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核舟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小小的核舟刻著的難道只有東坡游赤壁的場景嗎?王叔遠的奇巧之作讓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對雕刻的那份執著,還有這古今工匠的傳統匠心。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二黍許。”體現了王叔遠雕刻技藝的高超。本文對核舟細致的描寫,讓我的腦海里勾勒出那一只可愛的核舟,“中軒敞者為艙”,有箬篷、有雕欄,左右八扇窗,內刻四句詩,還有五個形態各異的人物。這絕對是世界的瑰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創造的壯麗景致讓我驚異,但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我想一些能工巧匠所做的作品更是巧妙絕倫,讓人嘆為觀止。
然而,至今為止,又有多少技藝被傳承下來的呢?越來越多的手工藝品淡出人們的視野,許多塑料小工藝品因價格的便宜以及造型的美麗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但是每當拿著這種劣質小工藝品時,是否會感覺到它塑料感滿滿呢?當我們走進一個博物館時,可曾有一個瞬間被里面的精美的物品所驚嘆到呢?這里陳列的物品不僅是凝聚了古代工匠畢生的心血,也蘊含他們傳統的匠心呀!
“術緙絲”、“點翠工藝”、“薰球”等好多手工技藝已經失傳了,現在許多手工藝匠人的手藝出現后繼乏人的狀況,傳統的手工藝品消失得越來越多,大師的匠心也得不到傳承。像王叔遠這樣的奇巧人越來越少。當今科技發展迅速,工業制造繁榮,使我們不需要像以前那樣靠自己的雙手做出需要的東西,但并不代表著傳統的手藝將被拋棄呀!我們學習了《核舟記》這篇小古文,雖然課本里的文言文知識很令我著迷,但我更感興趣的是核舟這個工藝品。現在,這種核舟在生活中也許看不到了吧。
學習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留意傳統工藝。我們不妨放慢生活的腳步,多欣賞一些其他的傳統手藝,學習大師的匠心,讓傳統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