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7-03 13:42:08
  • 相關推薦
(精)《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群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于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悅,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因此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獲。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奔右苑治,里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系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么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身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因此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說: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感受到有自身的位置,人只有能感覺自身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里,強調“我為別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最后,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身決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說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娘說,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谷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因此,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閱讀,因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說,從現在起,要再用你歲數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呢?你有思考過嗎?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介紹關于“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學書籍。該書以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如“我們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獲得幸!薄ⅰ叭绾翁幚砣松恼n題”,給出了阿德勒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原因論”(通俗來說,是指一切的結果都是過去的原因導致的),阿德勒則認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于我們的目的產生的,我們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對客觀事實我們所投射的主觀看法。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是10攝氏度,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覺得它清涼,冬天覺得它溫暖。它的溫度沒變,可是我們的主觀感受變了。所以當事情發生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將會影響我們行為的主觀問題。要去溫暖地擁抱它,還是冷漠地疏遠它,這就成了我們自己人生的課題!爸匾牟皇潜唤o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對他人抱有期待的。我們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歡,受到他人的認可,也因此,我們逐漸地在他人的王國里淪落。阿德勒則告訴我們,追求別人的認可欲求是我們煩惱的來源,我們把別人的認可這個別人的議題,誤當作了自己人生的議題。我們為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感到不幸,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們在別人的王國里小心翼翼地乞討,并以此為榮耀。

  如何獲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進行課題分離,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這不是在疏遠人際關系,相反,這是在尋找人際關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別人的決定,只要給出中肯的'意見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貢獻”,當你把自己和別人建立起共同體的感覺,為這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便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感不依賴于他人的認可,而是純粹基于自我內心,因此就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回過頭來,這本書為什么會取名叫做《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德勒的哲學是基于勇氣的哲學。懷抱勇氣去面對過去的不幸與痛苦,擁有勇氣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別人的認可,即使這份勇氣被討厭。因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人生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一份被討厭的勇氣,珍惜當下的力量,在每個日子里起舞。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你相信,世界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所有的人際關系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我們面臨的很多不幸只是因為自己缺乏勇氣嗎?

  如果你對以上三個問題存疑,那么不妨來看一看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是以對話的方式展開,一位青年去聽聞哲人的觀念很不理解,認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揚言我一定要把你辯論倒,哲人表示樂意奉陪......在坐而論道的五個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頂表示了對此種心理學的認同與尊敬,感謝后離開。

  從結構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強行happy ending一樣,但也是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在讀這種心理學偏哲學性的看似虛無縹緲的書時還津津有味,一氣呵成。大概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總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書傳遞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去買《阿德勒心理學經典》拜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關于因果

  我對很多“我現在過得不好是因為以前怎樣怎樣的句式”很反感。還有之前大熱的“原生家庭論”,好像有了原生家庭這個萬能公式,你所有自認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過也都有理由被寬恕一樣。但每次一聽到這種抱怨的時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在他們有理有據邏輯嚴謹的和我傾訴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這本書的主邏輯也與我的想法一致,也讓我找到了反駁他們的依據。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論”,改為“目的論”。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

  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廳吃飯時,服務員不小心把菜湯灑到你的衣服上,你大發雷霆。但事實上,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大發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憤怒的感情。

  因為在你轉頭和朋友吃飯時,你憤怒的表情是會消失的。這說明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憤怒”這個情緒單拿出來對服務員,不是因為菜湯弄臟了你的衣服,就僅僅是你想對他發火而已。

  在我過去的人生中經歷過的,也都讓我更加堅信“目的論”。比如爸媽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來家里串門;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訓我們班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家里的電話;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隊義正嚴辭的指責之后,也會有種有驚無險的感覺。為什么“情緒管理”漸漸地被拿出來當話題,就是因為情緒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學的只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件事。

  關于自卑

  我們一般會因為什么樣的事情感到自卑?因為自己不夠漂亮,不夠圓滑世故,不夠有能力......

  我最強烈的且持續很久的自卑情緒是因為我長得很高。作為一個身高177cm的女生,從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隊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總會聽到他們說如果找男朋友是你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會時常把你當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與你扯不上什么關系,扛幾個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會問你為什么不去打籃球這種話。我一直覺得這是我遇到喜歡的`男生會自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高了對方一定更喜歡小鳥依人的類型,所以就連試探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這個情緒不太經常出現是在去澳洲讀研期間,那兩年多是我最閃閃發光的階段,它改變了我很多。比如身邊比你優秀的人劇增,對英語的態度也不再只是單單把它看成一門考試而是太想和別人聊天的必備工具,還有,就是緩解了我對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國的大環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邊的朋友你會聽到的擇偶觀也不是只有自己以為的一種樣子,矮個的妹子們一樣會煩惱自己矮。這個自卑和焦慮在漸少人提及的大環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這本書里,剛好看到一段,讓我完全放下了這種所謂的自卑感。他說:

  身高的高矮,

  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

  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是我自己預設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動遭受了什么心理創傷。

  關于獎懲

  在我小學的那個時代,全球風靡一本親子教育類的書籍,名叫《告訴孩子你真棒》(盧勤)。我爸媽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教育我變得特別矛盾。每次想訓我的時候,就是那種明明覺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這種夸贊式的教育方式來引導我走上人生巔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實操難度太大,就放棄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這樣,可以讓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獨立人格。他們告訴我做選擇就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而不是強迫我一定要按照他們給我選的路走。會給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決定權都在我。

  而在這本書中,阿德勒也是同樣反對獎懲制度。書里的哲人這樣說: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類的話,

  表揚孩子的母親無意之中就營造一種上下級關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歪打正著的沒經歷過這些馴獸師心態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張,化“夸獎”為“鼓勵”,在該表達感謝的時候感謝,將縱向的“夸獎”變成橫向的“鼓勵”。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介紹了非常完善的哲學架構,如“課題分類”、“人生謊言”“活在當下”等等觀點,都非常實用且易懂。

  我認為,心理學不該只是在你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時才試圖找一本書改善自己的狀況,而是應該在每一次你對人的心理產生好奇時,拿起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最近狀態不是特別好,所以想從書中吸取經驗和建議,看了一本名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見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評價頗高的評語,讓我堅定了讀這本書的勇氣。

  有人說: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說: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岸見一郎說,人的一切煩惱源于人際關系。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我對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讀完這本書,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懷疑,總體來說還是有收獲的。

  文中講到世界本身不復雜,是人把世界看的復雜了,人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與任何人共有。與課題分離的觀點有點相通之處,別人怎么看我評價我,都是別人的課題,無法左右,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其他人的選擇、評價或是干預都不要去理會,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岸見一郎說: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棄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課題分離,比如信任,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就是別人的課題,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強加給別人,不然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論,有時候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心中得到了目的,在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結果,比如:每一次都說要改變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改變的勇氣,有時候覺得麻煩,有時候舍不得花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導致改變不是很徹底,就只是稍稍改變。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正是因為真誠的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就是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他者信賴)。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雖可能會遭遇背叛,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信賴。他者貢獻是在我對他人有用時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

  書中提到“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彪m然不能完全同意,但還是想說讀書會使人睿智,說不定書中的某些觀點或建議就是適合你的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現有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現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墒菍嶋H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出來內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系,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系,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系,所以想起了以前發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00字!

  正確閱讀這本工具書的方式。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以往“青年與智者”的故事總是帶有禪意的留白,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全憑各位看客想象,一百個讀者中自有一百種解讀方式,所以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人生道理總像是一個騙局——沒有明確的答案,自然無從證偽,那么怎么講都能對……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疑。

  也許現實中大多數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發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在書中我讀到了很多關于親子關系、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等觀點,啟發了我對教學工作、人際關系、自我價值的思考。

  首先,書中有幾個章節在教學工作中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一、走在后面也沒有關系

  在以往學習中,學生們經常要面對“比賽”,尤其是在體育課堂。學生們會感受到體育競技中的“先后快慢”,有時會因為取得優勝而激動喜悅,有時會因為落后而郁悶沮喪。但體育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們堅定向前、突破阻礙的進取精神,也要教會學生們調整心態、保持自信的平常心。書中寫道“假設你對周圍的人都抱有‘競爭’意識。但是,競爭就會有勝者和敗者。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的確,很多時候我們的沮喪和煩惱就是由于過于強調與他人的競爭勝負而產生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到并及時調整,就會影響自信心。

  那么如何正確看待我們身邊的勝負呢?“人生不是競爭。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睍腥缡钦f道。我們需要讓學生們意識到,我們需要超越的可能并非身旁的同學,而是自我。只有將突破自我、取得進步作為目標,才能在良性競爭中與同學們一起獲得提升,激發自我潛能。在學習中,學生們也需要意識到老師和同學都是求學途中的伙伴,而不是競爭者或對抗者。

  二、鞋帶要自己系才學得會

  在我們教導學生們認真學習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抱有正確態度。書中說道“孩子學不學習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我對此的理解是,孩子的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在未來由孩子來承擔,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學校與家長是護航者,因此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睍羞@句話讓我不禁思考,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那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呢?教師需要調整角度,不應做居高臨下的命令者,不應做說一不二的權威者,不應做事無巨細的督促者。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們的守護者、解惑者、引領者,在他們學習路上保駕護航,但不可將孩子自主學習的權力奪走,始終保留著“我能學、我想學、我要學”的空間給每一位學生,將釣魚的魚竿傳到學生手中,而不是把一籮筐的魚倒進學生的筐里。正如書中說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時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干涉的結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我想,陪著孩子走他選擇的羊腸小道,讓孩子直面自己的困難,比直接指明一條光明大道更重要。

  除了對教學工作的啟發,書中還有講述到面對人際關系的疑惑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三、世界不是平面地圖而是地球儀

  面對人際關系的終點為何,書中給出這樣一個結論——“共同體感覺”。何為共同體感覺:“如果他人是伙伴,我們生活在伙伴中間,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伙伴們——也就是共同體——做著貢獻!蔽覀兠鎸θ穗H交往需求時,認為為他人付出一些東西,就會收獲好感。然而我們從書中讀出,我們不該去關注收獲了什么,而是在能為他人付出時認可自己的價值就夠了。要產生共同體感覺,就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笆苓@種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里卻只有自己。……你正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著。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笨吹竭@句話時我表示很吃驚,我們常常認為付出型的人是丟失了自我而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前面的人,書中觀點卻認為過于需要他人認可的人是以自我為中心,帶著疑惑我看到書里接下來對于“共同體感覺”的進一步闡釋。

  書中運用地圖和地球儀的區別來解釋“共同體感覺”,在不同國家的地圖中,其他國家的位置都會在邊緣和角落,但在地球儀中,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時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世界并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圖而是像地球儀一樣的球體!盁o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蹦敲础肮餐w感覺”在人際關系中起到的作用是何體現呢?書中希望我們能關注到還有更多別的共同體,特別是還有更大的共同體!叭绻私饬耸澜缰螅蜁靼住艿目嘀徊贿^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睍杏^點是希望我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我們之所以會放大人際關系的所有不愉快,正是因為我們把共同體看得太小,一切都是“杯中風暴”,我們可以追求更平等更多元的關系。

  這本書也激發了我對自我價值的思考。

  四、誠實地接受還未滿分的自己

  書中一個章節名稱叫做“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這二者的區別其實非常大,在我以往的認知中,肯定自我才能抵消自身不足帶來的自卑感,但其實接納自我才能真正地面對不足和修正不足!白晕铱隙ㄊ敲髅髯霾坏降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晕医蛹{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笨吹竭@里我很受震撼,積極的心理暗示有時候能為我們面對困難提供支持,但有時候也成了我們找到問題根源的阻礙?隙ㄗ晕液徒蛹{自我是我們在面對挫折時的不同反應,書中提到:對得到及格的自己說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可以得滿分,這是自我肯定;而誠實地接受得到及格的自己,在這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滿分,這是自我接納。這么看來,自我接納并不是“擺爛”,而是更為誠實更為直接地面對自己的不足,相較而言,這是一種更具備勇氣的反應。

  五、要看得見眼前的樂曲

  除了要做到自我接納,書里也討論了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我們人生影響的觀點。本書的觀點認為過去并不能對現在產生直接干擾,而未來也不是現在所能計劃,可以說這本書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在沖擊著讀者主流的認知。書中認為“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把人生的遠大目標比作登山時的山頂,假如人生只是為了到達山頂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時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的時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而把人生當做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條“線”,并且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在路上”。但阿德勒心理學立場與此不同: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對此書里也講到一個例子,夢想著成為小提琴手的人也許總是只看見眼前的樂曲,將注意力集中于這一首曲子、這一小節、這一個音上面。是啊,如果我們總是看著未來的目標,卻看不見“眼前的樂曲”,是不是達成目標就成了空談呢?“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才是現實性運動!翱绯黾议T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比绻巧降哪康牟皇堑琼敹堑巧奖旧恚敲次覀冊竭^再小的坎,邁開再小的步,都是值得欣喜的事,都能帶來生命的觸動。

  說完幾段感悟,我希望在新的學期里,我的教學工作能取得更多的進步,關注自己腳下的每一小步,既激勵學生們勇敢翻山越嶺,也提醒學生們欣賞春暖花開!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世上或淺或深的行走。在我因為恐懼而只能躲藏時,在我被難過壓得不敢邁步時,它是我珍貴的救贖。它助我走出荊棘,并向更遠的未來開戰!

  那份珍貴的救贖,是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從一個平凡的情景入手,由小事引出了一個個讓人頓悟的道理。

  青年有位朋友,多年躲在自己房間中閉門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擁有和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很想改變目前的自己,但是他害怕踏出房間,只要他踏出房間一步,馬上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青年認為,朋友可能是曾經遭受過心靈創傷而造成這樣的現狀。

  哲人卻認為,這與過去沒有關系!叭绻晃兜仃P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有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是這樣吧?”哲人的觀點基于阿德勒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用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對話的形式,探討如何接納自己、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獲得幸福等人生話題,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都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忠實追隨者,因此這本書也被稱為“阿德勒的哲學課”。

  人往往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當對方沒有回復你的請求,你擔心是對方討厭你;當對方向你借錢,你擔心拒絕讓對方生厭而違心同意;你在陌生場合害怕表現,擔心別人的指指點點……這些表現的本質都是懼怕在社交關系中被討厭,但事實上,我們都應該學會“被討厭的勇氣”。我們常常與他人比較,形成對自己不必要的期待,但就像哲人所說:“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當你不敢接受,不敢拒絕,不敢面對,害怕再次被別人討厭時,請記住這句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一下子頓悟,滿心欣喜與暢快。我會永遠記住這些真理,我將做到“不懼黑暗,開戰未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

  我承認這本書我并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么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說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說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著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仿佛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說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說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斗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們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說:“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著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钕氯,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干干凈凈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么的,他說是哲學;蛟S正是因為這樣我帶著看哲學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著:“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么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于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后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么樣呢?“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里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袄鐣兴f:“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

  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的關鍵。

  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關于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后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3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思想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關注個體的人格完整和社會需求。阿德勒重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如何促使心理層面的改變發生,所以容易被運用到教育和心理治療領域。在如今人文主義盛行和“上帝已死”的時代,《被討厭的勇氣》的兩位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鍵,希望復活阿德勒在一百年前提出的理論,幫助現代人找到精神的安身之所,尋獲生命的喜悅和幸福。

  茲以為,該書的核心論點就是——向內求索,方是找到幸福的唯一出路!因為世界變化莫測,他人不能把控,我們能做的只有向內延展,自我改變,尋求內宇宙的終極平衡!

  《被討厭的勇氣》談及“有趣的目的論”,在鞭策我們,過去不能決定現在的你,“因為過去的傷痛所以現在我滯步不前”是根本不成立的!所以,你休要以過去為借口而放逐現在的自己。過去發生了什么并不是現在的'核心重點,你如何詮釋才是眼下要事!從前的不幸,諸如被父母苛待、被同學欺負,皆是已經發生過的既定事實,它的性質全由現在的你決定。它只是一段塵封往事?或是現在成長的啟蒙?還是激勵自我加速的經歷?無論難易,決定權掌握你自己的手里,我們的人生不該由他人擺弄!

  所以,如果你明明到了可以掌舵的時期,卻要把偏航拋錨的事故歸咎于別人,那實際上是為達逃避問題的目的去操演自己的不幸!

  但是,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生權柄交給別人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學習上,將學習的重心完全寄托于課堂,寄托于老師,自己課后并不付出更多的時間……

  《被討厭的勇氣》也談及“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卑⒌吕招睦韺W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此前我一直以為,人是脫離不了別人的認可的,像我們這樣小時候缺乏父愛母愛的孩子,長大之后,雖然狀態各異,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拼命獲取認可。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別人的愛與認可根本無法強求,我們要做的是自愛與自我認可!我付出以后,對方是否回報我,如何回報我,那都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干涉。我究竟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這也都是我的課題,與別人無關。

  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完全負責!

  我們要對自己的課題百分百負責,不讓別人干涉,也要做到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4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后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身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觀點,就是關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身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因此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因此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身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例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因此我們之因此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從現在開始,給自身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

  我很開心能夠借此作業來對我最喜歡的書《被討厭的勇氣》寫一份讀后感,可以說這本書是在我讀過的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書。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但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并非是阿德勒他自己寫的,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擅長對話體寫作的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寫作!侗挥憛挼挠職狻凡捎玫氖且粋青年與一個哲人對話的方式寫的。整本書就是一位缺乏自信,并且充滿煩惱的青年帶著一肚子的抱怨和疑惑,來到了哲人的面前,經過5個夜晚,5次深入的對話,最終讓青年豁然開朗的故事。

  《被討厭的勇氣》思維導圖

  說實話,一開始讀這本書是出于我的功利心,想要去了解心理學的知識。而當我真正深入閱讀后,完全是立足我的需求了,每一頁都有能擊碎我的.文字被我勾畫出來,每一頁都被我滿滿的作上了標記。我真正的用心去求知去體會這本書中的內容,于是我仿佛成為了書中困惑的青年,從而尋找到了幸福的真諦。

  《被討厭的勇氣》摘錄

  書中的哲人說:世界很簡單,它之所以看上去復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世界從來都不是復雜混亂的,是我們自己把世界看復雜了。我們并非住在客觀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與我看到的不同,與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讀到這里,深深被哲人的觀點所震撼。

  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也會因一些事而感到煩惱,甚至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我明白了哲人的話,原來問題從來都不在于世界,而只在于我自己。也許,我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所看到的當然變暗。我要做的是摘掉眼鏡,而不是去抱怨黑暗。哲人的這個觀點無疑是指導了我更加積極的看待生活,讓我的世界一下變得簡單又美好。

  這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阿德勒提出的我們應該立足于目的論而不是原因論;即不可以從過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創傷,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對此,哲人放出了一句狠話他說:“現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并不是因為你生來不幸。”

  我的身高只有158,我一度因為個子矮而感到自卑。可當我讀到《被討厭的勇氣》的目的論后,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個子矮確實是我客觀的劣勢,但是是悲觀還是樂觀的對待它,把它看成是對我們永遠的傷害,還是賦予前進的力量,都是現在我自己的選擇。我沒有必要立足原因論,去埋怨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好的身高,我應該立足目的論,積極的去看待這件事。就算我們一味的關注自己父母的財富不如王健林,關注自己的相貌不如吳彥祖,抱怨這些生來就不幸的事情,這對于改變現實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已經成為了今天的樣子,高矮胖瘦美丑,在幸福或者不幸的家庭中成長至今,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重要的不是我們被命運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好好的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1-10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1-02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11-2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1-10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03-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0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1-0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9-1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5-19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通用15篇12-2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日本一区 | 日本看片视频区一区二 |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欧美 | 最新AV资源在线观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