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情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情人》讀后感1
“一個年輕人的青春是美的,一個老人的蒼老同樣是美的。”
這是讓科克托在《存在之難》中的一句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象是被什么東西擊中了似的,頓時腦子一片空白。記得曾經讀杜拉斯《情人》也有這樣的感受,小說是這樣開始的: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 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 容。”
“我已經老了”,這個被王小波稱為“無限滄桑盡在其中”的開頭,摻雜了太多的驚嘆、執(zhí)著、哀傷、凄絕和等待。所有這些滄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來足以令你昏 厥。杜拉斯是一個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女王,她的文筆,用王小波的話講,是“極端的精美,讓讀小說的人狂喜、讓打算寫小說的人害怕”。讀她的文字就象在那個燥動 不安的夏日午后,無意中闖入了她的宮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窺到她內心的隱痛一樣,即使只言片語也足以讓孤寂的夜空頓時被閃電全部撕破,語言帶著雷電,從天 上直撕毀到地上。同時,也領略到了她的困頓、固執(zhí)和殘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說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種事物混成一團,歸結為唯一的極壞的本質性的東 西,那么寫作除了可以是廣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見,杜拉斯的固執(zhí)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劇變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經美麗的杜拉斯被固執(zhí)與任性消滅 了,被酗酒殺害了,惟有拿華貴的文字當她的祛皺霜。她在《勞兒之劫》中寫道:“這個女人是自己毀了自己,又是為了什么毀了自己?”杜拉斯何嘗不是如此。
有人說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個玩火者,也是一個情人。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無法拒絕她。在杜拉斯的語言藥店里,裝滿毒藥的瓶子往往會混合著 解毒劑。她會讓你在短暫的痛苦中保持著持續(xù)的清醒,感受到短暫與永恒、狂迷與冷靜、殘忍與寬容、活著與死亡都包皮裹在界限與無限中。
博爾赫斯說:“人類的`三個能力:記憶、理解、意志并非學究式的幻想。”隨著歲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來越沉重的記憶負擔,你可以失去記 憶,但不能失去對記憶的知覺,否則你想從某個地方重新開始就拾不起來了。“它會在做夢時,在夜間工作時,在翻閱一本書或拐過一個街角時浮現出來”。只有那 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時間的記憶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戰(zhàn)勝時間,在某個注定的時間“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 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無論你愿意與否,在這里,我們都不能不提及愛爾蘭詩人葉芝那首寫給他的至愛毛特崗的情詩——《當你老了》。靈魂與靈魂超越時空與肉體在詩句中對歌,歲月的滄桑在愛意下屈服。
當你老了,頭發(fā)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火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上的山上它緩緩地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是的,只有一個人愛你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那個人才是你值得信賴而又靈魂互賴、生死相隨的真愛。
《情人》讀后感2
《兒子與情人》是英國作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作者的半自傳體作品,也是其成名作。
小說講述了一個家庭里二十幾年時間發(fā)生的所有情與愛交織的故事。
莫雷爾夫婦在一次舞會上結識,一見鐘情,墜入愛河。但是,兩人由于出身、性格、精神追求的迥異,最后導致在短暫的激情過后,夫婦之間只有肉體的結合,而沒有精神的溝通、靈魂的共鳴。
小說中的父親莫雷爾是一位渾渾噩噩的煤礦工人,貪杯,粗俗。母親莫雷爾太太出身于中產階級,受過教育,對丈夫非常絕望,最后把全部精力傾注到對大兒子威廉和二兒子保羅身上,想方設法讓他們跳出下層人的圈子。
莫雷爾太太深愛的大兒子威廉雖然非常優(yōu)秀,但也最后并沒能讓她揚眉吐氣,而不幸在婚前去世,這對莫雷爾太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最后她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二兒子保羅身上,保羅成為其唯一的精神港灣。
莫雷爾太太一邊在鼓勵保羅盡快成為有名的畫家,為其爭光,一邊也在精神上控制著保羅,這種帶有強烈占有欲的愛讓成年的保羅幾乎窒息,保羅也在一直盡力設法逃脫。
保羅與女孩米麗亞姆交往多年,他們倆興趣相投,最后也產生了感情,應該是一對般配的戀人,可是米麗亞姆是憂郁的,她過分追求精神滿足,缺乏激情,如莫雷爾太太一樣企圖從精神上占有保羅。保羅無法忍受這一切,最后倒向了克拉拉。
克拉拉,是一位生活在社會底層,與丈夫分居的已婚女人,是保羅的同事。保羅與克拉拉的交往,從性上證明了自己的男性能力,但狂歡式的融合之后,保羅發(fā)現克拉拉也并非他心中的合適人選,而是一個靈與肉相分離的女人。克拉拉也發(fā)現保羅無法屬于自己,與丈夫重歸于好遠走他鄉(xiāng)。
莫雷爾太太也發(fā)現自己無法完全駕馭保羅的精神世界,郁郁寡歡,最后患了癌癥,與世長辭。母親的離世對保羅的打擊還是很大的,雖然在此之前曾經夢想母親死后出國實現自己的畫家夢,但母親真的不在了,保羅做任何事情也無法提起興趣,最后開始喝酒消愁,經過一些時日,保羅認識到自己的墮落,想改過自新,但在保羅的人生道路上仍然是迷惘的。
小說中,勞倫斯通過現實主義和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描寫了十九世紀末英國工業(yè)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特定環(huán)境下母子間和兩性間的復雜、變態(tài)的心理。
讀后我心理久久不能平靜,從另外一個角度想講一下自己的感想。
莫雷爾太太婚后的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間的距離,并最終使之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時也讓孩子們與莫雷爾太太結成牢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去共同對付那孤立無援的`父親,這種教養(yǎng)方式對莫雷爾太太帶來什么好處呢?
健壯的莫雷爾先生精神上日漸衰敗、枯竭,無以寄托,只能以酒消愁,做為一個男人,他的心理是多么的痛處,不是他不去努力,而是家人放棄了他,心中已沒有了愛,當兒子向父親揮動拳頭時,我能想象出父親的悲哀。
做為孩子們,在每天目睹著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和沖突時,他們的心理也變得畸形,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生的,威廉和保羅為什么產生對母親的那種依賴情感,當莫雷爾太太離世后,保羅為什么會無所適從?畸形的愛損壞了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心靈。
做為一位母親,無論自身的條件多么優(yōu)越,只要還想與丈夫生活下去,都有義務向其敞開心門,俗話說“女人嫁給誰都后悔”,真實的原因是出在女人身上,教育孩子永遠不是一個人的事,家庭的溫馨、和諧才能給孩子的人生裝滿健康的愛!
《情人》讀后感3
是因為不理解這種復雜的情感關系才看了下去,這種故事相對來講比較隱晦,在社會法律道德允許之外,邊看邊疑問主人公一些行為的理由與目的在哪里,又如何敘述的明白合理
這里是真的.贊嘆作者的心理描寫功力,修子不是單純的愛著遠野,正如很多感情都是復雜一樣,遠野和岡本要介都沒有理解到她,同樣在看身為讀者的我對于后來的結局也有點驚喜,世俗上情人是望利可圖,不管是有一個名分和錢財,這本書的確一定程度上刷新自己的三觀。
自由有時候說來是很自私的東西,這個社會可能是對于女性的要求多了些,這個社會接受了包括女性自己,所以是可憐的,對于這本的表達也是新思想的迸發(fā)。
很多都在追求單純的幸福,傻傻的簡單,在社會規(guī)則內沒有任何矛盾沒有非議,同時理解簡單就是幸福,而復雜的情感,對于當今,還是難以理解與接受,文學越來越突出個人內心的感受,這是不是人性與道德法律的沖突,可能成熟是看過復雜矛盾的事物而遇到事情時多了份從容與理解,但維護哪個方向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情人》讀后感4
很多書以前都碰過,只是沒興趣翻開,昨天才發(fā)現這是王小波竭力推薦的小說,于是才耐心地讀了一遍,這篇小說很短,所以根本無需跳著讀,第一遍讀并未發(fā)翻譯文字有多高明。
或許各人對文體的嗜好不一樣,但內容確實是驚到我了,整篇文字都是抑郁凌厲的,這是女主整個家庭的底色,她的大哥哥性格描寫尤其讓人覺得真實恐怖,我承認世界確實是有這樣一類人存在的,他們自帶陰森森的邪氣,到那里就彌漫到那里,如果你抵抗力差,他就會伸出無數的觸角,侵犯你,讓你變得一樣的懦弱瘋狂竭斯底里。如果是你的親人,你的生活或許就再也不能平靜。其實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都有這樣劣根性存在,只不過大多數人隱藏得很好。
這篇文章和《呼嘯山莊》《馬佐夫兄弟》的風格類似,人物的性格用現在話說是雙相情感障礙,躁郁和抑郁并存,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也沒有控制力,表現出的.都是極端的行為。或許上帝是公平的,很多天才都是這樣的人,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
《情人》讀后感5
不知是否是一次邂逅,無意間發(fā)現你,杜拉斯的《情人》。讓我這般狂熱,杜拉斯的作品代表著激情和瘋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沒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愛的取向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似乎不可思議。
帶著這種遺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夢囈一般的筆觸,描寫了一段不能理解的異國戀情。在西貢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國情人后,她驚心動魄地開始敘述她的愛情。在這種愛情中,甚至有一種靈與肉的沖撞與升華。
故事沒有結尾,但正是因為沒有結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當她看著船一點一點離岸而去時,當她看著那個如此愛她的人永遠消失在視野時,當她偷偷躲在船艙里哭泣時......其實,這時我才真正讀懂,應該為他們高興什么,他們永遠活在彼此的回憶里,可以在老去時對她(他)說:我還記得你......
《情人》讀后感6
今天恰值情人節(jié),再度翻出杜拉斯的《情人》,細品其中滋味。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70歲那年,她的自傳體小說《情人》獲得1984年的龔古爾文學獎——法國最高文學獎項。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國小學教師,因輕信當時政府的宣傳,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越南西貢),希望能在當地發(fā)財。但父親在瑪格麗特年幼時就因病告別了人世,留下母親瑪麗·多納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撫養(yǎng)3個孩子,家境非常貧寒。
第一次知道杜拉斯是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王小波對作者杜拉斯及譯者王道乾都極為推崇,他說“就如達.芬奇畫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達.芬奇的錯;米開朗琪羅雕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米開朗琪羅的錯。現代小說有這樣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說,那是人的錯,不是小說的錯。”《情人》就是這樣一部小說。
鬢飛霜雪的.杜拉斯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出《情人》,晦澀難懂的文字,現實和回憶交織的架構,澎湃又低沉的情感,會讓人無所適從。她的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我覺得看任何小說,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愛好,小說描寫的生活場景,只要慢慢捋順這些的脈絡,就會明白作者想表達什么,會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小說開始非常簡單,年紀愈大,我愈認可大道至簡,敢于如此開頭的人,往往比較徹悟:
我已經老了。
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繼而引出極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運筆又偏于枯冷,激情潛于其下,悲劇內容既十分沉重又彌漫全篇,很是低沉悲傷。” ——譯者王道乾
在愛情的開始時杜拉斯是這樣敘述的:“才十八歲,就已經是太遲了。在十八歲和二十五歲之間,我原來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就變老了。……在一生最年輕的歲月,最可贊嘆的年華,在這樣的時候,那時間來去匆匆,有時會突然讓你感到震驚。衰老的過程是冷酷無情的。我眼看著衰老在我顏面上步步緊逼,一點點侵蝕,我的面容各有關部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兩眼變得越來越大,目光變得凄切無神,嘴變得更加固定僵化,額上刻滿了深深的裂痕。”還在青春年華時,作者就已經在哀傷容顏已逝;當她年老時,卻依舊渴盼心儀的情人主動來找她——不但愛她年輕時的臉龐,更愛她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依舊是少女情懷,對愛情的向往從未失去。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并且修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作者這種低沉的、略帶悲涼的自戀。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生活是那么的無助。在高檔餐廳里,燭光晚餐進行中,情人居高臨下地笑著宣布,我不能娶你,因為你已經不是處女了。她邊抓緊時間狼吞虎咽邊同樣笑著回答,那太好了,反正我不喜歡中國人。他對她說:“你來找我,是為了錢。”她于是跟著說:“我來找你,是為了錢。”絕望是那么的徹底。
文化無國界,人心無國界。倘若有區(qū)別,那一定是制度和環(huán)境導致的。虛偽、貪婪、懦弱、好斗、妒忌、敏感……,在作者的筆下,和我的鄉(xiāng)下何嘗有什么區(qū)別?這里絕無貶低之意,我愛我的家鄉(xiāng)和家人,我直面人性的光輝和鄙下,我和作者一樣——縱使世人皆嫌我棄我,也絕不妨礙我的自悅自喜!對自己好的只有自己。70歲的作者通過書中主人公的自述,向我們表達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幻想和對愛情的追求。在杜拉斯的傳記里,最后說到了杜拉斯的床頭放著那個中國情人的大幅照片,那張照片一直陪伴著杜拉斯,直到終老。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那一定是寫給別人看的。實際上珍惜得到的才是正解。現實中,作者杜拉斯在70歲時找了一個27歲的小鮮肉,陪她走完余生,何其快哉!她會是癡迷于夢中情人的人嗎?
《情人》讀后感7
練,枯冷,極度的痛苦,激情潛伏在這種基調之下,低沉悲傷。看似緩慢自述似的自由敘事,但通篇讀下來,感覺沒有任何多余的字詞,每一句,每一段都用心之致,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和愉悅。雖然是小說,但非常適合拿來朗讀,我覺得好的文字是拿來讀的。讀起來充滿韻味,"情人"就是這樣。
小說的主題任然是關于愛情,死,希望這些內容。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在具體的時間和具體的背景條件下描述,但又采用很多不同以往的寫作方法而增加了小說的魅力。具體采用何種方法我不知道,但并不影響我去喜歡它。文中采用的那種回溯性的敘事過程,即于小說彌漫的基調很貼切,也一下抓住了讀者的心,產生信任感,接受虛構既是真實。如: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這一生中,這未免來的太早,也過于匆匆。才十八歲,就已經是太遲了。在十八歲和二十五歲之間,我原來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就變老了……衰老的過程是冷酷無情的……我倒并沒有被這一切下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顏面上肆意踐踏,就好像我很有興趣讀一本書一樣……"
小說中我和情人的深沉而無望的愛情,以及人性中最本質,最隱秘的特性的揭露,催人深思,讓人尋味。小說自始自終涌動的滄桑和悲涼的情感力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讓人久久的沉浸其中……
因為讀了"情人",我又買來杜拉斯的其它小說,但卻沒有這樣大的樂趣,她的小說總體來講是比較難懂的,特別對于我們這樣不是專業(yè)人員來說更是如此。"情人"之所以讓我喜歡是在于語言的魅力,王道乾先生的譯文真是非常的精妙,讀過了才知道語言的藝術這樣震撼人心。譯者的藝術水平直接影響原文的藝術感染力。記得在讀泰戈爾的詩集的時候,前后讀過好幾個版本,詩的韻味真的相差好多。感覺新的版本遠不如老版本。"五四"時候的作家語言的把握能力優(yōu)于現在。也可能是我個人欣賞角度的不同,每個人的喜好差別而已。最后,非常感想有這么好的作家讓我能讀到這么好的作品,感受到這么有魅力的語言,并能夠學習。
《情人》讀后感8
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以及從骨子里認定不可以重蹈她媽媽的覆轍,修子不敢輕易托付自己,她只敢在她有主動權可控的地方盡可能滋潤的盛開。遠野的已婚身份,小心守候、各自的財務自由等因素才能使這段感情延續(xù)5年。她只愛作為情人的遠野,她是不敢觸碰遠野的家庭的,當遠野的太太突然出現的時候,她的夢就開始醒了,再遇見遠野女兒,她基本決定分開。修子真的認為她不覬覦原配位置,可她又覺得自己不夠理直氣壯,然而她更愛自己可退可進哪怕有點寂寞的生活,更不想自己成為一個家庭破碎的罪魁禍首。
所以,遠野以為是為了修子和家庭攤牌的.時候,反而使得他們不能好聚好散,遠野的第二個巴掌算是敲響修子從短夜到未來的戰(zhàn)鼓。渡邊對女性的心理真是掌控的太到位。可在一線城市有一個蝸居,有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那為什么還需要一個50歲的情人。渡邊君,為什么你的兩個代表作都是50歲精力充沛的男人?。好吧,翠花,也給我上盤40歲的臘肉吧。
《情人》讀后感9
情人,這本書里有個更好聽的名字“曼特萊斯”,賦予了鮮明的令人向往的含義:獨立,自由,富有自我,不被情感束縛等等。
如果修子稍微拜金一點,遠野就可能不會被她吸引著,而恰巧是修子把他們之間的感情處理得恰當的距離,富有神秘感,也具有強烈的個人特性,所以更招人喜愛。
從遠野的角度,一開始找情人是因為什么,新鮮感,刺激感,調節(jié)婚姻生活的平淡無味,畢竟之前的五年里遠野還并不是一個完全不著家的男人,也沒有過多談及家庭情況。是什么促使事情的轉變?
修子是他的借口之一。婚姻破裂里,遠野與妻子極少的情感交流及毫不挽留曾經也是由愛情筑建的婚姻。而修子的存在是給了遠野一個退路,一個婚姻之城崩潰后的一個保障。最后的結局:修子與遠野的分手。其中修子最無法忍受的,遠野的一套說辭:我完全是為了你才這樣做的。這個是修子完全不能接受的說辭,把所有的一切強加在她的身上,因為它強大的潛在詞:因為你我才離婚的,因為你婚姻才破裂。如果修子接受這套說辭,那就是潛在承認自己有意要求與遠野結婚,在現實里給予雙方一個堅固的枷鎖,更是要鎖住修子本人。那句話就讓,從此以后修子本就應該是為遠野“服務”的。
從前文里,修子不是沒有想過與遠野結婚這件事,可以說想過很多次,但是她從心底并不想以第三者的身份而進入婚姻,那是罪惡。這也是無法忍受之一。但是遠野并不明白。并且以:我完全是為了你。這樣而為修子貼上了婚姻第三者的標簽。
或者說遠野只是欣賞修子的與眾不同,而并不懂修子所作所為內在的深意。他只是給修子貼上了一個標簽:想成為妻子的女性。她的經濟獨立,生活與自我的空間的獨立,在遠野看來只是出墻的可能性增大,而其在于修子內在的意義他不懂,或許這些曾是遠野令人滿意的互不打擾。
忘記日常生活的瑣碎雜事,相互體貼,相互慰藉。難得的見面,使雙方都將自己的'美德表現出來。生日呀,兩人初戀的日子呀,每一個有意義的日子,兩人都一起過,那樣的時刻便是最珍貴,最幸福的。
情人生活令修子感到滿意,一部分是折服于遠野強大的男子氣概里,一部分折服于遠野時常的溫柔與被愛的感情里。修子一直說我愛遠野。她沉迷于相互體現的美好品德里,所以她才能忍受,或忽視遠野的缺點。
一旦進入到近距離的生活里,修子便發(fā)現自己完全不能接受他既已存在的缺點:糟亂的生活習慣,工作狂不顧家等。她接受不了除去完美情人標簽的遠野。
既想享受完美情人的體驗:時常的溫暖,溫柔以及被愛的愛情,于此反向的責任負擔是不接受的。
只想享受,不負責任。
這套理論是完全自私的存在。
曼萊斯特的一套理論,一直被修子奉為經典。
獨立的女性是確實是自我的獨立,也可以說是為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女性的一個護身牌。無論任何時候,都被牽制于身,這是給予自身的安全感。
而只愛滿是優(yōu)點的他,對其缺點卻不想富有更多的責任。切實的雙向情感里這是完全不通的。所有人都是優(yōu)缺點共存的人,雙向情感交流是為了達到彼此的平衡,忍受是無法形成平等的愛情。(扯遠了,是不是?)
確實,迄今為止,遠野剛強而又體貼,使修子煥發(fā)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這不僅是精神上的,而且身體上也得到了莫大的滿足。這五年來,修子作為一個女人,越發(fā)走向成熟,靠著遠野,她一點也沒有過些許彷徨與不妥。
但并不是修子存心這樣做的。本來,修子就從來沒有打算與遠野結婚,或者說心里即使有這種愿望,但嘴里是從來沒有說過的。與妻子離婚是遠野一人的決定,自己犯不著為此擔負什么責任。也許遠野本意是為修子,但讓修子為此負起這責任來,修子是不愿意的。
可以說,修子是不負責任的一方,當然,我說的負責任不是結婚。而是她至始都認為她作為第三者的錯誤,或者說她會想為什么不能像五年前那樣相處呢。她貪戀遠野的好,無視他們共同行為下對家庭產生的影響。她始終認為身為情人是不干擾家庭關系的。
她沒有想過情感這東西是無法一成不變,也無法抑制。她既想保持感情的純潔性,神秘性,又想著享受他的溫暖,卻絲毫不想長期后形成的影響的問題。
很多人會覺得這段話是多么的好,完全的自由,又有著長久的戀愛激情。
與不同的男性交往,而對妻子的責任敬而遠之。這本身結果并非是幸福。
她永遠無法體會到深刻的愛,她只能淺淺品嘗,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我欣賞她作為一位獨立的女性,但我欣賞不來她的愛情觀,也不會贊同只作為情人的身份,那當然不會是作為第三者的情人。
我希望結尾的“找個好男人”,是真的。
我想下一個男人不是已婚的,從本質上修子不會再有著罪惡的心理,能夠找個懂她的人,真的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情感,畢竟修子還是不排斥結婚的。
《情人》讀后感10
如果你用懷舊的心態(tài),再來看一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書的話,你會發(fā)現,它既不是勞倫斯(英國)筆下的社會符號,也不是記憶中模糊的心悸,而不過是散落在陽光,空氣和嫩草之間的一段羅曼蒂克而已。
主要說的是年輕的女主人公在一戰(zhàn)后伴隨身癱瘓的丈夫回到了故鄉(xiāng)的住居,雖然有優(yōu)越的地位和貴族生活,但每天置生于空蕩的城堡里,困頓的照顧丈夫和繁雜瑣事中,身心日漸枯萎。
正在這個時候她遇見了為丈夫守林人“帕”,他喚起了女主人被壓抑的對性愛的渴望。隨著他們一次次的x逐漸發(fā)展。從第一次的匆忙和尷尬到留宿過夜,再到徹底的釋放在雨中的狂歡。伴隨著性愛的和諧,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呼應也不斷增強。學科吧
這本書的文字簡潔順暢,理智清醒,完全沒有狂熱的拜物或滿足。書中指出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夫妻關系。并使之心中富有活力,為百無聊賴的/傷腦筋的生活平添那些正常人都希望得以恢復的.最根本的價值觀。書中的女主人公認為那樣生出來都一樣是人,就應該平等對待啊。
書中提到除了當時的社會問題,也表現了女主人公思想的開放和獨立,為她不甘沉默而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提供另一面注解。也是一本年輕一代值得一看的書,它能幫助你形成一個比較干凈謙卑的生活觀,懷抱真誠的不摻雜質的感情的感情培養(yǎng),喜歡簡單誠實的品位,如同剛割過的青草一樣,氣味芳香。
《情人》讀后感11
記憶中不是第一次看這本小說,以前潦草的看過一遍,但不夠靜心。私以為這本書要有一定的閱讀品味才能認真的看完,我盡量克制自己不刷網文了,因為網文刷多了的確會影響閱讀品味。這本書以后應該還會再看。
很喜歡這本書敘事的時間線和結構、時空打亂,回憶、插敘、倒敘混在一起,維系它們的是愛情,而愛情是用電影一樣的語言,鏡頭般的畫面感來表現。寫《情人》的時候杜拉斯已經70歲了,都說她生活中的情人與她演繹的愛情故事比她的小說更傳奇、更有戲劇性。而那個時候,她文筆純熟,想要如何表達任她信手拈來。
很喜歡情人這個詞,像是融在黃昏時分,懶洋洋的光線里的一種若隱若現的羅曼蒂克,寶貝,你越是抓不住呀,它越是撓人心尖兒。杜拉斯不愧是寫電影劇本的,我在想,她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在構造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在想象中用電影該如何表現每一幀畫面了吧。
情人,這兩個字輕聲讀來,是綿長的纏綿。其實不同年紀的女人,都有其獨特的味道。而十幾歲的少女,帶有青春時獨有的青草香味,她們是清晨里玫瑰花上剔透的露,是山谷里懸崖上等待開放的桃花,她們不需要做太多,只是不經意的一顰一笑,對一些人來說便是讓人欲罷不能的毒藥。
“我已經老了。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個經典的開頭我讀過無數遍。有時看她的文,料想,我要是男人,我也會無可救藥般愛上她。毀滅又如何,如果有人,讓你愿意愛她,愛得咬牙切齒,融進每一寸彼此觸摸過的肌膚,每一聲耳旁輕語過的嘆息,每一縷夜晚傾訴過的靈魂,幸與不幸又如何,自此老去又如何,不痛快不罷休。
有些小姑娘呀,像枚小妖精。
《情人》讀后感12
不要說我落后,這的確是第一本讀完的虹影長篇作品,還是回老家提前看完太平天國歷史書,在縣城唯一的舊書店,一大堆教材、校園小說、“中外名著”當中翻到的,看到一半就倒吸一口涼氣——這書的情色描寫也太贊了!之前只看過虹影的一些中短篇,覺得文筆犀利可讀性強,但沒想寫起情欲來,也是信手拈來水到渠成的自在。
書的一半寫的是英國詩人裘利安的一些生平故事,然后展開想象,女主角和故事細節(jié)都是虛構的,目的是借民國年代的背景來寫一個放蕩不羈的英國青年高大帥詩人和一個多年修煉房中術總算遇知己的中國時尚文藝女青年之間的故事,情欲的部分自然是精彩絕倫,那些如夢似幻的高潮意境寫得驚心動魄。當然,純粹的性描寫再好也就只能是色情,但這本書精彩的地方恰恰在于中西方情感的碰撞上。英國詩人的傲慢不僅沒有讓女主角臣服,反而成了精神自縛的繩子——兩個人是毫無疑問地愛著對方,在性上面的完美也無法讓男主角放低姿態(tài),最后造成了一些令人扼腕的悲劇——即使看起來是無可避免的撲火。當中對歐美骨子里歧視東方文化的反擊是相當重的,而那些互相吸引的人兒,彼此被對方的優(yōu)點和智慧所臣服,卻被自己的“優(yōu)點和智慧”所束縛,相愛至深卻傷害至深。悲劇可以避免嗎?有長得帥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還虛懷若谷的男人么?答曰,同志圈應該都少見吧?有長得美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還虛懷若谷的女人么?答曰,去動作片里找吧。在現實的.戀情中,人們都是在快樂并痛苦著,但正是因為這些痛苦,才讓生命如此燦爛,不是么?《英國情人》就只是描寫了一小堆熊熊的火焰,也算不錯的書了。
百度一下這篇小說,還出現了一些官司,說是女主角的現實原型后代出來和虹影打官司,相互之間罵得很難聽——這些八卦聽過就算,書好看就成。討論什么舊時代無毛的女性被視為白虎星,如何如何不詳,虹影在含沙射影污x某某某(當然,虹影在書中是完全贊賞此類女性的)——估計現在的時尚達人們都要呼叫:天啊,賜予我無毛的基因,免去那些激光脫毛的痛苦吧!
《情人》讀后感13
老船長《雨夜里的情人節(jié)》一文,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有一種意境的美,帶給讀者暇想的美。
“情人節(jié)的雨夜,心也在下雨"。是啊,想情人時,心在落淚,如雨撒在不眠的夜晚。
在遠去的歲月里,在人生的許多個驛站,我們在不經意間遇見了他(她),雖然彼此只是淺淺的一笑,或一句關心的話語,從此,他(她)在我們心中卻生發(fā)出一種難以名狀的戀意,這大概屬于精神層面的情人吧?在一起時,盡管沒有坦露心跡,分手后再無對方的消息,卻成了永恒的記憶,那么清純,那么美好,那么久遠。像一首小詩,清新而又溫柔
想起情人的時候,心里暖暖的。情人間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每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無論離開多么久,都會成為甜蜜的懷想。
懷想情人,那是一種美麗。當歲月漂白了黑發(fā)的時候,你想起你的情人,會給一顆蒼老的心,注入青春的氣息。
《情人》讀后感14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這本書就是被書中的這段開頭的描寫所吸引,它讓人充滿遐想和憧憬,讓人不由自主想知道這是怎樣的故事,但是外國文學讀起來始終有些苦澀枯燥,常常看到后面前面就忘記了,于是一直讀的斷斷續(xù)續(xù)拖拖拉拉,但終于還是看完了這本書。
故事中她將她的情人稱為“堤岸的那個人”“那個中國男人”,書中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說他生于中國富商家庭,很有錢,他孱弱,他膽怯,他哭泣,他說話時聲音顫動,看來他并不是十分優(yōu)秀的'情人,那時她歲數還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們在渡船上見的第一眼也許便互生喜歡,讓我想到一眼萬年這個詞,放在這里似乎也很合適。
他們的家庭都不允許他們的往來,一個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個中國成年男人,不管怎樣他們都是不合適的,他們的感情深沉而無望,他們彼此也許都知道分離的結局,她的情人和兩個哥哥互相成對立面,情人請家人吃飯也不會得到謝謝問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貧窮邪惡,書中說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們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個十足的壞蛋,偷錢,賭錢,欺負她和小哥哥,但她母親唯獨只愛大兒子,只將大兒子稱之為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她遍體鱗傷,只想逃避,而那個堤岸的中國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為她逃離的繩索,可以讓她的心靈和肉體都到達另外的一種世界里。
整個故事都有種濃郁悲傷和壓抑,注定的離別,無望的愛戀,讀起來感覺并不好,書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哭泣,絕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許是對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沒有讀過她別的作品,或許是因為閱歷不夠,書中的愛情有些晦澀難懂。
杜拉斯說,愛就是愛消失的過程。得到的開始也許便是失去的開始。
《情人》讀后感15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可是慢慢看下去才讀出其中的別樣韻味,特別是其中情景對話和心里描寫部分,真實而又細膩,相互間的情感交織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讓人不自覺的帶入其中,如若那個人是我,我又會做出什么樣的抉擇呢?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仿佛身臨其境!
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其實都圍繞著情感二字展開,由此延伸的一個個故事不盡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擇,都是在和自己對話,不斷的認清自己的內心,剔除各種各樣繁雜的信息后,發(fā)現真實的自己。
【《情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情人》讀后感01-21
杜拉斯《情人》的讀后感09-28
情人節(jié)對情人說的情話12-11
情人節(jié)對情人說的情話12-22
情人節(jié)對情人說情話02-14
給情人的情話03-09
情人的情話03-14
情人的說說01-26
給情人的情書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