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
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于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后,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后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
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
這天特意讀一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我覺得里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后后作者對戰爭的明白很獨特。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眾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秘的梅爾基亞德斯。
這一大家子人都有著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復雜的.關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冒險島符號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干旱在不斷考驗著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這個神秘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正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
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嘆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里面,我被作者筆下虛實交錯、曲折離奇、色彩斑斕的壯闊畫卷所吸引了。在教書的空余時間,我斷斷續續讀完了這部“再現拉丁美洲
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讀得不深,姑妄言之吧。
一般談及《百年孤獨》,肯定不能不談的三個方面就是史詩、魔幻、孤獨三個方面。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吧。
雖為魔幻,但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真實的社會歷史現實。《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鎮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布恩迪亞家族的苦難歷史其實就是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作者在書中對拉丁美洲的苦難歷史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積極的探索,書中種種魔幻的情節看似荒誕,其實就是拉丁美洲苦難現實的反映。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作者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書中的“魔幻”情節雖然已經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但卻是在拉丁美洲大陸(比如哥倫比亞)確實發生過的。作者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的百年歷史時,把歷史和現實架構成循環往復的情節:馬孔多從最初的開發、內戰、香蕉熱、罷工、死亡等,又回到初建時的貧困落后和與世隔絕,最終被風吹得無影無蹤。這一百年,從零開始又回復到零,增加的只是人民的苦難。這說明拉丁美洲的百年,并沒有改變貧困、落后、愚昧的困境,人民只能在無助的循環中繼續尋找適合自己民族的道路。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4
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讀了大半本的時候還在為阿瑪蘭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憤慨,還在為雙胞胎兄弟的放蕩感到氣憤的時候,在書的結尾卻感到了無比的凄涼,從拉烏爾蘇去世之后,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系著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后的悲劇慢下了伏筆。
一個小鎮從祖先開始的開拓,到最后整個家族只有那個豬尾巴小孩兒,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個人的時候,不光是他孤獨的問題,而是他對整個家族的歷史完全不了解,也無從知道,就是那種悲涼。帶著這種悲涼整個小鎮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沒有人會了解這個小鎮的歷史,也無從考證。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家是隸屬于東北林區,以為林區的總部在那,我們林區的職工也都在廠部附近居住,那時候廠部一派欣欣向榮,院里的涼亭,兩邊的噴水池,廠部氣派的大門,都是我們常去玩兒的地方,最主要的廠部的大部分設施都是由我爸爸帶著他的那幫工程隊完成的,還記得他在家里的時候做的涼亭上四角的龍頭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獸,以及做院墻的時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過年的時候每天都會去好幾撥扭秧歌拜年的人,現在過年的時候已經沒有這樣的景象了,出了過年大部分時間都去城里打工了,鎮里有點兒錢的都去城里買房子了,廠部也是野草橫生,將水泥地面和磚地埋在里草叢里,噴水池也早就沒有水了,在假山的旁邊斜斜的橫生出一株楊樹來,涼亭也是好多年沒有從新粉刷過,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脫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龍頭已經露出了水泥的本色,絲毫沒有色彩。墻根底下的野草瘋長著。墻上的口號時隱時現,一派荒涼的景象。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5
就在上個周末,我將《百年孤獨》看完了。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里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注著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所以我只能細嚼慢咽,慢慢品味這本經典名著了。
作家馬爾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現代主義作家,這本書所表達的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歷史,讓人不寒而栗,每一個叫孤獨的字眼不斷從書本里面涌現出來,我看著也跟書里的故事一樣糾結,一樣想從情節中解脫,但是我不能,書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為生命中的故事是注定發生的,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
書里最深切的是考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但是他們大多數用冷漠,無畏的姿態將它表現出來,甚至是宣泄著自己的孤獨來索取愛,索取他人的.關愛,這似乎應該稱之為憐憫,觸及人們心靈最脆弱的地方,最溫柔的部分,都是這些東西會被現實的物質所磨煉,到最后也許什么都不剩下,誰也沒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內心應該具備自我溫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動去溫暖他人,關愛他人。
看完這本書的我還在書中的情節里久久不能調整過來,也許這是這本著作給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獨》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將它珍藏著了,說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6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就聽說過身邊人對它的評價,說人物的名字特別像,很亂,分不清誰是誰,所以我打算像讀《戰爭與和平》那樣列人物關系表。但是真正去讀之后,我發現不會有混亂的情況,因為人物關系簡單,不像《戰爭與和平》中四個家族,還有許多將領及新出現的人物。《百年孤獨》就是講一個家族的興衰,讓我想起了《塵埃落定》,同樣是與世隔絕的背景,要接受外來文化的入侵,時代的變遷,但是《百年孤獨》明顯更加高明,在馬爾克斯的筆下人物的命運像車輪一樣不停重復,沒有止境,“她(烏蘇拉爾)從家族漫長歷史上重復命名的傳統中得出了在她看來無可爭辯的結論: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沖動,富于事業心,但命中注定帶有悲劇色彩”。
二者的區別還體現在與環境的關系上,在小說的后期《塵埃落定》中的康巴藏族吐司家族和《百年孤獨》中的布恩迪亞家族都消失了,但是前者是屈從于環境,與環境融為一體,即被同化為環境,是千千萬萬個土司家族命運的'縮影;而后者則享有獨一無二的家族命運,布恩迪亞家族延續的命運是無法復制的,是家族獨有的,仿佛被下了詛咒般,不可抗拒,他們一直與世隔絕,不屈從于環境,而是去創造或者主導環境,保存了家族的特色直到最后一刻。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者各有千秋,前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后者是獨有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7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復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仿佛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循環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為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沖動,這是一個仿佛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后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循環,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里制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于也陷入了循環制作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注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百年孤獨》讀完后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沉重感,我認為這種感覺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8
昨天我們講了王家第四代雙胞胎之一大四的故事,今天繼續來讀小四的故事。
小四性格落寞,跟自己的堂叔公,頗有幾分海上校陰鷙的氣質。如果說大四是自大自負的名門公子,那小四就是悶騷蔫壞的富二代。這一點從他假扮哥哥偷偷和哥哥的女人秦思勾搭就能看出來。
雖然小四和秦思打得火熱,但小四心里的主意可是打得真真的。像秦思這樣姿色一般,出身低賤的女人是不可能娶進王家的。
這也和我們在電視劇里經常看到的橋段十分吻合,豪擲千金的富二代在鶯鶯燕燕的花叢中流連可以,但一旦要說到結婚,這些鶯鶯燕燕都要靠邊站了,娶入豪門的少夫人,那肯定還是要看雙方的家世背景,而最終還是會選一個門當戶對的進行聯姻。
秦思呢,也明白這個道理。只不過她對自己很有信心。小四是她培養出來的,自己是最了解小四的人。雖然自己想嫁入王家比較困難,但小四就算能舍得了她,也舍不得因為她才紅火起來的養殖場,舍不得那成群的牛羊豬雞,舍不得成捆成捆的'鈔票。
所以當小四悄悄摸摸地娶了在狂歡節上遇到的自己的太太時,秦思并沒有太過慌亂。她確信,就算小四娶回來的是一個女王,要不了多久,也會重新回到她的懷抱里。
她沒有說錯,小四蜜月期剛過,就又回到了她身邊。
雖然,小四還真的娶了一個女王。
而整個王氏家族的命運自從女王駕到之后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9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仿佛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里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著。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復、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所謂的活著,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后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0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卷首語
最近在讀一本書——《百年孤獨》。剛開始可能會被里面的龐大的人物關系所嚇倒,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找個寂靜的地方看這本書,便會深深的被這本書里面的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所感動。孤獨是他們這個家族的徽記,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勇敢冒險沖動和不屈,已經已經深入到血液的孤單感,撼動人心。
尼采說,孤獨者有三種狀態:神靈、野獸和哲學家。神靈孤獨,因為它充實自立;野獸孤獨,因為它桀驁不遜;而哲學家既充實自立又桀驁不遜。布恩蒂亞家族里的孤獨者,正是對尼采這番話最好的詮釋。
孤獨是我們生來便無法擺脫的宿命,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是一個孤獨者。
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再熱鬧的聚會也趕不走我們內心與生俱來的孤單感。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耐得住孤獨,成功的`道路從來就不是熱鬧舒適的,在這條路上,我們只有耐住寂寞,忍住孤獨,才能讓生命大放異彩。
求學的路或是走向成功的路,他都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從來就沒有人能一直陪著我們走完這條路。失敗了,給自己加加油;成功了,給自己鼓鼓掌;摔倒了,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們從來都不會屬于誰,除了自己,所以從來就沒有人能帶你走出孤獨。
孤獨一種姿態,一種傲嬌的姿態。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連飛鳥都聞所未聞的土地。在陽光下,在人群中,我們都要仰著頭,保護我們心中那片圣地。
很多年以后,我們會懷念這樣孤獨的自己,懷著夢想,驕傲的前進。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1
去年的時候知道了這本書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時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傳給我,《活著為了講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當時跟自己說,我是不會去閱讀《百年孤獨》的,因為害怕表達出來的情感會過于悲傷幽怨,懼怕自己承受不起,后來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過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喜歡到可以盯這樣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這樣,我還是開啟了本書的閱讀旅程。開始時,我腦子只冒出這樣的詞:荒謬,荒誕,荒唐,不可理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開始意識到孤獨無處不在地包圍淹沒這里面的每個人物,雖然有多處情節描寫了令人充滿激情愉悅的歡愛場面(好吧,我覺得這歡愛場面的描寫一點也不含蓄。),但是,很快,應該是眨眼間有恢復了孤獨的氣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著的事情做,有目標,還充滿活力,但是那孤獨就像空氣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書中的人物,書中描寫的生活場面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差太遠(也許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創作背景才會覺得這樣奇特。),在書中,金錢,名利,生死,悲傷,親情等這樣世俗的'事好像一點都不會干擾這人們的生活,愛情會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夠翻篇,也許也沒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個人為愛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驚世駭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飯了這樣平常的事,在那個世界里,人活得雖然孤獨,但可以活得自我,不會被外界所累,沒有無病的呻吟,沒有怨天尤人的嘆息,雖然荒誕,但是我喜歡他們的純粹。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2
從閱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受來看,非常微妙有趣。不同于過去那個更易入書玩的我,你要去哪里,因為百年孤獨的悲歡起伏,在雨中似乎或許和我隔著一堵玻璃墻。每當我似乎在那里,總有一層新的雨二度模糊了玻璃。也許是因為作者總是用戲謔的口吻描寫像反諷神話這樣的各種場景,或者是因為書中人物的野性孤獨與世俗的自我相距太遠。
在整本書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從家族中第一個Hosai阿卡迪亞到最后一個后代特征明顯的奧雷連諾。從驕傲、大膽、充滿活力平易近人的奧雷連諾將軍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平凡人老母親烏蘇拉,從像天使一樣的漂亮女孩蕾米苔絲,到喜歡活潑好動、兩個娶了兩個妻子的雙胞胎之一。
一部百年可觀非常復雜龐大的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亡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無能為力大背景的起伏中會顯得那么無力。
柔弱嬌小的被殺,孤獨執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緣無故死去的雷默斯的蘿莉形象被為祖母,但最終仍咬著手指的麗貝卡卻堅持秉持不死。阿卡迪亞經歷了奪去3000人生命的`暴亂,沒有人相信。他們都是人群中的紫苞,孤獨到了極點。
對我來說,習慣了一個人,不一定開心,也不一定難過。孤獨是一生相伴的伴侶,這是既定的事實。與其否定它,對抗它,避免不必要的,不如接受它,讓它在擁擠的人群中保護你不夠中會回家,讓它陪你周六早上吃早飯,收拾陽光,讓它陪著你周日下午曬太陽。
如果你像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這本書,讓里面孤獨的人的莽撞激起你勇敢抗爭勇氣。也許,我們可以過得更好,至少在別人眼里是這樣。奧雷連諾上將去世的時候,我心里有一種病痛,我也是這么想的。
我恐怕這本書能給我更多。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3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
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系之復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后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
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欲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并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復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里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
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經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8-31
《百年孤獨》讀后感06-14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9-28
《百年孤獨》讀后感02-07
《百年孤獨》 讀后感02-17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08
(經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9-12
《百年孤獨》讀后感【經典】08-27
百年孤獨讀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