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棚屋讀后感 優選,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棚屋讀后感 優選1
《棚屋》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小說。是的,它寫了一樁聳人聽聞的虐殺女童案,可是那只是打開棚屋的一扇門。如果你覺得這本書的文學性藝術性都不是異常強,那或許因為作者威廉?揚不是一個作家。曾就讀于神學院的他,更像一位傳教士。在宗教被人們不理解甚至擯棄的當今,在人類日益浮躁的當今,作者和他的《棚屋》試圖構建一座橋梁,將人們重新拉回到上帝身邊。
在《棚屋》中出現的上帝,不是我在《圣經》中讀到的上帝。千百年來,白種人,異常是白種男人,因自我跟上帝膚色形象相似而自命高人一等。而那樣的上帝似乎也只屬于西方世界。可是《棚屋》的上帝不一樣,他能夠是男人,也能夠是女人;他能夠是白種人,也能夠是非洲人或亞洲人。他是你所期望的任何模樣。因為全人類都是他的孩子。
三位一體的上帝本就不屬于我們所在的三維空間。若上帝真的存在,他必須是來自多維空間的,所以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看到的他都是有限的。他遠比我們看到的、感覺到的和想到的更加偉大,無所不在。西方人把上帝描繪成白種男人,一方面是固然因為坐井觀天,另外一方面是人類一旦有了秩序,便試圖利用上帝。而上帝終是愛我們的,就像做父母的,即使孩子犯了再大的錯誤,父母對于子女的愛也不會所以減少。倒是人類總是站在自我受到局限的三維世界里觀察上帝,是以無法理解上帝。
上帝從來不制定規則。伊甸園是個沒有規則的地方。上帝創造萬物,所以萬物存在即合理。這種思想也和我從《圣經》中讀到的不一樣。《圣經》中的上帝更加固執,更加喜歡告訴人類什么事不要做(當然,是人類編纂的)。《棚屋》的上帝更像中國的老子所謂的道。上帝不讓人明辨善惡,因為善惡從來不是絕對概念。吃了智慧樹上的蘋果,“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并不透徹,卻擅長斷言事物的好壞”,從此善惡是主觀確定,而無關對事物本質的探尋、了解。瞧瞧吧,全球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多是人類主觀確定善惡的結果。人類認為自我是能夠獨立思考的,卻使得整個地球瀕臨毀滅。而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應當是像電影“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那樣。那時的`人類并不懂善惡,要做的,只是在了解每一件事物本質之后,使自我能以最好最適合的狀態與他們相處。那是我們曾有過的家園。“讓我們祈求人類絕不要逃離地球,去別的地方傳播邪惡。”
上帝從不制定規矩,他只傳播愛。他從不將自我的意志強加于人類,因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才是真正的愛的方式。職責不是愛,期許不是愛。當夫妻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的關系要靠職責和期許維持的時候,那恰恰是因為愛的缺失。(每當從電視劇里看到妻子責罵出軌的丈夫不負職責時,我就覺得凄涼。)三從四德不是愛,圣壇前的宣誓不是愛。當愛缺失之后,秩序和制度便會趁機滋生泛濫,讓我們背上負擔,越來越遠離真正的愛。因為“一旦廢黜了上帝,政府就變成了上帝”。黑暗僅有在光明消失的時候才會出現。
當我們陷入自我的悲傷,就會看不到別人的痛苦,而當我們只看到自我的痛苦時,上帝就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所以要想時刻與上帝在一齊,就要放下自我的痛苦和悲傷,而要放下痛苦悲傷,便要放下自我對事物的善惡確定。譬如一顆毒草,它的本質就是一顆毒草,與善惡無關。我們只需要細心與它相處甚至遠離它以保護自我。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學會去原諒和包容。而學會了饒恕,便遠離了悲傷,與其說解放了他人,其實首先解放的是自我。這就是《棚屋》所要告訴我們的:從今日起,放棄自我的標準,重新學著愛和饒恕,重新認識世界。以上帝眼睛看世界。
棚屋讀后感 優選2
《棚屋》講述一個殘忍但又美麗的故事。三年前,在一次露營旅行中,麥克的小女兒梅西在山間一個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跡斑斑的紅裙子時常在麥克眼前浮現,然而就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風雪天里,麥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來信,邀他去棚屋見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們對上帝的稱呼。這是殺害梅西的兇手精心設計的陰謀?是一場不懷好意的邪惡玩笑?還是真的來自上帝的邀請……雖然對來信感到不知所措,但麥克“相信是上帝是因為關心我才給我送字條”,于是他只身赴約。當他到達棚屋的時候還在埋怨,可是當他走出棚屋后一切又變了,于是,他看到了“老爹”、耶穌和薩拉玉。于是他們帶著麥克開始了一段心靈與思想的旅行……
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本書的文學性藝術性都不是異常強,或許因為威廉?揚曾就讀于神學院,所以他更像一位傳教士。“當某人宣稱自我與上帝共度了整個周末,并且是在一間棚屋之中,誰會相信呢?然而這就是《棚屋》的故事。”作者的朋友威利如是說。雖然不相信,可是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它已經教會我們寬恕和原諒,這或許就是《棚屋》的魅力所在吧。
我想我們中或多或少大多都有過悲痛,有過破碎的夢想以及受傷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一樣的失落,有著我們自我的“棚屋”。我們不僅有“棚屋”,同時我們又十分恐懼回到“棚屋”,“棚屋”里深藏的是黑暗的`過往、邪惡的事件,或是慘忍的畫面與創傷的經過。“棚屋”可能是實際的某處,也可能位于我們內心深處。
或許,當我們一稍微想起有關“棚屋”的片段,我們的心就劇烈疼痛得快要窒息,我們的全身就充滿了混亂與憤恨的情緒,讓人想要對天怒喊:“為什么是我?為什么要在我身上發生這樣的事?為什么?”
其實苦難與創傷不是神為了考驗人所出的功課,那是人類的邪惡與貪婪所造成的錯誤,可是神的懷抱卻是生命不會改變的歸處,這歸處有著無條件的愛與療愈力,等著人回轉,安靠心靈,重獲新生。當愿意以比自我更大的力量支撐自我、愛護自我時,生命才得以穩當下來,重新理解生命、領悟人生。
如果,一向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棚屋”,那么,生命會活得渾渾噩噩。即使,用強大的防衛機制隔絕所有的感受與情緒,能夠蒙著頭繼續過日子,但那日子卻無法讓生命感受到期望、熱情與愛,而最終,不僅僅遠離自我的心,也不再能和任何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
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被創造的原本,是萬物平衡的世界。苦難、破碎、失喪、痛苦確實存在,但療愈、縫補、獲得與平安也同時的存在。在巨慟之后,我們都能夠領受一份恩典――以勇氣與愛,選擇良善的力量,響應創傷的發生,然后承諾,愿意牽著自我的手,陪自我繼續未完的人生。
當我們愿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時,療愈便能發生了。這并非一個有信仰的教徒才能經驗的歷程,許多遭遇創傷后的人或許沒有信仰,他們卻愿意將自身的苦痛遭遇、創傷陰影轉化為幫忙這世界的一份動力,只為了更好的明天。
他們承受住了悲慟,并且,為了不再讓悲苦發生,愿意有所犧牲,只為了人類群體的幸福。就如本書中的父親,以勇氣回到棚屋,再次應對喪女的痛苦記憶,也所以重新找到線索,終止了一場無盡的殺戮,阻止了其它杯具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棚屋》又讓我領會到了寬恕,讓我學著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當我們陷入自我的悲傷,就會看不到別人的痛苦,而當我們只看到自我的痛苦時,上帝就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所以要想時刻與上帝在一齊,就要放下自我的痛苦和悲傷,而要放下痛苦悲傷,便要放下自我對事物的善惡確定。譬如一顆毒草,它的本質就是一顆毒草,與善惡無關。我們只需要細心與它相處甚至遠離它以保護自我。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學會去原諒和包容。而學會了饒恕,便遠離了悲傷,與其說解放了他人,其實首先解放的是自我。
【棚屋讀后感 優選】相關文章:
《棚屋》讀后感優秀11-27
(優選)背影的讀后感09-28
童年讀后感【優選】08-02
(優選)童年讀后感08-12
讀后感的作文(優選)09-24
《活著》讀后感(優選)11-09
(優選)論語讀后感12-10
【優選】讀后感的作文12-29
(優選)讀后感的作文12-25
簡愛讀后感【優選】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