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父母的語言》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好好說話是我們家最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而好好說話的深層原因是情緒穩(wěn)定,而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看到滿屋子亂七八糟的玩具,聽到老大不斷地叫媽媽,該遲到了還在磨磨蹭蹭,反復交代幾遍還是沒養(yǎng)成的好習慣,老二不停地哭,這些日常生活瑣事每每讓我情緒失控,耐心全失,進而開始對老大大吼大叫,而孩子三歲之后表現(xiàn)出的情緒反應,讓我真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盡最大努力改變自己,而《父母的語言》如良師般為我指點迷津。
一、不焦慮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生活中到處充斥著“卷來卷去”的現(xiàn)象,在比來比去的過程中難免會心生焦慮。父母若是發(fā)現(xiàn)自己出現(xiàn)焦慮情緒,應該想辦法疏解,對孩子犯錯或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不要太敏感。太敏感,人就容易焦慮。太焦慮,人就容易情緒失控。
二、大吼大叫,并非教導。
也許吼叫,能嚇住孩子,讓孩子“聽話”。可實際上,效果甚微,面對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通常情緒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要清楚地說,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可以怎樣做。要溫和地和孩子說話,當你的態(tài)度是溫和的,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會用平和的心態(tài)和父母交流。
三、左手愛孩子,右手立規(guī)矩。
父母愛孩子,不意味著縱容和溺愛。要在孩子小時候立規(guī)矩,教育孩子遵守規(guī)矩。規(guī)矩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合理合法的自由,而自由與約束并不矛盾,父母要讓孩子樹立規(guī)則意識,更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立規(guī)矩,自己做主,自己管自己,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性大大提升,慢慢養(yǎng)成自律習慣。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說的是一個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評,回家控制不住情緒,無緣無故把孩子罵一頓。孩子很是生氣,也控制不住情緒,狠狠地踢了身邊的貓。貓沖到了馬路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避閃不及,結果撞到了路邊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情緒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一個人控制不住情緒,只能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麻煩。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采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等情緒穩(wěn)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用孩子的口吻寫道:“為什么風可以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溫柔一點,耐心一點,讓溫情教育充滿孩子的心田!