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刻騎著著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的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兩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風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3,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的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后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們吧!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2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200左右個人物,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劉備,五虎將,曹操……《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
我覺得給我最深印象的是諸葛亮,他是蜀國的軍師,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走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書中描寫諸葛亮的`外貌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第二印象的是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關羽的外貌卻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還有劉備,他是蜀國主公,為人仁德,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后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之所以精彩,如三國開書所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飛煙滅,可是那些經典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我要把這些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來。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懷著激動的心情,翻開《三國演義》。
公元220—280年,中國歷史上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此后若干年,由司馬炎一統天下。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章回小說,其真實性七分,人物個性鮮明。曹操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心狠手辣,一副奸雄形象,死后稱為“大魏武皇帝”。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常山趙子龍,即蜀漢五虎上將之一趙云。其中子龍救幼主環節中,趙子龍單槍匹馬闖進曹軍大營,曹軍眾將見子龍孤身一人,一哄而上,將其團團圍住,沒想到,趙子龍槍挑刀砍,左突右擋,曹軍竟無一人能抵擋。這一仗趙子龍懷抱劉備兒子——阿斗,殺的曹軍天昏地暗,最終獨闖龍潭救出阿斗。此后,劉備為了贏得軍心,假惺惺將兒子摔在地上,說為就豎子,險些喪我蜀軍子龍大將。
三國爭雄中,劉備得到了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曾經水鏡先生說過,此二人得一人即能成天下,而劉備居然兩人均得,但最終未能贏得天下,究其原因主要有:意氣用事,劉備得知關羽死后,并不冷靜,出兵東吳,結果造成蜀吳聯合破裂,兩敗俱傷。劉備的后代,劉嬋即阿斗即位后,終日不理朝政,昏庸無道,后被人稱為付不起的阿斗。
周瑜這人,在小說中,是一個氣度狹隘,剛愎自用之人,其臨死前,曾嘆氣“既生瑜何生亮”。曾經想孫權妹妹聯姻劉備,控制劉備的地盤和政權,而諸葛亮將計就計,最后周瑜的計策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反觀諸葛亮,面對與自己旗鼓相當的龐統,在劉備面前極力推薦,在龐統不幸戰死后,嚎嚎大哭,顯真君子的氣度。
當今社會,人才濟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要做的.不是處心積慮干掉別人,而應該學會包容他人,與優秀的人交朋友,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06-02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1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3
初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三國演義》 讀后感02-09
《三國演義》讀后感12-30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3
《 三國演義》讀后感01-10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