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資治通鑒》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資治通鑒》有感1
一位哲人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民族,虔誠領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你會發現,國家、社會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盡在其中。銘記歷史,不僅可以總結過去,更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剛剛讀完《資治通鑒》,雖然理解粗淺,卻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鑒于往事,資于治道”。《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兼政治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用時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一歷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氣勢盛衰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司馬光用一生的時光和心血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間的歷史事件,這部三百多萬字的鴻篇巨著真可謂是十九年磨一劍,書中記錄了歷代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生動形象地告訴大家:清廉、中正、剛直、溫厚、誠信、執著等古人擁有的品質,在今天仍是萬分可貴的精神,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貴品質,書中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與深深地思考,發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書中描寫秦朝的歷史。商鞅“立木為信”,順利推進改革,秦國日漸強盛。這才有了后來秦王嬴政先后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后北擊匈奴,南服百越,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由于長期以殘酷的法律制度為主的嚴酷統治,農民起義一爆發就勢不可擋地讓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謝了歷史之幕。
比如書中講述的唐朝歷史。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也正是有了大唐盛世的歷史影響,才有了如今影響世界的漢唐文化、唐服、唐人街等......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資治通鑒》中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很多,蘊含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時代內涵也有很多很多,需要孜孜不倦、認真體會。據說,所以,想要真正了解歷史,還須細細地品讀,就讓細膩而悠長的歷史滋潤我們的成長,伴隨我們進步吧!
讀《資治通鑒》有感2
《資治通鑒》是我國非常經典且著名的一部長篇歷史書。由宋代的司馬光編寫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書)精華之大成作。不但文筆流暢,且內容簡潔非常適合人們閱讀鉆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設社會。論古代的.偉人,誰如大禹勤奮、能干,若無本領怎能治理全國水流,河道;誰如蔡倫機智,將更多的人擁有寫字讀書的機會,讓人的書寫成本降低;誰如岳飛關羽一類精忠報國,為國捐軀;誰如秦始皇,齊桓公懂得治國,把一塊巨大的國土瓜分大半,稱霸一方。念韓信一代英杰,治國能臣,卻落了個被主公殺死的悲慘結局;念楊玉環傾城國色,卻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懷經天緯地之才,卻無法一展宏圖。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難以活完一生,不能有個好結局。
李白、蘇軾揮散筆墨成千古名作;關、岳二人馬上沖鋒,殺人無數;張良、孔明飽讀經書只為建國大業。華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不愧是東方的一顆明珠。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萬里長城綿延不絕,五岳壯觀雄偉,長江黃河。
養育我們。龍的傳人無時不刻都在為祖國而奮斗。愿祖國的明天更美麗!
讀《資治通鑒》有感3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巨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我翻看《資治通鑒》的時候,里面的內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著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學習《資治通鑒》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代社會,雖然沒有戰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習。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鑒》的評價。
有人善于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征,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驗和方法……
讀《資治通鑒》有感4
讀過關于“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是指曹、劉、孫建國至“三國”先后滅亡,這是“三國”時期,其實不然。三國時期是以董卓亂京,孫策找到玉璽,好戲就從這里開始。
三國時期,是英雄豪杰輩出的年代,也是詩人,詞人不受用之時代,所以,詩,詞人不甚出名。因為戰亂你再滿腹經綸也沒用,對方一刀子過去你能寫什么?而武將則不同,對方一刀子過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個你死我活,對方也沒辦法。這是一個“潛規則”:國家混亂是要武將;國泰民安要文臣。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如:諸葛亮,是個文臣,卻能在亂世時,使蜀國安定,這不是武將能做到的。
說到諸葛亮,就得談一談曹操,這又是為何?乍一看,沒有什么。可是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丞相;諸葛亮與曹操均開丞相府;諸葛亮為武鄉侯,曹操為武平侯;諸葛亮與曹操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均為“皇帝無權”。
《資治通鑒》這本書比《三國演義》真是得多,希望眾位不妨看一看!
讀《資治通鑒》有感5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類智慧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源,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間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璣的名句,在古典文學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資治通鑒》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頭的這本《資治通鑒》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資治通鑒》,但正是它使我明白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處那樣敢于“朝聞夕改”,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學習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崇高志向;
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師益友”,拒交口蜜腹劍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貧賤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處事方面切記“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貴在堅持“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學習上不僅要懷揣“非學無以成廣才”的理想,還要有“治亂民猶治亂蠅”的方法再加上“鍥而不舍”的執著,成功自然是“手到擒來”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難時要懷有“不遇盤根錯節,無以別利器”的信念,還要形成“孤則易折,眾則難摧”的團結意識。
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學生,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書籍浩如煙海,而我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好讀書,不求甚解”,要“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基于此,《資治通鑒》便是明智之選。
拜讀《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封建統治有此認識,更何況我輩學子?
讀《資治通鑒》有感6
《資治通鑒》是我國著名的宋朝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所編寫,歷時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政道”而把其命名為《資治通鑒》。
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于周世宗六年,貫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發生的歷時典故。書中編寫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濟、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鮮明生動的歷史人物和震驚天下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展現了古代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在資治通鑒的世界里,有無數的歷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亂”安祿山的所作所為。這一則歷史典故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雖然深受一國之君的寵信,卻因一己私利危害國家臣民,攪得天下大亂。這種卑鄙無恥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實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讓我明白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的意見。安祿山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愛,說起話來天真無邪,而內心卻是邪念滿堂。他那天真無邪的話語迷惑了唐玄宗,獲得唐玄宗的信任,把軍隊都交給他來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歷史巨變。這一事變慘不忍睹,整個國家被攪得不得安寧,生靈涂炭,連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隊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識到了安祿山的卑鄙無恥、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時,他才覺悟到曾經處死了充滿正義感的大臣是多么昏庸。他后悔了,可世上沒有后悔藥,歷史不能重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要做一個多多聽取別人的善意意見的人!
讀《資治通鑒》有感7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資治通鑒》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巨著,由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其中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軍事等重要史實,總結歷朝歷代衰敗的經驗教訓,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然而對歷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于歷史的了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后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讀《資治通鑒》有感】相關文章:
讀《資治通鑒》有感06-09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2-20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2-28
《資治通鑒》讀后感02-04
資治通鑒讀后感01-16
《資治通鑒》讀后感02-07
《資治通鑒》讀后感[經典]09-09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5篇03-24
《資治通鑒》讀后感范文07-10
資治通鑒讀后感500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