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良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良知》讀后感1
心存良知,便無懼那些蠅營狗茍,鼓唇弄舌,那些卑微的乞討者,無論你再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這些卑劣謠言,荊棘路障,將會一一擊破,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破冰而已。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王陽明的心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如何把握這個度,學習致良知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人心不可蒙塵”,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向往,私欲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因心而為。當然目前社會環境更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我個人也認為,生活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怎么去把握這個度,怎么去踐行良知,怎么去無欲則剛,則是我們用一生去實踐目標。
有了目標,才能去行動,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生活工作中都會遇到都會遇到一些瑣事,煩心事,而苦惱,而憂愁,鉆牛角尖,致良知讓我學會怎么去控制你的情緒,心境,讓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在處理問題時才會頭腦清晰思路明確,不至于半途而廢。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遵從本心,在失敗中汲取營養,一步一步到達彼岸。
以上僅是本人學習致良知的拙見,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博大精深,需我輩躬身前行,踐行到底。
經過這些時間經歷的人和事,有些許感觸,“吾心向善,善惠于人”,只有心存善念,為人平和,做事有理有據,方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做人還是踏實一些好,記得一位領導說過,做人做事莫要浮著,漂著,聽說過漂湯菜嗎,湯面漂著一層菜葉,蛋花,實則湯內除了這些就只剩湯了,華而不實,應腳踏實地,挖干貨。但切不可違背本心,潔身自好,切莫貪,癡,念。
前些日,心性略有浮躁,情緒不受控制,只覺渾渾噩噩,近日,偶憶起《睡起偶成》,頓醒,“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盡耳聾。”
《致良知》讀后感2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3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后感4
了解與接觸良知心學已有兩年余,之前的學習僅僅是偶爾的閱讀與感悟,也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這120天與溫州致良知學習小組的共同學習。接近4個月的學習,是我出社會以來接受最系統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學習,因為文言文的難懂,因為每日讀書寫心得點評的費時,有些同修選擇了退出,能堅持下來同修從開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悅,我親身感受到120天的學習帶給一個人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經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掩傳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點心得。
第一點:立志。
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回想走過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如佛學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點:去傲。
在《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回想走過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點: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分不靠譜的人與事。之前120天的學習只是起點,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
《致良知》讀后感5
先生說:至善,是自己的心純然天理,達到極點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尋求。但這格物不是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思考和辨別求索嗎?怎么說“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從先生“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說,似有所悟,格物最后還是要反求諸己,對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終究要對照內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這樣再說“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點清楚了。
只是這“盡心知性”以為“生知安行”總不得解。
實際上對照當世,我們也似乎能夠領略的到:信息社會,各類文字、圖片、音視頻鋪天蓋地,撲面而來,但這真偽如何得辨?而且現在的.學術論文也多是東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傳濟世的少之又少,確實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由此,文中子之擬經,有如孔子之刪述六經,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擬經恐未可盡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致良知》讀后感6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很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理想、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學問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相互關心、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在工作中應當清晰的熟悉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蔽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意聽取別人的看法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示,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簡單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懷愛惜。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干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后感7
1、心即理:不要讓自己不舒服。這里的舒服指的是讓自己內心平和,不會因為內在的想法或思想斗爭耗費太多精力。哪怕是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要內心深處接受事實并想辦法讓自己舒服,或者是解決那些環境中可以改變的問題,或者是在不能改變的'事實中尋找快樂。總之,自己是自己生活的老大,自己開心了才是生活的本質。王陽明在龍場驛時,雖然環境苦但能找到讓自己內心平靜的事情做,將環境中劣勢的因素轉換為優勢,最終倒是成就了自己,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吧。
2、致良知: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我們追求讓自己開心舒服,但是這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礎上。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會內疚、慚愧,內心受到煎熬,這就是讓我自己不舒服了。所以每次面對誘惑時,我都會問問自己,如果我違背自己的道德去做這件事情了,得到的誘惑與我內心的折磨相比值得嗎?坦蕩蕩的生活,這才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一件事情。
3、知行合一:心即理與致良知,說到做到。我們不僅僅要明白跟著自己心走并且不傷害他人的道理,還要身體力行的去做這兩件事情。前面兩條看似獨立,其實也有矛盾的地方。如果別人傷害了我或者我的家人朋友讓我不舒服,我是為了良知不傷害這個人呢,還是我為了讓自己舒服以牙還牙,我想知行合一就是要去把握這個度。非原則性的問題,我為了讓自己不過多糾結,過去就過去了。原則性的問題,你傷害我的,我十倍奉還。
看完這本書很難完全了解心學到底是什么,我現在對心學的理解還很表面,并且加入自己主觀的想法在里面,估計就是處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階段吧。后面還需要在生活中、在書本中繼續學習啊。
《致良知》讀后感8
《厚黑學》主張黑;但絕不是強調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為人處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須臉厚心黑,并倡導人性本惡,善是后天誘導的結果。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書中提及的臉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強調一個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斷力,強調一個斷字。
我一開始還讀得有趣,可漸漸發現這門學問的沉重之處。李宗吾先生盛贊厚黑,大肆宣揚厚黑,無非是諷刺社會現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實踐厚黑學的厚顏無恥,黑心黑肝之徒。同時,他開創厚黑學的含意我也隱約明了:世間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壓;若將厚黑者的厚黑的秘密或伎倆公諸于眾,厚黑者便無計可施,無法生存。此時我又想起包龍圖在教他侄子為官之道時說過:對付奸官,自身必須比他們更奸。我想此法用于對付厚黑者也不失為一種良方。畢竟明槍易檔,暗箭難防,你只有比對方更后更黑,對方才無法動你分毫。由此又可觀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講的厚黑學說,不僅可用于防守,也可用于反擊。當然,反擊的對象僅限于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學習厚黑學的意義,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厚黑學讀后感600字(二)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于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后簡單翻閱,發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圣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為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為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為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后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舍命相護,助成就大業,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斗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后,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墻,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缽,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為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為,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指出,天地與圣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眾生,圣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么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墻,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愿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沖擊,足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評為精華。
《致良知》讀后感9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愛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如果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行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阻礙了自己的功業,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如果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當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幻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伴侶同事一步一步向抱負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由于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讀后感10
在學完《致良知》后,竟時時有被電流擊中之感,真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中國的古代先賢常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一個君子的行為準則,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為他人創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怎么能轉手贈與他人。其實仔細想想,所有人的`財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創造的,譬如一棵果樹,它的茁壯成長要靠土壤的養料、水分的灌溉、園丁的照料,所以當它成材以后,它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固化土壤、鎖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實回報園丁的責任,否則,當水土流失、園丁離去的時候,這棵果樹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邊的人,同時踏入工作崗位,若干年下來,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開始看上去比較木訥,但是比較踏實、比較敬業的人。很多人自視過高,卻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領導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懷才不遇的情緒,天天琢磨著跳槽。且不論他是否有真才實學,試問這樣的職工,哪一個領導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養的,熱情或者說工作態度卻是個人成敗的關鍵。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后感11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辟細致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么學,怎么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圣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于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現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么質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秘的能量。
《致良知》讀后感12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拼命怒放,爭奇斗艷的花兒固然漂亮,但它們卻美得庸俗;惟有那些保持本真,默然綻放的花兒,才不會被世俗的紅塵湮沒。
在現今的社會,有那一些人選擇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丟棄本真。但擁有物質不等于富有,物質匱乏也不一定貧窮。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足,心靈的荒蕪才是真正的貧窮。
在迷蒙的夜色下,找尋不到幸福的蹤跡;在指縫流金間,自我早已迷失。于是,在淚眼迷離中轉過頭,才知曉,原來是精神的`支柱已坍塌,信念的碎片紛飛飄散,繾綣不見。
被物欲遮蔽了雙眼,一味追求物質的享有卻讓精神貧瘠的人,是可悲的。滿天的蔚藍下,一望無際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金黃充盈著雙眼。遠處,風吹起了他的碎發,綰起他的衣袂,露出他瘦削的臉龐。他用熱情作畫筆,信念為支撐,肆意揮灑著他的想象。梵高,一幅《向日葵》名揚天下!縱然歲月無情,歷史翻滾,今天我們仍可以感受到那畫上,向日葵的似火熱情,蒸蒸向上的積極信念。誰能說梵高一無所有,貧窮至斯?恰恰相反,他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精神最富足。精神的花園開滿鮮花,這才是人生莫大的財富。
精神的富有,莫過于對信仰的執守。柳永,在人們的扼腕聲中從高堂宮殿步入直欄橫檻。人們為你惋惜,替你不平,但我卻要為你喝彩。你,視金山銀山如糞土,與歌妓把酒言歡,走向自然汲取心靈的甘露。這是你無悔的選擇,但它卻讓清麗小調流芳萬世。你的選擇,讓你得以揮別貧瘠無趣,卻讓心靈充盈富有。小荷尖尖,溪水潺潺,柳永的心靈荷花,開得別樣地紅!
富有,不是富二代開著跑車,不是官二代執權揮霍,不是星二代錦衣玉食;富有,是心靈的棲息,是靈魂的充盈,是精神的飽滿。物質面具下的不堪才是真正的貧窮!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心靈是美麗的花園。別只顧著裝飾生命的軀殼,而忽視了心靈的呵護,莫讓心靈荒蕪了。
《致良知》讀后感13
最早接觸到王陽明這個名字是在考研政治中,出于好奇,后來查詢了些資料,才知道原來歷史上還有這么一個大家,后來人冠之以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名號,可能因此不為人熟知,在《明朝那些事》中記述了王陽明一些傳奇的經歷,但感覺有些戲說的成分,今拜讀董平教授的《傳奇王陽明》加以印證,感觸頗多。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于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并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有著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王陽明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借智慧與其周旋,后續征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著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兵者,詭道也。先生在平叛時,將“信息戰”、“情報戰”運用到了極致,情報中虛虛實實加之反間敵方勢力,擾亂敵方策略,在寧王猛攻安慶之時,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攻擊寧王大本營南昌城,使寧王回兵,解救安慶后,并不是固守南昌,而是主動出擊,以寡擊眾,最終生擒寧王,大獲全勝。后來平定思恩、田州事件因時制宜,采取招撫策略,避免戰事禍國殃民;清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保得一方平安。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領域,獨創“心學”,倡導“知行合一”,徹底改變了明代中葉以后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并影響了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哲學家。從南宋開始,主導中國思想主流的是程朱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追求“格物致知”,忽視人的感情和本體思想。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為蒙學《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為,“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背人的意愿,禁錮人的身心。作為思想領域的先鋒,開拓者,先生長時間承受了對立面的攻擊,反對學派們詆毀他的功勞和政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實是學術相悖,尋機打擊,說他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標新立異,自高自大,非難朱熹,背謬圣人。離世差不多四十年才沉冤昭雪。但是這冤先生未必在乎,先生一生追求本心,注重“良知”,離世之時微微地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多么大氣,只要心地光明,自有公道。他不需要等到給予他公平公正,他相信總有公平公正予他,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人人自有定盤針”,天下的公義,雖然不在廟堂之上,卻
存乎天下之人心。從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才是正途。
作為普通人,我的理解是要有善心,為善舉,行善事,與人為善。昨天看《非誠勿擾》,嘉賓李垚坤的裝扮和神態較為偏重女性化,引發頗多關注。節目中,黃菡老師說:“人們常說男人該是什么樣,女人該是什么樣,這本身就帶有壓迫性。”孟非說:“人分為多數人、少數人和個別人,總會有人想法做法會與眾不同,很多人可以不欣賞、不接受,但是希望能給這些個別人一定的空間,不要過于苛責。”我覺得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致良知》讀后感14
讀完《致良知》之后,我覺得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性”觀點的發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陽明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讀后感i1766.com作文,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后感15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如果你的事業沒有足夠有力的大義名分,發展動力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會覺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擔。此時一旦企業遇到困難,很可能就會退縮。優秀的精神,可學而至。精神代表品質和境界;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學而至。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質,都是莊嚴己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們身為員工自然要為公司立心,更好的為客戶服務,我們本心強大,自然不畏艱險。
【《致良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良知讀后感01-14
堅守良知作文02-16
喚醒良知作文08-25
致姐妹致閨蜜的說說11-25
《致青春》讀后感08-21
致姐妹致閨蜜的說說(4篇)05-19
致姐妹致閨蜜的說說4篇05-19
《致加西亞的信》讀后感12-30
致我們逝去的青春讀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