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韓信》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韓信》有感1
以前就聽說過韓信這個傳奇歷史人物,但是了解的不多。今天讀了《戰神韓信》這本書,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簡直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它。
韓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首先韓信是一個堅強的人,能屈能伸。書中講到韓信被一個無賴侮辱,那個人要韓信撥劍殺了他,要不然就要韓信從也的胯下鉆過去,兩個選擇讓韓信去選,這明擺著就是欺負人,為了不毀了自己的一生,韓信就從那個無賴的胯下鉆了過去。別人都恥笑他,他卻能忍常人所不能忍,這就是不同尋常之處。
其次韓信也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在一次與趙國的戰斗中,對方人多勢眾,韓信與將士們背水一戰,大家都殊死拼戰,以一當十,在敵懸我殊的情況下大敗敵軍,并俘虜了趙王歇,將士們都夸大將軍是個了不起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深受啟發,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退縮,要勇敢的面對現實,沉著冷靜的去思考。不要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韓信》有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戰神韓信》。我很興奮啊!因為這本書竟然是我們淮陰實驗小學陳松勝校長、濮坤校長帶領幾位老師編寫的呢!他們實在是了不起啊!這本書真是我們淮陰實驗小學的驕傲啊!讀完這本書,心里感慨萬分!
韓信是我們家鄉淮安人,小時候父母都去世了,他很自強自立,就以釣魚維持生命。有一次一連幾天都沒有釣到魚,餓昏在河邊,一位好心的.漂母看見了,就把自己僅有的一碗粥給了他吃,后來經常幫助韓信,還給他講道理,男兒志在四方,哪能靠乞討為生?韓信非常感激漂母,于是立志讀書練武,韓信經過勤學苦練,飽讀兵書,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了一名大將,率領千軍萬馬,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定三秦、虜魏王,巧奪趙、平代滅齊、雍水之役、十面埋伏、鴻門救主、智計降燕等等。
韓信從淮陰少年成長為千古名將,有許多許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我要努力學習,做個像韓信一樣的偉大的人!
讀《韓信》有感3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安縣,今淮安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稱為漢初三杰。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楚漢之時人們把他評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
韓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祖上是楚國的貴族,家庭殷實。他自幼就熟讀兵書,希望有朝一日當上大將軍,領兵打仗,保衛楚國,但是,他的理想還沒來的及實現,秦始皇就打敗了楚國,并俘虜了楚王,韓信一家也被貶為平民,只能艱難度日,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后來,韓信投奔項梁,但沒有得到重用,項梁死后,歸附項羽,做了郎中,依舊沒有得到賞識,可謂“功不成,名不就”。于是逃離楚軍,投靠劉邦,初期頗多失意,后被封為大將軍,逐漸顯示其杰出的才能。他一生當中最富傳奇色彩、最光輝的歲月才正式開始。他先后率兵打下了關中,平定了西魏、代、趙、燕、齊等諸侯國,隨后又幫劉邦打敗了項羽。對此,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評價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
此時韓信手握重兵,重情重義,信守承諾,始終沒有忘記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可不久后,呂后以他蓄意謀反為名,把他殘忍地誅殺了。
韓信身為漢初名將,雖然出身低微,但是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將王、侯、將、相全部擔任了一遍。正因為韓信如此豐富精彩的人生,才使他成為了最有故事的歷史人物,僅與他相關的成語就有也很多。如:
胯下之辱:說的是韓信小時候只知道讀書和練武,后來父母雙亡,家境貧寒,經常到別人家去混飯吃,他衣衫不整,被一個無賴欺負,讓韓信從從他胯下鉆過,韓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鉆了過去。以韓信之后的能力完全可以殺掉那個無賴的,但是他沒有殺。
一飯千金: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一千兩黃金來答謝她。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十面埋伏:說的是韓信杰出軍事才能,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占取了關中;通過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戰、拔旗易幟,滅掉了趙國;通過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評價他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是的,無論韓信的人生是以何種方式結束的,都掩蓋不了他的軍事才能和蓋世奇功,在后人眼里,他永遠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兵仙”!
讀《韓信》有感4
劉邦之所以后來是漢朝的創始人,因為它比項羽會用人。這個故事就是講劉邦會用人,他手下的蕭何就是一名人才,他善于為大王挑出精兵強將,這個故事中的韓信就被蕭何看出是一名人才,沒被大王重用,自己就走了,而蕭何在半夜去追他,可見蕭何是一位善于觀察人才的`人。
劉邦是一位會用人才的人,比如他手下的蕭何、張亮,等各種文臣武將。所以他能戰勝項羽。項羽手下有一個叫亞父(范增)的人,而項羽還不用他,不聽他的忠言,所以他沒能戰勝劉邦。在這一點,他們倆人的差距就拉開了一大截。
比如我們以前的老師,見我和徐震要走,就說了很多理由挽留。我們也沒有留下。老師說:“你們到那,還得重新認識一批人,那樣會耽誤你的學習的,如果相處不好,弄不好會打架……
我要好好學習,成為老師眼里的好學生,幫幫老師忙,讓老師喜歡我。也要像蕭何一樣,成為有用的人。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都壓好好學習,先學習,在成就未來的事業。
讀《韓信》有感5
我在這一周的時間里,看一本名叫《戰神韓信》的書。這一本書的主編是陳松勝,他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副主編是濮坤,徐業龍,濮坤現在是我們學校的副校長,還是我們的閱讀課的老師。
這一本書主要講了韓信的一生。韓信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有一次強大的項羽被韓信打敗了,還有一次章邯帶領著三萬鐵騎向陳倉而去,剛好韓信白日修棧道,度過了陳倉,沒想到最后韓信反擊勝利了。
在這一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爬坡將軍》《明修棧道》著兩個故事。我首先給大家講第一個故事《爬坡將軍》,韓信的.母親去世后,韓信靠著討飯為生。在那個時候,天氣炎熱,韓信討完飯后就會經常到村口大槐樹下吃飯,大槐樹前有一片空地,中央有一個六丈高的土堆堆,誰爬上去的次數越多,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王位”。直到有一天,一群孩子們來到高坡,有的鼻青臉腫,滿臉鮮血……應該是富家小弟打的。一個小孩說“我們該怎么辦?”韓信說:“我們一根筷子能折斷,一整捆筷子折不斷,意思是我們團結一心,沒有人能欺負我們。”
《明修棧道》這個故事的意思是韓信帶領著一萬士兵用一個月的時間重修棧道,一個月后,韓信到達了陳倉,把那里所有的敵軍殺死了,度過陳倉。
這兩個故事主要講了韓信是個機智過人,隨機應變有主見的人。
讀《韓信》有感6
最近于老師推薦給我們一本叫《戰神韓信》的書。我們淮陰實驗小學的陳校長、濮校長等優秀老師都參與了這本書的編制。去年剛出版的時候就聽說過這一本書,對書中的主人公韓信充滿了崇拜和好奇。韓信故里在淮陰區碼頭鎮,每回去外婆家都會經過那里。所以,很小的時候關于韓信的故事就略知一二。
《戰神韓信》一共八個章節,分別從韓信的傳奇身世、少年志向、艱難生活、全勝戰績等方面將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描寫的栩栩如生。
“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我覺得韓信受得了胯下之辱,不僅是他能“忍”,而且他的.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忍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之所以戰無不勝,是因為他神鬼莫測、以少勝多獨特的用兵之道。陳倉之戰、背水一戰、濰水會戰等戰爭足以證明韓信配得上“戰神”這個稱號。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對大軍事家韓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的事跡影響和鼓勵著我努力做一名像他一樣意志堅強,敢作敢為,知恩圖報的男子漢。
讀《韓信》有感7
《中國歷史故事》是一部十分優秀的課外讀物。里面有許多十分優秀的歷史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很耐人尋味,那就是《韓信拜將》。
韓信成名之前,喜歡隨身帶著寶劍。可有些人看著他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感覺十分別扭,有一些自以為有些能的人便惹是生非了。一個屠夫盛氣凌人,當眾對韓信說:“看你好像有兩下子,可其實你是一個膽小鬼。”
停了一下,那屠夫又繼續說:“如果你敢刺我,就刺;不敢,就從我胯下鉆過去。”韓信看了看,就真的從他胯下鉆了過去。
為什么韓信要如此?他的能耐絕不是浪得虛名,本可以殺了屠夫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韓信懂得忍辱負重。他知道如果他殺了屠夫,他就會坐牢,就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了,得不償失。因為韓信的忍辱負重,所以最后才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將軍。
反觀我們自己,有時因為一點芝麻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計較。將我們的心胸與韓信的心胸一比,那真是天差地別。而且,韓信成了大將軍后,將那屠夫叫了過來,不僅沒有殺他,還根據那屠夫的能耐讓他做了中尉,足見韓信的心胸寬廣。
我們的確應該學習一下韓信的忍辱負重和心胸寬廣。如果事事斤斤計較,何以能成就大事?
讀《韓信》有感8
韓信又稱淮陰侯,是西漢杰出的軍事家,是我們淮陰最有名的歷史人物,韓信大將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我喜歡稱韓信為“兵圣”。
我最喜歡戰神韓信里面“胯下之辱”的故事,在古代有一群惡少當眾欺負韓信,有一個屠夫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覺得自己還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根本沒有必要和這無賴糾纏不清,就咬牙從屠夫的襠下鉆過去了。看到這里,我的心里替韓信憤憤不平,這屠夫也太欺負人了,但是轉念一想,韓信忍了別人不能忍的`恥辱,這正是韓信的過人之處,這種忍辱負重的精神,最終才成就偉大的事業。
韓信的這種精神也激勵著我,我要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要克服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挑戰,做一個像韓信那樣的大將軍大丈夫。
讀《韓信》有感9
在漫長的歷史中,有無數英雄好漢令我敬佩,如關羽,岳飛等。其中數“淮陰侯”韓信最令我敬佩。讀完《戰神韓信》后,我更加感嘆于他的足智多謀、勇于擔當,同時也為他最后為計所殺而惋惜。
相信即使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也都聽過《胯下之辱》這個故事。在當時很多人都嘲笑他外勇內怯,稱他為“胯夫”。換做其他人,一定會拔劍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韓信從小好學,熟讀兵法,深知要在逆境中養精蓄銳,遇事要沉著冷靜,不逞匹夫之勇。其他人又哪里知道今日的屈辱只是為了明日的輝煌呢,這就是韓信智慧過人之處。在淮陰俚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能屈能伸大丈夫也”,夸的就是韓信。
這本書同樣也讓我對韓信的智慧與勇氣有了深刻的認識。破趙之戰中,韓信孤軍深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他獨具慧眼,背水列陣,靈活地運用地形條件,以有限的兵力進行合理的部署,最終取得了勝利。是歷史上典型的以劣勝優的戰例。而這場戰爭也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
這樣一個人最后卻被加以造反的罪名慘遭誅殺,我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讀完這本書后終于有了答案。人非圣賢誰能無過,即使是韓信這樣一個智勇雙全之人,也不可避免的擁有缺點。他驕傲自滿,漢朝建立后他恃功自傲,引來漢高祖劉邦的不滿與猜忌。天下太平之后,手握重兵的韓信失去了利用價值,也成為了劉邦潛在的威脅,因此無論韓信最終是否造反,劉邦都會斬草除根。一代名將就此隕落,真令人惋惜。
我想韓信既能忍受胯下之辱,那么在功成名就之后便也能謙恭退讓,不夸耀自己的戰功,不自恃自己的才能,可惜事與愿違。智慧如韓信也忘記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絕,良弓藏“這個道理,最后再無退路任由漢高祖、呂后處置。
韓信一生很短暫,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兵法藝術卻一直為后世所尊崇。被貶抑郁之際,韓信發憤著書立說,編寫兵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金戈鐵馬,韓信的一生傳奇而悲壯。不怎樣,他胸懷大志,知恩圖報,智勇雙全的精神品格一直深深影響著后人。我想“一代戰神”他當之無愧。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學習韓信身上優秀的品質,努力邁向美好的人生旅程。
讀《韓信》有感10
“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憶古代一堂堂“兵仙”,如今感受依舊。駱賓王說過:“惜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次,我讀完了《韓信》這本書,心中感慨萬分。
韓信一開始只是淮陽人,連溫飽問題也解決不了,后來一個老婆婆給他吃了一頓飯,使他立志要成為大器報答老婆婆。直到了漢王帳下,被封為大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定三秦,虜魏王,擒夏說,巧奪趙,脅燕國,平齊地,重創楚,圍垓下,滅楚軍。但是最后被呂后和肅何所害,真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但是他民的豐功偉跡是永垂不朽的。韓信還知恩圖報,只因為老婆婆給他吃了一頓飯,他就以千兩黃金奉還。他知道蕭何并不是真的想害他,而是被呂后逼迫,為了報當年的舉建之恩,才去了呂后的大殿,最終才被呂后所害。誰了想不到,韓信一開始只是個四處游蕩的青年,從一個四處游蕩的人成為“兵仙”是多么不容易,這都是他有著一個偉大的`志向,而且還熟讀兵書,才建立如此汗馬功勞。司馬遷說韓信謀反,但我覺得是因為劉邦一直想除掉韓信,使他沒辦法才起兵謀反的。韓信最終不是戰死沙場,這也更證實了他是“兵仙”的傳說。
“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益善耳。”這是他發出最后的感慨,雖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名字會一直流傳下去。
讀《韓信》有感11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戰神韓信》這本書。
《戰神韓信》這本好書寫的是一個傳奇故事,主要講的內容是韓信將來騎馬執劍走天下,出將入相的故事。
不過!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還是第三節,七歲分糕。我們就先說韓信七歲分糕吧!有一天,韓信家里來了八位客人,母親拿出兩塊正六邊形的糕點招待客人,韓母正要按同樣的方法切第二塊糕點的時候,才滿七歲的小韓信忽然站出來說:“母親,您剛才一共切了十一刀。對我來說,只要切五刀,也能把它切成大小,形狀全都一樣的八塊。”“啊?”韓信的母親很驚訝,問道:“切出的形狀,大小也完全相同嗎?”“當然!”小韓信自信的點了點頭,隨后從母親手中拿過刀,比劃了一下后,切了起來。
你知道韓信的切法嗎?
先將正六邊形對角切一刀,使正六邊形成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再將兩個梯形的上底平均分成八份,各從上底左右兩邊一份的.地方切出一刀子,這樣原來六邊形就變成中間一個矩形和左右兩邊兩個相同的五邊形。最后各成中間矩形的五邊形,在中間矩形的六分之一處切出兩刀,于是就有了八個形狀相同,面積相等的梯形糕點。
韓信從小就是一個愛動腦筋,聰明睿智的孩子。
讀《韓信》有感12
我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故事,叫《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里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于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記得去年放暑假的時候,我和馮旭豪約好了下午一起去小區踢球,結果奶奶過生日,我和姐姐、汪洋他們玩得高興過了頭,卻忘了我和馮旭豪的約定。到了晚上,他來找我,我才不好意思的想了起來。而他一下午都在哪里等我。
王充說的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通過這個故事和一件事,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不能撒謊騙人。
讀《韓信》有感13
韓信是我一直非常同情的歷史人物,從這本書中能看出其是軍事家、戰略家。韓信年紀輕輕就建立了豐功偉業,23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劉邦集團的上將軍,27歲就指揮聯軍在垓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助劉邦建立漢朝;但是他結局很慘,以謀反罪被殺,年僅33歲,而且被滅三族。戰功赫赫而又輝煌的一生,以悲劇收場,更能觸動大家內心深處最敏感的那根弦,愛韓信之才,悲韓信之遇。
韓信死了,但是他卻兌現了他的諾言,賜給漂母千兩黃金,報答了一飯之德;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因為他死的時候,就像他年青時所期盼的那樣————天下都為之震動。生命之目的已經達到,猶如最絢麗的櫻花,片刻的燦爛必然伴隨著永恒的凋謝,但是它的瞬間美麗已永遠為賞花者所銘記,人生的這樣終結又何嘗不是一種壯烈的完美呢?短暫的一生過后,便是最偉大的永恒之光榮,韓信之死已得其所,其又復何恨焉?逐鹿已隨英雄志,身死名敗又何妨?
不過從韓信身上我們也能學到:
(1)個人命運離不開時代背景。
(2)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韓信是一個善于選擇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學什么、做什么。這是韓信年紀輕輕就能走向職業發展巔峰的重要原因。人生很短,時間很緊。沒有夢想和目標,隨波逐流,即使身負天縱之姿,也很容易在職場上庸碌過一生。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個理論是指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4)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價值。功勞永遠是昨天的事情,不要用昨天的功勞換取明天的'前途,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價值,在不同的時期、環境重構自己的定位、規劃。夢想、目標、學習、思考、實踐、總結,職場發展不竭動力;修心、修德,做人才能長久。厚道、謙遜、忠誠、服從組織原則,是職場最重要的道德。
最后,用一句話做總結:“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讀《韓信》有感14
碰到流氓挑釁怎么辦?像韓信鉆胯那樣忍辱負重,還是像張飛揮鞭那樣憤而擊之?前兩天在微信讀書上看到一本講韓信的書《千古一戰神:韓信》,作者姜狼。這兩天翻了前面幾章,寫得很一般,文筆并不優美,比起易中天《品三國》的口語化寫作,也差了不少。
書中多有演義,不少情節未經考證,比如劉備西進伐秦而項羽北上救趙一節,書中說完全是楚王熊心之意,即使項羽心有不甘,也只能領命。
其實北上救趙,項羽多半主動請纓,乃其在弒殺本性之下,欲為父輩報仇。項羽叔父項梁為秦將章邯所殺,祖父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滅。圍趙秦兵由章邯統帥,秦軍先頭部隊領兵將領王離,正是王翦嫡孫。
這書歸為“人物傳記”,實則更像小說。
韓信受胯下之辱一節,寫得不夠精彩。原本看下去,是希望能看到些野史,即使不可信,但總比正史曲折離奇,更有趣味。但看得出,作者也沒找到什么野史,不過是在正史基礎上做些想象,憑自己的理解,還原當時的情景,偏偏想象力不夠豐富,筆力也不夠,所以寫得稀松平常,并不十分引人。
話雖這么說,對能寫完一本書的人,我總是心存十二分敬佩的。哪怕沒有考證,僅是把各種途徑搜集來的資料,重新整理成書,也是一項浩大工程。不管文筆如何,至少對這段歷史或者這個人物,會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成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就像讀書一樣,做筆記與不做筆記,效果差別巨大。
說回本書,剛看完前十章,剛剛講到韓信追隨項梁,在項梁死后,項羽封了韓信個小官執戟郎,相當于首長警衛,負責項羽帳前的安保工作。看起來離核心近了一些,但手里沒權,手下沒兵,可嘆英雄胸中縱有萬丈長河,只能屈身被人呼來喚去任意支配。
想起入營之前,在淮陰落魄之時,韓信食不果腹,靠人施舍度日,整天看人臉色,甚至甘受胯下之辱,都是因為相信自己終非池中之物,自絕于世俗之外,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古代圣賢神交,鉆研兵法,憑這一信念,苦苦支撐。
“加入組織”半年多,終究沒能覓得用武之地,不得重用,這時最怕的,就是之前的這股信念被慢慢消耗,越來越弱,直至最終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心氣一散,動力就沒了;動力一沒,堅持就難了;堅持一松,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古人的問題,今人同樣逃不過。
就像我這百日千字,堅持太難,這才十日,已經落后兩篇。看到韓信這段,我想了一下,我這百日千字,還是因為原始的信念不夠明確,也不夠強烈。原本只是想每天堅持寫幾個字,就此養成個寫作習慣,卻并沒有給寫這件事設置一個清晰的目標。
這個目標,不是指寫多少天,每天寫多少字,也不是簡單地說要養成個寫作習慣,而是一個值得堅持和付出的終極目標,比如說一百天寫出本小說,或者公眾號積累多少訂閱用戶,或者寫出多少篇十萬加百萬加。沒有了目標壓力,執行過程中就少了動力,信念不堅定,放棄就變得順理成章,當然,我還能給這樣的放棄找出無數個理由。
今日總算湊滿一千字。再堅持一下!也許一百天后,寫字真會成為習慣,就像每天跑步鍛煉的人一樣,一天不動就渾身難受。
讀《韓信》有感15
故事講述了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韓信攻下齊國歷下,并一舉占領了齊都臨淄。齊王田廣慌忙趕到楚國向楚王項羽求救。而楚王項羽看不起韓信,但他委派了大將龍且率二萬兵卒,前往與齊國聯合抵抗韓信。楚將龍且亦是位有勇無謀,用兵只求狠沖猛打,而不講究計謀韜略。十一月,齊楚聯軍與韓信的漢軍在濰水兩岸瀕水對陣。好戰慣斗的龍且幾次要向漢軍發起猛攻,都被齊王田廣勸阻住了。,齊王的良言相勸,沒能阻止龍且給齊楚聯軍失敗的厄運。
這天,韓信指揮大軍渡河進擊龍且軍,部隊渡過一半時,漢軍便有秩序地向回撤軍了。龍且韓信這人膽小鬼,他聽不進齊王田廣的意見,一意孤行地指揮部隊&“乘勝追擊”了。當龍且的.將士渡過近一半時,濰水上游發起了洪水,激流滾滾,傾瀉而下,一下子把龍且的部隊沖散了。而對岸的漢軍也趁機回身反擊。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龍且兵卒成了漢軍的活靶子了。而阻在濰水東岸的楚兵更是潰不成軍,四散逃亡。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過河乘勝追擊,殺死了龍且。齊王田廣也被韓信活捉了。韓信設置了誘敵之什。早在齊楚聯軍趕到濰水兩岸布陣,他在夜里讓士兵做了一萬多個布袋子,里面裝滿了細沙,堆在濰水上游,濰水上游便了人工堤壩。
于是,他再用佯裝敗退的戰略,把敵軍引入河中。讓士兵在上游把沙堤,漢軍借助洪水之勢,輕而易舉地打敗了齊楚聯軍。我看完故事,覺得韓信的兵力沒有龍且的軍隊人數多,但龍且有勇無謀,指揮不力,才被韓信用洪水沖散了追擊部隊。我明白了做事光有勇無謀,要動腦筋,有策略地去做事。
【讀《韓信》有感】相關文章:
讀《韓信》有感04-30
《韓信》讀后感12-18
我眼中的韓信作文10-26
讀竊讀記有感03-02
讀《竊讀記》有感06-27
讀《竊讀記》有感【必備】09-20
讀《推敲》有感10-13
讀《貓王》有感10-01
讀《張海迪》有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