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1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我們大家措手不及,但是,當我們一起伸出雙手時,就擁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我讀了《中國精神》這本書后,我明白了在這場災難中體現出的不是一個受傷的中國,而是一個強大的中國。
這是一位母親的故事。當救援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清理完廢墟,人們發現他的身軀下躺著一個嬰兒。嬰兒被被子包裹著,看上去有三四個月大,小寶貝毫發未傷,安靜的睡著,當救援人員揭開被子準備給嬰兒做進一步檢查時,發現了一部手機。手機上面有一天編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你一定要記住,我愛你。”讀到這里,我不禁淚流滿面,在朦朧淚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偉大母親對孩子的愛——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軀為孩子撐起一切。
這是一位老師的故事。在汶川縣映秀小學,一位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嚴蓉在地震時為了盡快疏散學生,被留在了最后。等第13個學生跑出來,教學樓就倒了。學生們得救了,而嚴老師卻匆匆走完了她光輝燦爛的人生……當看到這里時,我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在生與死的瞬間,嚴蓉老師用自己嬌小而偉大的身軀為學生開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給自己的學生,樹立起了一座大愛無私的里程碑。
又有這樣一個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學是班長,也是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地震發生后,教室開始左右搖晃了,她臨危不懼,主動協助老師組織學生撤離,后來,已經跑到2樓樓梯口的她聽到一個同學的求救聲,又毫不猶豫的返回教室。不幸的是,教學樓倒塌了,她也沒能跑出來。她的名字叫鄒雯櫻,她是汶川縣體育運動會第5名的運動員,她是有能力跑出來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換來了其他同學生的機會,她小小的身軀里有怎樣感人至深的愛呀!
還有一個叫鄧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華鎮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當救援人員在廢墟里找到她的時候,她正忍著傷痛、孤寂和恐懼,就著這手電筒微弱的光亮沉浸在書的世界里。當她被救出來后,她說當時又冷又餓又害怕,看著書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堅定活下去的信心。她的堅強和不屈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我也深深被震憾:鄧清清那種不懼死亡威脅、在地震后的廢墟下還能打著手電筒讀書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還有很多很多讓人感動的故事……
大難無情,人間有愛。當我合上《中國精神》這本書后,我的眼里再次閃爍著淚花。災難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石塊下的同學們唱起了國歌;廢墟下,黃月、張揚兩姐妹互相鼓勵的畫面;救援者們緊張忙碌、奮不顧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災難的人們,還是去救援的人們,都向世人證明了一點:地震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災難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但災難過后,幾千萬災區干部群眾擦干眼淚,從廢墟上堅強的站起來,與援建者手牽手、心連心,克服困難,共建新家園,廢墟上開出了自強不息的幸福之花!
這場災難已經過去,但是,卻讓我們永遠銘記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難的人們!奮進吧,幸存下來的人們!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擁有偉大的不可磨滅的堅強不屈的中國精神!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2
中國精神,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是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不拔,是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淡泊清雅。
作為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璀璨的,正如書本的扉頁中所言“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這本《中國精神》中主要為我們展示了各種派別的唐詩宋詞,其中名師大家不在少數。它的第一課便是家喻戶曉的《詠柳》,這首詩把早春時節的新柳寫得亭亭玉立,生機勃勃,似乎它就在我們眼前:萬千枝條隨風搖曳,散發著濃濃的`春天氣息。書里的注釋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語言組織十分美妙,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正陶醉在某首詩所表達的意境當中。除了《詠柳》這樣的詩還有像《送元二使安西》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種送別詩,既描寫了送別環境,襯托出了詩人與朋友分別的悲傷情緒,也可謂是句句見真情,把詩人與朋友分別的不舍情緒寫得淋漓盡致。“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當我看到這句詩時,就已經體會到了王觀剛送走春天,又要送走鮑浩然郁悶的心情。
其中,最令我觸景生情的就要數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了: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驛站外的斷橋邊,一樹梅花在寂寞地怒放,孤孤單單沒有人來欣賞這美景,那沁人的芬芳也無聲飄散。梅花花開的風骨,排在百花的首位。可是梅花卻無心與百花爭享春光,只是淡然的開放,任憑百花去羨慕、嫉妒。即使梅花的花瓣飄落在地被碾作塵泥,也依然能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間。由梅花的這種特點,我們會想到在生活中那些不屈服于困難挫折,抬頭挺胸,勇敢生活的人;他們無私無畏,奉獻于社會;他們有了成績不炫耀,獨自咀嚼著成功的果實。就如城市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環衛工叔叔阿姨們,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工作。那一張張慈祥的面孔布滿了汗水;那一雙雙勤勞的雙手長滿了厚繭。一滴滴汗水灑在公路上,沒幾秒就被蒸發了,可他們留下的勞動成果,卻是無法抹去的。想想吧,早晨我們起床,朝外張望時,看到的美麗大道,是誰早早起來留下的?是作為環衛工的他們,或許我們無法看見這條大道美麗的進化史,但是,我們卻享受了他們的勞動成果。
這不就像梅花那自強不息的精神嗎?
反觀我,平時連家務都懶得去做,哪怕只是打掃一個房間也不想做。跟環衛工叔叔阿姨們打掃的馬路比起來,我打掃一個小小的房間又算什么呢?
我該學習梅花這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我相信總有一天,書中的精神品質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而我們將是下一批的傳承者、實踐者。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3
那一年,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房屋倒塌,森林毀壞,人員傷亡,這一年全中國傾注了太多的感情與眼淚,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動地的一年。那就是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4點28分”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時刻。就是在2008年的這一天這一刻,汶川地震讓我們銘記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災難和嚴峻考驗。全體中華兒女海外華僑華人為之同泣,為之震撼,為之奮斗。中國挺起了脊梁,與之作堅決斗爭。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國人民,震撼了亞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幾天時間,地震這個可怕的惡魔就摧毀了4625萬多人的家園,造成69295名同胞遇難,17923名親人失蹤,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數字啊!我們不會那么容易被打倒。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有著鋼鐵一般的脊背,在災難中頑強抵抗,在地震中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幫助的親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師,有默默搶救在第一線的醫生,軍人、農民、志愿者。最讓我感動的是黃月和張揚,他們兩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學的學生,政治課上,他們正在專心一意的聽老師講課,教師突然左右搖晃起來,頃刻間,整棟教學樓變成了一片廢墟,王月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能動彈,就呼喊其他同學,這時聽見張揚也在叫自己,感覺就在傍邊,于是他們兩就緊緊的握著對方的手,給與彼此的鼓勵,一直到被救出。每一次讀《中國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蕩人心的場面,都在腦海中縈繞。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掉下來,這淚,我流的驕傲,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中國人民團結、友愛、堅強不屈的`精神,他激勵著我,催我奮進。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慚愧,對那些災區的難民們我卻不能親臨現場安慰,沒有做更多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但我從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們。“他們的災難,是為你而發生。”這句哲人說的話,在安定年代人們或許未能深明其中真義,但在多災多難之秋,隱晦在深處的人性光輝便會驟然閃耀,指引著我們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舉國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一種力量,在全國民眾身上凝聚;我們看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在全國民眾心里蔓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其他雜音,只有為逝者默念,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的聲音,這個時候,神州大地處處都在重復著同一動作,傳遞著同一種心聲,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受難者獻上一點愛心。而在災區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細節,更是讓我潸然淚下。這是因感動而流淚,淚水奪眶而出,和著細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頭,一座座溫暖的房屋化為廢墟,一張張可親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還烈,我們的淚水比暴雨還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們的勇氣和堅持。我們會不畏堅強,百折不饒。朋友,請你永遠記住這句話:經過風雨洗禮后的海燕更加堅強,經過雨雪沖刷過的麥苗更加茁壯,經過風霜考驗過的輕松更加挺拔,經過暴風雨蕩滌過的彩虹更加艷麗。只要我們堅持到底,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祖國人民的生命之花就會在春天綻放更加艷麗的光彩。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4
有一本書就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種種感人故事,有一本書就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處處真情,有一本書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屈不饒、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本書就是——《中國精神》。
這本書譜寫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許多傳奇人物,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堅強的警花——蔣敏阿姨,她是一位溫柔的母親,她是一位個孝順的女兒,她更是一名敬業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過后,蔣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親人。可是,她強忍住自己內心的傷痛,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投入到艱巨的抗震救災中去。
蔣敏阿姨把巨大的悲傷留給了自己,不忘崗位職責與神會責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擔了太多人的苦難,可是她的悲痛卻沒地方傾瀉。有一種力量叫堅強,蔣敏阿姨的堅強感動了全中國。我無法想象一個平凡的民警是怎樣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擊,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還有她——湯鴻老師。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地震發生的瞬間,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臂護住了三個學生,其中兩個安全獲救,可是她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是什么讓湯鴻老師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愛”!湯鴻老師心里充滿了愛,這種愛是無私的,這種愛是偉大的,這種愛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獲救。雖然她離去了,但是她偉大的犧牲精神,將會感天動地!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醒悟了許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就會灰心、放棄。可是,看看地震中的人們,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那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體會的,但是,他們仍然堅強的面對。我的苦難在他們的苦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他們從未灰心,也從未放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沒錯,地震的確可怕,但我們只要不屈不撓、勇敢頑強,一切都會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它卻無法摧毀我們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們要堅強,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向著明天的美好生活奮進。是的,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與無助。一個人的力量在災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但是當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變得強大。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不會有度不過的困難!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5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斗史。
說到中國女排,那么我們就聯想到了“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里。中國女排歷經20余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斗的心是永恒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后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女排精神”是為國爭光的精神、為國拼搏的精神,現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體質本身不具備優勢,再沒有團結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于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協作的精神。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6
讀了《中國精神頌》里的《用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一文后,我被這篇課文震撼了。
我剛讀完這個題目我就想: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值得嗎?
這篇文章寫的是有一個中國人民解放軍羅盛教,在抗美援戰爭中,他非常勇敢,讀到這里我也覺得特別有精神了。
有一次羅盛教在練習投手榴彈中,剛投了就看到時一個兒朝鮮兒童在水中掙扎,不一會就沒有蹤影了,此時羅盛教飛快沖向河中的冰窟窿跑去,那時是河水最冷的時候,而此時的他顧不了那沒多,他想都沒有想一下子鉆入了河水中找那個落水兒童,羅盛教耗盡全力才找到那個兒童,他一次一次的向上推,終于把那個兒童救了上來,而此時他已經筋疲力盡沉入河底,那是的他才21歲。
羅盛教犧牲后,朝鮮老鄉們把他埋在了村后一座風景優美的小山上,后來這座山被稱為“盛教山”他們還在山上種了松樹,柏樹,還立了紀念碑,修了紀念亭……。
羅盛教用自己的命換取了朝鮮兒童的命,他自己死了可朝鮮兒童還活著,可朝鮮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的,他這種舍已救人的精神值的我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種活著的時有意義,死了也要死得光榮。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7
讀了這本《中國精神》后,里面的的故事情節深深的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在這本書里,有許許多多體現了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的故事。那些故事教會了我要愛惜生命,生命很可貴。畢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18分,在這一瞬間,成千上萬的生命之光......被毀滅了……
在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武警、醫護人員、空降特種兵等等全部開始救援。當沒有大型工具來挖掘時,他們用手刨,用木棒敲,用鐵鏟鏟……當手被石子劃爛,流出鮮血來時,他們沒有休息,而是繼續在“戰潮上奮斗。
在這些令人震撼的事例中,那些與地震抗戰的一個個小故事令我無比的敬佩,他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心中裝滿他人的“灰姑娘”——張春玲是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石坎小學六年級學生,她由于3歲時的一次意外,造成了重度殘疾:面部重度毀容,左手截肢,右手掌殘缺。但是她卻生活的很堅強…
當地震發生時,張春玲不顧一切地用肩膀和殘疾的手掌去頂、去刨開那些石塊,一次,兩次,三次…她用重度傷殘之軀給了同學寶貴的'生命之援。
廢墟上的那一個個小英雄,是挺起不屈的脊梁:3歲的小郎錚從廢墟中被救出來時,他舉起滿是傷痕的右手,虛弱的敬了一個標準的少先隊隊禮。
9歲的林浩是個班長,他從倒塌的校舍里逃出來之后,沒有呆在安全地帶,而是跑進教學樓扶出一個個受傷的同學,當記者采訪林浩時,林浩堅定的說:“我是個班長。”
那些在地震當中獻出年輕生命的人,那些不顧一切也要搶救人民的人,那些失去親人而堅強活下去的人,都是應該被敬佩的人。
現在2024年,當我回想起不久前才去看過的都江堰,那里變了模樣,映入眼簾的都是全新的,那些房屋修得比以前更堅固了,花草樹木又長出新的生命了。只是經過那里時,我停下腳步了,就是那個被地震損壞的房屋,原樣還保留在那里。大面積已經坍塌,無數的裂縫正在蔓延,感覺下一秒將要崩塌似的。
這種精神正無時無刻的激勵著我,要學習那種無畏災難的精神,要發揚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8
《中國精神》是一部凝聚民族靈魂的巨著,每一頁都仿佛是一扇通往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大門,讀完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所展現的中國精神,是一種穿越千年歷史塵埃的磅礴力量。從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到近現代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這是一條閃耀著光輝的精神脈絡。在古代,先輩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靠著堅韌不拔的意志發展農業、創造文化,無論是萬里長城的修建,還是四大發明的問世,都彰顯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創新的品質。這種精神特質,為中國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奠定了獨特的.地位。
而近代以來,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然而中國精神卻在困境中愈發閃耀。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等海軍將士們為了捍衛國家尊嚴,駕駛戰艦沖向敵艦,那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五四運動中熱血青年們對國家命運的吶喊,到紅軍長征途中“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邁,這些事跡生動地詮釋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不是空洞的說辭,而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書寫的壯麗史詩。
在現代建設時期,中國精神又有了新的內涵。“兩彈一星”元勛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隱姓埋名,為國家鑄就了核盾牌,他們身上體現的是無私奉獻和為國爭光的精神。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數百萬扶貧干部深入貧困地區,用汗水和心血換來了貧困群眾生活的改善,彰顯了擔當和為民的情懷。這些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讀完《中國精神》,我深刻認識到這種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源泉。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傳承和弘揚中國精神,讓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繼續綻放光芒。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9
當我翻開《中國精神》這本書,就如同踏上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精神之旅,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座豐碑,銘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印記,讓我對中國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中國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力量。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多次面臨外族入侵和內部困境,但始終沒有被打散。無論是五胡亂華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都能團結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眾志成城。就像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放下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農民拿起鋤頭保衛家園,工人在后方加緊生產物資,知識分子用筆作武器宣傳抗日。這種團結統一的精神,讓中國像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抵御著一切外來的侵略。
書中所描述的中國精神還是一種勇于創新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中國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中華民族從不因循守舊。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東西方文明,這是古人敢于突破地理限制和文化隔閡的偉大創舉。在當今時代,中國的科技創新更是突飛猛進,從高鐵技術走向世界前列到 5G 技術的廣泛應用,從神舟系列飛船探索宇宙到蛟龍號深海探秘,無不展現了中國人民在科技領域的創新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氣。
同時,中國精神還包含著一種包容和開放的態度。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在現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展現了大國的胸懷和擔當。
《中國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它貫穿于我們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要將中國精神融入到我們的行動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努力。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10
中國精神,宛如一座巍峨的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璀璨光芒,照亮了中華民族前行的道路。當我翻開《中國精神》這本書,就如同開啟了一段震撼心靈的旅程,深深被其中所蘊含的偉大力量所折服。
書中展現的中國精神是多元而豐富的。從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韌不拔,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擔當。古圣先賢們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用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為后世塑造了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孔子周游列國傳播儒家學說,還是屈原為了楚國的.命運而投江明志,這些事跡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
近代以來,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但中國精神卻愈發熠熠生輝。在列強的侵略下,無數中華兒女奮起反抗。從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到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的鄧世昌,他們展現出了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這種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抵御外敵的長城。狼牙山五壯士在彈盡糧絕之際,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奮戰,直至壯烈犧牲。他們是中國精神的踐行者,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中國精神繼續綻放光彩。“兩彈一星”元勛們隱姓埋名,在艱苦的條件下為國家的國防事業默默奉獻;焦裕祿為了蘭考縣的發展,鞠躬盡瘁,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身上體現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了新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
如今,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精神依然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它激勵著我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在國際競爭中展現民族自信。《中國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精神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我們應當以先輩們為榜樣,將這種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11
《中國精神》這本書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生動地展現了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所凝聚的偉大精神內涵。每一頁都似有靈魂在吶喊,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精神那震撼人心的魅力。
中國精神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承,它扎根于古老的華夏大地。在古老的傳說中,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與自然抗爭、為人類福祉而奮斗的精神萌芽。這些看似虛幻的故事,卻反映出了我們祖先面對困難不屈服、積極改變命運的信念。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倡導的仁愛、禮義,道家追求的順應自然、淡泊寧靜,以及法家強調的以法治國等思想相互交融,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這些思想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我們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重要源泉。
回顧近現代史,中國精神更是在民族危亡時刻凸顯出其偉大的價值。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然而,在這片苦難的土地上,中國精神成為了民族復興的火種。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雖然未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卻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強烈愿望。而辛亥革命的爆發,則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它讓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四運動更是中國精神的一次偉大覺醒,青年學生們以磅礴之力喚起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如同一股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更是將中國精神發揮到了極致。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們跨越千山萬水,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卻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這種精神是對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它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不可戰勝。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精神與時俱進。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新的精神內涵不斷涌現。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背后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支撐。而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每一次火箭的升空都凝聚著航天人的心血,他們的載人航天精神激勵著無數人為了國家的科技進步而拼搏。《中國精神》讓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精神永遠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它將繼續引領我們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12
中國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燈塔,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璀璨光芒,指引著中華民族前行的方向。當我深入閱讀《中國精神》這本書時,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和觸動。
書中所展現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從古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到近代為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的無數革命先烈,愛國主義情懷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底色。這種情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挺身而出的擔當。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抵御外敵的'長城,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楊靖宇將軍在冰天雪地中的頑強抗爭,都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他們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生存,不惜犧牲一切,這種精神深深銘刻在我們民族的靈魂深處,成為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
同時,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讓我感慨萬千。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人民展現出了非凡的創新能力。從高鐵的飛速發展到 5G 技術的領先,從航天領域的一次次突破到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無不彰顯著改革創新的力量。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從追趕者逐漸成為引領者。那些默默奉獻在科研一線的科學家、勇于開拓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家,他們都是時代精神的踐行者。他們敢于突破傳統,勇于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斗。我們應當傳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秉持愛國主義情懷,以改革創新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和挑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 13
《中國精神》這本書,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徐徐展開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卷,每一頁都寫滿了堅韌、智慧與擔當,讓我沉浸其中,思緒萬千。
讀罷,我深刻領悟到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民族精神中的團結統一,就像一股堅韌的繩索,將中華兒女緊緊相連。在歷史的風雨中,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我們都能團結一致。古有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帶領軍民抗擊匈奴,捍衛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今有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新冠疫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無數醫護人員逆行而上,各行各業的人們堅守崗位,為抗疫貢獻力量。這種團結統一的精神,使我們能夠匯聚起磅礴的力量,戰勝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難關。
愛好和平也是中國精神的.重要內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和平與友好,而不是侵略與掠奪。在現代國際社會中,中國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這種對和平的追求,展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和胸懷,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精神的獨特魅力。
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深深烙印在我們民族的基因里。古代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偉大工程,是無數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創造的奇跡。在當代,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中國人民依然保持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無數創業者在艱難的環境中拼搏,科研人員為了攻克技術難關日夜鉆研,這種精神推動著中國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精神》讓我明白,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這些精神的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精神,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為建設更美好的中國而不懈努力,讓中國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支柱。
【偉大的中國精神——讀《中國精神》有感】相關文章:
中國精神作文03-23
弘揚中國精神優秀作文02-25
中國航天精神好句05-05
偉大的中國作文12-08
讀《中國文化的精神》有感(通用10篇)03-10
精神作文03-10
精神的作文09-03
精神的說說03-05
讀《工匠精神》有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