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物簡史讀后感1
《萬物簡史》是一本科普書,這本書分別寫了宇宙、細菌、天文、地理、化學、科技、航空、生物,甚至是生命。對讀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它就像一個魔法盒,總是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比如大氣層:如果你到達了離地面足足十公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五十七攝氏度;當離開對流層后,升至四攝氏度(這也是科學家們不顧危險、勇敢地乘坐高速攀爬電梯才得到的結論);到了中間層,溫度迅速驟降到零下九十度;最后到了那個顧名思義的熱層,溫度竟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
要知道太陽對地球有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幾乎離不開它。離地球太近,地球會成為一個大火球;離地球太遠,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變成冰塊。要不是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正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生存。
而我們地球周圍圍繞著木星等這種巨大的星球保護著,可以避免一些小天體彗星、隕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憐憫的恐龍兄弟們。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第二次,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中使恐龍徹底滅絕,海洋中的菊花石也消失了。
一本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啟迪心靈,而《萬物簡史》這本書卻可以帶你走進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帶你穿越時空,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萬物簡史讀后感2
最近,讀了一本名為《萬物簡史》的書。顯而易見,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卻是我讀過最能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用深入淺出、詼諧幽默的筆法———這正是最使我迷戀的地方,帶我
穿越時空交錯的瞬間,領略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宇宙,看世界,看人類,看自己。《星期日電訊報》稱迄今為止為普通讀者所寫的有關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的最好的書。中科院院士甘子釗也說它是一次富于智慧、風趣幽默而又大開眼界的`科學之旅。
這本書一開始便使我迷上了它,因為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思考:我是極其幸運的,從生命誕生之初,我父母雙方的哪個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兒育女,都運氣好得能活到生兒育女的年齡,這些跟我有關的祖先,一個都沒有被壓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餓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傷,以使這惟一可能的遺傳組合過程持續(xù)下去,最終在極其短暫的時間里令人吃驚地——產生了我。正是這種全新的觀點讓我看下去的動力,并在后來為自己的選擇而慶幸。
在《萬物簡史》這本書里,作者并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講科學做成工藝品,賞心悅目,令我舍不得,放不下。比如他在寫哈雷這位科學家時,用幽默得近乎調皮的語氣寫到:“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fā)現(xiàn)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每當我拿起這本書,即使隨便翻上幾頁,都會給我?guī)聿煌母杏|。講到關于太陽系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所生活的星系是多么的大,即使在教科書里增加許許多多折頁,也不能按比例將它描繪出來,我們所看到過的圖片僅僅只是讓我們有個大概的了解罷了。這讓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大及生命的渺小,令我對科學充滿了渴求,對人生充滿了信念。《萬物簡史》描述的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這么一個畫面:空氣濃重,充滿了水蒸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氣,噴發(fā)的火山無處不在,原始的海洋波濤洶涌,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小簇化學物質抽動了一下,從此,生命便誕生了。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過程,再看看今天生機盎然的地球,不由得使人感嘆生命的偉大!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可以啟迪心靈,從中感悟人生。《萬物簡史》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萬物簡史讀后感3
我原以為我會中途放棄這本書,畢竟它看起來是那么的深奧。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似是錯把珍珠當魚目的人。我仿佛又回到了懵懂的孩童時期,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又一次變成了“十萬個為什么”,對萬物的求知欲,對地球的好奇心,皆被這本書所激發(fā)。
書名既然為《萬物簡史》自然是涵蓋萬物,其內容可分為生物、物理、地理、歷史、氣象等。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科學科普書,它似乎是一張報紙,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讓人們忍不住讀下去,探索故事的結局,事情的真相。
《萬物簡史》讓我禁不住的感到羞愧,它如同一面鏡子照著我,照著膚淺的我,照著對科學無知的我。在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比爾.布萊森,他用更有趣的語言科普科學史上的一個個重大的進程。比爾.布萊森抓住了人類熱愛八卦的特點,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繁瑣的科學變吃了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八卦”。《萬物簡史》這本書最厲害的就在于它在趣味滿滿的同時,也讓我在讀這些“八卦”時一步留神間就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學史體系基本的脈絡。
作為一本科普書,最重要的自然是科普。“膚淺,無知”,這是在讀這本書時我對自己的看法。在眾多如璞玉一般的知識中,有兩個知識在這“浩瀚宇宙”種如同月亮與北極星在閃爍著耀眼的光。它們太震撼了,甚至推翻了我以往的認知。
眾人皆知“萬有引力”,初看時我也想著這不就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小故事嗎?不就是“牛頓、蘋果”,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么你的科學常識還停留在100年前。牛頓的“萬有引力”其實在100年前就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令我感動遙遠且晦澀難懂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是有形狀的,但它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方方正正的矩形,它可以彎曲,但這又與“萬有引力”有什么關系呢?如同一個鉛球扔向沙發(fā),因為鉛球很重,自然會將沙發(fā)壓出一個“大坑”。現(xiàn)將小球扔在球的周圍,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不用說,小球自然而然會順著坑滑向鉛球。所有的小東西都會滑個“坑”——地球。所以某種程度上,不是因為引力的`存在,地球繞著太陽轉,而是地球在太陽壓制的大坑中轉。這就是我們誤以為的引力!
“ 薛定諤的貓”想必對科學或是空間感興趣的同學都略有耳熟,但在這本書中“薛定諤的貓”于我而言終于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一個簡單的名詞。這只“貓”有著非同尋常的能力,在眾多物理學家看來,“貓”處于一種既死了又活著的狀態(tài),而恰恰是這個不死不活的狀態(tài)攪得物理學家寢食難安,要讓薛定諤本人耿耿于懷。而這些都是“平行空間”這節(jié)中的內容。在這節(jié)中,我不僅僅是獲得了知識,更讓我意識到科學家與普通人之間的區(qū)別到底在哪。 想必大家都吹過泡泡或者看過沸水中不停“咕嘟咕嘟”的泡泡,一個再普通再尋常不過的事物。但偏偏就是普通的它成就了霍金的“泡泡宇宙理論”,或許就是這細微精細的觀察,成了我們與科學家之間的一道鴻溝。
時代在變,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萬物還有很多的未知,人類是渺小的,但有多渺小,似乎又說不清。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萬物簡史》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書,它讓人們在書中挖掘知識的同時又能品味到科學的魅力與樂趣。它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了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我們去學習,去研究。時時有所創(chuàng)造、事事有所成就、處處有所精進。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不可多得便是這份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和旺盛的好奇心。曾無知的認為世界上未知的東西所剩無幾,見識如井底之蛙一般,而《萬物簡史》則是讓我跳出“井外”的小鳥。
“史”是科學的歷史,是過去,“萬物”又包含著未知,是將來。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得向多遠的未來。人類不會止步于此,未來在我們的手中,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以探將來。加油,少年人!
萬物簡史讀后感4
在初一漫長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學習就是看自己喜歡的書了,《萬物簡史》其實是媽媽自作主張給我買的,我其實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遞員都回家過年了,導致這本書一直沒有送來,媽媽倒是很著急,我卻無所謂,大年初六,快遞員終于將書送到媽媽單位了。
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翻,感覺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業(yè)或者玩游戲啊,那是父母親所不容許的,因此,我只好耐著性子看起這本《萬物簡史》來,讀著讀著,越來越喜歡了,書里面的文章涵蓋地理、天文、生物、化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總是能將很高深的問題敘述得非常簡單,文風幽默風趣讓人在閱讀中感覺特別輕松,書中,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讓我也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讓人受益匪淺,這本書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獨的行星》,看完這一章后,我感觸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為什么我沒有足夠多的錢,沒有好吃的,直到看完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貴和生命的幸運,也明白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是啊,就像書中所說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時間、優(yōu)越的.位置、合適的行星,我們就不能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沒有父母親在恰當?shù)臅r候結合,也一樣不可能有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對這個世界來說,其實都是一個奇跡,這實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奇跡,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幸運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暫的生命,認真的對待生命的歷程呢,這本書里還告訴了我們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險的處境,宇宙通向我們的路等等知識,曾經有人這樣評論這本書,讀完它,你講不再會害怕和恐懼,以為你已經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讀完這本書,我也基本明白了“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到那里去”、總之,這不是一本僅僅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書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啟蒙教育書籍,讀《萬物簡史》,我對生命,對人生、對自然、對當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萬物簡史讀后感5
《萬物簡史》第三部:“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讀后感
說起來也許我和這本書有緣吧,在我有幸翻開它的書頁之前,就已經三次在互聯(lián)網上見過它的大名。印象最深的,是說看過這本書的人,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因此我對它來了興趣,這也是我第一次認真地閱讀一本書的簡介、作者譯者、序言、目錄、引言。哦,幸運的是,這些在我看來并不怎么有用的東西,在這本書里顯得尤為生動。以下我摘錄引言中的一段話:
‘因此,在過去38億年的不同時期里,你先是討厭氧氣,后又酷愛氧氣,長過鰭、肢和漂亮的翅膀,生過蛋,用叉子般的舌頭舔過空氣,曾經長得油光光、毛茸茸,住過地下,住過樹上,曾經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過100萬種別的東西。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變步驟,只要發(fā)生哪怕最細微的一點偏差,你現(xiàn)在也許就會在舔食長在洞壁上的藻類,或者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躺在哪個卵石海灘上,或者用你頭頂?shù)谋强淄鲁隹諝猓缓筱@到18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貶低人類一樣(至少我有過這種感覺,但我不介意),但是這段話確實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進化史,或者說是組成細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書里說的,也許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綿長的生命中,曾經是秦始皇龍袍的組成部分也說不定。
因為這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引人三思,而且我目前也沒有把它看完,所以,我就只寫了書的第三部:一個新時代的黎明的讀后感。
事實上,現(xiàn)在我已經看到了這本書的第五部,但我發(fā)誓在我看過的章節(jié)中,我還記得最多的東西是出自第三部。這并不是說別的章節(jié)不好,而是說明了人的記憶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帶給我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說,如果你想在一滴水中用肉眼看清一只草履蟲,那么你需要把這滴水的直徑放大到12米,如果你想看到同一滴水里的一個原子,那你則需要把水滴的直徑放大到24公里寬。
比如說,一個原子的壽命有十的三十五次冪年,或者還要多,所以你的一部分極有可能比地球還要古老。
比如說,一個原子中真正有很大的密度的是它那小的可憐的原子核,而如果沒有原子核外面的電荷的話,你可以從墻上穿過去,所以與其說你是坐在板凳上,不如說你是因為電荷之間的排斥而與板凳保持很小的距離浮在板凳上。也許你看不懂,那么你可以去看看《萬物簡史》。
還比如說,人的指甲一生大約只長兩米,當然這不是主要內容。
再比如說,不管空調還是冰箱還是什么其他的一些常用物品都在向空中散出一種叫含氯氟烴的物質,這種東西增加溫室效應的本事,要比二氧化碳強上10000倍左右。
其實這些都不是感受,看了這本書后真正讓我感受到的,總的來說可以總結成幾點:
1、世界真奇妙。
2、人類為了追求永遠也追求不完的真理做出了極大的付出,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3、穿插在文章大的支架中的,人類的無知、傲慢、狂妄、自私、貪婪,以及人類的善良、認真……
但總的來說,我的感受就是:世界真奇妙。
中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只用五個字,便可以代替我心中的無限震撼與感悟,所以我覺得我已不用再多說什么了。
最主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感到——好好笑哇哈哈!真的是在趣味里學習了。
萬物簡史讀后感6
科學,是渺小的,它小到幾萬億個游離的原子,小到一滴小小的墨水里,就有5000億個質子;它同時也是龐大的,即使人們已經探究了數(shù)千萬年,從2500年前的古希臘人的自然哲學到300年前英國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至于當今的基因技術,腦科學,生命科學等等,都是人類對于科學的探索,這場探索,或許是有盡頭的,也許它是無盡的,這些我們都無法得知。然而這本《萬物簡史》很巧妙地以一種幽默的風格為人們講述了人類科學的發(fā)展史,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
書中回顧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如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奇點;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噴發(fā)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 “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真的就像《出版商周刊》所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
布萊森把枯燥的'科學趣味化,把一個個科學家的逸聞趣事,巧妙的“縫合”在知識板塊里。這樣一來,不僅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學巨匠都變得那么鮮活可愛,平易可親,而且通過一連串的故事,讓我明白許多深奧的科學道理。
這本書在講述科學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了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當我看到作者在結尾對人類往后的發(fā)展歷程做出總結時,提出:僅僅有好運相伴是遠遠不夠的,這句看似是簡單無意的感嘆,恰是非也,作者在向我們傳遞著一種深思,科學的發(fā)展不僅僅是人類的不懈奮斗和好運的長隨,更重要的是互幫互助的助推,就像人與動物,同是生物,為何又要對它們進行捕殺,對它們予以輕視,致使動物滅絕。科學的殿堂是自然的密碼,更應是人與萬物的交融與往來。
《萬物簡史》對于我又是一段別樣的體驗,它風趣,樸實卻又滿含深意。驚奇和感嘆組成了這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這本書,易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掌握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脈絡。
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愛,期待著未來的某一天,能通過蟲洞做時間旅行,翻閱《萬物簡史》指點宇宙,也像布萊森一樣“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萬物簡史讀后感7
人人都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看幾本書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堅持只要有空就看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物簡史》。
這本書是一本科普書籍,剛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讀了一頁就想讀下一頁,書里化學的碰撞讓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讓我無限感慨;歷史的悠久讓我穿越空間……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讓我很快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后我反而覺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為他解決了我一直疑惑的東西,還說出了我的吶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樣都提倡四個字:保護地球。現(xiàn)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惡化,環(huán)境不斷下降,惡劣的'天氣日益增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不光我們受到了傷害,就連許多動物也被牽連,河水不再清澈,山脈不再挺拔,就連空氣也不再新鮮。很多物種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鳥。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不會飛的鳥,這種鳥頭腦簡單,所以很容易被欺負,但就是這種笨笨傻傻的鳥,在1693年被人類無情地殘殺掉了,從此,渡渡鳥一去不復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長什么樣。如果按自然滅絕比例每四年消滅一個物種,但是現(xiàn)在,人類造成的滅絕比例高達那個數(shù)字的12萬倍。可想而知,這些動物都成了人類進化文明的犧牲品。
雖然,我們想避免這些已沒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展望未來,去保護那些瀕危物種,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地球也會更加美麗,所以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萬物簡史讀后感8
人類的精神需要文學“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感興也需要科學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理智。秉持著“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理念,比爾·布萊森為我們描繪出科學的壯麗史詩。
通俗易懂,是這本書語言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拋開理化生教科書上一板一眼的生澀的語言詞句,作者以幽默和生動的比喻的形式,把苦澀難懂的科學化解為通俗易懂的道理。如“在一張標準的餐桌上鋪一塊黑桌布,然后撒上一把鹽。我們把撒開的鹽粒比做一個星系”。“至于喬治·米奇里留給我們的另一個禍害含氯氟烴,美國在1974年已經禁止使用,但它是個頑固不化的小魔鬼,以前排到大氣的這種東西幾乎肯定還在那里,等你我上了西天很久以后還會在吞食臭氧”諸如系類。在布萊森的筆下,科學似乎卸下了它不茍言笑,令人捉摸不透的面具。不禁讓人產生“啊,原來研讀科學也是一次能夠放松身心的旅行”的感覺。
從遙不可及的宇宙,到近在咫尺的生命,再到每一個為此嘔心瀝血的.科學家。《萬物簡史》為我們娓娓道來,許多現(xiàn)象似真似假,例如,曾經,沒有時間和空間,現(xiàn)在的所有事物都只是一個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點。為真理而癡迷的科學家們的近乎“怪異”行為,像達爾文為蚯蚓彈鋼琴,富蘭克林在雷雨中放風箏。
我想,一本好的科普著作一定是一本能夠讓讀者在認真研讀其時能夠深刻理解并從中受益。如果一本科普著作通篇都是由苦澀的科學術語和眼花繚亂的數(shù)學公式堆砌而成,那么就等于給科學蒙上了一層深藏不露,高貴冷艷的面紗,讓人覺得可遇而不可求。《萬物簡史》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它能夠把科學的道理準確的闡述出來,更在于它能夠化難為易,切合大多數(shù)讀者的知識維度,使讀者能夠通過思考與科學拉近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你可以在書桌前仔細地勾畫研讀《萬物簡史》,也可以在午后的咖啡館或睡前的床上翻看瀏覽。與它邂逅,絕無悔。
萬物簡史讀后感9
《萬物簡史》讓我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神奇,宇宙的絢爛,世界的精彩,它讓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萬物簡史大大拓展了我的事業(yè),他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種種的偉大和神奇,他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和大自然無限的神奇充滿敬意!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一直到人類文明開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微妙無窮。
這本書的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里,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游蕩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局部。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象,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方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shù)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慨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獲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我老爸是個書迷,書房里放了好多書,尤其是科學方面的書最多,而且老爸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講給我聽,在爸爸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小書迷,看好多科學方面的書,不過我還是最愛圖書館里看到的那本《萬物簡史》。
星期天,我上完興趣班之后,媽媽又帶我去圖書館看書。我徑直的'走到科學類書架找我愛看的書籍,一本一本的看著,突然,我看到一本封面特別的書,我迫不及待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此書名為《萬物簡史》,當時我的心里揣測到,難道這本書說的是世間萬物是怎么來的嗎?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翻開書的目錄: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生命的本身……這些標題瞬間映入我的眼簾。我的小心臟“寶寶”也跟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我暗自慶幸,因為這就是我要找的書。
萬物簡史讀后感10
最近,我讀了有關萬物發(fā)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一位美國著名旅游文學家)。雖然呢,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呢,它已經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進化史……一個個標題都是那么的吸引人……
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fā)現(xiàn)的化學元素,最后死于“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一個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fā)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是卻沒有一個物理學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職員發(fā)表的東西。于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遭到后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時的拒絕!
神奇的原子:原子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又是組成世間萬物的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死的。
原子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它出現(xiàn)過,就不會消失。當你死亡之后,你身上的原子有趣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的、一塊石頭、一只貓、或是一個人的一部分……所以說,你的身上可能有一些莎士比亞的原子、愛因斯坦的原子,或是一只貓的.原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長久的、不死的、永恒的……
太有趣了!太奇妙了!你還想知道更多的嗎?那就去看這本書吧!記住——《萬物簡史》。
《萬物簡史》讀后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厚厚的科普書《萬物簡史》,我非常喜歡。這個寒假,我開始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他是美國著名的旅游文學作家。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變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就像我們的地球產生于幾百億年,剛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好幾百億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后又有了陸地,又過了幾十億年才有我們人類。
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球的歷史。很久以前,地球沒有水,只有滾燙的巖漿。過了好幾億年后就有了水,這段歷史被稱為寒武紀。寒武紀的生物各種各樣,有珊瑚、有貝殼、還有水草。又過了好幾億年,產生了陸地,陸地上有了許多植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現(xiàn)在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了。在這時又出現(xiàn)了爬性動物,之后恐龍時代來襲,這時也出現(xiàn)了較小的哺乳動物,這段歷史叫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后一顆小行星使恐龍滅絕了,出現(xiàn)了大型哺乳動物,然后終于出現(xiàn)了人類。
這本書里還講述了很多科學的奇跡和成就,還有很多科學家的有趣故事,讓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
萬物簡史讀后感11
四年級上學期末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一本好書。書的名字叫《萬物簡史》,它是由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連續(xù)十周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最前列。
這本書寫的很精彩,它分六個部分,分別描寫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從這些章節(jié)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還知道了質子有多少。其實質子是原子極其微小的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當然也小不可言。質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點這樣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擁有約莫5000億個質子,說得更確切一點,要比組成1.5萬年的秒數(shù)還多。因此,起碼可以說,質子是極其微小的。你看質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
我還非常喜歡第六部分,“通向我們的路”之中的冰河時代。書中描寫了1816年那個可怕的災難的一年。僅僅是因為全球氣溫下降了不足1攝氏度,1816的愛爾蘭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腳步,夏天也不再溫暖,饑荒及斑疹傷寒的流行致使65000人死亡。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那年被人們稱為“19世紀凍死年”。霜凍一直持續(xù)到6月,種到地里的種子根本不會發(fā)芽。由于缺少飼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殺。科學家們從中了解到了,地球上大自然的恒溫系統(tǒng)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們應該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讓地球更適合我們生存,不再發(fā)生象1816年那樣的災難。我想如果由于我們不愛護環(huán)境,而使地球變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恒溫的話,那么我們所遭受的災害遠遠要超過1816年的那次。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特別是那些喜歡探索科學奧秘的人,請你們也來讀一讀吧!
萬物簡史讀后感12
這些天在看一本書——《萬物簡史》,萬物簡史讀后感。拿起來厚厚的書,今天看完,他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那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里去?"
這一千古命題做了精確的闡釋。讓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萬幸,準確的說是無數(shù)個萬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旁,敲打鍵盤表達獨特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謹慎的.進化成就了現(xiàn)在相對高尚的我們。
否則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潛水的兩棲動物呢!也感謝地球為我們提供了危險又賴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間!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等等,為了了解和探索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么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看似簡單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經過了那么漫長而艱苦的實驗、討論、證實才找到相對的真理!甚至是犧牲了生命換來的。同時對于科學家們遺憾的是自己的科學結論往往都是在老年或過世之后才被肯定。
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讓我在驚訝了解了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同時也讓我感覺存在的不易、幸運與責任!
萬物簡史讀后感13
最近,在老師的引導下,我閱讀了一本在20xx年度極為暢銷的科普讀物——《萬物簡史》,書的封面很簡潔,但一翻開,我就被它通俗易懂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萬物簡史是一部有關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脈絡。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qū)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fā),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全書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命題作了極為精當?shù)年U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國小讀者的父親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后,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語言平易近人,給讀者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和自己很親近的人聊天,聽他用生動的語言,跟你描述神奇的宇宙、世界、萬物。作者用清晰明了、風趣幽默的筆法,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故事。而作者也是盡職盡責,為了更好地完成此書的創(chuàng)作,花了三年的時間廣泛查閱各種資料,并且向數(shù)十種學科的幾百位專家請教了當今科學研究的。
不得不說,書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都離不開作者背后付出的.努力。出了被書中內容所吸引,我也深感于作者面對科學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以及對讀者高度負責的責任感。也許是因為是女生的緣故,隨著自己慢慢長大,越覺得科學世界的深奧,除了一些專業(yè)的人,一般人仿佛是被隔絕的,無法真正地了解科學的奧秘和神奇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讓我覺得科學其實也可以很容易讓我們這些外行人明白,而且比爾.布萊森講故事的手法著實高超,相信每個讀者都會被這部作品的妙趣橫生所吸引,深深地陶醉在神秘的科學世界里,對我們身邊的世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這次的“讀書活動”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對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不易,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好好珍惜嗎?
萬物簡史讀后感14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盡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qū)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fā),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fā)現(xiàn)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shù)錯了手指、腳趾的數(shù)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fā)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于鴉片的效果的文章。他發(fā)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fā)現(xiàn)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就是。它能告訴我關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tǒng)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fā)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萬物簡史讀后感15
《萬物簡史》講述了宇宙中的許多秘密,從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組成到生命的;從伽利略創(chuàng)造的單筒望遠鏡到現(xiàn)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遠鏡;從小小的單細胞到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它從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幾個方面解釋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就像一個百變魔盒。原子、粒子的組成、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些紛繁復雜的科學概念通過科學家的講述變成了非常有趣的東西。
其中,我最喜歡生命這一節(jié)。生命是由無數(shù)個沒有生命的原子集結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鑷子(當然很小)鉗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實也就是一堆原子塵土。而且,只要是一個生命,就都是運氣好得不得了:你每一個祖先都沒有被燒死,被壓死,被累死,被餓死,都能成功地生兒育女,在每一個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并最終產生了——你。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現(xiàn)了一點點的過失,哪怕是最細微的,你現(xiàn)在也許就是啃食巖石外表的海藻,或是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趴在巖石上曬太陽,或是在海面上噴一口氣,然后鉆到海底十八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們當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幫助社會進步,“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wěn)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持續(xù)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根本的前提條件.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發(fā)現(xiàn)的秘密,還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處中,人類目前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處的秘密,只有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去探索。
【萬物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物簡史》的讀書筆記01-02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02-14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15篇03-01
《萬物簡史》讀后感02-23
萬物簡史的讀后感02-26
萬物簡史讀后感08-07
[精選]《萬物簡史》讀后感11-30
萬物簡史讀后感09-10
萬物簡史讀后感范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