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陳情表讀后感
陳情表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3-30 11:08:09
  • 相關推薦
(優選)陳情表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陳情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情表讀后感 篇1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熟悉的旋律回響在耳畔,我不由地思索,何為孝也?

  漢文帝親嘗湯藥是孝心使然,老萊子戲彩娛親是孝心使然,庾黔婁嘗糞憂心是孝心使然,黃庭堅滌親溺器是孝心使然,朱壽昌棄官尋母是孝心使然……

  古往今來,從帝王到臣子,從臣子到百姓,并不缺乏孝順父母之人。可對父母之外的人仍能保持一顆真摯孝心之人,屈指可數。我想,晉朝的李密,應是此寥寥數人中之一!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為了給祖母養老送終,他屢次辭官不去任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此時,面對如此浩蕩皇恩,他冒著人頭落地的危險,依舊辭官不去就職。“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寥寥數語,道出了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一國帝王晉武帝讀后動情地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確,如此感人肺腑,怎不催人淚下?

  然而,又有多少游子,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他們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衣錦還鄉之時,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他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量的程度。但父母以子女為圓心而轉動,失去了圓心,他們的軌跡將寂寞且不完整。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鏈接。今日事,今日畢,何必要將孝心藏到明天?當然,“孝”也絕不止于父母。

  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處豪華的別墅,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片堅固的磚瓦。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桌美味的佳肴,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只可口的野果。也許你無法給他們一襲盛世的華衣,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你無法給他們數以萬計的金錢,但你一定能夠給他們含著體溫的硬幣。在“孝”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

  梁繼章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少,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既然與親人之間的緣分如此珍貴,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呢?為你的親人盡一份孝心,趁他們健在的光陰!

  陳情表讀后感 篇2

  無根的浮萍只能隨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樹才能參天聳立。書是朋友,讀經典文學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豐富多彩,給我以智慧的啟迪,給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學經典是滋潤干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絕望的希望。在文學經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發、豪情壯志的項羽,聽到了文豪蘇軾高吟“千古風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的醇香,更聞到了李密“烏鳥私情”的至孝。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奉養祖母的要求。“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表達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李密面臨著錦繡前程與侍養祖母的抉擇,他依然選擇了后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應招會招來殺頭之罪。有人說他傻,放棄美好前途冒著生命危險,一點不懂得輕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嗎?我卻不這樣認為,他的至忠至孝重于泰山,值得歌頌。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周末,從浙江磐安縣城到冷水鎮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們都會看到一輛奇怪的電動車,騎車的是帶著眼鏡的青年,身后坐著他的老母親。60歲的她患了嚴重的癡呆癥,為了照顧母親,陳斌強去上班都會帶上母親。5年的不離不棄體現的不僅是一個兒子的擔當,更為我們書寫了一篇人生的.范文。百行孝為先。黃香,9歲那年母親病故。他懷著悲痛之心,悉心照顧父親。天氣熱時他就把父親的枕席扇涼,天冷時就先進被窩躺著,待被褥暖和之后,再請父親入睡,如此年復一年,流傳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總是在其父面前數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親的關愛。繼母朱氏常常想吃魚,但因天氣寒冷,河水結冰,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在冰上禱告,突然間冰裂,冰縫里躍起鯉魚,王祥非常高興,拿著它侍奉繼母。王祥臥冰求鯉的孝心之舉感動了許多人。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孝敬父母是義不容辭的,父母對我們的愛重如山,深似海。其實父母要的不多,僅需要我們的孝順和關愛,我們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關愛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們走好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陳情表讀后感 篇3

  《陳情表》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

  說陌生,是因為此前從未閱讀過;說熟悉,是因為一讀它,便有某些記憶和聯想,與之產生了共鳴。

  表,是中國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歷來為文人墨客稱頌的有兩篇: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古時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應不少,為何只這兩篇為眾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為是二者緊扣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恒久不變地推崇的兩種品格:《出師表》之忠,《陳情表》之孝。

  忠之古義與今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人們對孝的定義與理解卻大致未改。因而,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陳情表》無疑是當得起“萬表之首”的稱號的。

  古時許多朝代規定官員要守孝,即雙親逝世,官員必須辭官歸家,著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時對內閣學士給予“奪情”之權,即在皇帝允許的情況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辭官守孝。可是整個明朝,將其付諸行動者不足十人,士大夫們對孝道之重視可見一斑。

  .

  李密所處的時代,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已經被高度弘揚,可在三國那樣一個兵荒馬亂、人命如草菅的亂世,李密這種安于貧窮、辭官不仕、躬親侍祖的行為就顯得獨特而令人稱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義二字,李密少時仕于蜀漢,再效力于晉,棄暗投明也好,隨波逐流也罷,對飽讀經書、熟習古賢之語的李密來說?忠義不能兩全,內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為照顧祖母,不惜放棄名節,忍辱負重,即便可能前途盡失也要向皇帝“陳情”。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他將血濃于水的親情始終擺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與他的《陳情表》,在歷代文人的贊嘆品讀下得以升華,成為中國至孝的化身。

  反觀現在,物質條件優越,可當人們在重視享受時,孝道與親情被丟到了何處?暫不提大批蛀蟲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無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獨居的白發,當年他們將子女撫養成人、教導成才,可時至今日卻只能在寂寞和孤獨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階段。

  物欲橫流的社會,還有多少人記得兩千年前李密在《陳情表》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希冀?

  當往昔游子們守孝返鄉的官道被鋼筋水泥覆蓋,人心不應失去它濡養千年的光澤。那些碌碌于紅塵的人們,請別丟失了孝親的傳統美德,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這個時代普遍的悲哀。

  陳情表讀后感 篇4

  雖然時隔了千年之久,再讀“陳情表”,李密當時那種矛盾兩難的境遇卻仿佛仍舊歷歷在目,那種毅然決然盡孝的拳拳之心依舊讓人感懷不已。 ?違背皇帝意旨,固辭而不就職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為侍祖母劉,敢冒隕首之險,上“陳情表”于晉武帝本已是兇多吉少,而“陳情表”全篇更是沒有編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添加矯揉造作的`粉飾,也沒有隱瞞侍母之心。李密絲毫不怕龍顏大怒,絲毫不懼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盤托出。但也正是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才打動了晉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賞。“陳情表”全文400余字,字字如金。無一字之多余,無一言之贅述。祖母的恩情,州司的催逼,對名節的淡薄,對皇帝的忠心,環環相扣,言之鑿鑿。祖母的病情始終貫穿其中,卻絲毫不顯拖沓。

  文章第一段,李密寫他自小的悲傷,無人可親近的痛苦,而祖母則是唯一照顧他,把他撫養長大的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突顯了作者的孤單無援,我們或許無法想象,當一個人連可侍養的人都沒有時會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因此,如今,當祖母韶華不再,只能病臥床塌之時,侍奉祖母就成了他必盡的責任。

  第二段寫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以祖母臥床以辭,然詔書已下,催逼不斷。幾欲赴命,然祖母病情加劇,是以陷入兩難之境。作者表達出了自己兩難的斗爭,一面是盡孝道,一面是盡忠,孰舍孰留,依次擺開來好似讓皇上也來做個評判。

  在第三段,李密筆鋒一轉,開始寫自己不矜名節,至微至陋,這實是指漢朝人才濟濟不缺李密一人。而“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乃祖母唯一可依靠之人,“臣無祖母,亦無以至今日。”況且,“圣朝以孝治天下”,若棄祖母而去,天理難容。

  最后一段中,作者表明了對皇朝的忠心,并非不想報效,而是有不得已之苦衷。且闡述了自己進退維谷的境地:祖母不得不守護,皇命不得不遵守,兩難之下,兩相對比,“陳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烏鴉尚知反哺,況乎人哉。若能侍奉祖母劉,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陳情表讀后感 篇5

  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還有:“忠孝難兼。”寫《陳情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據說讀《楚辭表》不動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讀《陳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孝從服侍親屬開始,以服侍王子結束。”孝的初始狀態是為自己的父母服務,中間狀態是為自己的君主服務,最高狀態是修身養性。

  李密報道奶奶撫養,寧愿冒著生命危險,放棄了顯貴的機會。那是因為他是一個質樸感人的孝心結束晉代感動,不僅答應暫時去超,兩人還獎勵奴隸。與此同時,他還許下了承諾,“當學生第一次隕石,死當結草”的`學生是愿意犧牲生命,死亡也有報道結草圖。你怎么能說他沒有做到這一點忠孝兩全?

  在學學習這篇論文文章時,感受就頗深,還記得我們當時中國老師在課上學生問我:“你覺得你是個孝子嗎?”我答:“不是。”很果斷、很干脆。因為我當時社會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會任性,常常使媽媽可以傷心……學完《陳情表》后,我也深刻地進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現在的我。

  那時我在學校的學生會,忙著在學校工作,家長很快就學會忘了溫暖的問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亂發脾氣的。那時候我是一個真正的混蛋!我沒有帶領他們到干手器,但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寫作增添了幾分銀頭,不知不覺中,他們都老了......

  從出生的那刻起,爸媽的生活就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已經開始把心思學習投入到這個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時候我們為了能夠不讓我哭,他們可能會想辦法哄我開心,因為我的笑聲會牽動他們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長大了,開始工作上學,他們會教我怎樣發展與人之間相處,以免我受到國家欺負。我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開始逐漸變得更加有些嫌棄他們了,可是對于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對我,這一切的一切問題都是通過他們愛我的表現。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們總是給我力量,讓我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生活,鼓勵我在失意的時候繼續努力不放棄。當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是多么的快樂。即使他們不笑,他們也無法隱藏自己內心的幸福。我知道:他們為我驕傲。

  我們不能逃避孝順父母的責任,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珍惜他們,當他們還在這里。業余時間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問候。這對你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讓他們考慮很久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已經與日新月異,但唯一不變的是家庭,這是孝順。一個孝順,平凡,普通,沒有濃妝淡抹,唯一的字符!

  陳情表讀后感 篇6

  如果說,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那么親情則是撐好溫馨的港灣之傘。從降生到離去,它始終會為你遮風擋雨。

  李密在《陳情表》中用肺腑之言向皇上傾訴到:他從小父母離去既無叔伯,也沒有兄弟,唯有祖母與他相依為命。特別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中余年”是那樣令人感動,又是那樣的令人心酸,這不禁讓我深思:李密本可以升官發財,但是他為何那般依然決然地冒著生命危險推辭這等美差?

  再深入的了解他的《陳情表》,我想我明白了他的那般決然,那般勇氣從何而來。正如他所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他是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寫給晉武帝,亦是懷揣著烏鴉反哺的`心表達自己對祖母的感情。他寧可放棄榮華富貴,也不愿意放棄親情;寧可抗旨,也不敢懈怠報恩,這樣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并非是沒有道理的,在我們功成名就之時,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悄然退在了我們的身后;在我們一事無成時,他們默默沖在我們身前為我們鋪好前方的路。但是,我們只是不斷的向他們索求:在幼年時除了花錢就是貪玩;在壯年時,除了工作便是孩子,從未把心思放一點兒在父母身上。也許有一天我們終于想起為父母做什么事的時候,父母已然離去,這是我們除了無能的哭泣還能做什么呢?

  為什么,我們不能向李密學習?

  就如他所言,“寵命優渥,豈敢盤恒,有所希翼,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區區不能廢遠。”功名利祿,只要有實力,何懼明朝?可是時光如梭啊!在我們長大之時,就是父母老去之時,他們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像等著兒時我們長大那樣,等著我們擁有一切之后再來陪伴著他們了。所以我們應該深思李密的《陳情表》,更應該學習李密的勇氣與精神,在能抓住的時候,牢牢抓住親情吧!別只顧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忘記了身后逐漸老去的父母。

  我們說,每一對父母與子女的相遇都是注定的,卻忘了問,父母天生就是父母嗎?忘了問,爸爸媽媽這個千呼萬喚的稱謂背后的男孩,女孩是誰?在做父母之前,他們也是王子與公主;在做父母之后,他們甘愿淪為提款機與保姆;在你成為他們的全部之前,他們是那樣的灑脫,在你成為他們的全部之后,他們卻是擁有千萬種顧慮與擔心,這便是偉大的親情。

  請在還算及時的現在,多多陪伴家人,多聽聽父母的嘮叨,多分一點兒心思給他們,路從今日起親隨。

  陳情表讀后感 篇7

  歷史上對《陳情表》有這樣的評價: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剛上完陳情表,問我的學生:“你們感動了嗎?你們流淚了嗎?”學生們很熱鬧地回答“沒有”。他們反問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課后我就想,我們的學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讀《陳情表》這樣一篇文章,都沒有了下淚的感覺,一篇感動了一代帝王,感動了一批學士的《陳情表》卻感動不了現在的我們,這是為什么?這是我們現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還是我們根本就已經喪失了“孝”這樣一種情感?還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單位的車子上班都會收聽有線廣播,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關愛家人,關注社會。我們教我們的孩子去關愛家人了嗎?我們給他們關愛家人的機會了嗎?

  這個雙休我們放假,我們就把女兒帶回家自己帶,早上起來她爸爸帶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說:“爸爸,我喉嚨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評你的,會說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兒園接她,發現她真的感冒了,就問:“你感冒了呀?”她馬上回答:“我沒有說你,我奶奶說你了。”我們聽一個五歲多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只會覺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評了?他感冒他就認為是父母沒有照顧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沒有看好,那以后不讀書是不是就是老師不好,工作不認真就是領導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會不好-------那小孩自己該承擔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們從小就幫孩子把他們自身的問題轉嫁給別人,一個從小就習慣了把自身問題都推給父母的人,那他長大后還會自覺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承擔家庭的責任、承擔民族的責任嗎?我們還能想著“養兒防老”嗎?他會去品味父母對他的用心嗎?他會去感激父母對他的養育嗎?他會去關心父母的需求嗎?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培養他們也去學會關心父母和家人。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也是需要關心的。

  小朋友們會讀“小孔融,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但在過分關愛與呵護下的他們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嗎?他們到七八歲的年齡能像孔融、黃香那樣懂禮知孝嗎?

  我們不空談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可他是我們父母的希望,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我們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這樣一個樸素的愿望卻依賴于我們現在的教育。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關心父母,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陳情表讀后感】相關文章:

《陳情表》的說課稿01-07

陳情表說課稿01-06

《陳情表》讀后感02-09

陳情表的讀后感02-15

陳情表讀后感04-14

陳情表說課稿(15篇)01-06

陳情表說課稿15篇01-06

高中語文《陳情表》說課稿10-11

陳情表說課稿匯編15篇02-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乱码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a∨在线 | 欧美理论一级在线免费看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