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大數據時代》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假期,我閱讀了《大數據時代》,深刻地意識到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之余,也產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書中提及到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不再一味地追求因果關系,而是去探索事物間的相關關系。我們不再執著于對“為什么”的探求,只需要知道“是什么”。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因果關系,就像醫生用大數據處理得出的藥方,自己卻無法解釋其中的藥理,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我們在用相關關系代替因果關系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對因果關系的追求。
對于這個觀點,我產生了質疑:難道大數據時代之下的因果關系只是建立于相關關系的結論,以迎合所謂的“常理”而存在的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這樣一來,人們所追求的因果關系,就失去了原本的探索真理的意義。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現階段,我們要從大數據時代中的相關關系中找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在因果關系看來,其中一定經歷了一定的過程,且該過程中必定存在原因與結果的關系,這是一個較強的邏輯關系;而對于相關關系而言,這樣的關系就弱了許多:我們把一個事件丟入社會這個充滿各種條件的黑箱之中,產生了另一個事件。從較強的關系推導到較弱的關系自然容易,可是反過來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我們可以把每一個步驟視為一件物品,將它們放入黑箱之中,我們仍可以知道黑箱的內容;但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黑箱,在將其打開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它里面有些什么。
其次,一味地用因果關系的過程套入相關關系的結果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錯誤:這就和學生看了答案后將自己的答案往標準答案上靠一樣,實際上是為了接近一個目標而刻意為之的,也許答案對了,但過程有可能是錯得一塌糊涂的,古語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種不懂裝懂的行為比無知本身更可怕。這樣一來,因果關系就不是真理所在了。
歸根結底,我們現在要用相關關系代替因果關系,就是因為各方面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用因果關系來解釋一些現象。自古以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往往是伴隨于技術的發展的,所以,我們不應當執著于這樣的追求,而應當讓人類的技術水平趕上時代的步伐,如此一來,這些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讀《大數據時代》有感】相關文章: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01-01
讀黃金時代有感11-17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04-08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06-02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04-27
[通用]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08-29
小時代的語錄大合集79條02-25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精選23篇)12-30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精選15篇12-29
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有感15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