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5-19 14:17:56
  •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很多歷史書總是像流水賬似的介紹什么年份發生什么事情,可是《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介紹的都是萬歷十五年這一年的事,事無巨細,把許多正史沒有記載的都羅列清楚,這也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中國帝制延續了近兩千多年,走過許許多多皇帝,這種帝制下想以道德代替法制,以倫理綱常為思維判讀依據,但在官場甚至社會都是行不通的,以致張居正死后,那些封建官員會將他的尸體挫骨揚灰。在儒家道德中,每個人都要做到忠孝信悌禮義廉恥,高調地說為人做事要高尚。可是明朝官場,多了一種勢力,也就是宦官,他們惟皇帝遵命,貪圖錢財,心狠手辣。東廠,西廠就是代表作。張居正想改革,必先觸動他們的權益,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牽涉到整個官場利益,提倡為官清廉在他們的利益面前不值一提,有時甚至宦官亂政,連皇帝都管不了,所以改革怎能成功。

  因此,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出現,海瑞——一個“奇葩”的官員,為政清廉,深受百姓愛戴。三次罷官,體現出他高潔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可也體現出他那保守的性格。他被朝廷封了個閑官,無所作為,甚至家徒四壁,子女有些也餓死了,在自命清高時卻身不由己,空談道德只會被社會遺棄。民族英雄戚繼光,帶領軍隊在福建臺州抗倭,當時在張居正當政時期,儒家提倡重文輕武,戚繼光只能也能用民兵的.武器抗倭,也因為他與張居正的關系,戰功赫赫的他被撤職,最終含恨離去。這體現出當時社會的腐敗,在皇帝提倡道德治國時,偽道德卻支配著國家,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這個極其普通的萬歷十五年體現出末日的氣息。

  在書中,張居正要求下面官員要廉潔,卻私下斂財,出乎我的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在那個社會,人情世故大于道德,偽道德橫行,有著宏偉大略的皇帝也最終意志消沉。儒家制度凡事都講求高尚,最終卻導致偽道德橫行。張居正改革雖然有成效,但是他死后制度被完全推翻。可見,不能根本的追求所謂的高尚道德,在現實的條件下提倡道德與法治結合,推陳出新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成效。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何為歷史?何為大歷史觀?為何要讀歷史?為何要懂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來,像一個個人物傳記,又像一個個故事片段,而他們集合在一起,映射出的是整個明朝,是否也代表了封建制度呢?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語文老師們常說的“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就好像整個人生中最關鍵的幾年或者幾次轉折,區別在于人生中會有人在旁不斷提醒要注意把握住關鍵的重點。而在浩瀚的歷史里,身處其中的人沒有人知道或者察覺,即便察覺了或者也無力改變,歷史的滾滾車輪下,他們或者奮進或者掙扎或者妥協,看似平淡的'年份或許就決定了往后的漫長歲月,而平靜中也蘊含著改革與流血。

  歷史到底為什么成為了歷史,路線為什么沒有發生轉變,是人的作用還是人沒有發生作用?即便是貴為皇帝的萬歷也似乎只是一個擺設,一個龐大機器下的門面。而門面也累了,也消極怠工了,可是也改變不了他想立三子的愿望,也不能和心愛的鄭妃死后同穴;更別說那個善于打太極、時刻調和著陰陽的申時行了;海瑞這個不合時宜的文官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改變財稅制度;戚繼光要不是有張居正的居中調和,連練兵打倭寇的器械和糧餉都成問題,又談何英雄;張居正風光幾何,最后不也是死后清算、妻兒離散;那個落發為僧的李贄,避開了氏族和案牘,卻也只得牢騷滿腹,在矛盾中找不到出路,雖解決了生活清貧的苦惱,卻也只能含恨而去。這一切都讓我想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兢兢業業和他樸素簡潔的農業社會理想,種種措施、種種預判,到最后或是促成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江山破碎……

  一直以來,歷史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們的借鑒意義,對比古今,剖析中外,人們是否就能夠預測歷史,建筑出完美的發展歷程呢?朱太祖沒有做到,只是簡單的因為所處的階級和時代嗎?站在巨人肩上的我們,就能夠完美避開雷區嗎?能夠聰明一點,明理一些也總是好的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一提起南京大屠殺,我會本能地想到“30萬”這個驚人的數字。我知道,這個數字的背后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無辜生命慘遭屠戮;我知道,這個數字代表著一個古老民族歷經的不堪回首的一場浩劫。

  然而,對于南京大屠殺的細節,我卻如隔云霧,知之甚少。直至讀到張純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二戰中的大屠殺》。

  27歲的張純如,歷經兩年,四處奔走,承受各界質疑乃至不良人士的恐嚇,最終寫成此書,將大屠殺的歷史細節一一公諸于眾。

  讀此書,幾欲棄書而逃,幾欲掩面而泣,幾欲傷心欲絕,血腥沉重的過去重如大山,讓我氣喘吁吁,不堪重負;慘無人道的暴行令人發指,讓我義憤填膺,出離憤怒。

  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后不再有詩!蔽艺f,南京大屠殺之后不再有歌。即便有,那也定是哀歌,是挽歌。歷史被狠狠地撕開了一道猙獰的口子,即使幾十年過去,它仍在汨汨地淌著血,仍在每一個午夜夢回之際讓炎黃子孫膽顫心驚。

  網上曾熱傳著一張圖:兩個年紀相仿的小姑娘,一個蓬頭赤腳、眼噙淚光,一個陽光天真,快樂無慮。前者的背后是戰火連天,后者則置身車水馬龍。兩人探長了身子,向對方遙遙地伸手……中間一行字極其醒目:那年亂世如麻,愿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

  鮮明對比,催人淚下!一想到1937年的那個冬天,最冷的.不是那冰天雪地,而是30萬人冰冷的尸體和不知多少國人絕望無告的哭嚎,我的心中便是鋪天蓋地的憤怒與悲傷,閉上眼,腦中就能想到劊子手們張狂的笑容,就能聽到南京城頭徘徊不去的哀嚎!

  怎能忘?怎能忘?生命竟如草芥般被踐踏,人性竟如敝屣般被丟棄!不敢忘!不能忘!國之屈辱,民之殤痛!

  張純如女士說:“忘記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

  不忘歷史,只為讓白骨可以沉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作警鐘,把逝名刻為史鑒!

  不忘歷史,方能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哀泣,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幸哉,生逢盛世!

  壯哉,我涅槃中華!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前幾日在書屋看到有人批判黃仁宇,因此興起重讀《萬歷十五年》之念,這幾日讀了兩篇——《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一時有感,記錄下來。

  一、人的陰陽

  這兩篇中著重講了三個人: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張居正身為帝師、首輔,勵精圖治,整頓乾坤,在他的治理下明漸有中興氣象,對萬歷皇帝乃至整個皇室以道德標準苛責嚴求,但為推行自己政策時任用私人,排除異己,并且生活奢侈,收受阿諛賄賂。在他一手遮天之下,年少的萬歷視張居正為圣,言聽計從,但隨著萬歷的長大,張居正的逝去,皇帝逐漸看清了張居正的陰陽兩面,失望之余,張居正被抄家褫職,子孫充軍的充軍,收監的收監,而此后萬歷漸漸認請了文官的兩面性,隱居深宮,形成中國歷史上一大“奇觀”——皇帝消極怠工,十年不見大臣。繼任的首輔申時行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了文官的私欲與理想,企圖“實事求是”地做到“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而“蘊藉不立崖異”,調和陰陽,結果卻是心力憔瘁,無功而退。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陰陽兩面,只是有人不愿審視內心,不肯承認內心中的“陰”,而借“陽”來苛責他人,而苛責他人的結果一方面可能會給社會群體帶來一定的益處,因而也給人以正義之感,而另一方面卻也在滿足著自己的私欲。很多時候,他也知道自己的私欲,但不愿也沒有勇氣去承認,并且竭力借正義之名掩蓋著私欲,因而在用道德管制和指責別人的時候顯得理直氣壯。另一種人要顯得真誠得多,他們也有私欲,但對自己有著道德的標準,當私欲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被人指責時,沒有勇氣去承認,下意識地為自己尋找理由,自己欺騙著自己,為了自己的形象,竭力為自己辯護,并且也竭力讓自己符合理想的道德形象,慢慢地也就確信自己就是沒有私欲的道德堅守者(這種人就像被萬歷認為“訕君詁直”的鄒元標)。

  兩種人都不敢正視自己,當然真誠地嚴格地審視自己內心是很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魯迅、盧梭。

  前者有些可憐,乃至可鄙。后者可敬,但迷失自己,并苦不堪言。

  二、申時行的委屈

  萬歷皇帝因喜歡三子常洛,而想立其為太子,但因廢長立幼遭到眾大臣的反對,無奈之余,只得宣布一年后考慮此事,但后又節外生枝,拒絕立儲。眾大臣聯名上奏請萬歷收回成命。這一大規模的抗議引起龍心赫然震怒。

  申時行當時在病中,內閣大學士的聯名上呈請,由二輔許國執筆,但這份奏章仍由申時行領銜。當其得知皇帝的反應后,立即上一份揭貼,說明內閣的聯名奏章雖然列上他的名字,事先卻未與聞;实刍嘏兄x申先生對他的忠愛之忱。但這揭貼被二輔許國截獲,內容也因此在文官中傳遍。

  于是申時行遭到嚴厲的彈劾,說他“遁其詞以賣友,秘其語以誤君.陽附群眾請立之議,陰緩其事以為內交之計”。萬歷皇帝一開始處罰了這個上奏者,但后繼者如火如荼,不可遏止,一個接著一個遞上了參劾申時行的本章。申時行無法抵御這些道德上的控訴,他的威信已經掃地以盡,他除了辭職以外再無無他可供選擇。

  從那些文官的.思考角度來講,申時行確實存在的道德的問題。

  但,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申時行可有委屈?我們來揣測一下申時行的行為的動機。

  我們以那些文官的話為真實的,申時行事先知道他們的聯名上奏,并同意了領銜簽名。我們可否作這樣的猜測,他確實認為那些文官的意見是對的,萬歷應該盡快立儲,所以有以上行為。但當他知道皇帝的態度后意識到這事的嚴重性,可能會帶來朝廷大批官員的裁撤。大家知道皇帝震怒的后果的。而且由于他們的聯名上奏,任何官員的勸諫都不會獲得皇帝的信任,因為他已經把他們都視為敵人。要能進行有效的勸阻,必須勸阻者是皇帝信服的人。而申時行是最佳人選。因為他是皇帝的蒙師,即使他身為首輔,也規劃著皇帝的就讀和經筵;实劭偸欠Q他為“先生”,而不是“卿”,而且每個月都有欽賜禮物給他。萬歷皇帝還打算授予申時行以太師這文官的最高的職銜,只是申時行辭不領銜而已。這樣如果申時行能跳出事外,作為旁觀者對萬歷勸諫,消除萬歷心中的怒火,減緩聯名上奏帶來的皇帝的反彈,那對朝廷的安定無疑是很有益的。

  我們知道,在一個人暴怒的時候,另一方固執己見,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到底,其結果往往是火上加油。同樣申時行如果站在同僚一邊,和皇帝對抗,那么孤立無援的皇帝很有可能更加憤慨,進而一意孤行,以強硬的手段實現自己的意圖。到那時,朝廷就可能一片混亂,皇帝的任性和暴戾有無數的史實可以證明。

  后來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那個首先發難的官員被降級外調,進而又加重處罰被削職為民,二輔許國也“回籍調養”。立儲之事也僵持著。這樣的結果大概是首輔申時行的無奈辭職多多少少使得皇帝有些泄氣,所以才只懲治的首犯,不然皇帝在怒火沖天時任性帶來的后果不會如此簡單了事。

  但申時行的妥協沒有得到同僚的理解,在道德的批判下他只能辭職,雖然萬歷也曾挽留。因為他的威信已掃地以盡,無法作為首輔領導百官了。

  申時行一番苦心卻得如此結果,其心中之苦又有幾人能知?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作者選取萬歷十五年作為一個分界線,介紹了神宗萬歷,首輔張居正,申時行以及清官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人的經歷,挖掘出這些看似風光的人物各自的經歷中隱含的的悲劇,從中看出他們所處的大明王朝表面繁榮下的無奈。

  關于明朝,說句慚愧的話,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是寫的萬歷年間的事情,我對它的理解最多也只是停留在萬歷是明朝的一個皇帝,明朝有段時間是萬歷年間而已。至于戚繼光,李贄,海瑞,張居正這些人在看這本書之前也只是知道他們都是明朝的.,但不知他們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物。更不清楚,其實中國古代對于社會機制的設計已經十分成熟,成熟到,就算皇帝徒有其名,不做任何動作。下面的文官機制也能基本上照常運行,它已經將自身內部的人訓練成了它自己的齒輪,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不合作就亂了套,哪怕這個制度是封建皇帝制。

  萬歷十五年吸引我的,是能認識到里面幾個真實的人。在黃仁宇先生夾敘夾議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掙扎。印象最深的是萬歷皇帝,書里雖沒有萬歷心理活動的描寫,但作者對一件件事原因的分析,還是把萬歷個人的形象很完整的呈現出來了,雖貴為天子,但他終其一生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很多時候,他企圖用個人的力量和傳統習俗做抗爭,但強大的阻力將他推回。

  萬歷在十歲那年登基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宰,由于年紀尚小,大部分的決定背后都有張居正的協助。他曾經勵志做一個圣明的皇帝,但得知張居正的真實面目之后,他才知道自己被最尊敬的老師蒙騙了這么久,他的世界觀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在隨后數次與朝廷文官的爭斗中,也讓他心灰意冷。他發現了自己雖貴為九五之尊,但實質上不過是封建禮教的一面旗幟,是文官集團為了保護其所有權而創造的符號象征。

  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者尚且如此,這個王朝還能走多遠呢?

  萬歷十五年,張居正已死,死后被大清算,家產抄了,兒子革職,所有的榮耀都被剝奪,甚至差點開棺戮尸。一個厲行改革的大官,一度掌握舉國的重大決策的大權,卻淪落至此,子孫都不得保全,之前有多榮耀多尊貴,現在就有多卑微,多慘淡。

  其實張居正所厲行的改革,總的來說,對明朝還是好的,但是他的位高權重和鋒芒畢露,威脅到其他文官的利益和升遷,于是反張派必除之而后快,張居正怎么也不會想到,是他親手為大明帝國走向衰敗埋下了伏筆。

  讀史思今,時至今日,凡有爭議之事發生,道德就時常被人提起,而法律卻是陌生的,我們很少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道德卻成了人們口中的輿論導向和判斷是非的標準,由此觀之,這和幾百年前的萬歷十五年又有何不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卻有教化之處。然而,受過教育的人應有獨立之思想,能夠明辨是非。愿你我能以史為鑒,審視自身和社會,不做隨波逐流的跳蚤。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

  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萬歷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可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萬歷皇帝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由于嘉靖皇帝的荒唐事,萬歷皇帝的母親和首輔張居正在他小時候用儒家的道理來教導他,要求十分嚴格。例如萬歷皇帝很喜歡寫大字,而且年幼時就能寫很好?烧怯捎谶@樣,首輔張居正并沒有表揚他,反而剝奪了他寫大字的時間,認為是浪費時間,改學四書五經。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把大字寫得很好,是值得稱贊的?扇f歷皇帝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表揚,反而被剝奪了寫大字的愛好?梢哉f萬歷皇帝的童年是很艱苦的,沒有一點樂趣可言。欲帶皇冠,必承其重。也許在大多數人眼里,這是身為人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但萬歷皇帝也是一個人,他也有作為一個人的需求,他也渴望玩耍、表揚。萬歷皇帝執政后期的荒唐與童年長期的壓抑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現代教育比較注重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

  而萬歷皇帝登基后,在位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后,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歷中興”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這些都是萬歷皇帝的功績,但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歷皇帝都只是一個荒唐皇帝而已。因為萬歷皇帝執政后期,常常沉迷酒色,荒于政事,致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為什么萬歷皇帝會突然變得如此荒唐呢?這又不得不提他的.太傅張居正了。張居正生前的名聲很好,萬歷皇帝也很信任他。由于改革,張居正得罪了很多人,在他死后,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起初,萬歷皇帝還是很信任自己的老師,維護張居正。但張居正本人在改革期間,由于過于自信和心急,有些手段不太光明磊落,并不符合他臣子的身份。而且張居正并不是清廉的人,他經常收受手下的“孝敬”。也許在張居正看來,自己位高權重,一心一意輔助皇帝,底下官員的“孝敬”是應當的,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

  在張居正逝世后,他的這些過錯就被他的政敵利用。當他的這些行為被曝光后,萬歷皇帝覺得自己被騙了,在他心中太傅是忠誠的、清廉的,可事實卻狠狠打了他一記耳光。這與他一直受到的儒家教育并不一樣。至此,萬歷皇帝終于了解到儒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本質了。萬歷皇帝的信仰崩塌了,他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所以萬歷皇帝后期變得如此荒唐并不是沒有原因的。(趙婉羽)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

  偉人和政治家,誰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為誰?張居正太善良,太殘忍;太聰明,太愚蠢。張居正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識到改革必須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毀原本的一切,在廢墟上重建。他劍指文官作風,甚至過于嚴厲。他想要富國強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鉆營,權傾朝野,是因為不做一個殺伐決斷的首輔,改革必然受到阻礙。即便在這過程中他謀取私利,那么試問做到內閣首輔的位置想要斂財何須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須大動干戈推行新政?太殘忍,想要根除陳腐做派必然會在當時造成損傷。太聰明,出身貧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深謀遠慮能找到國家運行的軟肋?太愚蠢,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卻落得了滿朝文武的批評,死后甚至成為了攻擊的符號。

  所謂錯誤,“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張居正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成為一個偉人和得到善終,中間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申時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時行是處理人際的高手,“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為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時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老,他就擔任這樣的角色,至于別人的評論如“首鼠兩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時行是機器運轉的潤滑劑。這個世界需要偉人竭心盡力將光明帶到人們眼前,更需要有這樣的人拼盡全力將黑暗擋在背后。申時行是太極高手,懂得怎樣協調()皇帝與文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系,保證思想的傳承和國家的有序。更令人驚嘆的是,做完了這一切,他能夠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偉人之間,仍然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世間沒有張居正,那么時代永遠不會進步;世間沒有申時行,那么國家將會陷入混亂。為人若如張居正,無愧于心,卻不得善終;為人若如申時行,左右逢源,卻無所作為。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

  《萬歷十五年》是一部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思考的歷史著作。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為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啟示。

  《萬歷十五年》是明朝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一部著作,通過對萬歷十五年(1587年)這一年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那時年僅9歲的朱翊鈞坐上了龍椅,次年改年號為“萬歷”。萬歷皇帝年紀雖小,卻懷有遠大的治國抱負,渴望有朝一日在朝堂上大展拳腳。為此,他勤奮學習、克己復禮,凡事都聽從首輔張居正的教導。而張居正死后,他逐漸一改往日作風甚至到后來萬歷十五年起,他近30年不上早朝,也不見群臣,終日在紫禁城郁郁寡歡,明朝也就此由盛轉衰。消極抵抗的萬歷皇帝給后人留下了千瘡百孔的江山和搖搖欲墜的朝廷,也難怪作者黃仁宇會說,從此刻起,大明帝國走向滅亡。讀完這本書,仿佛看到了一場極致絢麗的煙花在中途戛然而止。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看到萬歷十五年的歷史,我也反思到自己的工作上。國家是個大集體,而高鐵團隊同樣是個小集體,管理朝政會遇到種種困難,而遇到困難時如果像萬歷皇帝一樣有始無終,遇到困難便消極怠工,是必然不能將本職工作做好的。在高鐵工作中也同樣會時常發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件,如乘客投訴、安全事故,但面對這些不如人意,我們要做的是詳查原因,總結經驗,進而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提高我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觸之即退,止步不前,敢于面對是我們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作為一名列車長,我在剛剛任職時就常被提醒--婆婆嘴,火箭腿。在日常工作中,列車和班組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作為列車長要能處理好這些事情,對旅客、對職工都要能不厭其煩地解疑釋惑,團結好所有力量,拉近班組與旅客的距離,完成好每一次運輸任務。生活中注意關心愛護職工,適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心理狀況,及時進行調節,還要從思想上調動團隊工作的.積極性,面對處于后進期的班組,可以團建拉近距離,嚴管提高能力。

  中國鐵路穩定快速地發展是我們每個鐵路人的職責,面對自己的職責,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望而興嘆,作為高鐵的一線人員,直接接觸旅客的一線工作者,我們更要抓好基礎,盡自己最大努力給旅客帶來最好的出行體驗,維護好高鐵形象,為高鐵發展出一份力!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9

  萬歷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一批歷史人物在黃的筆下重新閃現出靈光,掩卷而思,我們也不得不考慮人在官場,特別是中國社會應該如何適應。

  讀這本書,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總裁李曉忠會議上的話:“如果你現在對共產黨不滿意,則更要入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她!”誠然,對中國社會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變中國社會,則首先要適應這個社會上的規則,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改變社會。

  但在萬歷時期,卻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萬歷帝采取了消極的做法,使得朝內矛盾增加;張居正采用高壓策略,令壓力在其去世后瞬間爆發;申時行總結經驗,卻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無成;海瑞用其獨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卻無法與現實接軌;戚繼光雖心有國家,外在表現卻是組建私家軍隊——“戚家軍”,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綜合以上,我說充分認識到“目的”與“途徑”各有所重,可以說,目的重要,達成目的的手段更加決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為國家出力,但如果途徑不對,則目的無法達成。

  中國畢竟不具有一個直來直去的文化,大家講“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顯重要。在西方,“溝通”同樣是一門科學,而在中國“溝通”卻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為當事人就要有識破別人真實目的的能力。

  萬歷皇帝在別人指責張居正之時沒能認清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釀成后來的一系列問題與錯誤。所以這要求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達成的效果是什么?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講,一個連親情都不顧,邊兒子都可殺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如果違反了大原則,其心術則肯定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們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風,因為人畢竟是人,有“陰”、“陽”兩面,即私俗與奉獻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況下,高薪`養廉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記住,要改變社會,首先要適應社會;要改變一個人,也要首先與這個人建立良好關系。同時,要認清一個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視其言行背后的真實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誰。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

  我還太年少,從這紙業中厚重的歷史,只窺得一些野心,聞得一些感慨,也有了一些見解,今與諸君一談。

  縱觀萬歷年間,其實有許多想不明道不清的事,為何萬歷皇帝前十五年兢兢業業,后期卻廢于朝政?為何一代首輔張居正有權衡陰陽之術,卻在死后身敗名裂?為何向來寬厚的申時行, 卻被迫乞骸骨?有太多太多的謎團可以在黃仁宇先生的著作中得以解釋。

  黃仁宇先生在本書中提到了人有陰陽兩面,于萬歷皇帝而言,陽面在他創業伊始最為凸顯,對各種禮儀照章辦理,在過去的15年,他曾祭天地,祭廟祖,慶元旦,賞端午,他接見外國使臣和謝職對修著有功勛的官員,毛老他還曾檢閱軍隊頒發戰旗,并在一次戰役中獲得勝利,以后接受獻俘。然而于陰的一面,身為皇帝,他不能大刀闊斧的改革,不能立自己心愛女人鄭氏的兒子為太子,不能出去游玩,他只能通過不上朝盡量不與官員往來這種消極的行動做最后的掙扎,這是他無聲的吶喊,也是他最后的反抗。他的一生對陰陽失衡的問題都沒有做出解答。而于首府張居正,陰陽對比則更為明顯。于煬張居正似乎永遠是智慧的象征,他沒不香了,長須且注意修飾袍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折橫分明,他的心智完全和儀表一致,他不開口則已,一開口頗合中國古語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然余音一面全清朝野的張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凡是他所不滿的人,已經用不著他親自出面,則自有其他的內外官員對此人投井下石,以此來討好首輔。

  我先是很不解,我知道人有多面。一面,可是人可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崇拜。另一面就很不堪,甚至自己都難以直視。其實權衡這兩面最重要的關系就是自己的信念。就像萬歷皇帝一般身在儒家的思想熏陶中,方可置身于朝堂,而不注重于后宮之事。倘所有朝堂之人,都視朱子為信仰,萬眾一心,那明朝末期就不會那般的頹壞。政策的實施實施后的成敗,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勿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人不過是空中閣樓。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第一次是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那時候看的是電子版的。當時因為“久仰大名”就去找了電子版的資源讀。結果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忍卒讀”。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本書像百年孤獨一樣難看,常常的篇幅,堆疊的術語,還有復雜的人物關系、敘述的風格讓我望而生畏;加上我本人也比較急功近利,靜不下心來看這種難看的書,所以那時候的我看了十幾頁就失去了繼續看下去的欲望。

  然后到了這學期,由于我參加了讀書分享會,加之有前車之鑒,我下定決心要把這本書讀下去。于是花了差不多4天的時間,每天閱讀四五十頁,終于把這本書啃完了。期間為了能更加了解其中歷史,我還在B站上找了關于張居正的百家講壇?赐赀@一遍之后,對本書有了一些了解,對明朝的歷史也是,甚至對于整個中國兩千年來的歷史都有了一些思索。也算是讀了這本書的一些收獲吧。

  這本書之所以難讀,我覺得正是它的優點吧——正經、堆料十足。里面所敘述都有章可循,大量引用史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且言辭中肯,極少有不正經,片面的言辭。這是一本暢銷的學術性著作——欠缺暢銷書的通俗易懂,不能像暢銷書那樣一目十行那樣就能懂得其中所寫,反之你應該一行一行地認真去讀;但是這本書又比其他的學術性著作容易讀的多,像看小說一樣。我覺得書名也取得不錯——萬歷十五年。取一個年份來當書名,里面有什么奧秘嗎?說實話我也是被這個書名吸引的。

  說到書名,就要提到書的內容了。我覺得,萬歷十五年是一個引子,引出了書中故事的前因后果。書中所講的人物,有六個,分別是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出來萬歷皇帝做兩章來論,其他五人各做一章。但是每章并不是脫節的,相反,者些人只是相應章節里的主角,其他人充當配角。書中講述了這些人,這些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宿命般的結尾,余韻悠長。

  作為一部歷史性著作,它的寫作是成功的。作者考究了很多史料,詳實得記敘了當時的情況,然后又由此引發出自己的歷史觀,即是:“中國官僚體制以道德代替法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人們理智上的自由被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宗教上善良也無法彌補技術上的不足,這便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大失敗的主要原因!鼻也徽撨@種觀點對不對。不過這本書確實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對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做一個原因。歷史上也不止他一個人試圖提出一個理論可以全面籠統地對中國歷史做一個適用的法則。如金觀濤在《興盛與危機》中根據系統的控制論得到的“超穩定結構”社會說。

  說實在,我這次很認真地看這部書,還因為我想找找這部書到底有沒有明顯地參雜個人的觀點。歷史學家羅克齊就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F在我讀歷史,都要很小心、很謹慎地去讀了,半信半疑,生怕中了圈套。

  后來還去知網上查了相關的文獻,確實,發現了這本書中的不足之處。一下我來簡要說一下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非虛構性的歷史小說

  作者在這本書小心翼翼地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和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同,由于作者試圖通過他的“大歷史觀”來描繪歷史,所以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與小說非常接近。作者給讀者娓娓道來地講述了一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故事,書中充滿著文學性與小說性的色彩。怪不得喜歡歷史的我看不下這本書,因為這是一部“非虛構性的歷史小說”,而我看不下小說。

  比如書中開篇這一句:

  “這一年陽歷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內街道兩邊的冰雪尚未解凍。天氣雖然不算酷寒,但樹枝還沒有發芽,不是戶外活動的良好季節。然而在當日的午餐時分,大街上卻熙熙攘攘。原來是消息傳來,皇帝陛下要舉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

  與二月河開篇:

  “順治十八年正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剛過完年,一群一群的叫花子像從地下冒出來似的又開始沿街乞討。北京城哈德門以西的店鋪屋檐下、破廟里擠滿了這些人!

  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書中描寫人物的心理環境、夾敘夾議等等,都有小說的色彩。

  強烈的宿命感

  我在閱讀過程中就感到了一股壓抑的氣息。作者這種盡量還原歷史的敘事風格、多種故事、人物關系的交錯描寫,在我看來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必然的結局。特別是張居正改革又被廢除、海瑞不得志、戚繼光晚年凄涼等悲劇性結局,另我感到滿滿的宿命。又如文末敘事的戛然而止:“當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薄ⅰ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次歲丁亥,表面上四海升,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他發展的盡頭!庇蟹N余韻悠長的感覺,就好比我看《百年孤獨》的時候那種感覺一樣,一瞬間《萬歷十五年》書中的場景在我腦海中重現,有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感覺。

  隱喻與現實

  作者所寫如此悲劇性結局的故事,有他的目的。正如前文所說,作者認為古代中國以儒家的道德原則代替法律,所產生的悲劇結局便是必然的。他主張否定文人治國,推動法治、經濟、商業與科技的發展。

  但是現實如何呢?當今中國的法治、經濟、商業與科技相比于數十年前已然有巨大進步,但是當今中國人的人文精神與之相比卻是缺失的。而且作者對儒家的批判與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其的批判是相同的,否認儒家,強調摒棄。但是現在學者對儒家的態度已經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所以還是有偏頗的。

  對李贄的誤讀

  我只選出其中幾條。

  一、書中寫道李贄對海瑞的評論:尊重海瑞,但是指出海瑞過分拘泥于傳統的道德,只是“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棟梁者!,其實,李贄對海瑞是夸贊的態度。原文如下:

  “夫青松翠柏,在在常有。經歷歲時,棟梁遂就。噫!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與果木斗春,則花不如;與草木斗秋,則實不如。吁!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世有清節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梁者,如世之萬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擬之!此海剛峰之徒也,是亦一物也!

  二、作者認為李贄沒有從根本上放棄以倫理道德為標準的價值理念,因此自相矛盾的言論隨時會在李贄的筆下出現。比如他贊成寡婦守節殉夫,但對卓文君的私奔,又說是“歸鳳求凰,安可誣也”。其實李贄是肯定寡婦改嫁、還有為愛情私奔的女孩;但是他也認為守節與否是一個人的價值選擇,表示尊重。

  三、李贄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然而禍來又不即來,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嘆塵世之苦海難逃也。可如何!”作者便以為李贄是消極悲觀的,但是事實上李贄是一個樂觀主義的人。

  以上一些觀點我看完之后似懂非懂,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之后才恍然大悟。特別是對于李贄,像我這樣的一般讀者,不會特意地去考察史料,很容易會誤以為李贄是消極之人。

  歷史已經發生,我們見或不見,它就在那里。以前聽到老師說學歷史的用處就說借鑒,但是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歷史的最大悲劇在于歷史悲劇的不斷重演!奔毤毾胂耄_實如此,令人感慨。

  歷史就像一頭望不到邊的大象,我們這些回顧歷史的人是盲人。在不同的位置摸它,感知它為何如此,會得到不同的解釋,卻總是難以窺見它的全貌。高爾吉亞曾提出下面命題:

  1、無物存在;

  2、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

  3、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不能告訴別人。

  乍一看明顯就說唯心了。但是我覺得有很有道理,妙不可言。特別是如果你把“某物”換成“客觀的歷史”,變成:

  1、無客觀的歷史存在;

  2、即使有客觀的歷史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

  3、即使我們可以認識客觀的歷史,我們也不能告訴別人。

  最后還是推薦一下《萬歷十五年》吧,感覺挺有特色的,當然,反正我不敢全信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2

  《萬歷十五年》是電視劇《》中高育良書記經常提起的一本書,因為覺得自己歷史知識匱乏,所以選擇從這本書開始了解歷史。從一開始了解萬歷的枯燥無味慢慢地到想要對歷史了解得更深,對書中人物了解得更全面。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某段歷史怎么樣,而是某個歷史人物如何。

  小時候看電視,看到位高權重的人物呼風喚雨,總是羨慕不已。萬歷雖然身為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處處受朝中文官約束。萬歷有半點行為舉止不合文官意,文官們就開始上書,打著為皇上國家好的名義,爭取自己的利益,體現自己的價值,把萬歷約束在自己的條條框框里。很喜歡的一個部分是,把嘉靖拿出來,和萬歷為皇帝的狀態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萬歷處處被朝臣約束,而嘉靖卻喜歡/希望有人指斥自己。

  海瑞從小是母親帶著長大的,但是他這位失去丈夫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的母親卻讓人愛不起來也恨不起來。海瑞一共結過三次婚,有過兩個小妾。第一位和第二位夫人都是因為和婆婆不合而被休;第三位是在“可疑”的情況下死去,第三位夫人和小妾生的三個兒子也不幸夭折。誰也不知道第三位夫人在“可疑”的情況下死去,是不是海瑞的母親一手造成的。海瑞能恨自己的母親嗎?在這樣的情況下拉扯大自己孩子的母親對自己的小孩都會有控制欲吧。而我對海瑞也多多少少有點同情,為國為民一輩子,72歲的時候還復出任職官位,到老年卻沒有人陪伴送終。甚至到最后去世,同僚們卻只是覺得松了一口氣,再也不用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

  我在想啊,什么是對什么又是錯呢,大概是大家所處的.立場不同,評判人的標準也不一樣。又或許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你的所作所為、所說所想只要是對我有好處,不損害我的利益,那么你就是好人了。所以啊,我們活著是不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呢?

  對于戚繼光,不知道為什么,感觸最多的是他帶兵寫書的一些好習慣。例如他把所有的訓練方法細節寫成了一部操典式的書本。他周密而細致,習慣斟酌各種條件以及可能發生的情況,把很多細小的事情考慮起來等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取得成功不能只有PlanA,準備PlanB也至關重要。

  在一本書的書評中見過一段話,大致是這樣的意思:我們看書要盡量選擇具有真實故事的書,而不是去看一些虛構內容的書,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中去思考反省自己;蛟S是歷史知識的匱乏,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讀到的不是歷史,而是書中每個人的性格。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3

  萬歷皇帝生活在一個十分復雜的時代,那個時代既有象沈士行那樣的能臣,也有象嚴嵩那樣的奸佞小人。有人說:萬歷一朝是明朝盛與衰的轉折點。而我讀了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后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感悟

  萬歷是個聰明人,他明白,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碌碌無為的昏君,明朝的衰敗已經無可挽回,而且,在封建官僚制度中,他的想法根本無法實施,于是,他徹底絕望了。他把國家大事都交給沈士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鄭貴妃能夠了解他。可他在位40年,在這四十年中,中國渡過了一段極為黑暗的時期,這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本書有多么出名就不必說了,以往我有在聽書中聽過兩個版本的講述人講過,這次是因為一個《一本好書》的綜藝節目引發看全書的想法,所以轉了一本回來看。

  書不厚,但是內容很多,每次看萬歷的故事總感覺他就是個巨嬰,作為一個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發點竟然是和大臣們置氣,所以即便不是從現在回看,在那個當下看,他也不是一個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氣用事。但是換成一個青年人來看,他又是可憐的,可以被理解的,從小周圍所有的人對他均有所圖,大臣們圖名,以一個道德模范要求他,小人們圖利自不必說。他的日常就是壓抑和被騙。

  這種奇異的矛盾點也讓我看書的時候覺得作者切入點真準,萬歷的糾結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糾結,到底是規則重要還是個人喜好重要?不過明朝確實給我們一個切實的結果,當規則不被遵守,帶來的只有毀滅。

  在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本質上,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于違法行為的掩飾則被認為是忠厚和識大體,封建王朝的社會制度本身就存在許多缺陷。 余大猷和戚繼光都是十分優秀的將領,二人在領兵作戰方面都頗有謀略,他們也都知道戰場上先進的兵器十分重要,只是二人最后的官職地位差別很多,是因為什么呢?那便是二人期望采取的改進措施了,可以說,余大猷沒有像戚繼光那樣對于形勢有著透徹的分析,他不明白在封建王朝落后的制度下,想要說服國家改變農業的基礎地位,從小農經濟的體制下走出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更別提用新的技術改變松散的社會體制了。

  而相比之下,戚繼光就十分明智,他知道一己之力搬動舊制度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在現有制度下盡全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做完善,或許這樣才更能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吧。

  其實,我覺得,即便萬歷皇帝知道了這些也不應該對朝政放棄不管。因為他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好皇帝,那樣即便明朝后來滅亡了,后世的人也不會怪罪他,因為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定會滅亡的。其實,萬歷皇帝本來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只不過沒了張居正,有了鄭貴妃,萬歷皇帝就整天與鄭貴妃享樂,幾十年都不上朝,萬歷皇帝就完全墮落了。

  《萬歷十五年》一書使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4

  起因:一周前一個同學神秘的拉住我,推薦給你一本書,當時高育良推薦祁同偉看的書,拿去。

  閱讀完,能記住的東西已不多了,我自己匱乏的文字功底與知識底蘊,也還是想留下一些東西:

  作者是美籍華人,黃仁宇,此書是英文書,后來再被翻譯成中文的,并且此書作為被美國多所大學采用作為教課書。在此我還想到了之前讀的《菊與刀》,也是美國人寫的,里面對日本歷史文化、日本人性格、武士道精神、社會的習俗等等都進行了講述,在里面還有一小部分內容對中國祠堂文化進行分析講述。至少我看來,作為知己知彼,美國無疑是一個文化強國,這么多對外分析的文獻資料。扯遠了。

  《萬歷十五年》,是我歷史入門的啟蒙書,歷史啊,很有趣。書中從一次烏龍的午朝開始,群臣急急忙忙向皇城奔去,眾生萬象,就此展開萬歷皇帝的故事。

  早朝以及各種禮儀制度,不光是皇帝,文官系統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得參與,包括禮儀服飾、言談舉止都有規定。皇帝更像一個職務,一個皇帝自己都很受不了,但是他也改變不了疲憊的早朝制度,請假都十分難被批準。萬歷皇帝從最初的勵精圖治,到后期他愛上了一個女人,想讓這個女人的孩子作為太子,群臣認為不符合規矩,他就發現自己什么都改變不了,直接擺爛,更像從圣人到凡人的變化,再也不早朝、再也不批奏則。

  兩位首輔:張居正與申時行。

  張居正:萬歷皇帝的老師,生前也是萬歷皇帝最尊敬的人,幫助年幼皇帝管理整個帝國,權傾天下,作風強硬,教育整個官僚系統節儉節約遵章守紀,并且做了很多改革措施,提拔用人上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包括戚繼光。但隨著死后,改革的措施被叫停,然后又被大量舉報,生活作風奢靡,蒙蔽皇帝等等,導致萬歷皇帝,從起初不信,到最后內心那個偉岸的老師崩塌。

  申時行:每個人都說他是和事佬。他一直采取折衷的辦法辦事,他把人們口頭上公認的理想稱為“陽”,而把人們不能告人的私欲稱為“陰”,調和陰陽是一件復雜的工作,在沒有法制制度的`框架下,社會的運行是道德為基準,他想要一個和諧的社會,讓官員有責任感,注重倫理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海瑞,當地官員,通過他了解那時地方的情況,審案的情況,老百姓的情況。

  戚繼光,抵抗倭寇,由于軍事、武官不是很受中央重視,又受限于傳統的制度限制,他唯有創新征兵制度,改變作戰方案,戰勝敵人。就跟這一章節題目一樣《孤獨的將領》,武將不受重視是一個普遍現象。

  李贄,這一小節講了很多哲學問題、王陽明等等。

  整本書有大智慧,我也分享到這吧。我理解的還比較淺薄,但是對貧乏的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拓寬,歷史中,每個人的管理思路,破題辦法,或許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歷史規律吧,我還是會再次深度閱讀,值得深思。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5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而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 ——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己亥年臘月,讀得《萬歷十五年》間春花秋月,今之視昔,悲夫!斟酌許久,思春秋何以變,量文明何興衰?感慨系之矣,故列作此文,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看秋月春風,知倉廩實而知禮節,明歷古之變。憶往昔品唐詩之高雅,覽盛唐之風采。前有“車如流水馬如龍”之盛景,后有“八荒來拜,萬國來朝”之繁華,禮儀之邦威名遠揚,泱泱華夏震懾八方。何以得?秦王玄武變,中原尚貧瘠,貞觀數十年,舊貌換新顏。“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黎民百姓知禮儀、識禮節、心胸闊、大體成。是因李世民深知“船能載舟,亦能覆舟,”勤儉節約,發展民生,兢兢業業,輕徭役少賦稅,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樂得其所。據悉貞觀年間,路無凍死鬼,九州無豺狼。以史為鑒,倉廩實而知禮節,歷古文明方能一日千里。

  看秋月春風,知衣食足而知榮辱,明歷古之變。縱橫明朝百余年,第一才子楊慎連中三元,成為大明王朝絕無僅有之奇才。嘆世宗,流連風月辱忠貞,惜楊慎,流放云南苦難言。畢生蒙辱意難平,一葉扁舟,一頂草帽,墨筆落下,一生再未歸朝廷。在錦繡河山間放浪形骸,于前朝書海間苦心孤詣。多年以后,白發老人安然入土,著作等身,名滿天下,為文明畫上瑰麗一筆。柴米油鹽的衣食飽暖成為生活基本后,人方能思榮辱。因為知恥而后勇,所以文明得以在秋月春風中變遷不止。臥薪嘗膽十余年,不忘一介忠臣夏言慘遭奸人陷害致死之恥,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徐階,風風雨雨忍耐嚴蒿的折辱,最終斗垮嚴黨,懲惡揚善,清平天下。雖說“江東才子今猶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然而江東霸王不堪漢高祖四面楚歌之入辱,烏江自刎,留下千古絕唱。屈原發配吟澤畔時低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憤恨“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半生忠君戀闕,心系國家,不甘亡國之恥,于是縱身一躍,一河碧水為之激蕩,千載令名不朽。凡此種種,皆言榮辱,而后蕩氣回腸,雕鏤下千年長河滌蕩亦揮之不去的'中華品質!以史為鑒,衣食足而知榮辱,歷古文明方能生生不息。

  看秋月春風,知上服度而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閱百年滿清,基業顯赫,卻閉關鎖國,孤陋寡聞。慈溪專政,宦官外戚,遍布朝野。上不服度,六親不固,民不聊生,豺狼當道。江山笑,煙雨遙。于是滿清搖搖欲墜。親王腐敗,污吏橫行,壓榨民脂,尸位素食。綱紀松弛,政令不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于是大清王朝匍匐于列強鐵蹄之下,覆滅在歷史長河中。以史為鑒,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歷古文明在刻古與雕今中選擇了煥然新生。

  看秋月春風,明歷古之變。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今大同盛世,無戰火之憂,無貧寒之苦,學而優則仕,不曾聞失路之人。我莘莘學子,幸遇時機,在互聯網翻天覆地,科技日新月異之年代,可覽古今史冊,親鑒萬事得失。更當圖學治國,舞慧筆長靈思,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豪情萬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讀十五載萬歷,看盡縱橫八萬里,上下五千年。嗚呼!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歷古千年,是非榮辱,文明興衰,不過如此!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29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30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4篇03-0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篇03-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3-05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2-27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9-01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3-04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3-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91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网站 | 亚洲免费99在线 |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午夜福利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