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
今年剛開學,奉老師之命買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的樹干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崇拜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事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場。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古往今來,若蘇學士般豪放之士有幾人哉?生活窘迫便如案幾浮塵,我自含笑拂之;政敵詆毀便如輕風細雨,我自立而迎之。三千青絲豈能因愁褪色,一腔豪情應為人生狂歌!功名算得什么?可拂袖去之,可迎面笑接之,愁甚?怕何?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2
看月黑風高,讀“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對蘇軾和弟弟蘇轍關愛有加,蘇軾18歲時與15歲的王弗小姐成為了夫妻,一家人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后蘇軾的母親病故。再次進京,蘇軾被任命為校書郎,卻不得不與弟弟分別。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卻引來了王安石的憤怒。被逼無奈的蘇軾請求出京任職,也因此來到了他的“第二故鄉”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諷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義將蘇軾關進了大牢(文字獄)……但這都不能打垮蘇軾。出獄之后,蘇軾奉詔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蘇軾被貶到偏遠的“南荒之地”,最終死在回程的船上,結束了他滿懷豪情壯志的一生。
“災難舛途沒有愚鈍他對生命靈慧的感悟,艱難困苦不曾消磨他對生活敏銳的洞察”蘇軾的才干與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筆生花婉轉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蕩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壯,又或是在月明當空,微風輕拂臉頰時,轉身從容地嘆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的樂觀是一門學問,但并非每一個人都能學會他那種出神入化的豁達。當他面對一次次的誣陷一次次的栽贓一次次的被貶時,你何曾看到過他臉上閃現過一絲地悲痛或憤怒呢?蘇軾這位奇人上可進諫忠言,下可農耕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貶到了偏遠的海南島,他也依舊保持著劉禹錫“陋室不陋”的樂觀心態以及孩童般的天真。東坡肉,生蠔……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為生活增添的一點光彩嗎?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善良的蘇東坡也好,耿直的蘇軾也罷,這位名副其實的“詩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為后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標桿!
望江山如畫,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3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學者都曾發出“無人不愛蘇東坡”的由衷感嘆。從《蘇東坡傳》中,我深切體會到作者對蘇東坡人品道德的推崇、對他文章之美的贊嘆。事實上,熠熠閃爍的天才常有,但憂患來臨時,能一笑置之、胸懷浩然之氣的文人作家確屬罕見。蘇東坡曾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
在《蘇東坡傳》中,蘇東坡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始終存有浩然之氣,實屬難能可貴。作者以英文書寫這樣一位深厚、廣博、詼諧的樂天派文人,傳播其顛沛流離中未有缺失的浩然之氣,有助于外國讀者了解中華文化中的氣節,也有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作為一名中國讀者,我對蘇東坡自然是略有了解的。但《蘇東坡傳》帶我真正走進了那段宋朝史實,了解了蘇東坡的坎坷仕途,見證了他在多次被貶中依然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一面。
作為《蘇東坡傳》的讀者,我為蘇東坡的一貶再貶而憤憤不平,也為他即使為病痛折磨但依然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在我看來,蘇東坡不論仕途坎坷,依然胸懷浩然之氣、常伴心靈喜悅,離不開早期良好家庭氛圍的熏陶,離不開祖父的言傳身教,離不開母親的關懷愛護,離不開父親的文學引導,更離不開弟弟的相知相伴。
蘇東坡的這份浩然之氣讓他閃耀在了中華歷史的浩瀚星空中,也讓他始終能夠內心平和,隨遇而安。被貶黃州(今屬湖北省黃岡市)時,他能夠脫去文人的長袍,改穿短褂子,和農人一樣耕作,同時留下《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等經典之作。而被貶廣東惠州時,他依然可以在春風中愜意地午睡,安心傾聽寺院的鐘聲。他總是能夠享受當下的生活,寫作文風也在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得更加親切寬和、透徹深入。無論周遭環境如何,蘇東坡始終熱愛生活,不為眼前的得失所羈絆,身居高位則投身建設,為民謀利;遭遇貶謫依然不屈不撓,以一顆赤子之心為人處世。或許我們無法如他一樣閃亮照明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可以和他一樣遵循內心,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最高的境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已去,但其浩然之氣必會萬古不朽。希望你我都能如他一般無論得失,笑對生活,在熱愛中追尋心靈的喜悅,獲得思想的快樂!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4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占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秘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創造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艷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脫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贊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那么為鬼神,而明那么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說呢!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說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于對蘇東坡的敬仰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5
觀蘇軾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軾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軾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軾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軾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軾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象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6
蘇東坡雖已逝數百年之久,名字只是記憶。但所留下的,卻是他那心靈的喜悅,精神的不朽,至今也是仍熠熠生輝,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蘇軾這一生,榮耀至極,同時又顛沛流離,但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正如孔夫子曾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蘇東坡一生中交友繁多,且可為真誠之友兩肋插刀,他對真心待他的'人回以最真摯的感謝。而蘇東坡的交友之道,也正是他不朽精神的體現之一。蘇東坡的朋友,不論貴賤皆宜平等相待,同時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隱士、不識字的農婦、酒館主人。他的至交是侍僧,或是比他更貧窮的人。他雖喜愛著高等宦官至高無上的榮耀,但當他混跡于人群之中并無人認識他時,他最為快樂。
蘇東坡正是一重情重義之人,他在妻子離去后百天懷念亡妻時悲痛欲絕的寫下了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在遠離故鄉懷念弟弟時下筆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交友的真性情流芳百世,同時他的愛國之情也是被后世所傳頌的。在王安石主張變法后,蘇東坡曾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表達自己的政治哲學,同時表現了他的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的精神,直至所有的大臣高官都已去職,一切情勢都呈現不利時,他仍盡其所能地求皇帝改變主意,即使后被所陷害仍無畏無懼,只為無愧于天下。
蘇東坡曾引用孟子之言:“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蘇軾也因此引用而被指“大不敬”而獲罪。一代臣子,必先忠君愛國,蘇軾雖慘遭貶謫,卻心系天下,無愧于朝廷與君王,舍身為國遠調邊疆。
蘇東坡愛國愛民,為杭州、廣州興修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并且創出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他全力從事于救濟饑荒,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性格鮮明,性格飽滿,可愛可敬,一生榮耀,一生流離,擁有著世間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此書也是值得一閱的著名傳記。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7
在我小的時候,曾經接觸過這人們口中鼎鼎有名的《蘇東坡傳》,當時可謂是驚鴻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筆。而如今長大了些,有幸跟著老師再次拜讀東坡傳,輾轉間仍覺下筆艱澀,真怕自己筆下的文字不夠美好,表達不出內心對蘇軾的敬意。
閱此傳前,蘇軾這個有名的名字,對我來說僅僅是文采出眾、逸興遄飛的大文豪罷了。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瀟灑的文筆凝結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蘇軾的文學成就眾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說,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過于狹隘!多才多藝的他為歷史文化的貢獻除了延續百年的華夏詩詞源流,更于書畫上有過人的造詣;于政治上有獨到的見解,甚至是日常繁瑣的工作,他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他不僅是中華文壇上光照古今的恒星,還是一名評述價值觀的導師。
在他的.生平中,我們所能體會到的除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廣闊胸懷,更有“人間如夢,一尊還淚江月”的人生覺悟。蘇軾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響,蘇軾屢遭貶官。即使宿命于此,蘇軾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膽指出新政的不足之處,將其呈現與紙筆之中。他明知自己的這些舉措得不到任何回應,只會給自己招致禍端,卻仍然執著于自己的志向。他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頑不化,更不是因為他貪圖功名,而是為了黎明百姓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滄海一粟,蘇東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態,面對這些崎嶇不平的道路,竭盡所能去糾正這些謬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蘇東坡那份年少輕狂的作為也逐漸收斂起來。他開始感悟人生愛好廣泛,擅長廚藝,也會制藥,他身為官吏,卻心向自然,“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大概說的就是他這樣心境超然的偉人吧!
總之,林先生的這部《蘇東坡傳》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的生命歷程,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詩詞散文,也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讓我手不釋卷。同樣的,我也敬佩蘇軾這樣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寬廣的靈魂,他的人生經歷似乎如同教科書一般在指點著我們為人處事之時該做出怎樣的抉擇。他教會了我們“是造物者之無進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人生哲理!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8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詞人!每當讀到他的詩詞時,都會多少有些心潮澎湃。他的詞,沒有婉轉柔情和拐彎抹角,敢于直接坦蕩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我喜愛這種豪放的氣勢!平時在課上,除了蘇軾的詞,我也對其本人的生平有了少許了解。于是正好應老師的要求,在暑假中我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想真真正正地了解這位我心中喜歡的詞人。我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蘇東坡轉》,書中有很多對蘇軾的評價,看來在林語堂的心中,蘇軾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我喜愛蘇軾這個人也正是因為書中說到的這幾點:
首先他才華橫溢,詩詞氣勢磅礴,文章簡潔飄逸,正如他自己評論是“行云流水”。并且除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在醫藥、水利以及烹飪方面都有所成就,真可謂是十項全能!
其次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都是堅定不移,并且對世事從來都有獨特的見解。在應試時,他自己杜撰的歷史事例“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和判官梅圣俞的大力賞識。而且他與王安石的變法意見不合,上書談論其新法的弊端,而且敢作敢當,自請出京。
最后就是他擁有一個常人無法達到的豁達的心態。他的人生波瀾起伏,在經歷了“烏臺詩案”,險些被殺,然后被貶黃州之后,仍然沒有唾棄這人世,寫下了《定風波》和《赤壁賦》等名作,在其中將他的豁達盡顯無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好似在說沒有什么能夠阻攔他。甚至在年邁之時,他被發配到儋州后依然在教書授學,展現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這是內心真正的強大!
對于這最后一點我非常的'有感觸,想想蘇軾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飄忽不定,但是他依然用他那豁達的心態挺了過來。不妨再想想現在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經歷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會氣餒,甚至出現大學生跳樓的事件。我只能說,這些人在蘇軾面前是顯得那么那么的微弱和渺小。正想書中最后所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的心永遠是快樂的,就好像那“一蓑煙雨任平生”!
現在,我對蘇軾已經不僅僅是喜愛,更是由衷的敬佩!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9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寫書人與被寫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所以,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經典之作。
當時讀它依然帶著一些目的性和應急性——為了講好《大學語文》的一節專題,即《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東坡》。后來了解到,這本書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范之作。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歡蘇東坡,首先是喜歡他那些“明月幾時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詩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所打動,被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態度所折服,讀完這本書后,更覺得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也只有林語堂林大師的如椽之筆能把他夸盡、寫真、寫活。林大師說:“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而我們知道,有時我們愛上一個人,或者將之視為偶像,是因為我們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這樣的人是我們窮極一生也無法成為的,無論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后天的風骨氣韻,或者是大時代給與的波瀾壯闊。我們掙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變成了塵埃,那么渺小,那么為現實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別人的閃光天賦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們在暗夜里羨慕嫉妒恨的標的之一。
對韓寒如此,對邁克爾杰克遜如此,對蘇東坡更是如此。蘇東坡的智慧與才情,不但驚艷了同時代的人,還穿越了千載的悠悠歲月,溫暖著我們,和我們同悲同喜。這樣活潑潑的生命,這樣平易近人的古人,這樣的心胸才華,這樣跌宕起伏的命運和他在命運流轉之間表達出的達觀幽默,享受生命的態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個出來。
每當想到世間曾經有一個這樣偉大而溫暖的靈魂生活過,我就覺得非常感動。蘇東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讓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種境界。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0
他化尷尬為歡笑的幽默豁達態度,為生活中的我既增添了笑料也樹立了榜樣。每念及他,都難掩嘴角笑意和心中敬佩,不知不覺中,生活中的“微煩小惱”也就煙消云散壓根兒不知從何提起了。而那些“大傷大悲”也因有了他,仿佛得到了包容、理解,跨越近千年的時空,我也深覺被接納、可共感。
東坡的《江城子》是為悼念亡妻所作,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讀來心生惻隱,眼角也難免潸然,這個平日豪放的詞人也顯露出多情的色彩。臨近三月時,我曾于居住在上海道里一尺花園民宿期間,在東坡寫詞當日,有感而發,寫下《在道里,悟道理》,領略“人間聚散應有時,道是無常最尋常”的道理。我與他,似又多了一層隱秘不可為外人道的聯結。
遙想當年,妻子、父親相繼去世,東坡的'苦悶無以排解,遂在住地的山坡遍植樹木,不出三年,種樹萬余棵,他的深情與哀痛,深埋土壤,根深蒂固,天地可鑒,草木皆知。一直以來讓我介懷的“死別”,在見到他的應對方法后也有了除閱讀寫作外的排解之法,那份情意,似乎也隨樹木的生長而得以延續,最終超越人生的極限與天地萬物共存。沉思過后內心也多了一份超然釋然。
臨終前,蘇軾留下這樣一段遺言,這也是他在人世間,說過的最后一段話: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段話,頗讓后人不解,無論從怎樣的角度,黃州、惠州、儋州都是蘇軾被貶之地,也是人生的至暗時期,但為何,他卻說平生功業在此三地呢?或許,在他本人看來,所有的才華、事跡都不足道,而至暗時期所體現的豁達樂觀態度才是人性光輝的彰顯,也正是這些光輝,才使得他閃耀千年,福澤千古。
回想蘇軾一生,他的氣、正、真、善、才、情、人、事,就是有這般魔力,不僅在去世后屢次入不同皇帝夢里,使其半夜驚醒,晨起即封賞其子孫后代,也深入近千年后的我的生活,伴我養浩然正氣,伴我怡真性深情。如能偶遇“蓑衣舞”的醉漁父,我亦想加入其中與之共舞。歷史沒有忘記蘇軾,想必東坡也不會拒絕我的盛情。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1
最近,剛剛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蘇東坡不禁感到無比的崇拜。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新派的畫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書法家。他還是工程師,釀酒師……每次想到他,腦海中東輝浮現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蘇東坡坎坷的一生中,我最感興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緣”。宋朝洶涌澎湃的朝廷中,堅持正義的蘇東坡總是遭人排斥。好在歷代的皇后們總是在關鍵一刻幫助蘇東坡化險為夷。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一命;接著,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勢;在晚年時,若不是神宗的皇后攝政,蘇東坡估計早就放逐蠻荒了。雖然,在宋朝有幾個不明事理的皇帝,幸運的是還有幾個賢德的皇后。她們總能看透一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一去世,太后便廢除一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蘇東坡、司馬光,并皆以重用。這些皇后們的庇蔭總是讓我贊嘆又惋惜。
蘇東坡退出一切朝政,重返“山林”時,他便又稱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一個地方便都受到百姓愛戴。他幫助百姓們治水挖井,并用竹子做管子連接起來,千家萬戶便都能喝到干凈的水。他還為當地修建醫院,這個“安樂坊”便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僅三年之內,治好了一千個病人,人們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干平常太守不干的事——修繕房屋。經過歲月的侵蝕,原本古老的房子變得破爛不堪,蘇東坡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專門請人修理。可以這么說,他所到之處,人們無不歡喜。
浪跡天涯的時候,蘇東坡還迷上了釀酒與養生。閑暇之余,蘇東坡便在自家屋子里釀起了酒。偶爾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個外行中的內行,有些人甚至嘗了他的釀的梅子酒,腹瀉了好幾天。睡前他時常盤起腿打坐,他認為調整好呼吸節奏并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壽。
蘇東坡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以前耕作過一塊田,那塊地方叫做東坡,于是便有了東坡居士這個稱號。他總是在不同時期遭受不同的打擊與fei謗。 正如人們所說,做好一個普通人并不容易,更何況蘇東坡呢?我的心底,他卻做了一個大寫的人。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2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寫蘇東坡傳,他說沒有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我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時,出于對蘇東坡的敬佩與喜愛,拿來看看,再看是林語堂先生所著,更是來了興趣,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講: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看到這些描述,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想要再一次去了解這位多才多藝,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愛的大詩人。
本書共二十八章,從蘇東坡的童年寫到終了。讀林先生的作品讓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筆生花、酣暢淋漓,閱讀的過程真是一種享受。
不過讀這本書,并不順利,文中摘錄了一些詩詞,遇到詩詞,不得不停下來想去弄明白詩詞的含義,所以目前還沒有讀完一整本。
蘇東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說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歡他與王弗的感情,只是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暫,王弗身故后在蘇東坡的詩詞中,能感受到蘇東坡對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蘇東坡與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讓我特別羨慕和喜歡,兩人不只是兄弟,還是良師益友,如果有兩個寶寶,培養出他們那樣的感情,也無憾了。
書中還有一些育兒方法,比如:東坡小時候努力苦讀經典名著,抄寫背誦;父母與孩子,晚輩高聲朗讀,老輩倚床而聽,幫小朋友糾正錯誤等,很多美好的小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一本傳記,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歡喜,有苦悶......閱讀的同時心情也隨著文字此起彼伏,合上書,回味無窮。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3
花了一個禮拜不到的時間,終于看完了蘇東坡傳,她就像我的一門作業,同時也是一門課程。它讓我回到過去,了解歷史,同時也了解文人的氣魄以及豐功偉績。但是與此同時,我也無法全部理解,因為他寫出的文字如此高深,憑我一個禮拜的時間,是不能讀懂那些文言文的,何況作者林語堂曾經用英語寫完了這本書,這令我贊嘆不已。
從蘇東坡傳里面我讀到了關于蘇東坡的官場人生。同時也穿插了他的家庭。他有三個老婆,有一個可以說是妾吧,但是最愛的居然是自己的一個表妹,雖說最后沒有在一起。但是他們的心可以說沒分開過。(僅僅從蘇東坡角度來說)朝云是個不錯的女孩。她就像達爾文的老婆一般。生平中沒有一句反駁的話,他們的年齡也是差了很多,令我費解的是為什么他的老婆死的都那么快,早,不過他對每個老婆都還是很好的,朝云在他官場不如意的時候能與他共度。這也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吧。王安石,讀過他的'詩的人都知道他也是壯志難酬的一個偉大詩人。
但是在蘇東坡里面,它被看作是一文不值的無用之徒,也許他本人并不了解當時的政治,但是也可能是這本書的偏向,我還記得歷史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文學文章千萬不要相信。因為它帶有寫書人的色彩,不過還是能從這本書里面讀到蘇軾的過人之處,以及他如神仙般的作風。
蘇東坡這個人他不怕被貶。但是他討厭不被人重用而被夾在朝廷中一無是處,所以必要的時候,他寧可被流放。他這一生被皇太后所包庇,等到皇太后死后。他的人生開始越來越糟,但他決不放棄自己的意志。整本書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他為什么里面要參雜著鬼怪的事情。還要說蘇東坡不怕鬼怪之類的,是為了要突出他是神仙下凡?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和他有關,這就讓我不知道怎么解釋了。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很值得讓我們在這個年齡讀得,到了高中我們就要有超多的古文去學,也會學到他的。但是我們沒有時間再去讀一遍了,所以會有很大的幫助,至于約翰克里斯朵夫,聽說也是一本人物傳記,因為太長了。實在沒機會去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4
竹杖是越過坎坷的瀟灑,草鞋是踏平荊棘的樂觀,蓑衣是面對挫折的從容,斜陽是寒冷逆境中的希望。《蘇東坡傳》讓我認識了蘇軾,了解了蘇軾,讀懂了蘇軾。
他的一生有很多大起大落,無論是被提拔升官,還是被一貶再貶,他都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不喜晴天,也無懼風雨。在《蘇東坡傳》中,我與子瞻相伴,品味人生。
與子瞻相伴,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自請離京到密州上任時,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一股狂勁和豪興涌來,寶刀未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被貶黃州時,在快哉樓上又一次見到渾圓的落日飄向地平線,遠處的山谷將它輕銜,他與好友相互安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被貶杭州再遇老友錢穆父,一晃三年,如今再遇,又要告別,月色里透著寒光,時而躲進云層,面對自己的仕途不順,和友人的抑郁寡歡,一句“人生如旅行,我亦是行人”足以給予無盡的精神力量。歷經世事后,依舊笑對人生。
與子瞻相伴,看他是生活中美的發現者。他的一生坎坷不順,卻仍懷著對生活的熱愛,在每一處細節中發現樂趣。這種樂趣,是發現“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的欣喜;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發自內心的熱愛;是享受茶道時“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高筍試春盤”的閑雅;是烹飪時“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游刃有余。不論境遇如何,不論身在何處,他總能為心靈找到舒適的棲所。
與子瞻相伴,看他是月下的漫步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月出東山,流淌出瑩白的亮光,傾進無邊無際的江水中。江面遼闊,升起茫茫的白霧,飄飄然羽化而登仙,與好友在夜色下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不為名利所累,心有苦悶,自尋其樂,以“閑人”的眼光,看官場上的明爭暗斗。
越是逆境,越不墮落。被貶時期他在偏遠的黃州,儋州射出一道神秘的光,穿透萬世,亙古輝煌。他將“失意人生”變為“詩意人生”。以心中的晴朗,笑對人生的風雨,人間有味是清歡,與子瞻相伴,伴他走過跌宕起伏的一生。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 15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隨意飄于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予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閑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林語堂先生說: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欽佩的微笑。或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嘆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數一數二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著實是難得的才能,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為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始終把著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視,醉意中的苦悶,最終都化為但愿人許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福,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自若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改變,讓他成為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溫厚,并沒有絲毫尖酸苛刻。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凈后,都轉變為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閑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苦痛為過往云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凈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為人坦蕩,到處為百姓著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適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理想,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寵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或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許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敬重的。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于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為不朽的佳話。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后感(通用25篇)09-02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09-24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4篇09-03
《蘇東坡傳》讀后感11-26
蘇東坡傳讀后感07-07
《蘇東坡傳》讀后感02-18
【經典】蘇東坡傳讀后感10-19
關于《蘇東坡傳》讀后感08-26
蘇東坡傳讀后感【熱門】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