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學機智》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反思”這個詞是剛參加工作時,被學校催繳資料過程中才第一次聽到。
當時學校要求老師們每學期提交五篇反思,我雖然不能理解這有什么用,但還是東平西湊每年都完成了任務。
后來在工作實踐中,慢慢理解,這并不是一項多余的工作,每項工作結束以后,都需要一個復盤,也就是反思。在反思中調整、改進、成長。
閱讀了《教學機智》,對反思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反思不僅僅存在于行動以后。一般來說,我們將行動和反思區別開來,積極的投入教學與靜下心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反思,記住這兩者的區別很重要,反思發生在那些我們能夠對我們的經歷,對我們所做的,或本應做的,或者對下一步我們可能要做的進行反思的時刻。在教育學的理論中,反思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思考的另一種形式,反思就是思考,但是在教育學的領域反思,還有對行動方案進行深思熟慮、選擇和作出抉擇的意味,他出現在諸如“反思性教學”“批判性反思實踐”“在行動中反思”等這樣的術語中。
在我所在的美術學科,經常組織老師們進行教學研討。我認為這個教學研討其實就是一種反思。我們或許反思行動前、或許反思行動中、更多的是反思行動后。行動前的反思能使我們對各種可能的選擇仔細的進行反思,決定行動路線計劃,我們需要做的各種事情以及期望我們和他人由于我們計劃的行動結果而可能得到的經歷。主動的或交互性的反思,有時也叫做行動中的反思,它使我們能夠與我們立刻就要面對的情境或問題相協調,這種臨場性的反思讓我們當機立斷的即刻作出決策。還有我們更多進行的行動后的反思,追溯性的反思有助于我們的經歷,從而對我們與孩子們的經歷的含義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對行動的反思是回憶性的,它總是發生在事情過去之后,有時我們對我們做過的或沒人做的進行反思,因為那件事困擾著我們,促使我們反思。還有一種情況,我們對過去的行動進行反思,僅僅是因為教育學要求一種對生活的反思取向。當我們從教育學意義上與孩子們或年輕人生活在一起時,我們往往也會對情境中一些表面上看來不重要或瑣碎的方面進行反思。
雖然行動中反思也是重要的。但作為老師,當我們在和他人談話、做手勢、聆聽、工作的時候,我們通常沒有時間和機會對正在發生的經歷進行反思。換句話說,瞬間的行動通常不是由反思產生的。所以我們討論的更多的,用的更多的是追溯性反思。所以我能理解,學校要求我們提交反思。慢慢的,我也從以前的東拼西湊敷衍了事,而改變到現在,真真真正的將我教學中發生的事情進行一個追溯性的反思。我不但反思自己的成長,也在反思著我身邊老師的成長。
我們有一位新老師成長的很快,我也將她一路走來的軌跡進行了一個反思。其中有一個細節,我認為是她迅速成長的其中一個因素。每次她外出學習回來,我都會“抓住她”問今天有什么收獲嗎?她醞釀一會兒,都會給我一些精彩的回復。比如今天某某專家說的什么話,比如某某老師上了一節什么課?那我又會問她,你覺得這節課怎么樣?或者你覺得這個專家講的話對你有幫助嗎?當話匣子打開,她會侃侃而談。而這些就是對今天發生事情進行的一個反思。當我們有回顧,有總結,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對行動的反思是為了后來的行動更加留心和富有機智。當我們反思今天聽的這一節課老師的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并不是十分有效。那在今后咱們在解決重難點的時候,就會尤其注重該用怎樣有效的方式達成最佳效果。當專家講的某句話能讓我們醍醐灌頂時,以后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方面的學習,也會將專家講的話實踐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 反思都是人的一種經歷,他與具體情境保持著距離,以期對那些經歷所隱含的意義進行思慮。通過對經歷的反思,我們理解和接近在那個經歷中所隱含的意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