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體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體讀后感1
大晚上讀完《三體·地球往事》,馬上就寫一下我對這本書感受,讓我深深感受到科技、人性、文明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揭示。劉慈欣老師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他構建了一個充滿神秘和未知的宇宙世界,讓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
書中的三體文明,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真是讓我嘆為觀止。他們所處的星球,由于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導致百余次毀滅與重生,這種極端環境下,他們依然努力生存,追求進步。這種堅韌和毅力,真是讓人佩服。
而當地球接收到三體文明的信息,人類面臨的危機也愈發嚴重。這讓我深思,科技的進步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可能帶來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問題。我們真的準備好面對未知的挑戰了嗎?
不過,書中的人類文明最終通過團結和智慧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進步,這讓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和力量。只要我們能夠積極應對,團結一心,就有可能克服一切困難,開啟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總的來說,《三體·地球往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而難以磨滅的印象。它讓我看到了科技的魅力,也讓我思考了人類的未來。
三體讀后感2
我非常喜歡讀科幻小說。一個炎熱夏日的下午,我滿頭大汗地走進了一家書店。本來想在這里避暑的,但當我看到了一本名叫《三體》的書,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了,我立即捧著這本書看起來。
《三體》主要講的.是人類和三體文明開戰。人類在后來分為兩派,太陽系人類和銀河系人類。最后太陽系人類被第三方使用降維攻擊,三體文明下落不明,最后只有兩個太陽系人類駕駛著曲動力引擎的飛船逃了出來。
在這本書里人類之所以會被三體文明發現,主要是因為人類向宇宙狂發信息,從根本上違背了黑暗森林理念,暴露了自己的太陽系的位置,從而讓人類受到了滅頂之災。
同時,書中的一段話也深深地吸引了我——“快離開,未知的東西充滿了危險,膽小、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傲,想想水滴事件吧!”看完這段話后,我陷入了沉思,對啊!有多少位名人和公司倒在自傲面前,讓對手獲得勝利。后來,人類的確采取了措施,但已無力回天,因為那東西就是降維攻擊的來源。看到這里,我感嘆到:啊!還好現在充滿了和平,但和平的背后是無數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能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嗎?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之余,心里也難受極了。那是因為太陽系被二維化了,太陽系人類遭受滅頂之災,這都是因為戰爭。今后,我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為世界的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體讀后感3
人類的渺小在對比廣袤無垠的宇宙時愈發令人沉寂。這種沉寂中所包含的,不知是對規律的渴望,以進一步的對宇宙的本質有所了解;抑或是完全的屈服。
當然,大爆炸或是一次粒子的維度塌陷,回溯就顯得那么重要,對微觀尺度的操控深度便因為基本粒子具有原始維度而理所當然稱為標尺。
當葉文潔第一次被楊衛寧帶到雷達峰并說出淡淡的那句“我進去”時,她只是尋求一個時代的庇護所而已,而幾十年后的汪淼所要面對的則是一場粒子陰謀。最后盡化為一塊埋進草叢的紀念碑。
人生苦短,歡樂無常,正如三體星系的恒紀元。是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還是面對一切的糾纏——在目前所知的最低層面上皆為量子糾纏——時慨嘆唏噓,還是有其他的`更好的路呢?如果有那條路,則一定是不會令心靈空虛寂寞的。
《三體》所帶來的新奇,由三體游戲的內象引發,最后以兩個被稱為“智子”的質子結束。最大的沖擊,卻是其中引發的對奇點及大爆炸的思索——究竟是否為基本粒子的維度坍縮。
在此過程中,作家的想象力與實際經驗并未使“戰略指揮部”與“作戰過程”更加真實,還有許多藝術表達能力皆受限制。這同樣是大部分作家的通病之一,即部分內容過于矯柔不真實。
不難得知,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的部分是一切的基石,與葉文潔在齊家屯的部分具有相同的與其他描述部分很不一致的特征——真切。
最真實的部分顯然是“三體”、“恒星鏡面反射”與“維度”三個重要問題的闡釋,這也恰恰是作家最擅長的領域。三個硬科幻的部分,與其他作家的硬科幻部分相比更硬出許多,是非常難以啃讀的,是以韻味十足,精彩至極。
三體讀后感4
仰望夜空,仿佛我與四光年外那子虛烏有的三星有了一種近乎真實的聯系。
在那個星系,有三個太陽,因而被叫作三體,當行星圍繞一個太陽運動時,文明正常發展,稱為恒紀元;而當行星在兩個或三個太陽的引力下運動時,時空混亂沒有規律,稱為亂紀元。
為了生存,三體人進化出了脫水的能力;為了生存,三體人不斷發展文明,試圖破解三體問題,為此,甚至不惜用盡幾百次文明的交替的時間,卻依然沒有收獲。但他們仍沒放棄,他們建立空間站,尋找可居住的星球。
三體文明無數次的興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文明的可能性,打開了我們的腦洞,也讓我們對生存有了思考。千百年來,人類文明延續至今,其實是一種幸運。我們不能忘記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先輩,同時也必須奮力前行,如果將人類文明的發展看作理所當然,必然要引發危機。
這種危機在《三體Ⅲ》出現了。
羅緝下位,程心成為執劍人,三體世界藏在太陽系的水滴發動,人類輸給了三體。在大移民完成后,智子說:生存本來就是一種幸運,過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現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也到處如此。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類有了一種幻覺,認為生存成了唾手可及的東西,這就是你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三體人還給了人類一個無比正確的啟示:不要把現有的'東西都當作理所當然,而祖先的智慧也一直在告訴我們要活下去。
將所有的看作理所當然,這難道不是一種傲慢?這是人性的缺陷,千百年來亦如此。而這種傲慢,最終導致了太陽系人類的滅亡。這正應了《三體Ⅲ》中的一句話:弱小與無知不是文明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慶幸的是,劉慈欣最終還是給所有文明留了條活路。生命是頑強的,也是脆弱的,生命可以奮力前行,也可以在瞬間消散,但無論怎樣,生命總是存在的,正如《三體Ⅰ》中的結尾,蟲子從來沒被戰勝過。
三體讀后感5
如果說,這宇宙最偉大的生命,就是人類,但,人類也許可以算最喜歡自殘的生命,《三體》中,地球上乃至太陽系,所有的災難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例如:大低谷時期、降維打擊、大坍縮等等。劉慈欣在《贍養上帝》中寫道:人類該考慮養老了。
所有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體》,它幾乎預言了人類的命運,從第一部地球往事到第三部死神永生,它是劉慈欣科幻的巔峰之作,雖無華麗的詞藻,但有許多學術上的問題,值得深思,尤其是天體物理學和天文學。
在《三體·死神永生》中,程心她是一個圣母,但絕不是持劍人的最佳人選。她善良,所以她在關鍵時刻扔掉了啟動引爆炸彈的開關,使人類失去了威懾三體世界的條件,但為什么兩個世界不能和諧相處呢?這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說是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們的驕傲自大,以為在宇宙中他們無敵,其實,如果用0~10級來評價一個文明的話,人類文明只能算0.73級。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他必須小心,因為森林中到處都有和他一樣帶槍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所有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在《三體·黑暗森林》中,我最贊賞章北海,他才是真正的軍人,我很欽佩他的`理智。
在第一部《地球往事》中我很喜歡那個監聽員,她很善良,知道珍惜現在擁有的,提醒葉文潔不要回復,犧牲自己保護她愛的地球,但人類從未懂得珍惜,這很令人悲哀。
其實,死亡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走在路上。
死亡是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不管你向哪航行,最終都會向它的方向前行,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這才是死神永生的真正涵義。
三體讀后感6
十一國慶大家過得可好啊?三葉去了趟海南,足足休息了七天,順帶把一部科幻小說看完了,今天想來分享一下讀這部小說的心得。
這次讀的科幻小說是劉慈欣著作的《三體》系列的第二部:《三體Ⅱ:黑暗森林》,另外兩部是《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和《三體Ⅲ:死神永生》。網上評論說《三體》系列是中國最值得閱讀的科幻小說,對此說法我保留意見,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閱讀科幻小說,并不能妄下定論稱之為“最”,不過《三體》確實是值得一讀的科幻小說,這也是我寫心得的原因。
《三體》系列前兩部小說里,大致內容是人類在探索外太空,并與外星文明---三體文明接觸后,所產生了一系列矛盾與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是來自三體文明在知曉地球文明的存在后,率領三體艦隊向人類發起毀滅性的計劃,即“世界末日”,而人類為了抵抗外來文明的侵略,發展各種科技和謀劃各種策略,故事則是圍繞人類的活動展開。
在《三體II》中,敘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三體人在利用先進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后,龐大三體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在這樣的危局下,地球人開始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三體人自身雖然無法識破人類的詭譎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展開智慧博弈。但隨著一個個”破壁人”不斷識破“面壁者”的計劃,地球開始陷入危機時,人類的科技得到了飛速發展,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能與三體艦隊抗衡的宇宙艦隊,但不幸的是最后還是被三體的先進技術所摧毀,地球和人類開始陷入毀滅前的恐懼和世界末日的絕望當中,到底最后結果如何,我還是不劇透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科幻小說吧。
讀完《三體》系列的前二部小說,給我的印象是:這是一部難懂但不無聊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在內容側重點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軟科幻”,情節和題材集中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另一類是“硬科幻”,以追求科學(可能的)的細節或準確為特性,著眼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三體》則屬于后者。相對于理科生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更明白些,畢竟里面涉及大量的太空學、天體學、天文學、量子力學、基礎物理學等科學的知識,沒有一點物理和數學底子外加些許想象力的朋友讀起來相對費勁一點。雖然三葉也是理科出身,但是物理始終是我的軟肋,所以有些地方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讀著讀著就打瞌睡了,呵呵。雖然《三體》在內容上偏專業性描述,但是在故事情節上卻很吸引人,尤其是作者寬廣雄闊的想象力。不足的是,劉慈欣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故事體系,但是各環節的文字描述卻無法支持整個體系,具體表現在:
1)人物缺乏鮮活力,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或許是作者刻意為之,將描述重點放在技術說明和情節發展上,在人物外貌神態刻畫、心理描寫的文筆明顯缺少,這使得小說顯得略微蒼白、缺乏活力,畢竟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重點,沒有深刻的人物形象,可能難以被人們記住和贊頌,不過《三體》卻做到了。
2)想說的東西很多,但重點不突出。《三體》里描述介紹了許多概念和觀點---像失敗主義、逃亡主義、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理論等,雖然作者用相當多的篇幅去說明這些,而且也解釋得比較清晰,但是重點偏向不明顯,特別是在結尾提到永恒主題”愛“時,描寫篇幅很少,幾句話帶過,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讓我覺得是不是結尾有點草率了。或許作者在第三部會對第二部的某些情節進行延伸解謎,到時候重點自然就明晰清楚了。
3)鏡框式的切換讓人混亂。在《三體》里,作者是通過不同的人物視角和不同故事情節分支同時展開的,這在寫作手法上叫”鏡框式敘事結構”,有點像美國電影《云圖》的敘事方法。雖然這種寫作方法讓人感覺想看在看電影的感覺,而且將信息和線索分布在不同的場景和人物身上,可以增加小說的懸疑性,但是由于故事結構過于龐大,過度的場景切換讓人有種混亂感,而且場景間切換過度略微有點不自然。
讀科幻小說,讓我有種感想:不論科幻小說怎么描繪未來的情景和生活,最終都會回到人類的現實發展問題上,而這些問題有時還會牽扯到“人性”和“心理”上(“軟科幻”的題材)。而這些問題是當下人類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比如:
1)如果新能源和新資源未能及時開發,同時不可再生資源又瀕臨耗盡時,這是地球上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避免資源爭奪戰的爆發,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2)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如資源不足、人口過度膨脹等,而必須削減人口時,除了要抑制出生人口外,還需要減少現有人口,那么人類要做出怎樣選擇呢?如果通過遷徙外太空來緩解人口壓力和資源壓力,那么決定要哪些人作為第一批“外太空新人類”呢? 3)如果因外星人入侵或地球毀滅等類似像《世界末日》的不可抗逆因素,導致人類必須選擇少部分人作為延續人類文明和后代,那么在人群中做出選擇才比較合理呢?既然要犧牲某一部分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如何要這部分人心甘情愿,才不至于煽動他們的反抗情緒呢? 4)如果宇宙的資源是有限的,同時存在許多類似人類文明的外星文明,那么在未確定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前提下,我們是否要與其交流接觸,表達善意,共同發展宇宙文明呢?還是直接侵入對方文明,征服之后再做談判呢?(”黑暗森林“理論) 這是我第一次看科幻小說,有點讓我壓抑,尤其是碰到這些“未來發展的問題”,雖然小說里描繪的人類文明還離現在的我很遙遠,或許應該說,我是沒有機會看到了,子孫們是很有機會碰到了,但是看到人類在未來的道路上蹣跚顛簸而行,不免讓人有點擔心,畢竟面對未來,沒有一個人能有踏實的安全感,而且不管小說里面描繪的未來有多么的貼切、多么合理,那也是基于現實所構建出來了,無法代表未來,因此我只能希望人類的后代能在文明延續和發展的道路上一路平安了
三體讀后感7
用了幾天的時間終于把三體2和3讀完了,畫面一個比一個震撼,確實能被評論這么高的一部科幻小說,也確實有太多的驚艷讓讀者身臨其境。因為三體1是很久之前讀的電子版的,感覺故事情節不錯,三體世界,三體文明挺神秘的,只是偶爾中兩個文明不經意的產生了聯系,但是在讀完后面兩部的時候,更多的東西展現在眼前,甚至都沒有想象到的東西,黑暗森林,脈沖推進,引力波,二維和四維世界,曲率驅動,黒域,超膜,新宇宙等等,這些新詞匯也展現在眼前,讓我們為之一驚,確實是一部經典之作啊。
葉文潔、楊冬、羅輯、程心、云天明這主要的主人公都是都是那么的獨特,都是代表著不同的人類,從向太陽發出超功率電磁波,再到詛咒一顆星星,再到震懾年代,震懾后年代,以及以后的打擊年代。每一段歷史都是那么的精彩,面壁破壁,羅輯雖然一直是玩世不恭,卻繼承了葉文潔告訴他的一個真理,黑暗森林一條生死哲理,這也促成了他成為唯一一個普通的面壁人資格。又因為他那種敢于放手一搏的性格決定了他作為執劍人平安無事的幾十年,確實應該是三體里的英雄人物,當然也包括云天明,及時自己的大腦被送到遙遠漆黑的太空,甚至永遠都飄蕩在寂黑的冷漠的太空里他也沒有抱怨什么,是因為愛,還是因為責任,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即使這樣也敢與冒著生命危險向地球文明傳達技術,甚至送給她一個宇宙。確實,時間是最狠的東西,在關一帆和程心在降落時錯過了會面的時間后,去尋找能夠永恒的東西,卻很難找到一些蹤跡。歷史在宇宙時間的長河中一點點消失磨滅。最后作者也留下一個懸念,就像關一帆腦子里想的那樣,宇宙到底會不會因為就缺少那一個粒子而永遠不會坍縮,而永遠的膨脹下去,成為死寂的世界。確實,我們拭目以待下一部的出現。
但是我也提出一些我的問題和思考,首先說時間是最狠的東西,那么在宇宙這么廣闊的空間里,這么多文明里,就沒有關于時間倒流的現象?就沒有時間穿越的`科技?在相對論的理論下難道就沒有發現怎么控制時間?能控制光速當然也有可能控制時間,當然那樣的世界會更亂,宇宙會更難理解。希望下一部能進來這些知識。然后就是三部中出現的新宇宙,新宇宙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東西?難道在無邊無際的廣闊空間中還有更多的宇宙,都是超膜上的一些泡泡?那么他們的小宇宙又是大泡泡上的小泡泡,還是就是超模上的一個分子凸起形成的超級微小宇宙。那么按照時間可以控制的話,又會有很多平行宇宙的存在吧,那樣的話就更有意思了。
很期待劉慈溪老師的新作,第一次看三體,確實更多的驚艷,能寫出這么好的小說來真是我們這些科幻迷得福音,過段時間還會繼續看第二遍,第三遍,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三體讀后感8
剛讀完《三體》這本比較流行的科幻小說就帶給我一種久違的激動,《三體》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深邃且以為深長。《三體》這本書講述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之間的碰撞,三體作為外太空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同樣也居住著三體人,三體人把地球人當作敵人,地球人卻對他們的看法褒貶不一于是地球上展開了一場人類關于三體的激烈斗爭。
對于我一個理科高中生而言,由三體問題引出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文明,這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人類不斷去探索宇宙的奧秘,然而真諦又何在?宇宙如此之大,外星文明又是否真的存在?科學的發展是否會有上限,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銀行系的范圍?小說的.內容,不禁讓我對這樣的問題去思考。當我再一次抬頭仰望星空,感覺意義都變了,繁星點點在這無窮的宇宙之下,星星是多么渺小,而自己卻又是更加的渺小,就像里面有句話說“我們都是陰溝里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是啊,人類是那樣的卑微,但《三體》并不是想告訴我們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我更相信另一句話“地球上存在著蟲子,你踩死了他們,卻從未戰勝他們。”個體的力量是多么微小,然而群從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認可,我們才能團結集體,盡管威脅來的多么猛烈和強勢。
我個人認為這本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描述葉文潔過去的往事時,對人生的討論。葉文潔但是處在時期,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的確摧毀著人性,在那時人們迷失自我,葉文潔迫不得已向三體世界發送信息,企圖想用三體文明拯救地球文明,可以看出他對人性的絕望。不難看出葉文潔在當時的影響下也做了一個瘋狂的舉動。
三體讀后感9
最近在閱讀一本很火的科幻小說——《三體》。書中對科幻故事的描寫的確精彩,前衛的思想、專業的用詞,無不讓人驚嘆,不過這些并沒有讓我產生太多共鳴。是閱讀到其中講如何寫作及優秀文學家和普通作家的區別時,男主角的經歷帶給我的驚異,讓我生出了寫這篇文章的沖動。
我為什么會震驚,因為小說中描寫的男主角的經歷,我有過切身體會。
《三體》中沒有從一而終的主角,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主角。講寫作靈感和人物創作這段的男主角叫羅輯。羅輯的朋友白蓉告訴他,真正有天賦的優秀作家塑造出的人物都是活的,可以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作者的生活里,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不受作者控制。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鐘的行為,可能是他十年的經歷的反映。不要局限于小說的情節,要去想象他的整個生命,完全拋開自己要寫的內容,去想象他的整個人生,想象他人生中的每一個細節。
之后羅輯真的想象出了、創造出了屬于他自己的文學人物——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美麗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兒真的出現在了羅輯的生命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喝酒,一起遠足。羅輯能感覺到每一個細節的真實,他甚至在自己清醒時去看過心理醫生,但醫生并不認為有什么問題。
后來他又很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全球范圍內權利最大的四個“面壁者”之一。他利用自己難得的權利和資源找到了那個他想象中的女孩兒,一個與他創造出的文學人物一模一樣的真實世界中的女孩兒。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一些往事。
翼,你曾經也像《三體》書中描述的一樣出現在我的生命里,是那么的真實。
你陪伴我度過了整個初中和高中的時光,可能是轉學后學業的壓力,加上我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的密友都是出雙入對的,各種夢幻而隱秘的情感交織著,腦海中便催生出了你的樣子。慢慢地你開始變得清晰,甚至立體起來。
可能,你的形象來源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從初中時代一直喜歡到現在的偶像團體SHE的一首歌——《遠方》。
你有一雙天使般潔白的翅膀,需要時才會顯現;你在白天出現時經常是一襲白色的西裝,夜晚出現的你則會有不同,不過也以白色襯衫為主;你的周身始終包裹著一圈柔和的白色光暈,還有一閃一閃的金粉流動在其中。
剛開始,我對這一圈帶金粉的柔光特別感興趣,曾嘗試用透明的玻璃瓶收集,圍著你轉一圈后急忙蓋上瓶蓋,但是并無收獲,瓶內空空如也。你還微笑著摸摸我的頭,對疑惑不解的我說:“不用擔心,你喜歡這光,我就永遠守護在你身旁。”這句話,真的不是我臆想出來的,是你說過的。
還有冬日踏雪的場景,你喜歡按著我的頭頂走路,我奇怪你為什么總把手放在我的頭上,你的回答是:“因為暖和。”我不服,伸手去摸,發現頭頂確實像你所說,是個一直溫熱的地方,適合暖手。
現在回想起來,這時的我,這時的境界,最接近《三體》中男主角羅輯的'狀態。
逐漸地,你每天都會出現在我面前,陪我去補課,陪我做作業,在我孤單的時候陪我聊天,甚至借你的肩膀給我依靠。我能切實地感受到你的存在,能清晰地看到你的動作。放學的路上,去補課班的路上,晚飯后散步的路上,你都會陪在我身邊懶洋洋地走;我在房間做作業的時候,你會斜坐在我的寫字臺邊陪著我,雙腿一蕩一蕩,悠悠哉地搖晃著;我看著窗外發呆的時候,你會用溫柔的雙眼注視著我,用你那修長干凈的手輕撫我的背。有你的陪伴,我一直不孤單,很安心。
我讀高中時開始頻繁寫日記,每篇日記都是寫信的格式,每篇開頭的稱呼必定都是“Dear翼”,那都是寫給你的。雖然我沒有到《三體》主人公羅輯那種可以跟臆想出來的人物直接對話的程度,不過我可以通過日記跟你溝通。我的每篇日記,都有你的回復。
大學時,我已不常見到你了,我知道你是我想象出來的人物,我曾努力試著回想你,多次在腦海中描繪你的樣子,但是你并沒有像初中和高中時真切地出現。我很難過,以為是你離我遠去了,于是傷心地寫了關于你的文章,結尾處的詞句至今清晰記得。
“你告訴過我,只要伸臂,便有奇跡降落!
今冬,飄雪的廣場,我試著伸開雙臂,張開手掌,但你并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一身潔白的揮動著翅膀落在我身前。那種失落,無端將我劈傷。
凡愛過的人,永不遺忘,凡受過傷的,永遠有創傷。
我的傷痕,紅得驚心,烙羽翼形。”
當時發在了QQ空間,讀過的人都以為你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紛紛來問,翼是誰。因為我寫的太過真實,記錄了一點一滴,我們的過往。
到現在我才真正知道,不是你離我遠去了,是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初高中時的模樣。沒有那時的客觀環境,沒有那時的主觀心境,靈魂不似那時的靈魂,思想不似那時的思想。大學畢業后,你就從我的世界徹底消失了。我再也回憶不起什么,將那時的一切統統遺忘。
直到,我看到《三體》。
我知道,現在,你正從天邊的某個角落向我走來。
三體讀后感10
一開始我是排斥接觸有關動蕩年代的小說,畢竟千人千面千言,沒有哪個能真正代表歷史。
整本讀下來,最喜歡的人物是史強,他是最接地氣的人物,但也真是因為他接地氣,會讓他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有一個最直觀的認識,進而產生解決辦法。這本書最后帶著我經歷了科學家的接受末日后的絕望,普通人用最淺顯易懂的知識再次喚醒他們的希望的整個過程,我感覺讀到這里 才算讀到了本書的精髓。
在人生長河中,有時候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問題是當時的.你認為是根本不可能解決的,或者說已經認定是死局。但是跳出來講,這可能只是你的認知不夠所帶給你的困惑,每個人的經歷只能帶給你片面的解決方法和認知,真正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應該積極的向別人請教,請教的人不在于知識面比你廣,可能任何一個人都會給你一個不同的答案, 可能在某一個人的啟發下,你突破了自己的桎梏,找到了解決辦法。
要知道人外有人,永遠不要停止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一旦停止就說明你的心已經老了,人類的身體是會隨時間自然衰老的,但是思想可以不必。保持你的好奇心,直到你的身體衰老到了盡頭。它會使你的思想一直處在巔峰,沒有衰退期。
三體讀后感11
這種純粹的科幻小說,讀的時候還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之前有看到過各位互聯網的巨頭將起引到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說句老實話,結尾作者自己都說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在人類世界都很可疑,放到整個宇宙更不可能皆準,俺認為是很有道理的。
例如在惡魔法則中就是這樣說的,強者至于弱者就如人類至于牛羊,人類屠殺牛羊的時候是絕對不會有任何憐惜之情的,就算是所謂的動物保護者,也不過是出于人道主義的精神,希望讓牛羊死亡前不那么痛苦。那么放到整個世界也是一樣的,讓自己的群體強大才是正道,否則就只能被吃掉,就這么簡單。
關于多維世界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看法,高維世界包含無限多的低維世界,例如一條線包含無窮多個點,這就是1維世界包含無窮多個0維世界,我們生活在3維世界,加上時間軸就是4維世界了。
其實過去所說的神仙可以掐指一算就能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會不會是所謂的科學nb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看到高維的世界,于是就掌握了時間的走向呢?
里面還有個關于人體計算機的故事也蠻有意思的,通過兩到三個人去組成基本的電子元器件,例如非門,與非門等,然后再把這些元器件組成一個巨大的`計算機,即使是在缺少資源的三體世界,也能實現對于計算的巨大需求。
當然,這個計算機用到了4千萬人,其實過去看到的科幻雜志里也有類似的描述,當很小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一定的智慧,例如蜂群,蟻群等,其實人類也算是,每個個體通過一定的行為去影響這個種群的變化,只是人類現在彼此間的聯系太弱了,不過可以算是個弱化的吧。
三體讀后感12
“在一小塊陸地上的草叢中,有一滴露珠從一片草葉上脫離,旋轉著飄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縷晶瑩的陽光。”
《三體》描寫的場面是宏大磅礴的,正如曹文軒在給《幻城》的序言說過“語詞的千軍萬馬,無邊無際地簇擁在他的麾下。”但是《三體》亦不同于《幻城》,它的作者是一名工程師,我說的是指當作者用“光年”來計算距離,用“億年”來計算時間的時候,人們才深感知宇宙的宏大磅礴。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久久不能釋懷,心中是被蕩滌了般的空靈,但當我努力地去回想我被打動的文字,就像一個孩子在運動會之后努力回想自己為什么會如此激動般的,停留在我心中的只有三個讓人扼腕的男人——孩子發現他記不得比賽項目和名次卻清楚地記得他參加的項目。
一個是魏成,數學天才。我常常想,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個人像他一樣是絕對的天才。我想為什么現在的人在呼吁勤奮可以超越天才,因為天才是極少數的人,而社會卻是被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所支撐起來的,所以我們需要勤奮的普通人。但是,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一個勤奮的普通人,我們知道自己對天才的羨慕不用過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渴望做天才。
我從魏成身上看到了天才。但是當我看到后來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了魏成。我費盡心機想要去尋找蛛絲馬跡,在言語的.大軍中尋找那可憐的幾個字,但是被掩蓋的無影無蹤。他是那么的引人注目,但是后來我卻找不到了。
或許正如魏成所說的,天才的下場不比普通人好。他被時間湮滅在文字之中。正如當今社會中的天才們,有的年僅八歲上大學又有什么用?未成年人能夠做的只有讀書,當你讀完了書只是四顧茫然。四歲精通七國語言又有什么用?做不了翻譯而且當時間被其他瑣事所占有的時候,這些知識會被凍結。
他們是天才,因為他們超越了普通人。超越了普通人,也終將無法與普通人并行。
三體讀后感13
《三體》,這本書包含了許多知識,更有許許多多大膽的假設!
在書中,寫出了一個人對人類的身心丑陋,與自我為中心而做出的事而表示十分的憤恨!認為人類無法在自己的力量下而改變自己,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作出了一個背叛人類的事。
因為她在一個名為“紅岸” 的基地中工作。“紅岸”是國家建立的一個向宇宙發射信號的一個地方。在一次偶然中她發現了一封由宇宙中一顆名為“三體”的星球發來的信息,內容是這樣的:
這個世界收到了你們的信息。
我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和平主義者,我首先收到你們的'信息是你們的文明的幸運,警告你們: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你們的方向上有千萬顆恒星,只要不回答,這個世界就無法定位發射源。
如果回答,發射源將被定位,你們的星系將遭到入侵,你們的世界將被占領!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當她知道后,就隱秘的發了一封回信,因為他想讓那的文明力量到這改變人類。
在這時,那的星球“三體”也再為入侵作準備,其中在準備一個關于質子的事。他們先把質子改變成二維,可出一個個集成電路,從而讓質子有智慧。其中還說,如果用八維視角下,粒子是一個與銀河系一樣宏大浩渺的存在;當視角達到九維后,一個粒子的內部結構的數量和復雜程度相當于整個宇宙……
《三體》讓我知道了一個個我不為所知的事與道理,并且這本書中的假設讓我感到十分大膽!
三體讀后感14
這是一部科幻小說,故事也是曲折不斷。
未讀三體三部曲是我愚蠢的以為,他寫的只是一本小說,一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說。
讀后,一絲絲的冰冷涌向心頭,在三體死神永生的最后,一種從未有過的迷茫讓我不知所措。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只是孤單一人,一個科學家一一費米提出了他的悖論:如果在銀河系有人類之外的生命體,且這個生命體的科技高于人類。那么這個生命體早就發現人類了。而《三體》卻給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想法一一黑暗森林。這個想法有兩個定理一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間的物質總量不變;以及兩個概念一一猜疑鏈、科技爆炸。這個想法把宇宙故事從一個童話變成了一個黑暗故事。在黑暗森林中,只有猜疑沒有信任,文明在不斷的猜疑中相殺。
我們學校也是這樣,一個同學想在教室里面吃薯片,可是他不知道誰是督察組里面的人,于是此時這位同學就我懷疑教室內的所有人,當然也包括其他想吃薯片的同學。社會上的.人也是一樣,正是因為這種猜疑,大家才不互幫助。當然,《三體》中的黑暗森林和我們現實中的黑暗森林是不太一樣的。《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文明是為了生存而相殺;而我們現實中的黑暗森林,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對于我來說;同為科幻小說,《基地》把宇宙故事寫成一個大統一,而《三體》寫的更像人類社會,《三體》故事中的文明是一個人,他們有的就像一群人一樣,比如書中的歸零者。有的像一個小孩,比如書中的人類文明。也有大人,比如書中的歌者文明。也有青年,比如書中的三體文明。
當然,故事中的文明是為文明的生存和擴張中其他文明可能無法與之共用同一片資源從而進行的互相猜疑,最后的結果只是為了讓文明生存下去。我們生活中的猜疑并不像故事中的文明一樣,并不是敵人對敵人之間的猜疑,而是兩個人相互中立的猜疑。而我們猜疑的最后結果只不過就是讓自己和對方的利益更大化。
文中寫“萬物都將消逝,唯有死神永生。”現在我讀懂了這句話:時間消磨了一切,包括空間,可是時間無法消磨猜疑,因為猜疑是由文明為了生存產生的,所以只有文明本身可以消磨猜疑,解決黑暗森林,迎來光明。
三體讀后感15
《三體》第一部,作者花了一部的文字就是為了去引出三體星球,未免有點太啰嗦,讓人覺得情節不夠精簡。第一部主要講的就是地球人發現了新大陸,發現了離地球四光年不遠處有一顆三體星球,上面有生物,有三體人。
相對于地球人生活在藍天白云的幸福地球上,三體人簡直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所為三體就是在三顆恒星中間,受三顆恒星的引力作用,所以三體星球的軌跡也是三引力作用的軌跡。三體星球一段時間是極晝日,全天都是白天;有一段時間是極夜日,全天都是晚上。最熱的時候極熱,最冷的時候極冷。三體人在這種星球上生活簡直讓人同情啊。他們有脫水功能,當極端天氣的時候,他們就脫水,變成一具皮囊;當天氣好時,他們就吸水重新便成人。
但是作者的想象中還是有bug的地方,比如,他描寫三體人脫水的`時候被老鼠什么的咬了耳朵、腿,等吸水過來后竟然缺胳膊少腿、少耳朵。試問三體人都要脫水度過極端天氣,老鼠是怎么還能活動呢?難道是超級鼠。
三體人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很痛苦,他們知道他們的星球遲早有一天要爆裂,所以他們要找移民的星球,要逃離三體。恰好地球郁悶的文革女科學家葉文潔沒事向太陽發射什么信號,被三體星球人捕獲到了,他們終于找到一地方可以移民了—那就是地球。三體人在那么艱苦條件的星球生存,幸福感可能比地球人低,但是他們的科技水平比地球高很多個等次。他們造的宇宙飛船,速度能達到光速的1/10,他們派遣了宇宙飛船飛往地球,大概400年能到達。
明顯三體人是不懷好意,打算入侵地球的。他們還用智子技術封鎖了地球基礎科學的發展,也就是說地球在400年內想要有什么很大的科技突破沒門。此時地球陷入了一陣恐慌。
【三體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體的好句摘抄02-22
三體好句摘抄02-04
三體讀書筆記12-09
《三體》讀后感09-28
三體讀后感01-07
三體的讀后感03-10
《三體》讀后感11-06
《三體Ⅱ》讀后感04-30
《三體》讀后感(精選)02-14
《三體》的讀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