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十六計讀后感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暑假里,我看了許多的書,三十六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經驗構成的一本智謀書.此書共有六套計,分別為勝戰計、敵戰計、共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每套包含六計,共三十六計。每種計的計名有來自歷史典故、真實戰例等,但更多的還是來自民間的成語。前三套計是已方處在優勢時所使用的計謀,而后三套是已方處于劣勢時使用的。
三十六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偷梁換柱”一計,“偷梁換柱”本意指與友軍一起作戰,當友軍失利時,偷換對方的梁和柱,暗中變換它的本質,用以達到蒙混欺騙、控制友軍的目的。而本書中的"偷梁換柱"原是成語,它所講述的典故是秦始皇一統江山后,雄心勃勃,想要建立千秋萬代的偉業。而宮廷內部有兩大政治集團:長子扶蘇、蒙恬集團和幼子胡亥、趙高集團,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恭順仁厚,為人正直,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秦始皇一心想立他為太子。而讓秦始皇頭疼的就是幼子胡亥了,胡亥被寵得很任性,只知道吃喝玩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突然一病不起,秦始皇知道自已撐不了多久了,認為當務之急是立太子,于是立即召見丞想李斯,讓他傳立長子扶蘇為太子的密詔。幾天后,秦始皇駕崩于沙兵平召,而李斯和趙高合謀偽造了詔書,賜死了本應為太子的扶蘇,而將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最終讓秦國走向了滅亡。
三十六計中所選的每個故事都是古代的經典戰例,讀來引人入勝,使我對歷史典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又啟迪自我,讓我也想變成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三十六計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十六計的讀后感03-06
三十六計讀后感06-23
《三十六計》讀后感10-01
三十六計讀后感09-04
《三十六計》讀后感【精選】09-22
三十六計讀后感范文08-27
《三十六計》讀后感范文02-11
三十六計讀后感優秀11-25
《三十六計》讀書筆記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