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
《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心靈勵志的書,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提出了”不抱怨“運動。通過許許多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溫暖、懇切的心靈建議,一步步地探索我們為什么會抱怨,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的。
這本書給了我新的眼光去看世界。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我們所抱怨的世界、人和事,只是我們自身的態度問題,要想改變這一切,只有改變自身。
我們生活、工作的環境時時處處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且抱怨之聲也到處可聞。這樣的抱怨對于我們一個集體來說,只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的情緒,我們同事間的`融洽關系。這正如威爾·鮑溫在書中提到的曳引原理”它就像地球心引力,隨時都在運行。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曳引著他們,他們也曳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要想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增進同事間的友誼、合作,我們只能遠離抱怨,改變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2
每個人在生活中,幾乎沒有什么不能是我們的抱怨對象。我們喜愛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總是想在抱怨中尋找一種安慰,我們不想承認,自己過得很消極,總是在逃避。
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無時無刻在抱怨,抱怨這個月的生活費不夠,抱怨老師批評了自己,抱怨同學欺騙了自己,每一天總是生活在抱怨中。。。
但書中一位因車禍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車禍之后,她經受了千辛萬苦,不停的開刀與康復,飽受身體和精神的挑戰,她是個很有資格“抱怨”的人: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她撞擊它的駕駛者…但是她沒有!她相反每一天祈禱感謝救助他的醫生,護士,和每一天照顧她的丈夫,她謝天謝地,她感謝諸神,感恩自己能夠浴火重生。
放下抱怨,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下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說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于生命的熱愛,并由此生發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人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當然我們也期望改變,隨著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但是,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后,還是會有改變的欲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著情緒上的抵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不抱怨的世界》,剛看到書名時很不解,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抱怨,但我們也厭惡抱怨,“不抱怨的世界”是什么,從來都離我們很遙遠。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一樣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里抱怨給自己聽。《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戶外,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就應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就應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愿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完美、圓滿。
他寫了這本《不抱怨的世界》,并發起了一項“不抱怨”戶外,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制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只手上,以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為止。
紫色的神奇手環用法如下:
1。將手環戴在一只手腕上。
2。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閑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只手上。
3。如此交替更換,直到養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目標為止。
4。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你能夠指出他們就應把手環移到另一只手上:如果這么做,你先要移動你的手環,正因你在抱怨他們的抱怨。
5。堅持下去。21天連續不抱怨手環不換手。
這個方法我也試過,我以前總認為自己是個用心的人,但我才發現,我每一天能移動20多次,抱怨人、事、情、自己總是無時無刻的抱怨,直到真正做過以后才發現生活原本就有許多種,包含著許多的資料,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不可能只會擁有快樂,痛苦往往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元素。然而,當我們過著快樂的生活時,我們就應感謝生活過著痛苦的生活時,我們也就應感謝生活,正因生活原本就是完美的,我們就應用心樂觀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無須抱怨……
從此刻起,做一個用心的人,談論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好的東西。這樣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為你工作,而你會締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獲,遠勝過自己夢想所及。給它一點時刻,同時仔細觀察,這一切就會發生。
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因此,讓我們向“抱怨”開戰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3
不抱怨是一種態度,不抱怨更是一種境界,當我看到這本書《不抱怨的世界》時,我的心里在想這可能又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但是帶著懷疑的心我開始了看書之旅之后,才突然發現,這本書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為: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于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于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后,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為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動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與我們做到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有很多的抱怨,有很多的不滿,我們有時對自己的情緒好像根本沒有自制力,既不自制又不自知,我們也會非常恐懼面對這種狀況,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似乎很焦慮又毫無頭緒,直到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有很多的人和我們一樣,就像一面鏡子看清了自己,原來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這種人,這種情緒都是那么糟糕,在這本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于自己的不安”,對,要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局它;也才能最終“安于自己的不安”。書里就是要求我們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變自己。既然喜歡抱怨,那也就想辦法讓他悶在心里不說出來,“在還沒有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語”,變沉默,學會沉默,再到安于不說的狀態,最后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從這本書里我還學到了“在壓力中尋求動力”,許多人視對手為心腹大患,視異己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其實,能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是一種福分、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都有危機感,會激發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敵人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尤其是當敵人強大到足以威脅你的生命時。敵人就在你的身后,一刻不努力,生命就會有萬分的驚險和危難。就像誰都知道機器設備都會按一定年限折舊,可很少有人想到自己賴以生存的知識、能力,也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斷折舊。
我們很多人在大學畢業或者工作以后就以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已經完成,足夠去應付新時代的風風雨雨,但是我們往往發現:在現實社會中,只有那些不斷更新自己知識,不斷改進自身知識結構的人,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站住腳。
人與機器的區別就在于人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你不能睜大雙眼,以積極的心態去關注、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那么你很快就會發現,你的價值被打了八折、七折、六折甚至一文不值。
在這個知識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追求成長,才能使自己在職場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常常“行至水窮處”,所以能夠一直向前走,是智慧;若遇到絕路,不抱怨,把壓力變動力,轉身給自己找到更好的出路,便是大智慧。
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靈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用正能量,贏得好運氣。用不抱怨積累正能量。只要自己的決心夠堅定,就沒有什么不能改變的。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4
《不抱怨的世界》所提倡的精神不在于你是否帶著紫手環,而在于你是否能真的擁有一個闊達平和的心境,是否能真的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放下所有的不滿、失看吧,不抱怨了,心里的包袱就會隨之卸下了,生活自然便會過得輕松有趣。或者這個過程很難,但一起為之努力吧,相信會有收獲的!
今年暑假,比較忙碌,幾乎每天都要背上書包去補習班上課,但是我還是會擠出時間去閱讀完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不像《紅樓夢》《三國演義》這么家喻戶曉,但是里面的知識不比他們少,讀完使我受益匪淺。
就像這次好不容易等到了暑假,原本可以好好的休息休息,沒想到補課比上學還累,也許有人會說,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學業或者是事業會更加成功,你的人生會更加美好。
也許你經過了很多的挫折后,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處,又能解決什么問題?我們要學會更多的放棄,放棄過去的挫折帶給我們的傷害和痛楚,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前進的借口。
書中屢次強調,“不抱怨”。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
每個學校都要選出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競爭很厲害,沒選上,不必抱怨,放棄是一種好的方法,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這只是一個標志,學習的態度擺在面前,你確實做的比他們好,那就夠了。付出終有回報,無怨方能無悔。
不要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因為由于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望,是由于我們總按著自己的設想的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要做到不抱怨,并且學會放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前提都要有一顆好的心態,才能讓你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的不公憑不抱怨,把自己做到最好,你才能活的開心!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5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大實話。人活在世上,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際遇,一如起起伏伏的大海波濤。
當我們遭遇到逆境或生活的煩惱時,無論大如國家安危、全球環境、人類未來境況,還是小如個人前途、失眠、孩子吵鬧等等事情,我們都會多多少少發一通牢騷——獨自或向他人——以此宣泄內心的不滿,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抱怨一番。
一般而言,人們普遍地認為對一些不合理現象發表看法是很正常的事,甚至在有些時候會促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轉化。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有些媒體開設曝光臺或傾聽煩惱抱怨的欄目,不也幫人們解決了許多困擾嗎?
然而,那只是短暫的安慰。抱怨最終導致的結果卻并不是快樂,也非積極向上的。
美國的威爾·鮑溫牧師在他暢銷世界的著作《不抱怨的世界》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明確傳達了抱怨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巨大傷害,以及許多人參與“不抱怨運動”成功后的喜悅和不可思議改變。這些美好的改變,促使更多人意識到抱怨對自身和他人的危害,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去加入以換紫手環來消除抱怨的運動中去。
讀罷此書,我心潮澎湃,久久難平。
以前,我們認為某人做錯了一件事,我們看不慣,會批評他的行為,或向他人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是很自然的事。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人對己都毫無裨益,而且極易成為破壞人際關系的導火線。
他人的言行如果是錯誤的,我們去批評甚至抱怨,并不能讓其馬上改正。我們在抱怨他人的言行并試圖改變別人時,只會讓其更加執守自己的本意。因為,從人性本質上講,沒有誰愿意讓人強迫。那是對人不尊重的行為。只要我們客觀地面對現實,并從根本上自我改善,進而以脫胎換骨的面貌影響他人,達到認同,并在周圍人群中產生漣漪效應,才有可能讓別人從內心真正地改變自己,也就有可能對世界產生影響。
抱怨本身并不能令事情向良性方向發展。火車晚點時我們的抱怨聲再大,也無法讓火車在原定時間開走。那么,我們為何要耗費精力和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呢?不如用那些精力和時間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快樂事情。直接面對現實永遠比抱怨現實有價值得多。
有時候,我們會從抱怨某件事或某個人中取得暫時的快慰,引起他人的同情和憐憫。事實證明,這無異于飲鴆止渴。抱怨聲中,我們推卸掉了本該承擔的責任,把自己的狡黠、無知和自私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此種行為,智者不取,德高者不屑。抱怨聲中,昔日自己千辛萬苦建造起的堅固壁壘瞬間崩摧,我們得到的只有冷眼、孤獨、失敗,還有一點點同情。雖然沒人愿意這樣,但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卻無意識地重復制造著這種自我摧殘的火藥。日久天長,火藥累積多了,就會自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不可挽回的覆滅深淵。
所以,在不順和煩惱面前,停止抱怨是最明智的做法。或者,更進一步,舍棄它。像丟棄一張用過的滿是污垢的紙巾一樣,把抱怨這種不良習慣丟棄吧!你會發現,你并沒有損失什么呢,舍棄了抱怨,你卻開啟了追逐夢想的奮進之門,激發出生活的正能量,也從中得到了一個清新安寧的世界。
同類相吸,也是一種自然法則。相同類型的人必定會招引類似的人。當你某一天抱怨少了,你會發現自己周圍的人犯的錯誤也少了,他們的抱怨也同你一樣,減少了許多。你的.身邊,總是回蕩著和諧的旋律。
不抱怨生活,就會心平氣和地看待周圍的人事物,也會對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言行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這種評判是令人信服的。
不抱怨,即是自我覺醒的開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一個下定決心去嘗試著不抱怨生活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做到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時候,他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正踏在灑滿陽光的康莊大道上精神抖擻地邁步前行,他的心因無比的欣喜而日漸豐盈。世界也會將一份豐厚的獎賞饋贈給他——無論是誰,都會發現:因為舍棄了抱怨,我們在心靈上更加接近上帝;因為舍棄了抱怨,把目光投向了事物光明的一面,我們不僅讓生活和思想境界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還為自己和他人贏得了一個安寧祥和的美麗新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6
一口氣讀完不抱怨的世界,感悟頗深。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怨命如紙薄……似乎借此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并獲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過后,一切照舊,問題該怎么解決還得怎么解決。
讀史可知,古代許多仁人志士受到諸多磨難甚至摧殘,仍矢志不逾,臥薪嘗膽,不抱怨,不放棄,直至達成自己的理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受刑辱著史記”。對于物質富裕而精神貧瘠的現代人來說,他們是的榜樣。近代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和八年抗戰,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自由和解放,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沒有抱怨,只有勝利的渴望。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2
經典重溫,必有所得。閑暇之余,唯有書香醉人,最近又重新品讀了美國作家威爾·鮑溫的心靈勵志書《不抱怨的世界》。一本書,一只手環,傳遞“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改變愛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
人的心底始終留有一個角落,用來定格那個初出茅廬、意氣風發的自己,那是夢開始的`影像,任憑時光洗滌,卻從不曾模糊,只是這一路走來,往往深陷于瑣碎的工作和生活泥濘,看著方向的偏離,便產生了抱怨這樣一種負面情緒,而且這種情緒的感染性遠比想象中來的強烈和深遠,即使是我們80后青年群體,時常抱怨的也不占少數,不滿聚焦于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甚至自己,這種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侵占夢想的源頭,讓我們忘了為什么出發,要到哪里去。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7
抱怨,是每個人在面對困難和不公平時,最自然的表現,當我們設身處地面對這樣境況的時候,經常會說:“事情都已經這樣了,難道還不允許我抱怨兩句么?”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長期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
比如我吧,像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看到其他兄弟單位都是二人在完成這項工作,而我不止一個人還要忍受好不容易完成的報表卻被通知“指標改了,需要重新做”,這個時候我也抱怨,可是有用嗎?集團公司領導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個時候沒有時間去抱怨,只能調整心態靜下心來一遍一遍的測算,調整數據,當我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見所有的報表都“審核成功”“已提交上報”時,何來的抱怨?
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渴望尋找人生幸福和快樂之時,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抱怨雖然沒有明顯的惡果,但一種心懷感恩、寬容大度的態度卻給我們帶來另外一種人生,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快樂。
細細想想,人生真正值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報怨。也許經過了眾多挫折和困苦之后,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處,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書中寫道“你會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
是的,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將來也會變成禍。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么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為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更加的堅定了我內心深處的想法: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改變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8
一只紫手環,就能成為改變自我的開始,作為抱怨情緒的見證者,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警醒,因為要遵從一旦抱怨就必須換手佩戴的規則,于是就開啟了挑戰自我的序幕,從堅持幾小時不抱怨到幾天時間,乃至最后的徹底摒棄,一個優良的習慣就這樣刻印到自己的行為里,此時的`你可以驚喜的發現,自己已成為“抱怨不如改變”理念的正能量的散發者和傳播者。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9
對于剛離開大學的我們來說,我們經常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失敗,所以我們習慣了抱怨和吐槽。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忘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事實上,當我們談論消極和不快樂的事情時,我們會收到很多消極和不快樂的事情,有時甚至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抱怨,遭受自然災害,背叛,貧富差距,精神焦慮,……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得同情和注意,避免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情,我們總是以此為借口,以逃避他們渴望但沒有實現的目標,我們會抱怨,實際上是有意識地不值得得得到我們想要的,通常我們讓自己成為受害者,受害者永遠不會成為勝利者。我們總是用抱怨為自己的缺點、成長和改進找借口。我們總是用抱怨為自己的缺點、成長和改進找借口。表面上看,抱怨會帶來暫時的“好處”,但最終會把我們的生活拖入絕望和混亂。抱怨的困難不能解決,也不能減輕我們內心的痛苦。
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并全心全意地實踐它。生活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習慣于接受它,永遠不要抱怨。我們有必要相信,世界上唯一可以實現的建設性永久變化就是自我變化。我們有權得到我們想要的,但不是抱怨。 當然,如果一個人一直生氣或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抱怨多年的人最終會被周圍的人放逐,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能量被抱怨者榨干了。
當競爭形勢出現時,抱怨就會成為一項競爭運動。但放下抱怨并不意味著在困難面前不作為,也不意味著放棄對社會不公平的言論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不是建設性的負面。最有價值的是生命的愛,以及由此產生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
抱怨很容易。正如心理學家所說,“抱怨帶來輕松和快樂,就像乘船順流而下。這是因為我們正在適應自己消極思考的天性,停止抱怨,以積極的態度欣賞事物美麗光明的一面,但我們需要意志力。”
人生不可能總是走上坡路,情緒也會有高峰和低谷,那么當周圍的人都在抱怨時,我們該怎么辦呢?事實上,我覺得別人經常抱怨,因為我們也是。我們注意到另一個人有這樣的`缺點,因為我們自己也有。如果你想指出別人的負面特征,首先探索你是否有同樣的傾向,然后感激,高興你有機會意識到這個缺點并治愈它。
讀完這本書后,我意識到生活是不公平的,生活是一個持續的選擇過程,在每個選擇的時刻都有前進和倒退的沖突。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應該冷靜地面對,不要抱怨,不要放棄。永不抱怨的生活態度是第一位的。只要你繼續努力,你就會成功。每個人都面臨著挫折和失敗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經歷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的人應該努力學會接受自己;抱怨別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變成請求;抱怨上帝的人,請試著祈禱你的愿望。我們必須過上希望別人效仿的生活,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平靜、快樂、充滿活力的積極能量,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和完整。 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少有事情足以讓我們正當地抱怨(表達悲傷、痛苦或不滿)。我們的抱怨大多只是一堆“聽覺污染”,對幸福和幸福有害。
最后,讓我用甘地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我們必須活出想讓別人效法的樣子。如果你想讓別人改變,你必須先改變自己。我相信你有最崇高的理由希望他們改變。既然你也是這段感情的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你也參與了這種沸沸揚揚的抱怨。如果你想引導別人改變,記住:領導者應該站在前線。面對邊界,開拓領土,讓別人跟著。 我們有資格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不要找借口,超越夢想前進。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0
在書里有一章叫抱怨工作,不如熱愛工作這一章的內容里講述了幾個故事,用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訴我們,抱怨工作不如熱愛工作。用書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興趣是保持工作激情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如果對工作不感興趣,那么過不了多久,就會對工作喪失耐心與信心,最后只能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正如阿爾伯特·巴德的曾說:“沒有一件偉大的事情,不是由熱情促成的`”。
如同工作,學習也是如此,學習就是學生的工作。很多學生,包括我自己,總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努力學習?卻考不到好成績?這其實與我們的心態掛鉤,我們把工作當任務,而不是愛好,努力完成任務的結果與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的結果自然是不一樣的,非做不可的事和愛好的事,很多人都愿意選第二個。
書里有一句話叫“是你需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學習也一樣,我們離開學習會一事無成,無法在社會上生存,而學習離開我們,不會因為我們的離開而消失的,因為社會需要人們的不斷的學習才能進步。
只有努力尋找學習中的樂趣,那么在乏味的事也會有趣起來。當然了,興趣不是說有就有的,也需要人的不斷深入的了解之后才會產生。對問題的一知半解,只會讓我們陷入困惑之中,只有對問題深入探索,才會讓我們產生興趣。
所以說不要抱怨工作有多難,學習有多難,因為抱怨是這世界上最沒有用的語言,而抱怨本身源自于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才能減少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1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又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我們現在的世界抱怨實在太多了,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知不覺的抱怨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正是來指導怎樣做到“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具體到我們生活中細小的行為,實現“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的生根。
我一遍遍的翻閱《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偉大的心靈勵志書。這本書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一些很有感觸的話,與大家一起分享:
1、當你抱怨時,其實是在排斥自己指名想要的東西;你的抱怨會推開、驅逐你說你想要的東西。所以,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微笑著,去唱生活
2、我們的外在世界,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與別人的關系,也源自于我們與自己的關系。你對別人不可能比對自己還好,一切都是從你自己開始。
3、和別人在一起聊天,不要和他一起抱怨
4、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5、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才會吹牛和抱怨。
6、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戰,而是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他們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藉此來幫助自己成長。他們不再向人人陳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開始尋找挑戰中的'祝福
7、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顯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系
8、不要讓消極的人們,剝奪了你對理想生活的追尋
9、那些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
在忙忙碌碌的人生中,只要我們微笑面對生活,把塵封的心胸敞開,讓抱怨的聲響淡去,自然而然的會延伸和深入到人生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不放棄、不抱怨,相信自己,抓住機遇,一切皆有可能!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2
詩人馬雅·安杰羅說過:“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不抱怨,很難,尤其在這個錯綜復雜、風起云涌的當今社會。怎樣才能做到一個不抱怨的人?且聽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里娓娓道來。
什么是抱怨?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簡單地說,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而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抱怨也一樣,抱怨像口臭,會造成“聽覺污染”。那為什么我們還抱怨呢?我們抱怨,是因為能嘗到甜頭,因為安全。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情。抱怨屬于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因為沒有喚求進行更高層次的表達。所以抱怨很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我們都知道,生活是艱難的,但抱怨并不能改變什么,而抱怨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也就是說陷入抱怨泥潭,無法自拔。因為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事實證明:思緒控制語言,語言造成行為,行為成就習慣,習慣決定命運。可以說,改變人生,從終結抱怨開始。怎樣才能養成不抱怨的能力呢?養成能力的四個階段是: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有能。具體點說就是:第一個階段不知道做某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嘗試著去做,就容易成功;第二個階段意識到了抱怨的危害,覺醒時刻的不安,開始試著去改變;第三個階段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改變自己的語言,向不抱怨的`世界靠攏;第四個階段表示改變成功,你已經脫胎換骨,變成一個不抱怨的人。一般說來,形成一個習慣需要二十一天。威爾·鮑溫牧師推行的二十一天“不抱怨”活動之所以能迅速風靡全球,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是因為它的核心精神是改變,通過戴橡膠手環的形式,環保、簡單、方便,易于操作。正如書中的開頭寫的:“在你的手中,握有翻轉人生的秘密。”如何應用紫手環的力量來翻轉你的人生呢?很簡單:將紫色的橡膠手環戴在一只手上,再換到一只手上,如此交替更換,直到達成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的目標為止。當養成了不抱怨的習慣,你的人生會從此改變。
然而,世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好的想法需要實踐,實踐需要恒心和毅力。抱怨就是釋放負能量,不抱怨就是增加正能量。世間有諸多不公平,可人類總是要向前發展的,世界需要正能量,排斥負能量。今天,你還在抱怨嗎?如果是的話,那么,從現在開始,停止抱怨,堅持下去,努力做一個不抱怨的人,創造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3
最近我們學校很流行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溫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心靈導師之一。他發起的“不抱怨”運動,就是想最終實現人們“平和心態”在自己個性中能生根。
在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事情要抱怨:工作忙了,成天要風吹日曬了,消費水平漲了,家庭壓力大了,生活環境差了,孩子的成績下降了,或是感冒發燒頭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當今的社會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錢至上,......似乎借此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并獲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過后,一切照舊,問題該怎么解決還得怎么解決。
自從我讀了這本書,自從我帶上了這個紫手環,書中抱怨不如改變的理念,正不知不覺悄然影響著我平時的工作與生活,當我有時再說抱怨的話時,心里馬上就會有個聲音提醒我,“你在說抱怨的話,停止抱怨”,在聽到身邊的'人抱怨時,我也會告訴他們,不要說抱怨的話,抱怨不如改變。首先讓我們學會知足,讓我們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其次是感恩,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最后是珍惜。光陰一去不復返,只有把握住最值得珍惜的時刻,我們才能抓住現在,抓住未來。而讓我更加欣喜的是這只紫手環停留我右手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紫手環神奇的力量,正如它的顏色物語一樣,我的思想正在發生著蛻變,心底里那份積極向上的細胞正在活躍起來,生活中正面思考的雪球愈滾愈大,我學會了用微笑來面對生活和工作,面對著一群群的孩子,我變得更有耐心、愛心啦,更積極、寬容了,更能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了!也變得更快樂了!紫手環,只是能起到監督的作用, 從現在開始一種陽光的、積極的、獨特的心靈體驗,讓我每天的抱怨少一點點,試試自己的人生會不會有所改變!
俗話說的好: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不要抱怨,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波波折折,才練就出異彩紛呈的人生。生活本來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來就不會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歡離合才是家常便飯。如果能常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可能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人生照樣很精彩。 反思我做教師的行為,還算慶幸,我一直沒有鄙視過哪個學生,也沒有一直打擊某個孩子。但是,在有意無意中,我可能真的太過嚴厲,要求過高。今后,努力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的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靜靜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最后,再次把書中的一句話和大家分享:“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4
最近剛看完暢銷書《不抱怨的世界》,很受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溫,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活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制的紫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只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到同一只手上21天,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閑話的目標為止。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心靈勵志書,它用一只手環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引導人們學著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讓世界充滿更多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據不完全統計,該書上市不到一個月,就有600萬人參與了“不抱怨”活動,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個國家。在美國《時代周刊》與《紐約時報》聯合美國NBC電視臺發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中,它僅次于《圣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推薦這本書時說: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
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大概都多多少少地抱怨過什么吧?那么,為什么要抱怨?也許是因為看到了生命中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然而,“怨天尤人”是一種負面的思考與極具殺傷力的表達方式,既于事無補又毫無意義。事實上,如果我們想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一定也看得到。關鍵在于,我們把眼光放在哪里?作者威爾·鮑溫這樣說:“當我們決定接納各種人和事物,并從中發現其光明面時,我們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與美好。因為我們的關注,將使這樣的期許在生活中實現。”“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喜樂。”
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抱怨恰恰相反,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頭,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本書提醒人們,要把抱怨轉化成行動的力量,去認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正面地、好好表達自己的期許,獲取我們想要的結果。轉換心態,終結抱怨,改變人生。
戴爾·卡內基先生的30條溝通人際關系原則中,第一條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而事實上,批評是帶著利刃的抱怨,它非但不能有效地改變被批評者的行為,倒是有可能造成反效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張德芬讀過此書后說過這樣一段話: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里抱怨給自己聽。本書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愿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若想改變生活走出低潮,停止抱怨,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遇到挫折從容面對,不抱怨、不放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走向成功。對生活不抱怨,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然也會成為快樂的人。
一本書,一只手環,用言語和行動,改變愛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讓我們牢記:抱怨不如改變,行動起來吧!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15
《不抱怨的世界》,初看書名,便有一種愉快之情油然而生,一口氣把書看完,體會頗深,主要有以下四點。
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際關系大師哈維〃麥凱(harveymackay)寫過一篇文章《優秀的人不抱怨》,文中描述了一個出租車司機,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廣播里聽到勵志成功學大師韋恩〃戴爾博士在《心誠則靈》中的一句話“停止抱怨,你就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不要做一只鴨子,要做一只雄鷹,鴨子只會“嘎嘎”抱怨,而鷹則在蕓蕓眾生中奮起高飛。”。從此他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決心做一只鷹,停止抱怨,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工作,車輛整潔,服務周到,一年后他的收入就翻了一番,客人基本上都是電話預約。
美國作家馬婭.安杰盧說“如果你看不慣某種東西,那就改變它。如果你無法改變它,那就改變你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這與上述故事的靈魂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人承擔責任的能量與他未來承擔財富的能量成正比。為什么說優秀的人不抱怨呢?因為抱怨的人,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推卸責任,一個不愿意承擔責任的人不可能是優秀的人。成功做到不抱怨的人,他們的生活、工作甚至健康都會往好的方向發生巨大的變化,因為他們開始勇于承擔責任,勇敢的面對現實,把抱怨的時間用來思考問題、改善現狀,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實現自己的目標,最后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人。
2、做正能量的傳播者吸引力法則:同樣類型的人,不管他們是樂觀還是悲觀,總是吸引具有同樣能量的人。我們都是散發著能量的人,如果我們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頻率,我們是不可能合得來的人,人總是傾向于跟自己的同類待在一起。
曳引規律:有一句拉丁文格言“uvauvamvidendovariafit”,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棵葡萄樹看見另一棵葡萄樹變色,就會跟著變色。在葡萄園里,當一棵葡萄樹開始成熟,便會散發出一種其他葡萄樹也能接收到的振動頻率、酵素、香氣或能量場,曳引著其他葡萄也開始成熟。
吸引力法則闡述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曳引規律闡述的是靈魂、核心人物的帶頭、帶動作用。語言是有能量的,抱怨無疑是一種負能量,不僅會讓聽到的人情緒指數下降,也會讓自己的情緒指數更低。抱怨就象一個雪球,會越滾越大,因為一個抱怨的人會吸引、曳引越來越多抱怨的人,使他的境遇更加糟糕。相反,如果你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你也會吸引、曳引更多樂觀向上的人,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快樂。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一個經常抱怨的人,他周圍的人基本上也是經常抱怨的人;一個樂觀的人,他周圍的人基本上也是樂觀向上的人。作為基層管理者,要做一個不抱怨、充滿正能量的人,要成為正能量雪球的核心。如果你想讓周圍的人配合你的工作,那就從自身做起,常作換位思考,配合好別人的工作;如果你想讓你所在部門的氛圍積極向上,首先自己就要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想讓別人發現你的優點而不是你的缺點,你首先就要學著去贊揚別人,發現別人的優點,因為能會只有你自己做到了,才會吸引、曳引到同種類型的人,使正能量的雪球越滾越大。
3、做行動的巨人。
列寧曾講過,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果你對現狀不滿,那就為自己設想一個滿意的未來,然后開始行動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如果你認定了一個目標,那就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然后開始每天都堅持不懈地努力。
有的人說,我的目標很宏偉,可是我的能力有限。據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二是蝸牛,雄鷹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憑借的是它天賦能力,而蝸牛則是靠它的堅持不懈而到達金字塔頂端,它爬上金字塔可能需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的世界,并且可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但是當它爬到金字塔的頂端時,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
有的人說,我有雄心壯志,但是歲月不饒人,沒有了為理想而奮斗的資本。也許大家都聽說過最速曲線,在最速曲線上的任何一點出發,都是同時到達終點的。生活其實就是這樣,不是看著離目標遠,就真的會慢很多,只要選對了路,一切為時不晚。
只要我們堅持理想,并為之不懈奮斗,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最終會實現自己描繪的藍圖,站在自己人生的頂端,俯視曾經的艱辛,感謝自己曾經的堅持與努力。就象書中所說的21天不抱怨運動一樣,對于很多人來說,看似不可思議,基至認為這個運動就是個笑話,但是真的有很多人堅持了下來,用5個月、10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最終獲得了快樂證書。
相反,總是猶豫不決、躊躇不前的人就象一個雞蛋,總有一天會被別人從外面打破,注定會成為別人的食物,而采取行動的人如從內部打破的雞蛋,總有一天會重獲新生。
4、直接溝通、正人先正已。
中國人的傳統是含蓄,所以無論對于愛或者恨的表達,一般也是比較隱晦,要么不說,要么是向他人說,而不會直接去向當事人表達。
人們經常會花大量時間在抱怨朋友、家人或者同事,如果我們愿意花點時間直接去找朋友、家人或同事好好溝通,說出你心中真實的想法,然后給出改進的建議,我相信不僅有利于消除誤解,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增進彼此的信任與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你之所以會注意到別人有缺點,是因為你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我們排斥的其實是我們不能接受的自己。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開始抱怨的時候,就會先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我們想抱怨的正是我們未覺察的內心深處的自己。而作為管理者,不僅自己要踐行直接溝通,更要引導別人去直接溝通,如果一個人向你抱怨其它人,那么你可以建議他直接去找那個人去溝通。同時,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想要怎么去要求下屬,就要先審視一下自己做的怎么樣,常做換位思考,優秀的領導帶出優秀的團隊。
4、面對現實勇于改變。
抱怨產生的另一個原因便于逃避現實,好讓現實的種種不如意在自己的抱怨中理所當然的存在。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可活70歲。在它40歲的時候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的抓住食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因為此時它的羽毛長的又濃又厚,使飛翔非常吃力,此時它只有二種選擇,等死或經歷一個萬分痛苦的更新過程。首先它必須用盡全力飛到山頂,在懸崖筑巢,首先用喙擊打巖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用長出的新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扯掉;再用新長的趾甲將羽毛全部拔掉,5個月后鷹將迎接全新的30年!
每當我們身處危機與變革時,我們都必須拋棄舊的思想,勇于挑戰自身弱點,發展自己,破除危機,全新變革,才能獲得象鷹一樣的重生,鑄就人生的奇跡,否則就只能坐以待斃。目前,國企改革勢在必行,作為國企員工,要支持改革,要適應形勢,共同迎接企業的重生。
總之,《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值得一看,連續21天不抱怨的運動也值得我們去嘗試。當你摒棄了抱怨,開始去尋求生活中的美好,你也就離優秀越來越近。既然我們可以讓抱怨成為一種習慣,那么我們也可以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抱怨世界的讀書筆記范文01-14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2篇02-26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20篇)04-15
不抱怨作文02-11
不抱怨世界讀后感02-08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06-22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06-27
《不抱怨的世界》讀后感04-24
不抱怨的的世界讀后感04-30
《不抱怨的是世界》讀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