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過秦論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過秦論讀后感1
這篇文章記敘了秦朝由興盛到滅亡的過程,卻沒有寫想象中由興盛到滅亡的精彩故事,而是重墨敘寫了秦國的勢力之大和強勢的行為,簡敘了陳涉地位之卑微,率疲敝之卒擊破了強大的秦國。作者賈誼有意將秦國的強盛與敗落拉近距離,好進行一番比較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預知賈誼的意圖,必得在文中找出蛛絲馬跡。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商鞅變法”起了實質性的作用,加上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秦國就坐收漁翁之利。不得不說秦國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確實也獲收了利益。
后來一直到昭襄王,沿襲了政策,秦國依然最為強大,盡管諸侯們合縱締交,面對秦國的開關延敵,只能猶豫遲遲不進。最終反被秦國趁機殺害。面對勢力諸侯國只能割地屈服,秦國統一了全國。但別忘記這是用武力得來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國懂得打天下,卻不會守天下。到暴君秦始皇,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毀壞城邑,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修城墻,做護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為天下已定。然而暴行越來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個爆發的時刻。
于是這時鄙陋的陳涉率領了短小的隊伍轉而攻秦。有了這個爆發點,就一發不可收了,順應民心的起義很快得到發展,隊伍急速擴大。秦始皇早變成了甕中之鱉,繼而秦國毀滅在陳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說是毀滅在民心的憤怒里。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便是秦滅亡的原因,也是賈誼想表達的重點。
秦國滅亡已成歷史,但是歷史可鑒,“仁義”可見是守國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個國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愛戴中守住并發展國家。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敢于上書陳述。當時,漢由于長期戰爭,因而造成經濟凋敝,米價昂貴,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文帝時仍未改變。賈誼有感于此,作文以勸誡皇帝體恤民情,重視農業生產,積貯糧食,在百姓中樹立“仁義”的形象。本文多以短句并列,讀起來很有節奏與氣勢,充分表現出了賈誼的愛君與才華,實為難得的臣子。
古為今鑒,打天下的方式不適于守天下。打天下需要一個“野”字,卻不是“野蠻”而是“雄野的心”,守天下需要的是一個“仁”字,即對百姓仁愛。現在的國家都有不同的國策,但都會設立大量法律保護子民的利益和擴大福利,讓百姓感受到國家的關心。溫總理已經是個年邁的老人了,在生病期間還親自去慰問了傷者家屬,而不顧自己,時時刻刻想著他的子民。他的行為能不讓每一個中國子民感動嗎!他只是一位老者,卻帶給我們國家的關心。
如果不尊重民權,體恤民情,結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國外,例如英國的最高權并不是在國王那,而是在代表了民眾的英國議會里,在大的野心也只能像秦國一樣毀掉。
百姓都希望沒有戰爭,然而戰爭從未停過,“仁”的范圍難道有國界嗎?無法做到對其它國家百姓仁嗎?僅僅是守住自己的一角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讓天下和平更難!但“仁”的精神永不會消逝!
過秦論讀后感2
秦王朝從崛起、發展、鼎盛轉而迅速滅亡這大約154年的歷史,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值得總結的東西可謂多也。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猶以上篇雄策千古!賈誼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來分析秦之得失,其實若要全面論秦,除其在政治上的失策之外,還可以調動學生全方位的積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等諸方面加以分析,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領學生的綜合思維。
政治上,秦統一中國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雖有許多積極、進步的方面,但不無敗筆。“焚書坑儒,以愚黔首”,修筑長城,企圖用自我封閉的辦法來鞏固其“萬世基業”,都是極其愚繆的辦法。待到秦二世時期,更由于統治者的無能無德,荒淫無度,暴政變本加厲,使得天下怨聲載道,“苦秦久也”。賈誼的.分析較為透徹,總結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也極為合理。
經濟上秦從孝公起,重用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商鞅的變法使得秦一夜之間迅速崛起,但是秦統一中國之后,卻沒有及時休養民生,讓老百姓喘上一口氣,反而大興土木,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秦長城巍巍萬里,這樣的做法能不把新興的大帝國的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嗎?不過秦的失敗,卻給后來的歷代開國君主上了極為有意義的一課,讓后來漢唐等開國君主明白了,國家初定,安民養民,富國強兵為要!
軍事上,秦在統一之前,采用“攻”勢,無比強勁,所向披靡。在陳勝、吳廣的起義爆發后,章含與陳勝部將周文的交鋒,依靠崤山和函谷關的地利,大敗周文并迫其自殺,取得了鎮壓起義軍的第一次輝煌勝利。但隨后秦軍沒有分析形勢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此時“天下苦秦久也”,沒有考慮到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大的逆轉,仍然采用“攻”勢,由章含率部開出函谷關,在軍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國自己的天然屏障,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興起過程值得研究,縱觀秦和六國斗爭的歷史,凡采用連衡之策,秦就勝算;凡采用約縱離衡之策,秦就處于無奈之地。遙想當年,蘇秦合縱締交,掛六國相印,秦雖覬覦天下,卻屢屢而不得;后來蘇秦既亡,張義連衡成功,從此秦的外交可謂無往而不勝。“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興國、立國的首要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我們的敵人”,這些著名論斷和歷史的淵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來憑借崤山和函谷關之險峻,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在與秦末農民起義隊伍的較量中,秦人卻丟掉這個可以扼住別人咽喉而控其項背的地理條件,從而導致軍事上的慘敗。
所以,統觀這段歷史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諸因素,秦統一中國后都沒有抓住要害,秦豈有不迅速滅亡之理!賈誼的《過秦論》一文安排在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中,這時的學生歷史、地理等相關知識儲備已經較為豐富,我們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這樣引導學生綜合的思考問題,學生們就會對課文非常感興趣,從而去學習、思考得更精彩!
【過秦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過秦論》說課稿01-14
過秦論教學反思04-22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名人傳讀后感_讀后感02-15
《高老頭》讀后感_讀后感高中02-15
孔乙己讀后感高中 孔乙己讀后感02-25
錢鐘書《圍城》讀后感_讀后感01-10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后感_讀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