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斷舍離》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后感1
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植根于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潛意識中害怕需要用的時候缺少相應的物品。
因此,家里囤積了過量的衛生紙、洗衣液、棉被、牙膏、肥皂、購物袋......盡管家門口就有便利店,盡管大超市距離家也不過幾百米。因此,冰箱里永遠塞滿食物,冷藏室堆滿蔬菜、水果、雞蛋,冷凍室塞滿速凍食品和肉類。
這種情形有些令人哭笑不得,因為我們一面指責著網絡上真真假假的諸如“僵尸肉”一類的食品問題,一面又自己制造著“僵尸肉”。
而《斷舍離》告訴我們,要關注當下,要把選擇物品的時間軸永遠放在現在。不要為了小概率的突發情況,而準備一些一年或幾年都派不上一次用場的物品。
我的奶奶常說:什么上市吃什么。她是一位年輕時自己種地,年老后常年混跡于菜市場的老人。就算不用自己買菜,她也喜歡到菜市場逛逛。她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我們猜測,這得益于她喜歡吃應季食品的緣故。
現在想來,這種關注當下的理念,我們反而要多向她學習。對于購物時對物品的選擇,應該從重視健康及安全的角度出發,關注自身的需求,而不要掉入低價折扣的陷阱。
得益于父母的'教育,我們這一輩也多多少少有些囤積癖。然而,我們很多時候并沒有繼承父母整齊收納的習慣。因此,凌亂的房間是我們這輩人的標配。這一點,從大學時候住校,看了無數光鮮亮麗的女生和她們凌亂的宿舍后,我就沒有懷疑過。我也曾試圖學習收納術,想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間。衣柜太小,就再打一組大衣柜;書柜太小,就用紙箱裝了多余的書放在地上;梳妝臺太小,就買一個化妝品收納箱......然而,添置的收納越多,房間反而越亂。
直到看了《斷舍離》,我才意識到,不是收納不夠,而是物品太多了。不知道購買的物品會不會出什么問題而需要退換貨,為備不時之需,把購物小票塞滿了錢包;買洗面奶贈送的化妝品試用裝,總認為出門旅游的時候能用,然而,一年不能旅游一次,于是囤積了三四年;
淘寶上買的便宜衣裙,穿過一次發現不合身,退換麻煩,扔了又可惜,于是束之高閣;
學生時代留存下來的參考書,因為是書,扔之,心中總有愧疚之感,于是收起來眼不見為凈。當真正開始著手收拾,才發現,自己十平米左右的臥室中,盡然有百分之八十的閑置物品,其中甚至不乏沒用的破爛兒。
盡管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年代,然而物質的充裕也讓我們昏了頭腦。當你只有一個選擇的時候你不會煩惱,當有十個、百個直至無數個選擇的時候,煩惱也就成倍數的增加了。
《斷舍離》指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要想活得輕松、自由,就要提升選擇力,學會在琳瑯滿目的物品中,放棄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通過精挑細選,留下自己真正需要、適合自己、而且喜歡的東西。
《斷舍離》不是提倡讓人過清簡的生活,而是讓人通過選擇,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從而過上快樂的生活。
《斷舍離》讀后感2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并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復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欲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于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里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斗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念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劃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余的杯子,多余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里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復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占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并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范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柜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柜開始。
《斷舍離》讀后感3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于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么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钡臅r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制造,我們有著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著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于自己;叵胍幌拢约杭抑惺遣皇怯泻芏嚅e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著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為自己疏于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里形容的那樣,“暫且收著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著我們買了太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郁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樣就能辨別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于書寫。然后問問自己,對于筆,我不能舍棄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為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舍,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舍,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于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于現在的當下就成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為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后,還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后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偽裝和粉飾,然后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于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發現自己,挖掘自己,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后感4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說過,當時聽說是一本關于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后來再次聽說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了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后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為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后才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這里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臺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臺筆記本電腦,一臺放在單位,一臺放在家里。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后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臺新的筆記本,家里也添置了一臺新的臺式電腦。那兩臺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里。這兩臺電腦并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為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臺基本上沒有什么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后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薄斑@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xx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著當個紀念吧!”
然后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里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里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么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么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后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松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于丟棄。
有的人會說,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為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著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里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于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么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么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說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制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說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里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并沒有什么概念。這里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么東西,放在了哪里。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并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環境,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東西過剩,什么東西不足,什么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么。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么裝備,我的體能怎么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里的小山丘。那么,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么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后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并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為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后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后來,著重了政治的復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后感5
不出差的日子每天早起的安排基本已經規律,出差不太累的情況下也能堅持早起,但很多事情還沒行成習慣,昨天在機場無意間看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當即將他加入書架,并在飛機上仔細閱讀,其實很早就聽過斷舍離的概念,只是一直沒機會去踐行,再次相遇,我覺得是時候進行空間、手機和思想上的斷舍離了。
1、空間上的斷舍離
首先是電腦桌上的雜物,之前因為手機沒帶保護殼,怕充電時直接放在桌上容易弄傷鏡頭,所以充電時總會放在紙上或者包上,因此桌面上總會有一些亂的東西,無法輕易扔掉,有時候找一個東西就會找不到,心情不好時特別容易炸毛。這次出差一回到家,我立即就進行大掃除,以“自我軸和時間軸”為原則,凡是用不到的雜物統統扔垃圾桶,仍有價值的東西也會分類擺放整齊,以用時方便拿為原則,收拾完再看桌面,整齊劃一,成就感滿滿。
其次是辦公桌周邊的雜物,主要是抽屜,本來3層抽屜很多的的空間,但擠得滿滿,居然不能再多放一樣東西,上次收拾時因為里面有太多前任主人留下的東西,所以基本沒丟棄啥。這次是下了決心要與它們訣別,本著“必要、合適、愉快”的原則,將不屬于我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通通清理出去了,然后裝進去我的東西,瞬間覺得空間回來了。
2、手機上的斷舍離
今年來由于工作原因微信加了很多客戶,一開始以客戶名稱為標簽備注,后來一看標簽分類太多了,找的.時候特別費時間,然后開始思考如何給微信好友分類,方便查詢和聯系,于是本著“三分法”的原則將大客戶分一個類,中小客戶一個類,客戶的客戶分一個類,這樣看起來一目了然;并且在給每個客戶備注時也加上了公司,而不僅僅在標簽上加。之前很多沒來得及備注的同行這次也統一增加了清楚地備注及分類,雖然一千多人的好友一個個處理起來用了不少時間,但這個時間花的是非常值得的,主要是方便了后期的工作。
3、思想上的斷舍離
從過完年后,就定了以個年度讀書計劃和清單,每次看到好書的時候也會加入清單,此時已經遠遠超出了閱讀量了,但是遇到好的書籍還是會忍不住繼續加入,書單一直在進,讀完刪除清單的進度又比較緩慢,于是清單也開始顯得擁擠起來。今早上看了斷舍離后,我找到了解決辦法:現有書籍按照正常速度去閱讀,如果有新增書籍,必須先讀完一本,然后才能放入清單,這就是以“1 out 1 in法”為原則,本著先出后進的方式進行書籍的更迭。其次,清單里已經有很多書,讀的先后順序怎么確定,是一本一本的讀還是一次讀好幾本呢?我的答案是,自由和自在,就是不刻意去選擇先后順序,當下適合讀哪本,就抓緊時間盡可能地把它讀完,然后下一個當下自然就會有下一個要讀的書了,如此就不用花時間去考慮該先讀哪本書了,思考最費神了。
《斷舍離》這本書已經讀到一半了,也算階段性讀后感吧,過幾天讀完再來寫完整的讀后感。
《斷舍離》讀后感6
首先這個作者是因為這本書而改變的命運,山下英子,在二十多年前因為學習瑜伽,他懂得了《斷舍離》的這個理論,所以從此以后就開始用斷舍離,用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當中。
然后慢慢的就開始講這個主題的課程,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到最后,她出成了一本書籍,這本書籍在全球暢銷,在整個日本在整個中國,掀起了一番斷舍離的浪潮,她自己也因為這本書,從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一個億萬富翁,也是因為這本書而改變了命運。
《斷舍離》講的是觀念上的斷舍離,
如何認識現狀,如何停止自我否定,如何描繪家的具體的構想,雜物上的斷舍離,
第一步,拿出雜物俯瞰,
第二步,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廢品的東西,
第三部,以自我時間判斷基因,考慮自身和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舍,
第四步,必要合適愉快的標準來進行取舍,
第五步,收納在雜物最適合的地方去進行。
我們人有三個生命,
一個是我們肉體的生命,
一個是我們社會的生命,
一個就是我們精神的生命,
這三個生命貫穿有一個場所,那就是你的家,你的家讓你的肉體生命能夠得以延續,你的家讓你的精神生命能夠得以愉悅,你的家讓你的社會生命能夠得以維持,而家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場所。
做物質上的減法,做精神上的加法,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當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給自己做加法。
斷舍離,讓我懂得停下來的意義,讓我懂得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我需要慢下來去獨處去思考,去閱讀去旅行,去享受人生去活好當下,我想做物質上的減法精神上的加法,我覺得不是作者需要,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
《斷舍離》的意義不是讓你扔東西,是教你如何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
斷的是什么,斷的是物欲,
舍的是什么,舍棄廢物,
因為有很多人有很多事是值得你舍棄,包括你的很多不穿的'衣服,你的很多東西都是值得你舍,
記住,這里指的是舍,不是棄,舍是什么意思,你今天把它舍出去不是浪費,你可以把你不用的衣物捐給那些需要的人啊,你可以把你不用的東西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離是什么,離就是脫離執念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活好當下,這就是這本書核心的精髓。
沒想到我做這個決定,我心里挺開心的,我并不覺得別人看不起我,而且周老師我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現在已經找到新男朋友了,這個男朋友跟我之前的那兩個男朋友完全不一樣,真的就像你說的一樣,
通過這本書可以讓我的命運發生改變,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兩年了,她現在跟她現在老公生活在一起,特別開心,特別快樂,今天她依然每天都會用《斷舍離》的思想來去清理自己的房間,來去清理事物。
斷舍離這三個字,其實來自于瑜伽,一種印度古老的修行方法,修行的方法斷是斷行,舍是舍行,離是離行,他是一道完全的修行方法。
斷舍離,真的人生人生什么最重要,物質不重要,心靈才重要,因為是心靈決定的物質,當你每天像生活在,像生活在垃圾場一樣的時候,你的內心怎么會有能量,全都是負能量,
化妝品多久沒收拾了都過期了吧,那衣服多久沒穿過了都發霉了吧,都小了吧穿不上了吧,那洗手間多久沒打掃過了,那廚房冰箱里都發霉了吧那東西都,全部斷舍離一下。
《斷舍離》讀后感7
聽朋友介紹《斷舍離》這本書不錯,于是我買了這本書來讀,起初的印象是:很簡單的書頁,整個書的體積也比較小,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輕松的感覺,我便欣然開始讀了。果然讓我收獲滿滿。
什么是斷舍離?作者告訴我們,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也就是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要采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中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初聽起來,斷舍離似乎很簡單,就是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把關,解決掉多余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解決心理上的執念,真正到實施的階段,你會發現你忙了一天,只是對物品做了收納,卻總也難以扔掉那些似乎還有用的東西,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其實是一場內心的自省與革命。
的確,現在做家務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主婦深有同感。把龐雜的物品反復整理、歸類,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恢復原貌,亂七八糟,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項幾乎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讓人痛苦極了。
春節將至,又要為大掃除了,是不是想起來就特別難心?那么,什么是大掃除?我們通常只是打掃、整理、歸納,卻沒有洞悉“除”的真正意義。在斷舍離里,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才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才是整理,掃、擦、刷等的打掃。
與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能夠讓人徹悟覺醒,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垃圾念頭呢?那些回不去的過往里積累的怨與恨、愧疚和遺憾呢?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旅行。用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活出生命的自在感、決斷力、愛和喜悅。讓我們停止負面的思維模式,順從自己的本心,割舍既有,簡約生活,放下一切執念,回歸輕松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輕裝上陣,帶著愉悅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斷舍離》讀后感8
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
我在試圖歸納全書梗概的時候,感到非常困難。盡管書中細分了章節,添加了諸多副標題,卻感覺文不符題,且內容重復,使得整本書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后來我讀到一篇評論,不同于其他千篇一律的贊美,作者評價這本書“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一針見血地解開了我的疑惑。
當然,書中有很多作者獨家的真實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可以給我們更生動的啟發,值得一讀。但是即使沒有看過這本書,通過上期的內容梗概,也是完全可以開始實踐的。
“斷舍離”不是一個動詞:
、贁嗌犭x是幾個詞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斷、舍、離是三個詞:兩個動詞(動作)、一個名詞(狀態)。
如果把“斷舍離”僅僅理解成一個動詞——“舍”,即扔東西,就完全誤解或輕視了“斷舍離”理念。只舍不斷,不配稱之為“斷舍離”,你可能會繼續著不必要的購買和丟棄,依然在物質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②斷舍離是一個名詞
如果硬要把斷舍離看作一個詞,那它也絕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是我們通過斷舍離實踐后領悟到的一種狀態:不必再刻意地去“舍”,不必委屈地去“斷”,而是一種天然的'生活狀態。
“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之前介紹過“綠舍離”,感覺比“斷舍離”更高級,它提倡負責任地扔和買。讀完《斷舍離》后,我覺得兩者并沒有任何沖突,“斷舍離”從來就沒有讓我們不負責任地扔和買呀,從實質來說,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來看看什么是綠舍離。
綠,以可持續的理念過生活。購物時盡可能購買環保產品。舍,舍棄囤積行為。lessismore,選擇終極產品療愈自己。離,暫時離開扔東西的行為,向零雜物的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兩者絕不是相互矛盾的,綠舍離是斷舍離的衍生,是斷舍離修行的一種感悟,也就是“離”的狀態。綠舍離更加清晰的詮釋了“離”,解答了很多人誤認為斷舍離后就是要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的疑慮。
《斷舍離》讀后感9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于《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為《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為忙碌所帶來的物質,并不一定等同于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為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為,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為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欲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眾并沒有意識到,因為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并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為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于是最直接的行為,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后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復,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采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盡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面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后感10
初見這本書,便被名字所吸引,看過書中的序,又被內容所吸引,作者說,想要提高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系。尤其是當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于“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時候就是去追逐、滿足它。到了一定時候,你會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發現,原來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經在我出發的地方等著我了。先從整理頭腦開始即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很多時候只想到它便宜、折扣低,沒想到即便買回去了,它有沒有使用價值,還是買了回去之后一直積壓在某個角落。這也正是我們考慮問題的所在,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只是一時沖動,不分輕重就去做了,然而當問題的'結果出現分歧的時候,才發現當初怎么會這么做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借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而是應該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舍棄”掉。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行動上不斷進取,你接觸到的行業及技術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而不要受自己固化思維和想法支配,那都是行不通的。
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選擇的標準是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要想做到斷舍離,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思想上要超越,行動上更是要提高,人生需要通過不斷的經歷,不斷的選擇,才清楚自己心中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工作任務人生目標是什么,這樣人生才不會迷茫而毫無意義,失去生機。
《斷舍離》讀后感11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說中說:斷舍離是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并以當下為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里的舍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舍得,舍得,不舍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舍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么我們就要舍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為和思想方面的綜合舍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欲。作為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后,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里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后舍棄,最后我們才能從中解脫離開,這三個字為什么為什么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讀后感·作者認為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輕松。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欲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舍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占據,那么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松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后感12
中醫認為,人體有“穴道”,是能量的通道,如同毛孔在熱的時候會打開排汗,冷的時候會關閉以保持一定的體溫。穴道在有“好的氣”時會打開吸收,“壞的氣”時會關閉。生活環境與中醫“穴道”理論是相通的,好的生活環境會讓整個人神清氣爽,而臟亂差的環境下生活的人通常不太會神采奕奕。
也許我們選擇不了外在生活環境,但可以通過整理房間改變內在生活環境,整理的過程是斷舍離、是對物品的篩選、是對內心的觀察,方法容易,過程很難,但掌握了斷舍離的精髓也就掌握了整理人生的技巧。
關于作者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將瑜伽中提倡的“斷行、舍行、離行”(是為了讓人放下心中執著的教導),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斷舍離”,山下英子本人為雜物管理咨詢師,著有《斷舍離》一書,自20xx年陸續開展《斷舍離講座》,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本書分為5個章節,通過了解斷舍離概念、實踐以及帶來的改變,最終強調斷舍離的真正目的:通過剔除身邊不再合適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澄清自己的人生,體會前所未有的輕盈。
何為“斷舍離”
通過舍棄、整理物品,將心中無用之物,不合時宜的物品整理的一干二凈,讓人生變得愉悅,在這里要注重以下幾點:
斷舍離≠整理房間
斷舍離中的整理是通過精簡物品,留下需要的物品,要遵循:
留下的物品,判斷的標準:讓自己感覺舒適的、符合時宜的、讓心情可以變愉悅的。
主體一定是“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他人”。如果將物品作為主體時會你會發現--什么都可以不用丟掉,因為物品本身是有用的,所以主體一定是“自己”。
實踐前,你需要了解的
一、剔除以下五種心態
我不會整理。方法都是可以學會的,“我不會”的潛意識其實是:“我不愿意整理”,所以剔除不會的心態,是很關鍵的一部分。
舍不得丟棄,不浪費。你可以嘗試打開家里的衣柜、囤積的物品,然后你仔細回想,那些你總是認為丟掉可惜的物品是否已經占據了衣柜很久,是否每次拉亂衣物時都要重新整理一遍,浪費時間還占用空間,剔除固有的思維,物盡其用才是對物品最好的`照顧。
以后總能用得到。漂亮的包裝盒、買了很久卻還是沒有打開過的書籍,你說“以后總能用得到、以后總會去看”,過了這么久還是沒用到,他們占據著家里的一席之地,等到真正用的時候,即使沒有他們你還是能找到替代物。
太麻煩。你總覺得整理起來工程量太大,但每次看到家里很亂,整理起來很費時間,你還會覺得整理會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嗎?學會整理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收納工具是輔助物品,萬萬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確的“斷舍離”順序
斷舍離真正的順序其實應該是,舍-斷-離:舍:舍棄家中累積的廢物(記住判斷標準哦);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
舍和斷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縮小入口、放大出口。最終達到離。
離:清除掉不能讓自己心動、不合時宜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愉悅的氛圍。
實踐“斷舍離”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近分為時間上和難易程度兩部分。
1、設定整理時間。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作者在《斷舍離》中提到一個觀點:開始整理之前,你可以先設定你的整理時間,根據你的整理時間衡量整理的空間。
2、難易程度。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物品開始進整理,對此你可以將房間物品分類,從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整理,也可以從自己的物品開始整理,循序漸進,后期整理起來更加容易,也更加會有成就感。
二、如果實在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不妨可以從錢包開始
很多人的錢包里面除了銀行卡、現金以外,可能也會塞滿其他物品,比如:發票、車票等等,及時進行錢包的整理,將物品分類,扔掉長期不用的卡片、車票以及不需要的發票,讓錢包回歸本身價值和作用。
三、控制源頭,多問自己
作為買買買死忠粉,我們也經常會被“衣柜里永遠少一件適合自己的衣服”“有很多衣服買回來幾乎沒穿過”“衣柜空間不夠用”“一動衣柜,空間大亂”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仔細想想,其實很多物品購買的時候,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或者已經有類似的物品可以替代,所以購買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打折的商品=便宜≠需要。避免商家的營銷手段,生活類消費品不需要囤積那么多,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購買,而且活動也比較多。
這件物品心動嗎?需要嗎?一件物品如果根本不需要,他的附屬品再怎么精美也一定不要因為沖動購買,這樣只會增加你的空間浪費和金錢浪費。
主體是你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其他人。討好你自己的內心。
買買買≠滿足。很多人將買買買看成自我滿足的一種行為,其實滿足自我不一定要通過買買買,相比購物帶來的滿足,更好的一種方式則是經營自我愛好。
四、7/5/1法則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物品擺放時7/5/1法則:
看不見的收納占七成。物品收納時合適的容量為7成,剩下的三成空間要空出來作為物品進出的通道。
看的見的收納占五成。高級精品陳列時一般會遵循,留白五成。
讓人看的見的收納占一成。美術館里的陳列一般會遵循此類原則,神清氣爽又高級。
整理的方法有很多,掌握精髓遠比方法重要:縮小物品入口(舍棄--不需要的、不合時宜的、不心動的物品,控制物品的源頭),放大出口(斷--購買時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最終達到目的離,篩選物品的過程如同人生經營,清楚看到內心,砥礪前行,整理好物品就是整理好自己的人生。
《斷舍離》讀后感13
斷舍離的后記,就這短短的7分多鐘,我錄了一上午。兒子不停的干擾,家里人的干擾,我的心靜不下來,也總出錯。最后決定停下來陪兒子玩兒,兒子滿足以后來錄音,現在終于完成了!
這本書全都讀完了,現在來聊聊感受吧!
1.整個人輕松了很多,扔東西的過程從糾結到爽快,情緒有了變化。
2.我值得用好的東西,我為主,物品都是為我所用。
3.人也好物品也好,都要發揮價值和作用否則就是垃圾,同時我也相信每個人或物品都會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作用。覺察很重要!
4.有動力去“做”,在書中和Nlp 的學習中我認識到要想得到想要的,首先就要去行動!障礙我們行動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自己在糾結過去,在擔憂未來,在情緒中翻來覆去的打轉。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將自己抽離出來,讓自己活在當下去行動!不做只想永遠不知道結果,只要去做就有機會!勇敢的'站起來,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戰,也許成了也許敗了,無論成與敗,記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剩下的就交給老天!
《斷舍離》讀后感14
這個月我讀完了《斷舍離》這本書,發現書里面的核心思想比想象中論述得更透徹,并覺得十分實用。本人總結了這本書的幾個核心要點,分享給大家。
1. “斷舍離”這三個字各自的核心重點
斷:可以理解為“節源”,意思為不要輕易地入手物品舍:可以理解為“開流”,意思為不要太頑固,放手自己不需要的事物離:通過一次次的“斷”和“舍”脫離心中的執念,通過新陳代謝達到個人最舒適的狀態。
三者的關系為:斷×舍=離
2. 斷舍離為什么適合現代人
其實在20世紀之前,人類長時間處于嚴重物資不足的環境中,需要通過積累和節約物資來度過一個個寒冬,這才構造了我們不愿意斷舍離的本性。但是我們現在身處于一個物質和信息極為豐富甚至過剩的時代,在當前的環境中,假如沒有一個明確指出“如何與物質和信息打交道”的方向標,我們可能很快就會被物質和信息的洪流吞噬。所以針對現代人來說,了解怎么說服自己去做到斷舍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 看待物品的態度
想要做到斷舍離,第一步就是改變自己看待物品的態度。當面對一樣物品的時候,人們那總是習慣性地去思考物品的“有用性”,也就是這個物品是否可以發揮它的作用;但有用性的前提其實是“需要性”,也就是當下的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個物品。
此時可以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短期內自己對眼前的這個物品沒有需要,那么這個物品就可以斷舍離掉,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間來存放自己更需要的事物。而不是直接把認為有用的物品放在那里,等未來什么時候需要了再去用,因為此時這個物品存放在那里就會占據自己的資源。
4. 新陳代謝的魅力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陳代謝”。我們的居住空間處于代謝(交換)狀態下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斷地進行“使用所有物,清除無用之物”的循環,才能讓居所充滿流動感和活力。也就是說,斷舍離并不意味著只做減法不做加法,而是做了減法之后才能夠高效地做到加法。在加法和減法之間做到中庸,才是一個人最恰當的狀態。
5. 人際關系的斷舍離
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的社會是靠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維持,這也導致人類的煩惱大部分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其實,這些煩惱絕大部分都是源于“單方面的期待過高”,也就是過多地給對方施加自己的價值觀。這種過度施壓總跟隨著關心和愛護一同出現,因此,越是親密的家人或戀人越容易出現這種問題。此時保持恰當的距離是很好的選擇,越是親密的關系,雙方越要有意識地保持恰當的時間和空間的密度。
6. 在高壓下通過呼吸調整節奏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一件又一件的事物壓得緩不過神來,此時的呼吸便是最簡單也最高效的“斷舍離”。高質量的“呼吸”首先需要“吐氣”,也就是從吐出阻塞的氣體開始呼吸。生理學上也講,有意識地進行深度呼氣(吐息),能提高內臟系統的活動機能,會直接喚醒生存本能。一呼一吸,便是在一次次的加減法中見證更好的自己。
《斷舍離》讀后感15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舍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于是我們的思想里充斥了太多的欲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欲壑難填,然后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欲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后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里到處堆積著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占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簽,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并不是說東西越貴越好,也并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舍的情懷。衣柜里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柜子里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舍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為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為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系,能夠做到“物為我用”“物盡其用”才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為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安挥谩辈攀菍ξ锲纷畲蟮睦速M。
【《斷舍離》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讀后感01-21
《斷舍離》讀后感01-22
《斷舍離》讀后感02-18
斷舍離讀書心得02-08
《斷舍離》讀書心得02-26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07-19
斷舍離讀書心得感悟03-04
《斷舍離》讀后感11篇04-05
《斷舍離》讀后感 15篇02-18
《斷舍離》讀后感 (1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