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
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猶深。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的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練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練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日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3
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包括家長)對學生灌輸的是一種功利的東西。為了工作,為了生存,為了離開農村,為了過上幸福(物質上)的'生活……
教育應該是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為學生有質量的生命奠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但這并不是讀書的目的和結果。
在教《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讀書經歷應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在宋濂看來并沒有把讀書當作解決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說“以中有足樂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樂”是一種讀書之樂,是一種精神之樂,是一種收獲之樂。
宋濂開篇即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即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是怎么讀書的?借別人的書,無論天多寒冷,都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宋濂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質:好學上進,講信用,積極主動,能吃苦,能堅持。
再來看我們的說教,學生始終處在重壓如同面臨幾座大山,哪來的愉悅之感,哪來的讀書之趣?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停留用讀書對學生進行物質利誘上,那么我們的觀念已經嚴重停滯在以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長期發展綱要都要求我們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對學生說實在的話,對學生的精神引導,讓學生處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去學習,不僅對現在,對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應試教育已經讓教師異化了,讓教育異化了。
教育只有回歸真實,教育才是真教育。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4
每個人都渴望有優越的生活條件,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就常常向人家借,親手抄錄,按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寒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外出去學習的時候,背著包,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酷冷的大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幾百年,現在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幾百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是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很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
古人學習時與我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們的求學之路是否一帆風順?這個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為了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所寫的一篇贈序。文中寫了作者得書之難,從師之艱和求學之苦。令人不禁感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
結合現在我們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師,也不用想盡一切辦法去得書。我們現在的條件優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想看書直接去書店買,到上學的年齡是會直接去學校報名,有老師來指導你。可我們卻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學精神與苦學精神。文中寫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現了作者學習的刻苦。我們不用抄書,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書,可是,有些同學卻從未好好多過,他們與宋濂相比,多了一份優越,少了一顆好學的心。
文中有一句話:“余則溫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了作者對學習的癡迷,對衣著打扮的不在乎。而我們呢?有些同學不比學習,只比吃,比穿,看誰打扮的“靚”打扮的`“帥”,存在明顯的攀比心理。這樣一來,學習成績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過,衣著只是一個外表,而內心的美才是最令人著迷的。我們喜歡美麗,沒有錯,但不要過分追求美麗,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內心上給自己增加美麗,有知識的人是美麗的。我們應當學習作者,學習他那以學為樂的精神。記住,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同學們,看看《送東陽馬生序》,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是美好的,告訴我們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讓我們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來,為了明天而努力奮斗!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
今天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后,我是對宋濂年輕時的求學毅力深感敬佩。且不說我們學生中有沒有人做到,至少我是做不到。
宋濂求學路上難又難,幼時貧窮潦倒,便向藏書之家借書,“手自筆錄”,按期歸還,哪怕是冬天也不例外。
真的,我對冬天時寫字是深有感觸的,試想,凜冽的寒風吹進屋內,將稚嫩的手割得遍體鱗傷,凍得通紅,寫字是相當困難和痛苦的,而宋濂竟可以憑毅力堅持下來,在下自愧不如啊。
宋濂長大后,向聲望高的人請教經書上的問題,大師雖未“稍降辭色”,有時還會責罵宋濂他們弟子愚笨,可他“色愈恭,禮愈至”,不駁一字。
看至此,我再次被宋濂的'精神折服,換做別人,被人責罵,早就反駁回去了。還在站在那里任別人發泄怒氣?在我們看來,這種人分明就是傻子,但宋濂他可不傻,要是傻的話,還會成為一代名人嗎?我被他求學的執著所感動。
當宋濂終于成為碩師的一名弟子時,從家到學堂的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況且,同舍生是風度翩翩,衣裝華麗,而宋濂卻是一身破衣,還能做到“略無慕艷意”,要知道,從古至今,人們的攀比心理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的兒女,能做到如此,實屬難得。
于是,宋濂,一位我不怎么熟悉的文人,在我心里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無論是寒冬里堅持按期歸還的毅力,弱冠時請教碩師的求學欲,被責罵的忍耐力,一顆不攀比的淡泊心,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優秀品質。更是中華兒女應有的品質。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
宋濂,字景濂,被列為明代的“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擅長寫散文,他的《送東陽馬生序》被寫入了初中的語文課本。當時記得清清楚楚,那篇課文的插圖是宋濂和幾個人圍坐在一張圓的石桌前。宋濂的畫像被畫的長得特別像我們的年級主任,尤其是眼睛和胡子,當年曾經和同桌心照不宣的討論過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歷歷在目,感覺彷佛就在昨天。
按照宋濂自己在這篇文章中的敘述,他早年的求學是極為艱苦的,甚至有些心酸。宋濂不僅僅是交不起學費的問題,他根本就沒有學校可以讀,也根本沒有老師可以請教。在這篇鼓勵同鄉馬生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國家給廩生創造的良好的條件,努力成為國家的人才的文章中,宋濂沒有搬出師長和前輩的架子教訓馬生,馬生是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濂對馬生的諄諄教誨卻得以流傳下來,因為這篇文章的確感人。即使再讀,依然能夠感覺到那種讓人奮發向上的力量。
緊接著,他又訴說自己的繼續“深造”的經歷。既然身邊的.老師都已經拜訪過了,如果人生要有高境界,必須有好的領路人。宋濂是怎么找老師的呢?他說自己“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該先達到底有多么德隆望尊,歷史已經早已忘記了他,倒是那個當初被他呵斥來呵斥去的學生成了一代大學儒。我每每讀到這,都會為宋濂鳴不平,但轉而一想,或許也正是老師的叱咄,讓他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他的恭敬和忍耐,讓人肅然起敬。
曾讀了周彬的《叩問課堂》,他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解釋給人一種新意,大意就是讀書所獲的精神愉悅之感如同是住在黃金筑的屋里,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樣的幸福,當學生獲得了這樣的感覺,學習才可能變得富有激情起來。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
回憶過去,再想想現在。我們生活在衣食住行樣樣現代化的社會,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在學校里,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為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創造條件。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著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卻想著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為我們著想,我們卻從未學會理解他們……
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看完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求學條件對于有些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但同時對于有些人來說也是相當的艱難的,有些人在順境中成長,有些人在困境中迅速的成長。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于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如今,我們的求學條件可以說比以前好上了千倍萬倍,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人不認真學習,愛逃課,厭學。
我非常佩服宋濂的心態。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一個道理,生活再苦,我們也要一步一步心平氣和的,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我們就會成為最棒的人。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
一天我翻開《歷代散文選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簡潔清新的詞句所吸引。“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深為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尚能借書,“手自筆錄,”而我們今天的'學習環境比他們好,既無凍餒之患,又無奔走之勞,更應嗜學。
我們有些同學在學習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們學習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卻強調其他客觀原因,如家里無人輔導、手頭少書、時間太緊等。而宋濂青少年時是如何學習的呢?“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宋濂不顧天寒凍手,堅持抄書。遇到問題,跑到百余里之外,請教別人。我們今天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在學校問老師,可以查參考書,也可以同學之間討論,即使到老師家中去,總也不至于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見,學習要靠自己的勤奮。
還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學習條件比別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再差也無法與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樣刻苦學習的例子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如車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偷光……他們都是家境貧寒,學習條件極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們今天的條件和他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們學習成績再不好,誰之過?正如宋濂所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資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看來,搞好學習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奮。高爾基說得好:“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它燃燒起來的就是勞動再勞動。”只要我們勤奮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經驗,循序漸進,學習再學習,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1
我讀了一篇《送東洋馬生序》的,這次給我了很多回憶,很多想法。
讀了這篇后,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樣能刻苦讀書嗎?能像他一樣挨餓挨凍嗎?還能像他一樣求師艱難嗎……所有8ttt8。com的答案只是一樣的,一個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諸生”那樣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媽媽呢?對,沒錯!他們曾經介紹過,他們年輕時,家庭經濟非常貧困,連一只布鞋、草鞋都買不起,學校遠,只能赤腳走去,應有多么痛楚!但他們不放棄,他們認真學習,結果有一個這么好的家庭,他們還能把我養得白白胖胖。
讀了這篇后,我心里只有慚愧,我有這么好的.頭腦,我讀了九年,唉!一點沒有進步,真遺憾!我現在dddtt。com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內努力改變嗎?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2
《送東陽馬生序》是選自宋濂的《宋學士文集》。文章先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然后聯系馬生求學的優越條件,這樣,我們不難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專心與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情況——“余幼時即嗜學。學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在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么惡劣,家中無錢,問人借書,寒中抄錄,而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專心求學。因此,他后來有名望有地位,詩文成就高。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專心與否。
其實,學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順境中、逆境中、優越的社會年度中、機遇中才能達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專心與否。
外國有這們一則故事:貝多芬小時候跟外國的老師學唱歌和彈鋼琴,由于貝多芬對彈琴方面有興趣,學得比較好(若跟其老師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老師看好他,并想把自己畢生精力傳授給他,但貝多芬的語言跟其老師的有所不同,導致他聽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貝多芬在那時起,在練習彈琴之余,還要學老師的.語言,他很認真——一天有20小時,他的眼睛是有光線射進去的。皇天不負有心人,2個月之后,他根本把該語言學到七七八八了。這樣一來,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最終在世界上有名義;有地位,對于第六交響曲,我想人人都有聽過、聞過。
誠然,學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兩意,亂來就可以達到、實現的。而是要努力、勤奮、艱苦、刻苦鉆研,再加上自己對學習的專心。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3
“頭懸梁,椎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我們聽說過太多苦學的故事,如今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卻給了我們一種不同的感受。
宋濂讀書求學苦不苦?苦!且不是一般的苦。且看證據:
一、看書難。家里沒書,要去借讀,不僅要讀,而且要抄,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也要抄錄完畢把書送還人家;
二、求師難。找老師要跑到百里之外,老師還要耍大牌,動不動就給臉色看;
三、求學難。好不容易有學上了,在路上就差點被凍死,住在旅店里,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好,這求學的日子,真不好過。
可我們從這種“苦”里邊讀出了另一種滋味——“樂”!每每從苦里邊透著開心地長舒一口氣,“余因得遍觀群書”,“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這種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我們感動,更值得我們學習。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苦大仇深似的懸梁刺股者,縱然可以通過頑強的意志獲得成功,但觀其人生形態,難免讓人產生悲憫之情,也有點讓人擔心——吃過大苦之后的人,會不會用享大樂來對自己的人生作一下補償呢?像那位“錐刺股”的蘇秦,掛六國帥印后,不也是自我膨脹起來,趕緊跑回家鄉炫權炫富么?建大宅,散千金,后來竟至敢于勾引起燕國的皇太后,得個車裂而死的悲慘結局。這種現象,在許多的官場腐化者中可以找到案例,而“暴發戶”們的.奢侈消費,更讓我們明白了這一點。
而樂知者的學習形態本身就是享受,像白巖松一樣累并快樂著,像馬克思一樣把“斗爭”當作終極幸福,像華羅庚一樣期望可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像生來就無四肢的力克·胡哲一樣來抒寫自己的人生: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
這種人,不把學習和工作過分地功利化,不是拿學習和工作當跳板,而是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嗜學”,那是一種拼了命的喜歡,喜歡了就會快樂,一切艱難險阻就都成了浮云,中國共產黨只靠小米加步槍可以打敗全幅武裝的正規軍隊,最強有力的戰斗力,就是這種戰無不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人生最大的贏家不是意志堅強的人,而是安于吃苦樂于吃苦的人,把吃苦當作人生觀常態,像宋濂一樣,在苦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陶醉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情中。我們若能在學習與工作中善于發現苦中之樂,樂于體會苦中之樂,我們那“無可奈何苦不堪言”的人生,必定華麗轉身,成為一種幸福完整的人生!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4
我讀完這篇文章后,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于“懸梁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里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復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么概念!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此刻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游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么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并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里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么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么“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教師那兒還得看教師的臉色,教師心境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此刻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系”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系”。也不明白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里,一位教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可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教師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還重要,可此刻的學生不是把教師當爹娘了,是把自我當爹娘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么?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于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教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饑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我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夢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我心中充滿歡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
宋濂,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它為“太史公”,諸如此類的名譽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譽,那么多的贊許背后的辛酸又有幾人知曉,又有幾人曾體會?
俗語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時候就很清貧,沒有錢買書讀,于是宋濂就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但是他依舊堅持抄書,并且決不超過約定日期歸還,因為他的誠信,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書借給他,就這樣他克服了沒錢買書這個困難。
接下來,他又遇到了從師求學的艱難,寒冬時四肢僵勁不能動,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同舍生穿金戴銀而宋濂卻是破衣舊袍,然而這樣都未能動搖他的求學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己心中“樂”,對同舍生的豪華并不羨慕。
最終宋濂成功了。
現在回頭想想我們,我們的生活條件好過宋濂,血刺條件更勝過宋濂,而我們的成就卻不勝宋濂。為什么呢?
原因在我們自身。
宋濂,刻苦好學;我們,懶散厭學;宋濂,虛心請教;我們懶得請教;宋濂博覽群書;我們孤陋寡聞。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磨難是一筆財富,它能錘煉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會讓一個人走向成功。一個人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他專心與否。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所以我們更應該學習古人勤勉治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珍惜現在優秀的學習資源,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550字9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好“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于是,不論寒冬酷暑,宋濂總是堅持抄書,及時送還,因為只有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難,難在無師可求,“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因此,只能“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求師之途艱辛無比,“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自得其樂,終成大儒。
然,今日之學子,讀書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學的決心和毅力,卻不及宋濂之萬一。抄書的做法雖然不再提倡,但優美的句段還是應該積累吧?步行百里雖然已經不太現實,按時到校的要求應該一點也不過分吧?可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自覺設置了讀書筆記?又有多少因一點小事就不見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宋濂的求學態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現在的學生有幾個對老師如此謙恭?頂撞老師、辱罵老師,甚至毆打老師的`現象,又在多少學校不斷上演?當然,這里面不乏老師的教育方法失誤,教育言辭激烈,但這就能夠成為學生頂撞、辱罵、毆打老師的理由嗎?學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就可以漠視嗎?
唉,不說了,誰叫咱是老師呢!說不定有很多讀者看了我的這些感慨,還把所有的罪過都歸結到老師身上呢!哈哈,隨便吧,反正老師的地位已經夠低了,再多聽上幾聲叫罵也無所謂了!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筆記01-17
《送東陽馬生序》讀書筆記01-10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4-06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4-14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04-19
【精華】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1-26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3篇01-08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篇06-14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4篇04-16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