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大學》有感三
讀《大學》有感三
更新時間:2024-02-23 08:38:33
  • 相關推薦
讀《大學》有感三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大學》有感三,歡迎閱讀與收藏。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所謂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興起孝順自己父母的風氣;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形成尊重長者的風氣;在上位的人憐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樣不會背棄這一美德。所以,君子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處于上位的人的某種為我所厭惡,就不用這做法去對待處于下位的人;凡是處于下位的人的某種作法為我所厭惡,就不用這做法去對待處于上位的人;我若厭惡前面的人的作為,就不用這種做法去對待后面的人;我若厭惡后面的人的某種做法,就不用這種做法去對待前面的人;我若厭惡右邊的人的某種做法,就不用這種做法去對待左邊的人;我若厭惡左邊的人的某種做法,就不用這種態度去對待右邊的人。這就叫做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骸肮澅四仙,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辟則為天下僇矣!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煟伺渖系。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钡赖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对娊洝ば⊙拧つ仙接信_》說:“快樂的國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愛的,他也喜愛;人民憎惡的,他也憎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父母。《詩經·小雅·節南山》說:“高大的南山,巖石巍峨聳立。顯赫的尹太師,百姓都看著你。”握有國家大權的人不可不謹慎,邪僻失道就會被天下的人誅戮!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氛f:“殷朝沒有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帝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做個鑒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边@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道德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枝末。假若輕根本而重枝末,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而實行劫奪之術。所以,君王聚斂財富,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說話悖逆道理,也會有悖逆道理的話回報;財貨悖逆情理而來,也會悖逆情理地失去。德——人——土——財——德,其實是一個循環,有德行就能讓人得到東西,就能團結人,有人就能結合土地等資源創造財富,財富散給民眾又增加了德行。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䲡吩唬骸俺䥽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本朔冈唬骸巴鋈藷o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薄肚厥摹吩唬骸叭粲幸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渡袝た嫡a》說:“只有天命是不會常保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冻䲡氛f:”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人當作寶!熬朔刚f:”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親人當作寶!啊渡袝で厥摹氛f:”假若有這樣一位大臣,忠厚老師而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但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智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是實實在在能容納。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德,而且還是有利的啊!相反,假若別人有本領,他就嫉妒、厭惡人家;別人德智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阻撓,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德,這實實在在是不能容人。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人民,而且可以說是很危險!“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與自己同住在中原。這說明,有仁德的人能愛護好人,也能憎惡壞人。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優先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就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就像唐玄宗時期的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嫉賢妒能,難怪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安史之亂。這種嫉妒心強的人在今天,要進行心理治療,因為沒有什么四夷了。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誠信義,以獲得天下;若驕奢放縱,便會失去天下。生產財物也有正道:要讓生產財物的人多,消費財物的人少;要讓生產財物的人勤奮,消費財物的人節儉。這樣,國家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了。仁愛的人散財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民,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聚斂財物。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于國君的。孟獻子說:”具備馬匹車輛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該再去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祭祀能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偷盜自家府庫的家臣!斑@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利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道義為利益。驕傲會導致災害,就如唐玄宗天寶年間所為。一個國家應該發展經濟,要把財貨當作利益,但也要分配得當。

【讀《大學》有感三】相關文章:

讀《大學》有感06-18

讀《大學》有感04-30

讀《我的大學》有感04-23

讀《大學》有感15篇11-18

讀《我的大學》有感(精選28篇)06-27

讀《三體‖》有感02-18

讀《三經》有感04-26

讀《三體》有感06-08

讀《我的大學》有感(通用27篇)07-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欧美国产一级视频 | 人妖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日本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五月花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国产丝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