行為也可以被我們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顆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所干擾。正如這潭池水一樣,不畏波瀾,不懼風浪,保持平靜,卻又充滿力量。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9
《小石潭記》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一篇散文。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升的他,懷著一腔熱血參加了永貞革新,卻因為觸范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報國,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游境內,到處搜奇覓勝,游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在此,他寫下了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托其中。
命運仿佛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紙召書將他從永州召回了長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飛夢繞的長安,又被另一詔書貶到了更偏、更遠、更荒涼的柳州。極度的欣喜和極度的失落在一瞬間轉換時,很容易讓人的心態徹底崩潰。這難以想象的落差將柳宗元推向了絕望的邊緣。無依與寂寞將他占滿,他不斷地,拼命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魚兒,“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上寫的是水的清澈,細品卻又體會到他本人內心的無所依。他何嘗不是那魚兒!無依無靠,在永州,他格外地無助,內心無盡的凄涼。他思考著自己的價值,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
《小石潭記》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他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表現出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向往,也體現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記》中,柳宗元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的描寫,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后人的懷戀。
巨大的打擊接連地沖向他,他卻捂著傷口,緩緩前行,從未倒下。即使心已經被深深地傷害,卻仍然選擇兼濟蒼生……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0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雖然隔著成片的竹林,但是仍然能夠聽見小溪流叮叮咚咚,似玉佩碰撞的清脆響聲,再配著竹林里鳥兒歡快的啼叫,顯得分外和諧。我踏著那條曾被柳宗元“伐竹取道”的小路,來到了小石潭邊。
你看那水,真像柳宗元說的那么清——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那石,真像柳宗元寫的'那么奇——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那樹,真像柳宗元看到的那么美——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多么迷人的小石潭啊!
小石潭里的魚兒也十分富有靈性。一會兒靜止不動,一會兒又突然向遠方游去,來來往往輕快迅疾,游動時魚的身體簡直比那女子還要輕快、曼妙。魚游的如此歡快,似乎是為了讓心情不好的游人高興起來。多么可愛的魚兒,多么可愛的小石潭!
小石潭雖可愛迷人,但環境卻太過于幽靜,不可久留。待初見小石潭的那份歡欣過去了,便只剩下無盡的凄涼,讓人忍不住想逃離。
作者當時的心境不就如同這小石潭一樣悲涼嗎?
被貶窮山惡水之地,仕途不得志的郁悶心情,在作者遇見小石潭后就充分的表現出來了。小石潭吶,你是否和我一樣苦悶?你如此秀美,卻被藏于深山之間,終日不得人語,你是否也有過不滿?這是作者對小石潭所問,也是作者對自己所問。不知何時,作者已將自己化作小石潭,小石潭既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小石潭。
讀《小石潭記》,我從中感到了喜與悲,也領悟了詩人文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心不同,景自然也不同,我們雖然不能深切體會到柳宗元的痛苦,但是我們要以樂觀的心情看待生活,才能收獲幸福。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1
石潭記讀后感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干凈,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松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仿佛成為了凄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于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2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凄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著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說柳宗元這是怎么了,這么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為什么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那整個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著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卷著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于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脫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說說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于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后,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棱,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溫度,那是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心的脆弱。他想象著這樣的政治災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凄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奏地去適應,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于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凄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著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3
一只落魄的雄鷹立于籠中,它的爪尖布滿了傷痕,緊攀著鐵絲,喉嚨里似是發出一聲沉重的嚎鳴,不再聲嘶力竭,卻依舊直擊人心。鷹眼不復清明,混沌的絕望中涵蓋了幾分渺茫的企盼。
鐵絲籠被拴掛在窗邊,雄鷹望向茫茫蒼空,窗外候鳥南飛,它似乎離這自由只毫厘之差,但這鐵絲籠又牢牢束縛了它。
柳宗元便是那只雄鷹,初入朝為官的他心懷壯志,野心勃勃,滿懷著一片為國為民之心,到底年少,壯志酬籌,只想如那雄鷹一般搏擊長空,遨游天際,他想作出一番事業,他渴望報效國家,終身為民,不求青史留名,但求無愧于心。他與眾多歷史人物一樣,期望完成個人的偉業與抱負。
但現實的囚籠在無形之中網住了他,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柳宗元被貶往他地,就這樣,他懷著不甘苦悶的心落入了牢籠,他的羽翼尚且稚嫩,他的一腔熱血尚未灑向神州大地,便被一刀斬斷,折損摧殘,他心有志向卻不能報,徒留傷悲。
柳宗元渴望寄情于山水,以期忘卻心中的憤懣,凄苦。所以他“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所以他看到青蔥的樹木,搖曳的枝柳,清涼的水流,密布的魚影,便心生安寧幽靜之意。但當他見到那蜿蜒曲折,交錯不齊的溪流時,當他感受到拂過面頰的冰涼之意時,那幾絲苦悶抑郁卻又纏繞在心頭,一圈又一圈,未能縛住他的身,卻逐漸束縛了他的心。這憂傷的情緒在短暫的封閉后,便打開了閘門,如同潮水般涌來,無以遏制。柳宗元不愿再細思內心的傷懷,就匆忙離開。
柳宗元是孤高清傲的',是剛直倔強的。他不同于陶淵明的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亦沒有蘇軾光風霽月的胸懷,他喜愛這山水情趣,但他終生渴盼的仍舊是實現個人的抱負。他的失意,他的悲觀情緒,促使他寫下了多少千古絕句,但這流芳百世的詩句中卻是鮮少能見到積極之意,當代讀者字字斟酌,只是尋出了一顆凄楚悲涼的心。他心陷其中,久久不能自己,他深沉的情感在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甚是寂靜寥落。
柳宗元終其一生,自云巔到崖底,抉擇他命運的,是個人的性格,也是時代釀就的悲劇。他所向往的,所期盼的,所悲涼的,在那樣渾濁的世間,只能黯然逝去。
那只雄鷹傷痕依舊,埋藏在鷹眼深處的企盼竟是暗淡了些,它久久地凝望著窗外,所有的傷都已不必用聲音來傳達,它只是這么靜靜立著,便能夠觸及它眼里濃濃的凄苦。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4
跋山涉水來到了這小石潭。還未進入,就聽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聲。柳宗元說,他所聽到的流水聲就像佩環碰撞的聲音。或許這是初到時的歡樂吧。而我站在那里,聽到這流水聲,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隨后,我們“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塊石頭為底的小譚,不禁的猜想若石頭整塊翻起來后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譚后則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里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許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里就是古文運動里和他并肩前行的韓愈等人吧。后來,我們還欣賞到了“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數十步,我們又看到“潭中魚可白許頭”,柳宗元高興地和我說這些魚都呈現出一種“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樣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當柳宗元想要靠近看個仔細時,它們又向遠處游走了,我笑著對柳宗元說:“你看,它們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說到:“那些平日里與我糾葛的人,也是這副樣子的,若有靠近,必將疏遠。”
我們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看到這般景象,柳宗元臉上的笑容逐漸褪去,我想,他或許是覺得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條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后,回頭望去,早已看不見源頭在哪里。
后來我們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邊想休息一會兒。想欣賞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里便裝滿了竹樹。“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臉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說道:“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記錄了些許后就催著我倉促的離開這里。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開心不起來。明明“聞水聲”時還是“心樂之”的,可“坐潭上”時就“悄愴幽邃”了。
......
我最開始的心之所向,還是沒能抵過那四面竹樹環合的景色。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15
他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似珮環碰撞般的水聲,心中為之一樂,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格外清涼,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牟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約有百來條魚游來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此時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無比舒適,在那一瞬之間他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應該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輩子都住在這多好啊。歷經嚴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可是,你甘心嗎?
剎那間,喜悅之情散盡,他像是被從溫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進了他只的心里,透進了他的骨子里,一陣陣孤寂,一陣陣悲愁向他襲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無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渾身上下都在吱吱作響。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參加革新時候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勁,認為一切都會便變好,可惜他想錯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進了一臺叫做“現實”的'巨大磨盤里,被磨成粉、磨成渣,連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廢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個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錢的。
他絕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滅破碎,如同他那顆殘破的心一般。名為“希望”的荊棘之路使他渾身都在流血,但這條路卻仿佛永遠望不到盡頭。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勢大牙差互”“”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他記下了這番景色,便匆匆離去了。
【小石潭記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說課稿12-22
小石潭記說課稿12-22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4-08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07-17
小石潭記導游詞02-08
小石潭記說課稿8篇01-10
小石潭記說課稿(8篇)01-10
小石潭記導游詞05-17
小石潭記的導游詞02-20
小石潭記說課稿9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